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觀智是思惟智(Sammasana-¤àõa),即分組思惟諸行法:按照不同的分類觀照諸行法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三相:347
兩類,即名與色
第三種觀智是思惟智(Sammasana-¤àõa),即分組思惟諸行法:按照不同的分類觀照諸行法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三相:347
兩類,即名與色
緣起(pañiccasamuppàda)第一法323以時間的順序貫穿三世。它始於過去生之因,即無明與行,它們造成今生之果:果報識(始於結生識)324、名色、六處、觸和受。接著是今生之因:愛、取、有,造成未來世的生、老、死以及所有各種痛苦。
你必須在煩惱輪轉中找到無明、愛與取,觀照它如何導致業輪轉,以及業輪轉中的業力又如何產生結生之時以及生命存續期間的五蘊。
一旦這種觀智之力被培育起來(通過辨識過去世的因與果),你便能夠以同樣的方法辨識未來世的因與果。
你將見到仍可能發生變化的未來,它是過去因和現在因兩者的果報,你正在進行的禪修也是這些因之一。317要辨識未來,應先從辨識現在的名色法開始,然後看向未來,直至今生死亡之時。那時,業、業相或趣相將由於今生所造的某種業的力量而呈現。於是,你將能辨識到在未來世產生的結生名色法(pañisandhi-nàmaråpa)。318
當你如此辨識上一世,並且能夠見到上一世的五因(無明、愛、取、行與業),以及它們在今生的五果(結生心(pañisandhicitta)、名色、六處、觸與受)後,你需要以同樣的方法依次辨識過去的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盡己所能地辨識許多生。
如果辨識到過去生或未來世是在梵天界,你將只能見到三處(眼處、耳處和心處),與所見到的人類或欲界天的六處不同。
再舉一個稍有不同的例子。一名男禪修者在辨識臨死時的名色法,發現有四種業在爭著成熟。其中之一是教授佛經之業,其二是教導佛法之業,其三是禪修之業,最後是教禪之業。當他追查這四種業的哪一種引生今生的果報五蘊時,發現那是禪修之業。進一步追查(辨識修的是哪種禪修業處)後,發現那是觀禪,正在觀照名色法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三相。
通過進一步的追查,他發現在每次禪坐之前和之後,都發願投生為男人,出家成為比庫並弘揚佛陀的教法。
為了更清楚地瞭解,我們將舉例來說明一名禪修者能辨識到哪些現象。當她在辨識臨死時的名色法時,她見到一個婦女正供養水果給佛教僧人的業。接著她從辨識四界開始,進一步查看該婦女的名色法,發現那婦女是位很貧窮而且未受教育的村婦,因為想到自己貧困的處境,她供養該僧人,並發願來世成為一名受教育的大城市女人。
為了辨識過去,你可先用蠟燭、花或香供養佛塔或佛像,併發一個希望投生之願,例如:投生為比庫、尼師、男人、女人或天人。
之後,你應前去禪坐並進入第四禪,直至光變得明亮、光耀和閃耀。接著反復地辨識內在和外在的名色法(nàmaråpa)。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如果不能辨識外在名色法,當你要辨識過去的名色法時則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辨識過去的名色法與辨識外在名色法很相似。
緣起的三輪轉
緣起(pañiccasamuppàda)包括十二支307。
引言
上一講我們討論了如何辨識名法(nàma),而在之前一講討論了如何辨識色法(råpa)。如果你能按照所闡述的方法來辨識名色法,你也將能辨識它們的因,亦即辨識緣起(pañiccasamuppàda)。緣起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運作。
問 5-1:八定(samàpatti)285可以支援禪修者達到名色限定智(Nàmaråpapariccheda-¤àõa),見到名色的微妙生滅,從而厭離這些名色,乃至證悟道智(magga-¤àõa)。除此之外,八定是否還有其它的利益?
答 5-1:禪定有五種利益:286禪定的第一種利益是現法樂住(diññhadhammasukha- vihàra):在今生享受禪那之樂。這是指阿拉漢。雖然純觀阿拉漢自然而然擁有出世間禪那(lokuttàra-jhàna),但是他們仍然可能想培育世間禪那(lokiya-jhàna),因為他們想要享受禪那的現法樂住。由於他們是阿拉漢,已通過道智斷除了一切煩惱(意即諸蓋也已被斷除),因此培育禪那對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他們通常要培育禪那的另一個原因是想成就滅定(nirodhànisa§sa),這就要求精通八定。
完成辨識色法後,應繼續辨識內在和外在的名法。辨識內在名法可再次從辨識意門心路開始,然後是五門心路,辨識它們當中所有的善與不善的名法。
要辨識外在名法,就像辨識內在名法一樣,但應整體性地辨識其他眾生的眼門和有分(意門)。然後,當一組色聚的顏色顯現於這兩門時,辨識於此生起的眼門心路,以及取同一目標而生起的許多意門心路。
要辨識外在名法,你需要先由辨識外在色法做起。
先從辨識內在的四界開始,然後辨識你所穿衣服的四界。你將見到衣服分解為色聚,而且你能夠辨識每一粒色聚中的八種色法。它們是時節生食素八法聚(utuja ojaññhamaka kalàpa),是從色聚中的時節產生的。280
完成對意門心路的辨識後,你可從眼門心路開始, 進一步辨識五門心路。
為了辨識眼門心路裡每一心識中的名法,你可引生眼門心路。你可先辨識眼淨色(眼門),再辨識有分(意門),然後同時辨識兩者。隨後,專注眼淨色附近一組色聚的顏色,它會同時顯現於眼門和意門,並用如理作意認知它為“這是顏色”等,於是會先生起一個眼門心路,接著(按照心的定律(cittaniyàma))生起許多緣取同一目標的意門心路。
要辨識欲界心路,你應從意門心路開始,因為其中的心識種類比較少。你可以從一個善的意門心路著手。欲界善意門心路由三個依次生起的心組成:
1)一個意門轉向心(manodvàràvajjana):12 個名法。
禪定心路(色界或無色界意門心路)必定是善的, 絕不可能是不善的。但欲界心路(無論是五門心路,還是意門心路)可以是善的或不善,這取決於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àra)或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作意決定了欲界心路是善的或是不善。
如果你看到一個物件,認知它為色法、名法、因或果、無常、苦、無我或不淨,則你的作意是如理作意, 而速行心屬於善的。
如果你已證得禪那(例如入出息念禪那),那麼,辨識名法的最佳著手處是禪那心及其相應心所。
有兩種理由:首先,在修習禪那時,你已經辨識過五禪支,這意味你已經有了辨識這些相應心所的一些經驗;其次,禪那速行心(jhàna javana-citta)連續生起許多次,因而非常顯著且容易辨識。它與欲界心路(kàmàvacara vãthi)不同,欲界速行(javana)在一個新的心路產生之前只會生起七次。269
引言
在上一講,我們討論了如何修習四界差別,以及如何分析稱為“色聚”的物質微粒。在這一講,我們將簡 要地討論觀禪的下一階段──如何辨識名法(Nàma-kammaññhàna)。257
問 4-1:菩薩(包括彌勒菩薩)是凡夫(puthujjana)嗎?如果彌勒菩薩是像我們一樣的凡夫,那麼當他下生人間來成就彌勒佛時,他成佛的情況與我們的情況有甚麼不同?218
答 4-1:不同之處是他的巴拉密(pàramã)已經成熟,就像在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還是菩薩悉達多(Siddhattha)太子一樣。這些菩薩已經以無數生累積了他們的巴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