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對失眠的人而言,長夜漫漫;對滿心憂鬱的人而言,路途遙遠,對佛法一無所知的愚人,生死輪迴漫長。
巴謝那地王有一天在城裡巡視的時候,在路上看見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佇立在她家門口。
剎那間國王就迷戀上她,而想要佔有她。
他探聽到她是位已婚婦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宮中來服務。
後來,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蓮花與紅土,而且在當天傍晚以前趕回沙瓦提城,以供國王沐浴。
事實上,國王居心叵測,企圖在她丈夫無法於規定的時間內返回時予以殺害,然後橫刀奪愛。
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際拿著她準備好的餐盒後就出發了。
在路上,他與一位出門在外的旅客共用食物,後來他又向河中灑米,同時大聲說:河的守護神靈和天龍們,巴謝那地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蓮花和紅土。
今天,我已經和旅人共用餐點,也餵養了河中的魚,現在我和你們分享我今天所做善業的功德。
請送我蓮花和紅土吧!
一位神靈聽見他的話,就示現成一位老人,送他蓮花和紅土。
當天傍晚,國王唯恐他真的準時回來,就叫人提早把城門關了。
婦人丈夫回來時發現城門已經上鎖了,就把紅土黏在城門上,花插在紅土上,然後大聲說話:城內的人,請幫我作證,我今天準時完成任務,國王卻無理的想殺害我!
說完話後,他就前往揭達林給孤獨園尋求佛陀的慰藉與保護。
當天晚上,國王欲火中燒無法入眠,腦子裡想的盡是明天要如何殺死婦人丈夫而佔有婦人。
午夜時分,國王聽見奇怪的聲音大吃一驚,居然不知該怎麼辦,皇后瑪莉咖夫人就勸國王去請教佛陀。
佛陀於是告訴國王,過去佛時,有四個人因為在世時累積邪淫的惡業,所以現在地獄中受苦,發出這些詭異的聲音。
國王聽完之後,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為邪惡及造作惡業的可怕,他下定決心不再迷戀他人妻女。
畢竟是這樣迷戀他人妻女的欲望在折磨我,使我徹夜無法安眠。
他如此自忖著,然後向佛陀表明:「我現在才明白對失眠者而言,夜是多麼的長。」
這時候,站在旁邊的婦人丈夫也說:「佛陀!這一整天奔波下來,我也才瞭解,心有牽掛的人,旅程多麼漫長。」
經過這件事後,二人都獲益良多。
佛陀因此說:「輪迴對不瞭解佛法奧妙的癡人而言,真是漫長!」
頑強不馴的年輕沙馬內拉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當的人為友,寧可獨居,也不要與愚癡的人為伍。(註釋)
馬哈咖沙巴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時,有兩位年輕沙馬內拉追隨他修習。
其中一位恭敬、服從又盡責。
另一位則付之闕如,每當馬哈咖沙巴尊者告誡他不可怠忽職責時,他總是覺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
有一天他到馬哈咖沙巴尊者的一個信徒家去,騙他們說,馬哈咖沙巴尊者生病了,他們就交給他特別的食物,請他拿回去給馬哈咖沙巴尊者吃。
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這些特別的食物。
事發之後,馬哈咖沙巴尊者為這件事告誡他時,他非常生氣。
第二天,馬哈咖沙巴尊者外出托缽時,這頑強、愚蠢的年輕沙馬內拉留在精舍裡,竟然打破所有的鍋子並且放火燒了精舍。
後來,王舍城來的一位比庫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馬哈咖沙巴尊者最好獨居,也不要和造成這麼多問題的愚人共處一室。
(註釋)智者出於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況時,可以與愚癡的人來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吝嗇富翁的命運
無明的人以為:這是我兒子,這是我的財富。
所以安全無虞;事實上,此身不為己有,更何況兒子和財富呢!
阿難達是沙瓦提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卻吝於佈施。
他常常對兒子牧拉斯裡說:不要自以為有錢,我們不應該花錢,反而要更努力累積財富,否則財產會日漸減少。
他甚至在屋裡埋藏了五甕的金幣,但直到他過世的時候,也沒有告訴兒子埋藏的地點。
富人死後,往生到離沙瓦提城不遠的乞丐村。
從他投胎的母親開始懷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減少,他們認為其中一定有個不祥的人就逐步過濾,最後判斷這懷孕的婦女就是禍首,她於是被驅逐離開村子。
後來這婦女生下一個醜陋、人見人厭的兒子。
每次她單獨外出乞討,就能得到與從前一樣多的施捨,但若帶著兒子一起乞討時,就甚麼也得不到。
所以等兒子長大後,她就要兒子單獨外出乞討。當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時,他前世的孫子們看見他醜陋的外表時心生恐懼,就叫僕人把他趕走。
這時候,也在城裡托缽的佛陀看見這件事情,就叫阿難前去請牧拉斯裡(乞丐前世的兒子)前來一談。
佛陀告訴牧拉斯裡,這年輕的乞丐實際上是他前世的父親,但牧拉斯裡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甕金幣,牧拉斯裡這才相信。
此後,他就成為佛陀虔誠的信徒。
如何分辨愚癡的人
自知愚癡的人,其實是聰明的人。
愚癡卻自以為聰明的人,真正是愚癡的人。
有一次,兩位小偷與一群信徒,前往揭達林給孤獨園聽聞佛陀說法。
其中一位專心聞法,所以馬上就瞭悟佛法。
另一位卻不用心,反而到處偷取信徒的錢財。
佛陀說法後,兩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這時候,他嘲諷不偷錢的小偷:是啊!你很聰明,但你沒有錢買東西來煮!
不偷錢的小偷聽到同伴的話,自忖說:他多麼愚蠢,居然自認聰明。
不偷錢的小偷就和一些親朋到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說:愚人若自知愚昧,基於這份自知,至少可認為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認聰明,就真的是愚癡的人。
不能領悟佛法的癡人
真正的癡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64偈
優達夷比庫喜歡坐在講經說法的講臺上。
有一次,一群來訪的比庫誤認他也是學養豐富的比庫,就向他請教五蘊,但優達夷卻無法作答。
因為他對佛法一無所知,來訪的比庫們訝異於居然有人與佛陀共住,卻對心、五蘊與六根如此無知。
佛陀向他們說:「真正的癡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
智者領悟佛法
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但能很快領悟佛法,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65偈
有一天,波婆城的一夥年輕人與一位妓女在林子裡嬉戲,後來在稍微休息的時候,妓女偷拿他們的首飾而逃走了。
他們就在林子裡到處找她,卻遇見佛陀,他們於是停止尋找,留下來專心聽佛陀說法。
聽完後他們就出家,加入僧團並追隨佛陀回揭達林給孤獨園。
在精舍裡,他們持律嚴謹,後來當他們聽聞佛陀講解《無始相應經》時,全都證得阿拉漢果。
當其他的比庫談到這些年輕比庫這麼快就證得阿拉漢果時,佛陀解釋說,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也可以很輕易領悟佛法,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一樣。
堅信三寶的痲瘋患者
無明的愚人自作孽,到處造作惡業,而受惡報。66偈
痲瘋患者殊帕普達專心聽聞佛陀說法後,很快就領悟佛法。
當聽法的人群散去時,他追隨佛陀回精舍,這時候沙咖天帝想測試他對三寶的信心,就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說:你不過是個可憐人,人家給你甚麼,你就吃甚麼,沒有人可依靠。
只要你否定三寶並且說三寶對你沒有任何用處,我馬上就給你巨大的財富。」
殊帕普達回答說:「我決對不是個沒人可依靠的可憐蟲,我具有聖人所有的七聖財:信、戒、慚、愧、聽聞、施、慧。」
兩人對話後,沙咖天帝就到精舍,把他與殊帕普達之間的對話告訴佛陀。
佛陀向他解釋說,即使千百個沙咖天帝也很難左右殊帕普達對三寶的信心,使他遠離三寶。
一會兒,殊帕普達也來了,他也向佛陀敘說相同的事。
但他卻在從揭達林給孤獨園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
這一意外是一惡靈主導的,該惡靈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達所殺,妓女因此發誓報復。
殊帕普達的死訊傳到給孤獨園。
比庫問佛陀,殊帕普達往生何處?
佛陀說,他已經往生三十三天了並且說殊帕普達的某一前世曾經毆打一位聖者,所以今生是痲瘋患者,但今生因為已經領悟佛法,於是洗滌一切煩惱。
佛陀拯救無知的農人
惡業是造作之後會後悔的業;惡業是當接受業報時,使人涕泗縱橫的業。67偈
有一天,幾個小偷在空曠野地分贓。
分贓之後,他們就離開了,但卻疏忽的留下一袋子的錢。
當天早上,佛陀用神通觀察世間時,發現在那空曠地附近耕作的一位農夫會在當天領悟佛法,因此在阿難的陪同下前往該地。
農夫看見佛陀時,向佛陀問訊然後繼續耕作。
這時候,佛陀看著裝滿錢的袋子向阿難說:「阿難!看啊!那條奇毒的蛇。」
阿難也回答:「跋格瓦!是啊!真是條劇毒的蛇。」
說完後,佛陀與阿難就繼續上路。
農夫聽完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後,就去檢查是否真有毒蛇,結果發現是一袋子的錢。
他拿起袋子並把它藏起來。
這時候,被搶的人也追捕小偷到空地來,他們順著農夫的腳跡找到農夫和錢,就將農夫痛打一頓並把他抓到國王那裡去,國王也判他死刑。
農夫因此被押送到墳場去準備受刑,但農夫一直呢喃著:『阿難啊!看那毒蛇。』
跋格瓦!是啊!真是條劇毒的蛇。
行刑的人聽見農人一路上都重複這些話十分困惑,就把農夫押回,交給國王並報告這件事,國王猜想農夫可能想請佛陀作證。
就帶著農夫去找佛陀,佛陀因此向國王說明整件事情的經過,國王聽完後說:這農夫若不祈求佛陀證明他的清白,早就被殺了。
佛陀如此回答國王的話:「智者不做會令人後悔的事!」
信仰堅定的花匠
善業是造作之後不會後悔的業;善業是接受業報時,滿心歡喜的業。68偈
須瑪那花匠每天早上都要供應頻婆裟羅王茉莉花。
一天早上,在前往王宮的路上,他遇見佛陀與比庫們入城托缽。
剎那間,他內心產生強烈的意念,想要用花供養佛陀。
他立刻下定決心,不管國王是否因此驅逐他離開國土或是殺害他,他都要獻花供佛。
他果真用最虔誠的心供養這些茉莉花。
佛陀與比庫們於是在花團錦簇下進城,成千上百的人都出來頂禮問訊。
這種場景讓須瑪那整個身心充滿法喜。
須瑪那的妻子向國王說,她丈夫未能將花送至王宮這件事與她無關。
然而事實上,國王很高興須瑪那能用鮮花供養佛陀,國王也利用這次機會供養佛陀和眾多比庫。
供養之後,佛陀一行人回去給孤獨園。國王就召喚須瑪那到王宮來,稱讚他對佛陀的虔誠信念及供養鮮花的勇氣並大大獎賞他一番。
而在給孤獨園的阿難則問佛陀,須瑪那能從他的供養得到甚麼法益?
佛陀解釋說,須瑪那不顧身家安危,而用鮮花供養,因此不會墮落四種惡趣。
最後,他也一定會止息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強暴比庫尼的年輕男子
愚癡的人在惡業尚未成熟的時候,以為惡業甜如蜂蜜,一旦成熟,則受苦受難。
沙瓦提城裡有位大戶人家的女兒,長得非常漂亮又溫柔,像朵蓮花,人們因此稱呼她連花色。
她的美名遠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還包括王子與富翁等,但她卻寧可出家為比庫尼。
有一天,她點燃燈火,然後觀火遍就證得阿拉漢果。
後來,她一個人到森林裡去獨居。
有一次她外出托缽時,她的表兄難它跑進她的屋舍並躲在床鋪下。
他一直暗戀她,所以企圖以武力強暴她,等她回來後發現難它時,她說:不要做傻事,不要傷害,不要強暴我。
但他還是強行玷污她,而後揚長而去。
由於強暴聖者的嚴重惡行,他必然得長期承受惡報的懲罰。
佛陀知道這件不幸的事後,就請巴謝那地王來,向他說明比庫尼住在森林裡修行時會面臨的苦難和危險。
國王便在城裡為比庫尼興建精舍,此後,比庫尼只住在城市裡。
欺騙他人的苦行者
愚癡的人雖然經年累月只吃用孤沙草尖所能挖取的少量食物,但所得到的善業仍不及明瞭正法的人的十六分之一。(註釋)
閻浮車是沙瓦提城裡一位富翁的兒子,由於過去世的惡業,他生來具有怪癖。
小時候,他喜歡睡在地板上並且不吃米飯而吃人的糞便。
長大後,他的父母就把他送給苦行的修行人,而當這些苦行者發現他的怪癖後,也把他趕走了。
晚上,他以人的糞便為食,白天則金雞獨立,張開大嘴。
他吹噓的說他只以空氣為食,所以大口常開,而且地球無法負荷他的重量,所以一足鼎立。
我永遠不坐下,也永遠不睡覺!
他如此自誇。
很多人相信他,而供給他食物,但他都予以拒絕:我只吃空氣!
如果他們再三懇求,他則只取少許的草葉尖並且說:好了,走吧!
這些小草葉尖就能夠給你們足夠的功德了!
往後的很多年裡,他就如此這般,裸身,秘密吃糞便過日子。
後來有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閻浮車有能力於短時間內證得阿拉漢果,就在傍晚時分到閻浮車停留的地方,向他借住一夜。
閻浮車用手指向山上他住的山洞。
佛陀就到那裡去休息,當天夜晚,諸天神來向佛陀頂禮問訊,林子裡因為他們的發光而燦爛通明。
閻浮車也看見這異常,第二天清晨,他就請教佛陀原因何在。
佛陀告訴他是諸天神前來頂禮問訊,閻浮車內心大受感動就說:您一定是真正的聖者,諸天神才會來向您頂禮問詢。
而我,雖然苦行五十五年並且只以空氣為食,又一腳站立,諸天神卻從未來找過我!”
閻浮車!這麼多年來,你一直在騙人,但騙不了我。
我清清楚楚知道,你多年來一直吃糞便並躺下來睡覺。
佛陀回答他。
佛陀進一步指出,過去咖沙巴佛時,閻浮車曾經阻止一位比庫前往一位正在供養的居士家中,而且閻浮車更把那位居士托他帶給比庫的供養品丟棄。
由於這些惡業,今生他才會有吃糞便與睡在地板的怪癖。
閻浮車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才瞭解自己的錯誤並且深深後悔多年來欺騙眾人的行徑。
他向佛陀跪下,佛陀也給他一片布遮身。
佛陀接著向閻浮車說法,閻浮車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就證得阿拉漢果並立刻加入僧團。
不久,閻浮車的弟子們也來了,卻訝異的發現閻浮車與佛陀在一起。
閻浮車比庫向他們解釋,他已經加入僧團,此後只是佛陀的弟子。
佛陀也向他們說,雖然閻浮車修習各種苦行,但所成就的卻比不上他現在修行成就的十六分之一。
註釋:佛陀在世時的印度,經常用這種方法來比較不同事物之間的價值差別。
人面蛇身的餓鬼
惡業雖然不會立刻成熟,如同牛奶不會瞬間凝結,但惡業不離愚人,時時燃燒愚人,時時燃燒愚癡的人,如同灰燼覆蓋下的活火炭。
馬哈摩嘎藍那尊者有一次與勒叉那尊者一起到沙瓦提城托缽。
途中他看見一件奇怪的東西,他只是笑笑注目而不語。
回到精舍後,他向勒叉那尊者解釋他之所以笑,是因為看見一隻人面蛇身的餓鬼。
佛陀也說,在他究竟證悟,成為佛陀當天,也親眼目睹這只人面蛇身鬼。
佛陀說,很久以前,有位獨覺佛,人們若要到他的精舍,必須先通過一處農田。
這農田的主人卻害怕人們來來往往精舍會破壞農田,就放火燒毀精舍。
獨覺佛只好搬到別的地方去。
獨覺佛的信徒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憤怒,就毆打農田主人致死。
也由於惡業的關係,他往生成人面蛇身的餓鬼。
佛陀總結的說:惡業雖然不立刻報應,但作惡的人終將自食惡果,沒有人能逃避惡業的報應!
註釋:諸佛和阿拉漢微笑時,不表示幽默,而是為了啟發與他們同行的人發問。
謹言慎行
愚人的各種手段只會傷害自己,破壞德行與智慧。72偈
有一次,馬哈摩嘎藍那尊者與勒叉那尊者一起外出托缽時,看見一隻人面蛇身的餓鬼。
佛陀說,這只人面蛇身鬼的名字是沙提枯達。
它在某一個過去世時,擅於投擲石頭。
有一天,他請求他的老師允許他練習投擲,老師警告他練習時不可以打到牛或人,否則一定要賠償牛主人或人的親戚,所以要他另外找目標練習。
後來,沙提枯達發現一位修行人在外托缽,他心想這是個理想的目標,因為修行人沒有親戚、沒有保護人,也不是牛,不必負責賠償。
他就向這修行人投擲石頭,修行人因此喪失性命。
社會大眾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憤怒,也殺死他。
由於他的惡業,他死後墮落到悲慘的三惡道中,並且要受很長時間的苦。
今生,則變為人面蛇身的餓鬼,而且他的頭時時刻刻受赤紅鎯頭的錘打。
佛陀說:「愚人的技術只會傷害自己,而沒有任何益處。」
信徒與固執的比庫
愚癡的比庫追求種種虛榮:在僧團中坐上座,成為精舍的住持和受他人的禮敬。
愚癡的人心中惦記的是:讓其他比庫和信徒都明白:事情不論大小,因為我才能成就,都由我作主。
所以貪與慢增長。
希達有一次遇見馬哈那摩尊者(最早的五比庫之一)正在托缽,就邀請他到家中供養。
供養後,他接著聽摩訶那摩說法,聽完之後,他就領悟了佛法。
後來,他在他的芒果園裡興建了一座精舍,來供養、照顧所有前往該精舍的比庫,而殊達瑪比庫則是常住比庫。
有一天,佛陀的兩大弟子馬哈摩嘎藍那與沙利子到希達興建的精舍來。
希達在聽完沙利子的說法後,即證得三果。
他就邀請兩人於第二天到家中供養。
他也邀請殊達瑪卻被拒絕,殊達瑪說:「你是先邀請他們兩位,才邀請我的。」
希達再度邀請時,殊達瑪仍然不肯。
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殊達瑪卻出現在希達家門口,這時候,希達再次邀請他入內供養,他依然拒絕並且說自己正在托缽,絕不坐下。
可是,當他看見供養的食物時,卻嫉妒馬哈摩嘎藍那和沙利子,再也無法抑制心中的怒火,就辱罵希達並宣稱:我再也不住在你的精舍了。
說完話後,氣匆匆地離開了。
殊達瑪後來向佛陀敘說整件事的經過。
佛陀告誡他:你已經打擊這位虔誠又慷慨佈施的信徒了。
你必須回去找希達,確實向他認錯。
殊達瑪遵照佛陀的教誨去做。
但希達卻認為殊達瑪必須先瞭解他錯誤的地方,才願意接受他的道歉。
殊達瑪只好又回精舍去,佛陀告誨他:修持好的比庫不能執著,不能自誇:這是我的精舍,這是我的地盤,我的信徒等。
比庫若執著這種想法,貪愛、貢高之心就會熾盛。
殊達瑪聽完佛陀的教誨後,再次前往希達家,這次他們倆人和好如初。
幾天後,殊達瑪就證得阿拉漢果。
贏得眾人敬仰的沙馬內拉
獲得世間利益的方法和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絕對不同,佛陀的弟子應該明白這種道理,不應該貪戀世間利益,應該修習出離心(註釋)
提沙的父親是沙瓦提城中名聲顯赫的人,也經常在家中供養沙利子。
所以,提沙很小的時候,就見過沙利子很多次。
七歲時,他就出家,在沙利子的座下為沙馬內拉。
當他停留在揭達林給孤獨園時,很多親朋好友都攜帶很多的禮物和供養品來探望他,他卻覺得這些探視十分累人。
所以,得到佛陀給他的禪修指導後,他就到森林裡的一處精舍去。
在那裡,如果有村民要供養他任何東西,他只說:「願你幸福,早日解脫生命的苦痛!」然後,就繼續精進禪修觀想,也因此,三個月後,就證得聖果。
結雨安居結束後,沙利子、馬哈摩嘎藍那和長老比庫多人來探視他。
村民也趁機請沙利子說法,沙利子予以婉拒,但指定提沙代為說法,村民則說:提沙只會說:『願你幸福,早日解脫生命的苦痛!
所以他們要求沙利子另外派別人。
但沙利子堅持指定由提沙說法,提沙於是開始說法。
提沙說完法時,晨曦已經初起,沙利子擊掌讚歎提沙精彩的說法,村民也深受感動。
提沙對佛法深入的瞭解讓他們感到驚訝,他們因此慶倖提沙能住在他們村子裡。
有些人則對提沙不早些出來說法感到遺憾。
這時候,佛陀在給孤獨園裡透過神通,明白村民不同的感受,就現身來化解村民的誤解。
佛陀到達村子的時候,村民正在準備供養的食物,村民就趁機供養佛陀。
供養後,佛陀告訴村民:各位都很幸運,提沙能住在你們村子裡。
也由於提沙在此的緣故,我、沙利子、馬哈摩嘎蘭納、長老比庫和其他眾多比庫才會在此與各位相見。
佛陀的這番話,使村民們明白他們是何其幸運,便不再浪費時間去回想提沙尚未說法前的往事。
註釋:出離有三層意義:
1. 出離群眾;
2.心靈上遠離貪愛;
3. 遠離緣起法,趣向涅槃。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