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藏 小部 法句經》:「對於時常『恭敬』及服侍佛、法、僧三寶,對於經常恭敬及服侍長輩的人,這四種法會增長:壽命、美貌、快樂、體力。」  

有居士向一位在緬甸帕奧禪林出家的外國人比庫,詢問有關穿著不適當的問題,對話如下:

居士:如果有人穿短褲及T恤來寺院,但其心裡是恭敬,那又怎麼樣?

比庫:你認怎麼樣?

居士:我認沒有問題,因其心裡是恭敬的。

 

比庫:假設國王或有位部長來你家,你會在他到訪時,穿著短褲及T恤嗎?

居士:(微笑)不會。

 

比庫:假設你必須去國王的皇宮或政府部長的辦公處,你會穿短褲及T恤去嗎?

居士:(微笑)不會。

 

比庫:他們會讓你進去嗎? 

居士:(微笑)不會。

 

比庫:在佛教徒的生活裡,誰是諸王之王? 

居士:佛陀。

 

比庫:在佛教徒的生活裡,誰是眾首相的首相?

居士:佛陀。

 

比庫:你現在說的,不符合你之前所說的。

居士:但是,如果我們穿非常漂亮的衣服來寺院,那也不適合。

 

比庫: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極端。我們可以穿得好像去海邊或遊樂場去寺院,這是不適合的;我們可以穿得好像去舞廳或婚禮地去寺院,這也是不適合的。

事實上,這並沒有甚麼特別。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虔誠的佛教徒穿白色的上衣來寺院。如果你認那些國家太落後及原始,那麼請讓我建議你去參訪一下。在那裡,我們可以見到,甚至小男孩和小女孩都穿著端莊。但是無可避免地,在那裡也可見到,這古老的優秀文化被現代、貪慾、民主的不需要的正統信仰取代了。其差別的確就是心裡。

甚至在其他國家,你都可以見到年輕與年老的佛教徒,穿著適當與端莊的服裝來到寺院,雖然基於對現代正統信仰的尊敬而變成類似去烤肉的輕便服裝。這也是因對大多數人來說,在這裡去寺院就是去吃美味的食物。因此一切事務永遠都是很趕的,因為食物會變冷,星期天下午的慾樂可能會延遲: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既沒有時間幫助寺院清洗,也沒有時間聽聞寺院裡的比庫說佛法。

居士:(笑)是的,有人說去寺院吃自助餐:吃美味的食物,然後回家。

 

比庫:穿短褲去寺院時,人們的心裡並不是恭敬,而只是身體上的舒適,向貪慾(魔王的範圍)頂禮。而穿得體的長褲與衣服去寺院時,人們的心裡,是根據良好標準的恭敬(也許身體沒有那麼舒適),來向三寶頂禮。

佛陀說,人們應該跟隨能夠為自己帶來利益、善的、無可指責、智者讚歎、帶來幸福快樂的文化:這件事就是如此。佛陀並不讚歎藐視良好標準的粗野之人。

在巴利經藏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種『勇敢』的叛逆者。對於佛陀對粗俗比庫的諸多分析之一,請參考《經藏 中部 鵪鶉喻經》:「在此,有些被誤導的人,當我告訴他們:應該捨棄這個時……他們不捨棄它,而且對我及那些想要修行的比庫無禮。 對於他們,這件事變成一個強勁、強韌、堅固、不會腐蝕的束縛與粗大的軛。」

只顧及身體的舒適地來寺院,並不受到智者的讚歎,比庫們也常聽到比較認真的信徒投訴。如果閱讀《律藏》,我們就會見到多數的戒就是因這樣的過程導致佛陀制定下的。如果不曾禪修,可能會很難明白以一種態度來對待國王或部長及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佛、法、僧,就是有雙重標準。

對佛法的知識非常膚淺時,人們也可能認能夠使用詭計來逃避業報法則。然而不幸的是,業報法則是無法逃避的。

沒有禪修,他們也可能很難明白那是在損毀自己的信心以及別人的信心,不能得到任何人的尊敬。而且這種作,一定不是那些真正虔誠修行八聖道的佛教徒的作  

 

我引用佛陀在《經藏 中部 乾達羅迦經》中,他稱智者、大慧者的馴象師兒子倍沙。有一次,倍沙向佛陀說:「真令人驚歎,尊者;真是神奇,尊者!了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達到正道與體證涅槃,跋格瓦把四念處發展得那麼好。尊者,我們白衣居士時不時,也把心妥善建立於四念處地安住…跋格瓦,我可以馴服一頭大象,在騎牠來回於瞻波城時,那頭大象會盡力顯示各種詭計、騙術、狡猾和欺詐。然而那些所謂的奴隸、使者和僕人舉止是一套,說的是另一套,想的又是另一套。真令人驚歎,尊者;真是神奇,尊者!在無法猜測、腐敗和欺詐的眾人當中,跋格瓦瞭知眾生的福利及損害。人類是無法猜測的,但動物是沒有秘密的。」動物的一切詭計、騙術、狡猾和欺詐都是淺顯明白的,根本不成秘密。

一套做法是透過身體穿不恭敬的服裝;另一套做法是透過言語受持三皈依五戒;又有另一套做法是心想不恭敬的服裝並非不恭敬的服裝,除非是去見國王或部長,或出席喪禮,或參加婚禮。當然,這一切都看我們自己的意願。我們的業就是我們自己的業。這是何在多數的情況裡,比庫們都不說甚麼。對於來寺院好像來遊園會、把佛像當作裝飾品、把比庫眾看成穿著奇怪的友善朋友的人,對他們來說是不適合的。

然而,在適當的時候,比庫可能會說他們,因他相信他的聽眾會聆聽,相信他們會因此而採納『對佛、法、僧恭敬的舊習俗』這項新習俗:這樣的事曾經發生。比庫也可能會因接到許多投訴,而在適時指出他們的不當。  

居士:如果他不知道呢?

 

比庫:你是說他有藉口? 

居士:是的,他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不恭敬。

 

比庫:我是否可以問,這藉口可以給誰?業果法則?難道佛陀不是時常說,無明、沒有正念、沒有正知,是一切惡行的根源?這就是馴象師兒子倍沙所說的:佛陀教導人們正念與禪修,人們禪修,結果他們對自己的作念念分明,這會帶給他們自己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