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本講開始時提及的第一種佈施,即有大果報的佈施。你是否更喜歡這種佈施呢?如果是,那麼請聽以下出自《佈施分別經》的偈頌:ßYo vãtaràgo vãtaràgesu dadàti dàna§ Dhammena laddha§ supasannacitto Abhisaddaha§ kammaphala§ uëhàra§ Ta§ ve dàna§ àmisadànànamagganti.û

“若阿拉漢供佈施給阿拉漢,以如法所得和淨信之心,相信業之果報廣大,此實最上世間施。”

對於這種情況,佈施者具備四種素質:

1)佈施者是阿拉漢;

2)佈施者的佈施之物以正當的方式獲得;

3)佈施者的心清淨無染;

4)佈施者對業果法則及其果報擁有足夠強的信心。

但第五種素質也是必要的,即:

5)接受者也必須是阿拉漢。

佛陀說這種佈施是世間佈施中最殊勝的佈施,即一名阿拉漢向另一名阿拉漢的佈施。他讚歎這種佈施最為殊勝。為甚麼呢?這種佈施不會產生任何果報。為甚麼?佈施者已經斷除無明和對生命的一切執著。

業,也即是行(saïkhàra)的主因是無明(avijjà)和愛(taõhà)。在這種佈施中,行是指供佈施給接受者的善行。但這種行不會產生任何果報,因為它缺乏支助因:沒有無明,也沒有愛。如果一棵樹的樹根已完全被毀壞掉,樹就不會結出任何果實。同樣地,阿拉漢的佈施不會產生任何果報,因為他已經徹底斷盡無明與愛之根。他不會再期盼有未來的生命。在《經集·寶經Ratana sutta》中,佛陀曾誦出如下偈頌:ßKhãõa§ puràõa§ nava natthi sambhava§, virattacittà'yatike bhavasmi§;Te khãõabãjà aviråëhichandà, nibbanti dhãrà yathàya§ padãpo. Idampi saïghe ratana§ paõã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û

已盡舊者新不生,於未來有心離染。彼盡種子427不增欲, 諸賢寂滅如此燈。此乃僧之殊勝寶, 以此實語願安樂!

這是真實語的宣示。以此真實語的宣示,韋沙離城的所有居民都脫離了危難。428

阿拉漢的佈施是最殊勝的,因為它不會產生任何未來的果報。沒有來生,也就沒有生、老、病、死,這是最殊勝的。這就是本次開示一開始時提到的第二種佈施:沒有果報、沒有結果的佈施。

然而,對於上述的第一種佈施,即產生果報的佈施, 諸如帶來人的快樂、天的快樂或梵天的快樂,仍然存在著苦。最低限度的苦是佈施者仍然要遭受生、老、病、死。如果佈施者仍然執著欲樂的物件,不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當這些物件毀壞或死亡時,他將遭受愁、悲、苦、憂、惱。

請思考這個問題:當一種佈施會帶來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我們能說它是殊勝的嗎?也請思考這個問題:當一種佈施不會產生任何果報,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愁、無悲、無苦、無憂、無惱, 我們能說它不是殊勝的嗎?這就是為何佛陀讚歎第二種佈施是最殊勝的原因。現在你們可能明白這次開示的含義。在開示一開始,我們提到有兩種佈施:

1)有大果報的佈施;

2)沒有果報的佈施。

你更喜歡哪一種佈施呢?現在你們知道答案了。


427種子,即導致輪回再生的種子:無明、愛和業力。

428韋沙離是一座曾遭受乾旱、饑荒、邪惡亞卡(低等天神)和瘟疫侵害的城市。韋沙離的居民請求佛陀幫助他們,佛陀便教導他們《寶經Ratana sutta》以作護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