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566467-1649136359.png

第三種觀智是思惟智(Sammasana-¤àõa),即分組思惟諸行法:按照不同的分類觀照諸行法的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三相:347

兩類,即名與色

五類,即五蘊348

十二類,即十二處349

十二類,即十二緣起支350

十八類,即十八界351

以思惟五蘊為例。佛陀在《無我相經Anatta- lakkhaõa sutta》352中教導用三種方式以正智觀照五蘊(所有色、受、想、行、識):“這不是我的(neta§ mama)”、“這不是我(nesohamasmi)”、“這不是我的自我(na mesoattà)”353。

在《蘊經Khandha sutta》中,佛陀將五蘊的每一蘊分為:

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和近。354

要培育這種觀智,你先重溫第四禪,直至禪定之光明亮、光耀和閃耀。如果你是純觀乘者,只修習過四界差別,則可再提升定力直至光變得明亮強盛。這兩種情況都要先取色法作為第一類,即逐一辨識六根門的完成色355,356見到它們的生滅,並瞭知它們為無常(anicca)。你要如此一再重複地內觀、外觀、內外觀。在外觀時, 應由近至遠逐步擴大觀照的範圍,直至無邊宇宙。

然後以同樣的程式,觀照因色法生滅而必須不斷承受的痛苦,瞭知其為苦(dukkha)。最後,觀照色法沒有永恆的自我,並瞭知其為無我(anatta)。 

下一類需要觀照的是名法的無常、苦和無我。首先, 辨識之前所辨識過的六門中的所有名法,即每一門心路(vãthi)中每一心識刹那裡的心和相應心所,以及在各心 路之間生起的有分心。觀照的程式和色法一樣。

觀照完這兩類(現在六門的名色法)之後,現在你需要觀照已經辨識過的從結生心直至死心之間的今生名色法的無常、苦和無我。你應再次觀照三相,一次一個,一再重複,內觀外觀。

觀照完今生之後,你需要如辨識緣起時所辨識的那樣,觀照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無常、苦和無我。在此,你應觀照已經辨識過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名色法的三相,一次一個,內觀外觀,一再重複。

接著,你也需要按照緣起第一法357,觀照過去、現在、未來諸緣起支的無常、苦和無我,一次一個,一再重複,內觀外觀。

在此階段,你可能發現你很快地培育起更高的觀智,次第漸進直至證悟阿拉漢。如果不能,這裡有幾種練習可以增強你的觀智。 


347 < 智論Pa¤¤àkathà >(Vm.ò.),以及<說道非道智見清 淨品Maggàmagga¤àõadassanavisuddhiniddesa>(Vm.694)

348五蘊:色、受、想、行、識,見p.20引述經文。

349十二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相關經文引證,見p.23及隨後內容。

350十二緣起支:1) 無明,2) 行,3) 識,4) 名色,5) 六處,6) 觸,7) 受,8) 愛,9) 取,10) 有,11) 生,12) 老死、愁、悲、苦、憂、惱。見p.46引述經文。

351十八界:十二處及相對應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12+6=18):見p.23。

352《無我相經Anattalakkhaõa sutta》(S.3.59),<緒論>p.54引有此經。

353《教誡闡那經Channovàda sutta》的義註解釋,“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為觀照無常、苦和無我。複註則解釋“這不是我的”為觀照苦,“這不是我”為觀照無常。(M.A.3.391)

354《蘊經Khandha sutta》(S.3.48),<緒論>p.22引有此經。

355關於完成色,見“表2a:二十八色法”,p.215。

356具體方法見p.213。

357關於緣起第一法,見p.2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