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是瞋恚蓋。瞋恚就是生氣,內心的憎恨、厭惡、不平,也是經常困擾禪修者的障礙。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對任何物件生氣,比如房間爬進了很多螞蟻,衣服無端被人弄髒,風刮門窗砰砰作響,外面老是有人在說話……內心對微不足道的事都產生抗拒、排斥。特別是瞋行者,容易習慣性地生氣,動不動就發脾氣。在修行過程中,最不容易平靜,內心經常重複翻滾的通常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即緊張的人際關係帶來的瞋恚。在家庭、家族中,在同事、朋友中,在禪林、寺院中,如果自己性格差,人際關係差,經常和這個鬧矛盾,跟那個鬧不和;擔心這個說你壞話,懷疑那個傳你是非,看這個不順眼、瞅那個看不慣,經常處於猜忌、懷疑、排斥、討厭、抱怨、不滿當中,內心都很難獲得平靜,自然不可能很好地修行。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禪修。佛陀這樣教導:“諸比庫,我不見有其它一法,如同此瞋怒相這樣能導致未生起的瞋恚生起,或已生起的瞋恚增長、廣大。”(A.1.12)

所以,禪修者想要捨離瞋恚,首先要遠離讓他產生煩惱的物件。

如果因為人際關係緊張而陷入是非、爭吵、爭鬥當中,或產生誤解時,必須如理作意,思惟人與人能夠在一起都是緣分,這種緣分可表現為順緣、善緣、好緣,也可能是逆緣、惡緣、壞緣。遇到逆緣、惡緣、壞緣時,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轉化,把逆緣轉成順緣,把惡緣轉成善緣,把壞緣轉成好緣。

要學會忍耐(khanti)。不管遇到好的還是壞的、順的還是逆的,內心都能安住不動,心不隨境轉。心遇到任何外境都能安忍不動,叫做忍耐。要學會忍受別人對你的不好,別人對你的辱罵、中傷、誹謗、譏笑、蔑視。當自己被人誤會冤枉、遭遇不平時,即使儘量避免也無法避免,不愉快的事最終還是發生了,就要學會接受。要如理思惟:之所以遇到這麼不講道理、無賴、性格壞的人,是由於自己的果報。遭人污蔑、無端中傷時,內心不要憤憤不平,而要這樣思惟:也許以前我傷害過他,曾經欠他的,現在才會遭受這種傷害。你能夠做到忍耐、忍讓、承受,即能捨離瞋恚。

此外還要培養慈心。承受、忍耐無法避免的所緣是相對消極的方法,但是培養慈心是積極、主動的,用積極的慈愛有效地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散播慈愛、培養慈心是最有效的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所以佛陀說:“諸比庫,我不見有其它一法,如同此慈心解脫這樣能讓未生起的瞋恚不生起,或捨斷已生起的瞋恚。”(A.1.17)

慈心是一種美好祝福,祝福自己快樂,祝福他人快樂。慈心能夠讓僵化、僵硬、瞋恨、不滿、自以為是的心得以軟化,使心變得柔軟、柔和。用一顆柔軟、柔和的心面對別人的傷害, 自然能化解很多不必要的是非爭鬥。大家都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別人之所以能傷害到自己,那是因為別人用硬的方法,而自己也用硬的方法,硬碰硬,是非、爭鬥、摩擦就產生了。如果自己內心柔和、柔軟,那麼不管對方怎麼硬,對方怎麼憤怒、生氣,都傷害不了自己。正如用錘子、石頭、利刀、槍去打水,水都不會受到傷害。所謂“上善若水”,如果我們的心如水般柔和、柔軟,那麼任何人用任何方式都傷害不了自己。如果經常陷入不滿,這個看不慣,那個不順眼,這個人對我不好、那個人對我不利,都是因為自己的心太僵硬。所以要培養慈愛,內心要學會如水一般柔和、柔軟,具有包容性,這樣怎麼還會被人傷害呢? 捨離瞋恚要學會培養慈愛,學會把自己內心的快樂真正地發送出去,把內心真誠的祝福發送出去。培養慈心,不在於念誦,不在於坐多久,而在於是否真誠,是否用真感情把祝福、快樂發送出去。假如每天坐在那裡不停地念:“願一切眾生安穩快樂!”哪怕整天不停地念,可是出門一見到不喜歡的人立刻就冒火了,這能算是慈愛嗎?

請不要把培養慈愛當成一種任務、一種作業,要用真心、真感情去散播,這樣才會有效果。不要認為散播慈愛會使自己吃虧,不要認為把自己的快樂給了他人,自己會失去快樂。其實,想要改善人際關係,先要改變自己;想要別人平息憤怒,先要自己心平氣和;想要對他人好,先要善待自己;希望他人快樂,先要自己快樂。所以培養慈愛,首先得到快樂的還是自己。當你擁有了慈愛,當慈愛成為你內心的素質之後,你的行為也開始改變,甚至連你的性格也在慢慢改變。到時你不需要刻意去討好人家、巴結人家、強裝笑臉對待人家,只要心存慈愛,無需言語,你也會發現你周邊的人、你的人際關係在發生不可思議的改變,甚至冤家死對頭都有可能對我們微笑、給我們善意。總之,想要改善人際關係,先從自己做起;想要捨離瞋恚,從培養慈心開始。心中擁有慈愛,也不容易感到害怕,晚上一個人在外行走或呆在家裡也不會怕鬼、怕黑,不會怕遭到意外傷害。所謂“相由心生”,內心充滿慈愛的人,會越修越端莊,越修越慈顏善臉。更重要的是,慈愛能使心變得柔軟柔和、平靜快樂,從而使禪修進步很快,定力和觀智得到提升。所以,想要捨離瞋恚,去除由於人際關係緊張而帶來的修行障礙,可以用如理作意、承受、忍耐、培養慈愛等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