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沒有孩子的王子
人若知道自愛,就應該妥善保護自己,在人生的三個階段裡(註釋1),智者時時醒覺。157 偈
菩提羅迦王子興建了一座非常壯觀的皇宮。
落成典禮時,他邀請佛陀前來賜福並接受他的供養。
為了這特殊的節慶,他事先用檀香使皇宮滿室生香。
由於沒有子息,他就在餐廳的地板上鋪設長的地毯並私下祈願,如果他們夫妻終究有兒子的命,就請佛陀踏上地毯。
當佛陀抵達時,王子恭敬的請佛陀進入大廳,但佛陀卻駐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難一眼,阿難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請王子把地毯收起來。
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後,佛陀才進入宮中,王子接著供養佛陀。
飯後,王子請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
佛陀反過來問王子是否曾暗中許願:如果命中註定有兒子的命,那麼佛陀就會踏上地毯?
王子如實回答:有!佛陀告訴王子,他們夫婦今生不會有兒子,是因為他們前世所造惡業的影響,佛陀進一步說明他們前世的作為。
在過去某一世時,王子夫婦是一次船難的唯一生還者。
他們被沖上一座荒蕪的島嶼,只能吃鳥和鳥蛋為生,卻絲毫沒有後悔之心。
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僅自私地摧殘無辜鳥類的生命,連它們的幼鳥也不放過。
因為這些惡業,他們今生不可能有子息。
如果當時有少許的悔意,他們今生就會有子孫了。
註釋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階段。
貪婪的比庫
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然後才教導他人,如此才能免於犯錯。158偈
優波難陀尊者是雄辯滔滔的弘法比庫。
他總是告誡別人不可貪婪欲望要少,同時,他經常說知足、節儉和苦行的功德。
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養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須品,他都照單全收。
有一次,他在結雨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
精舍裡的一些比庫對他的辯才無礙印象深刻,就邀請他在該精舍結雨安居。
他問他們結雨安居期間,他們每人約可得到幾件袈裟的供養。
他們說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結雨安居,但卻留下他的拖鞋。
然後他到另一座精舍去,當他問清楚每位比庫約可得到兩件袈裟的供養時,他也不想在那裡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
然後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這裡的比庫約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養,他在離開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壺。
最後他來到一座精舍,由於這裡的比庫約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養,他就決定留下來。
結雨安居結束後,他到留下東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養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結雨安居一樣。
收齊之後,他就回原來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見兩位年輕比庫為了兩件袈裟和一塊天鵝絨地毯的分配問題爭論不休,雙方無法達成和解,就請優波難陀仲裁。
他把兩件袈裟平均分給兩人,而拿走天鵝絨地毯做為他仲裁的代價。
這兩位年輕比庫對他的仲裁不滿意,但又無能為力。
失望、沮喪之餘,他們向佛陀敘說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訴他們:「要教導別人,應該先教導自己,並且親身力行。」
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庫
人應該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調伏別人,事實上,克己甚難。159偈
帕達卡提舍比庫從佛陀得到禪修的業處後,與一大群比庫到一處森林去禪修。
他忠告這些比庫在禪修時要正念現前,同時要精進努力。
忠告之後,他自己卻躺下來睡覺。
這些年輕的比庫遵照他的指示,精進禪坐。
初夜時,他們精進禪坐。
當他們準備休息時,尊者卻起床,要他們繼續禪坐。
中夜與後夜時分也是如此,每當他們要休息時,尊者就要他們繼續禪修。
所以他們的心念無法安寧下來,也無法收攝心念、精進禪修,甚至無法複誦經文。
有一天,他們決定調查尊者自己是否如他所說的那麼精進。
當他們發現尊者只知告誡別人,而自己大部份的時間都在睡覺時,他們如此議論著:「我們的老師只知道訓誨我們,自己卻無所事事,白白浪費時光!」這些比庫由於缺乏足夠的休息,所以都很疲倦,禪修上都沒有進步。
結雨安居結束後,他們回揭達林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所發生的事情,佛陀告訴他們:「諸比庫!若要教導別人,應該先教導自己並且言行能如法。」
比庫尼的兒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別人不是真正的皈依;妥善調禦自己的人,證得難能可貴的自皈依。160偈
從前,有位年輕的少婦征得丈夫的同意後,出家為比庫尼。
她加入的比庫尼僧團的導師是迭瓦達答比庫。
她出家時,不知道自己已經身懷六甲,後來,胎懷孕的情形越來越明顯,其他比庫尼就帶她去見迭瓦達答比庫。
迭瓦達答比庫要她離開比庫尼僧團,還俗回家。
她告訴其他比庫尼:「我當初出家時,並不想在迭瓦達答比庫座下,我來這裡是個錯誤,請送我到佛陀停留的揭達林給孤獨園。」
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到達給孤獨園。
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經有孕在身,因此是無辜的(沒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親自處理這件事情,就派人去請高沙喇國的巴謝那地王,給孤獨長者和維沙卡前來,他們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
然後佛陀要戒律第一的伍巴離尊者公開處理這件事情。
維沙卡檢查過該比庫尼後,向伍巴離尊者說,這位比庫尼在出家前已經有喜了。
伍巴離尊者因此向大眾宣佈這比庫尼沒有犯戒律。
後來,這比庫尼生下一位男孩,巴謝那地王認養了這男孩並且取名童真咖沙巴。
小男孩長大到七歲時,知道她母親是一位比庫尼後,他也成為沙馬內拉。
成年後,他更加入僧團,成為比庫。
有一天,佛陀給他一個觀想的題目,他就到森林裡去禪修。
他熱烈、努力地精進禪修,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證得阿拉漢果。
但他繼續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這十二年中,他的母親都沒有見過他,因此非常想念他。
有一天,當她看見他時,就追上他並且哭叫他的名字。
這時候,童真咖沙巴比庫見母親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輕言細語、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會繼續執著於他。
為了促進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妳身為尼僧團的一份子,怎麼連對兒子的情愛都無法割捨掉呢?」
比庫尼以為她兒子不知感激她,就問他說這話的意思。
他把剛才說過的話重複一次。
聽完兒子的話後,這比庫尼心中一片感觸:「啊!十二年來,我為了這兒子暗自流淚,他卻如此苛刻地對我說話。
我對他的一片情愛有甚麼意思呢?」
這麼一想之後,她明白在情緒上執著于兒子實在毫無意義,因此徹底去除這份執著。
當天,她就證得阿拉漢果。
精舍裡的一些比庫告訴佛陀:跋格瓦!你是他們的皈依。
童真咖沙巴比庫的母親如果聽從迭瓦達答比庫的話,還俗回家去,他們兩人就不可能證阿拉漢果。
迭瓦達答比庫對她的判斷絕對錯誤。
佛陀回答他們:諸比庫!要往生天上或證阿拉漢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須自己精進去求。
死得不是時候的信徒
惡業實在是自己做的,從自己的心中生起;惡業摧毀愚癡的人,一如金剛磨損普通的珠寶。161偈
在一個神聖的日子裡,馬哈迦羅到揭達林給孤獨園去參加齋戒並且整夜聽聞佛法。
當天夜晚,幾位小偷闖入某戶人家,那一家人醒來後,急忙追趕四處逃竄的小偷。
有些小偷往精舍方向跑去,這時候天快要亮了,馬哈迦羅也正要到精舍附近的池塘去洗臉。
這些小偷於是把偷來的東西丟在馬哈迦羅面前,然後逃之夭夭。
被偷的人家這時候正好追上來,而看見馬哈迦羅和贓物,他們誤認他也是小偷,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抓住他痛打一番,馬哈迦羅當場不幸被打死。
天亮時,到池塘來取水的比庫們發現他的屍體。
這些比庫就回精舍向佛陀報告:「跋格瓦!整夜在精舍聽聞佛法的在家信徒馬哈迦羅死於非命。」
佛陀回答他們:諸比庫!如果你們從他今生所做的善行來判斷的話,那麼他確實死於非命。
但事實上,他是在償還過去某一世的惡業而已。
那時候,他愛上一位有夫之婦,而把婦人的丈夫打死。
因此,惡有惡報,甚至使人墮落地獄。
迭瓦達答比庫的故事
破戒如同蔓蘿草(註釋),糾紛娑羅樹枯死;破戒的人摧毀自己,徒然讓敵人快意。162偈
有一天,一群比庫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時,佛陀進來了。
佛陀詢問他們討論的話題。
他們說:跋格瓦!迭瓦達答比庫實在是缺乏德行又很貪婪的人。
他利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未生厭王的信任,而博取名聲。
他更誤導未生厭王,使其相信若殺害父親,就可以成為強而有力的統治者,未生厭王因此迫害父親至死。
迭瓦達答比庫還三次想殺害你。
他真的是一個非常邪惡,又深具野心的人。
聽完比庫的看法後,佛陀說:諸比庫!一如蔓蘿草扭曲它所攀附的樹,那些沒有德行的人內心充滿邪惡的慾望,也要為自己的惡行而受到報應。
(註釋)蔓蘿草是藤類植物。娑羅樹若為此草所纏,便會枯死。
僧團不和的故事
有害身心的惡業容易造作,有利身心的善業則非常難奉行。163偈
有一天,迭瓦達答比庫打斷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並且建議,由於佛陀日漸衰老,所以僧團領導的責任應該移交給他。
佛陀拒絕他的建議,讓他感到非常羞辱。
從此以後,他內心異常痛苦,也企圖殺害佛陀,但都失敗了。
後來,他改採其它手段:建議所有的比庫,在一生之中都要遵守以下五條戒律:
1. 比庫必須住在森林裡。
2. 比庫只能依托缽為生,不能接受國王供養。
3. 比庫只能穿利用垃圾堆中找到的破布所做成的袈裟。
4. 比庫只能在樹下休憩。
5. 比庫不可吃肉或魚。
佛陀並不反對這些戒律,也不限制比庫遵守這些戒律,但出於其它的考慮,佛陀並不願意制定為僧團戒律。
迭瓦達答比庫聲稱這五條戒律比既有的戒律好太多了,有些新出家的比庫也附和他的說法。
有一天,在佛陀的詢問之下,迭瓦達答比庫承認他所以提議增設五條戒律是要分裂僧團。
佛陀於是忠告他,這是非常嚴重的惡行,但迭瓦達答比庫不聽佛陀的勸告。
後來,迭瓦達答比庫告知阿難,從此以後,他要從事與佛陀領導的僧團全無關連的宗教活動。
阿難達把這消息向佛陀報告,佛陀說:「迭瓦達答比庫如此分裂僧團,是非常嚴重的惡行,他將來會為這邪惡的企圖受苦難。」
佛陀更進一步的說:有德行的人很容易行善,卻難於造作惡行。
邪惡的人,卻容易造作惡行,而難於行善。
事實上,毫無益處的事容易做,善行、有益的事卻很難發心去做。
迭瓦達答比庫終於率領一群比庫到象頂山。
後來,沙利子尊者和馬哈摩嘎藍那尊者前去勸誡跟隨他前去的比庫,其中很多比庫也知過悔改,回來依止佛陀。
嫉妒的比庫
愚癡的人因為邪見,而輕蔑阿拉漢、聖者和正直者的教誨;他們如同格他格竹(註釋),因為造作惡業而招致滅亡。
從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老婦人,像照顧自己兒子般地照顧卡拉比庫。
有一天,她聽鄰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後,希望前往揭達林給孤獨園去聽佛陀說法,於是就向卡拉比庫提出她的願望,但卡拉比庫前後三次都打消她的念頭。
有一天,老婦人不理卡拉比庫的反對,直接前往揭達林給孤獨園。
當卡拉比庫發現老婦人已經前往精舍時,內心自私地想著:「如果她確實聽聞佛陀講經說法,就不會再照顧我了。」
所以他也趕忙到揭達林給孤獨園去。
當他抵達時,發現老婦人正在聽佛陀說法。
他於是恭敬地靠近佛陀並且告訴佛陀:「跋格瓦!這位老婦人非常愚笨,請您只教她有關佈施和持戒的佛法。」
佛陀知道卡拉比庫懷有惡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誡他:「你的愚癡和邪見污辱了佛法。你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註釋:「格他格竹」指蘆葦一類的植物,結實則亡。
受妓女保護的信徒
惡業及污染都是自己造作的,不做惡業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別人無能為力。165偈
有一天,信徒小迦拉到揭達林給孤獨園去守齋戒並且徹夜聽聞佛法。
第二天清早,他回家的時候,正好有一群憤怒的人正在追捕偷走他們財物的小偷。
這群小偷匆忙之際,把偷來的財物丟在迎面而來的小迦拉腳下。
這時候追上來的人群,看見他腳下的贓物時,怒火中燒,不明究理地誤以為他也是小偷,就抓住他加以毆打。
幸運的是,有幾位正要前往附往河流取水的妓女阻止他們,說他們認識小迦拉,並且說他不是小偷。
這群人才放過小迦拉。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訴小迦拉:「他們放過你,不只因為那些妓女說你不是小偷,也因為你真的沒偷竊,是無辜的。」
精進的比庫
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 (涅槃),更要下定決心完成。166偈
佛陀般涅槃前四個月就公開宣告自己入滅的日期。
眾多尚未證得阿拉漢果的比庫聽見佛陀這麼說以後,非常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
從那天開始,他們就緊緊追隨在佛陀身邊。
阿塔達塔比庫卻不去見佛陀,反而下定決心,要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拉漢果,他就努力精進禪修。
其他比庫不明白他的心意,卻帶他去見佛陀:跋格瓦!阿塔達塔比庫不像我們那麼敬愛、尊重您,他以自我為中心,自行其是。
阿塔達塔恭敬的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拉漢果。
佛陀聽完之後,加以讚歎並且告訴其他比庫:敬愛、尊重我的人應該像阿塔達塔一樣的作為。
你們來見我,並不表示對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誨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