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想修行,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修止和修觀方面都是“樂行道速通達”,而不是“苦行道遲通達”。然而希望歸希望,現實還是現實。為甚麼會有“苦行道遲通達”等四種行道的差別呢?根據佛教,所有存在的現象都有其原因,而成為“樂行道速通達”等的原因, 取決於過去生是否曾修過“增上行”(adhikàra)。

《清淨之道》和《法集[論]義註》解釋造成這四種行道的差別之原因時說:ßYo ca samathe akatàdhikàro, tassa dukkhà pañipadà hoti. Katàdhikàrassa sukhà. Yo pana vipassanàya akatàdhikàro hoti, tassa dandhà abhi¤¤à hoti, katàdhikàrassa khippà.û“若對止禪不曾修過增上行者,他即是苦行道,曾修過增上行者則是樂[行道]。而若對觀禪不曾修過增上行者,他即是遲通達,曾修過增上行者則是速[通達]。”(Vm.39; Dhs.A.176-180)

這裡的“增上行”是指成就禪那、觀智、聖道和聖果的福慧資糧,與巴拉密的意義相同。

“曾修過增上行”是指在過去諸佛的教法時期,曾經積累過相應的功德資糧(pubbabuddhesu pubbesu atãtabuddhesu katàdhikàrà katapu¤¤a- sambhàrà) (Ap.A.1.84)。

每位於現今佛陀教法時期獲得了殊勝成就的人,都必定曾經在過去佛陀的教法期間積累過相當的增上行。或者說,只有在過去的佛陀教法時期擁有增上行的人,才有可能在現今的佛陀教法時期證得禪那、聖道與聖果。

相信讀過巴利聖典的佛弟子一定會羡慕那些生於佛陀在世的人們,他們有機會遇到佛陀,通過親自聽聞佛陀說法,或者在佛陀及聖弟子的指導下,很快就證悟聖道聖果。請不要認為他們的殊勝成就都是偶然發生的!在巴利語《經藏·小部》,收錄了一部名為《本行Apadàna20》的聖典,內容絕大部分都是講述佛陀在世時的某位長老或長老尼,過去生曾在某位佛陀教法時期積累了佈施、持戒、禪修等增上行,因為這些增上行而享受人天福報,並於現在果德瑪佛陀教法時期證悟四聖諦的因果故事。只要聯繫這些阿拉漢聖者們過去多生修增上行的因緣,就能清楚他們今生所證得的殊勝成就決非偶然!

增上行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它是證得殊 勝成就的親依止緣(upanissaya-paccaya)。只有曾經在過去佛陀的教法時期積累足夠增上行的人,今生才有可能投生為敏銳知者或詳說知者,他們可以不需再依次第禪修,即能通過聽聞佛法開示而證悟四聖諦。增上行不夠的人則投生 為可引導者,今生還須依次第精進禪修,才有 可能成就道果。如果過去世不曾修過增上行,或者增上行非常弱的人,那麼今生只能成為文句為最者。

又根據四種行道與止觀增上行的因果關係21,我們知道:今生之所以投生為苦行道者,是因為過去生不曾修止,或不曾積累禪定方面足夠的增上行。今生投生為遲通達者,是因為過去生不曾修觀,或不曾積累觀禪方面足夠的增上行。

換言之,如果你希望來世投生為樂行道者,你今生必須培養定力,積累足夠的禪定方面的增上行。如果你希望來世投生為速通達者,你今生必須培育觀智,積累足夠的觀禪方面的增上行。

假如你今生有幸得遇佛陀的教法,得遇止觀禪法,但仍然懈怠放逸、荒廢禪修,那麼,即使你來世有幸再投生為人,且有幸得遇佛法,你將仍然是“苦行道遲通達”者,仍然是“文句為最者”。

所以,今生有幸得遇佛陀教法的可引導者, 都應根據佛陀留給我們並記載於《巴利三藏》中的遺教,在一位具備資格的禪師的指導之下,依照戒、定、慧、七清淨的次第修行,以期在今生獲得殊勝的成就。

如果你不幸是一名文句為最者,仍須精進禪修,積累足夠的增上行,以期在下一世投生為可引導者並在該生中獲得成就。除非你是曾經獲得一位活著的佛陀的親自授記並肯定將於未來成就菩提的人,或者你願意在生死輪迴中繼續徘徊流轉而不思解脫。

佛陀的教法只會不斷遭人竄改而變質,表面的繁榮興盛抵擋不了佛教不斷走向衰敗的無常鐵律。佛陀弟子應當心生悚懼,激發精進, 勤修止觀,積累巴拉密,培養增上行,以期在今生,或者仍屬我們佛陀教法時期的未來世,或者當來美德亞佛陀Metteyya22的教法時期證悟四聖諦,解脫毫無意義的生死輪迴!

願一切有緣眾生皆能覺悟四聖諦, 達成佛陀教法的目標!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瑪欣德 (U Mahinda)序於新加坡帕奧禪修中心2018 年 4 月 21 日 


19以上修觀次第,詳見本書〈第十五講 成就觀智〉,也參考帕奧西亞多緬甸文版《趣向涅槃之道》第四冊〈緒論〉。

20本行,巴利語apadàna,含有傳奇、偉人所行之義,即記述佛陀、獨覺佛和佛陀的聖弟子等諸聖者過去生所行的善惡諸業和今生之間的因果故事。Apadàna,梵語avadàna,此詞自古以來一直被莫明其妙地訛譯為“譬喻”,但從其巴梵詞義、經文內容等方面來看,apadàna都沒有譬喻的意思。譬喻的巴利語為opamma, upamà。

21見本書p.31。

22美德亞佛陀:巴利語Metteyya Buddha意譯,舊譯彌勒佛。他是現在賢劫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佛陀,將在我們果德瑪佛陀的教法隱沒之後,於未來人壽八萬歲時,從都西答天下生人間並教化有緣眾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