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6世紀,印度恒河流域出現了一位偉人,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和精進,覺悟了人生的真理和世間的真相。從此,他被人們尊稱“佛陀Buddha”,意思是覺悟者。隨後,他把自己覺悟到的真理宣講出來,讓渴望瞭解生命真相、追求解脫諸苦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佛陀的教導被後人稱 “佛教Buddha sàsana”或“佛法Dhamma”。佛教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傳遍了大半個亞洲,乃至歐洲、美洲、澳洲等等西方國家,影響著千千萬萬人的思想和生活。

 

佛陀在世時,他雖然孜孜不倦地說法度眾,教化了四十五年,但卻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本書。佛陀般涅槃1那年(西元前544年),他的五百位親傳弟子進行了聖典結集,把佛陀一生的所有教導用背誦的方式整理出來,編集成《律藏》、《經藏》、《論藏》三部份,稱“三藏Tipiñaka”。

其中,《律藏Vinaya-piñaka》是跋格瓦2各位出家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誡和生活規則 。

《經藏Sutta- piñaka》是跋格瓦及其聖弟子們的言行總集。

《論藏Abhidhamma-piñaka》是對跋格瓦教法意義的精準及系統的分類與詮釋。

其中的《經藏》又分五部:篇幅長的經文編集成《長部》,篇幅中等的經文編集成《中部》,按內容分類的經文編集成《相應部》,與數字有關的經文編集成《增支部》,其餘的詩偈、論文、故事類則彙編成《小部》。這五部是所有佛經的匯總,稱《經藏》。

三藏聖典結集出來以後,一直在佛陀的弟子之間代代相傳。後來,隨著佛教的發展,信徒的成份越來越複雜,導致僧人對戒律和教義出現分歧並產生了激進派和保守派。

其中,激進派主張改革戒律,發揮教義,隨順眾生,於是,不斷有新的思想學說以經典的形式從該派系流傳出來。到後來這些新編造的經典在數量上和影響上甚至遠遠超過了原始結集的聖典。

 

保守派則堅持傳承和保守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對佛陀的教法做過多的發揮和改變。因保守派以博學資深的上座長老比庫主,所以稱“上座部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 後來從印度本土往南方傳到了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等國家,因此又稱“南傳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三藏聖典因使用巴利語傳誦,所以稱“巴利三藏”。

 

巴利語(Pàëibhàsà) 3的原型是佛陀在世時中印度一帶的“馬嘎底語Màgadhika、Màgadhã”。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語言就是馬嘎底語。

後來,以馬嘎底語載體的三藏聖典傳到了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等國家,當地的長老比庫4了表示對聖典的尊重,甚至連傳誦佛經的語言都不敢改動,直接用馬嘎底語來誦習聖典。由於聖典、佛語稱“巴利pàëi”,於是,傳誦聖典的專用語就稱“巴利語”。時至今日,南傳上座部佛教比庫仍然使用這種流傳了兩千六百多年的古老的巴利語來傳誦經典。

 

巴利三藏中的《經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內容樸實。絕大多數經文都是歷史上的佛陀及其弟子的言行的真實記錄,沒有佛教後期經典諸如放光、地震等等虛構成份。

2.結構簡單。經藏是佛陀當年向不同條件講經說法的實錄。

多數經文以跋格瓦直接告訴比庫們或者某位出家人或在家人前來拜訪開頭,跋格瓦的開示則是經文的主要內容並以聽眾對開示感到滿意結束。有許多經文甚至連開頭和結尾都省略掉了。

3.篇幅較短。經藏的性質有點類似會議紀要,因此大部份經文的篇幅都相當簡短。在經藏四部中,篇幅最長的是《長部·大般涅槃經》,其緬甸文巴利版78頁,翻譯成中文大約才五六十頁。

4.重複較多。經文中的段落或句子通常會出現不厭其煩的重複。重複有利於記憶、背誦,這是巴利聖典依靠弟子們代代傳誦下來的特點。

5.多定型句。例如:某位沒信仰的在家人聽了跋格瓦的開示後,向跋格瓦表達皈依佛、法、僧決心的定型句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這也是傳誦聖典的特點之一。

6.多帶偈頌。經文的中間或結尾通常會出現詩歌體裁的偈頌,複述和補充說明前面討論的內容,有些經文甚至通篇都是偈頌。這是古印度文學的特點。

所以,巴利三藏是至今止在語言上和內容上最古老且最忠實於佛陀教導的原始經典。

 

本小冊子是從巴利三藏的《經藏》中選擇了十五篇與在家人有關的經文5,希望透過佛陀的這些教言,幫助大家建立信仰、培養道德、提升品格、完善自己。當我們閱讀這些經典時,將會發現佛陀導並沒有甚麼神秘主義、故弄玄虛、自我麻醉的成份。佛陀既注重教導在家人如何通過棄惡揚善、敬業樂群、勤勞致富來創造物質財富,改善現實生活,更關注人心的建設和道德的提升,引導人們創造精神財富,淨化心靈和完善人生。

 

佛陀的教法博大精深,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清楚,本書只是管窺蠡測。不過,筆者真誠地希望本書能夠起到磚引玉的作用,說明讀者初步認識佛陀的教導。如果大家想進一步學習佛陀的言教,則應當研究巴利三藏,瞭解佛陀的根本教法,然後付諸實踐,致力於斷除煩惱、究竟滅苦!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6!薩度!薩度!

 

 

1 般涅槃:巴利語 parinibbàna 音譯,意思煩惱的完全滅盡。在此指佛陀等聖者的去世。

 

2 跋格瓦:巴利語 bhagavà 音譯,有尊師、尊敬、功德殊勝、具祥瑞者等等多種含義,是巴利聖典中最常用的佛陀德號。

 

3 巴利語:巴利語與梵語(Sanskrit)同屬於古印度語,但梵語屬於雅語,巴利語屬於俗語;梵語是貴族用語,巴利語是民眾用語;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準用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聖弟子們的用語。佛陀曾禁止僧眾用梵語來統一佛語。

 

4 比庫:巴利語 bhikkhu 的音譯。即指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並達上的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比丘,即俗稱的和尚。現在使用“比庫”指稱佛陀在世時的僧眾以及南傳上座部佛教僧眾;使用“比丘”、“比丘 尼”指稱中國、韓國等國的北傳大乘僧尼。

 

5 這些經文所採用的巴利語底本緬甸第六次結集的羅馬字體版,都是以直接翻譯的方式全部翻譯出來。

 

6 薩度:巴利語sàdhu的音譯,有多種意義。用作形容詞時,意思好的、善的、善巧的、有益的、值得讚歎的。用作副詞時,意思很好地、完全地、善於。用作感歎詞時,意思很好、做得好、甚善、善哉;常用來表示隨喜、讚歎、嘉許、同意、認可等等。

sàdhu可能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使用頻率最高的用詞,在誦經、聽經結束時的迴向,隨喜、感謝他人等許多場合都適用。

 

瑪欣德比庫Mahinda Bhikkhu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法樂禪修園 2013.01.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