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果佈施者並非阿拉漢,他如何能進行第二種佈施呢?在上述的《六支佈施經》中,佛陀教導有兩種方式可以進行這種佈施:接受者已斷除貪、瞋、癡, 或者正在致力於斷除貪、瞋、癡。如果佈施者也在致力於斷除貪、瞋、癡,在佈施之時修觀,你可以說這種佈施也是最殊勝的佈施。

修觀即:429

他辨識自己的名色法,並觀照它們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的本質;

他觀照外在名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尤其是接受者的名色法;

他觀照佈施物的究竟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他觀照佈施之時生起的善名法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當他觀照佈施之物中的四界時,可以輕易地見到色聚。在分析這些色聚時,他能辨識到八種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和食素。這些色聚是一代代的時節生色(utujaråpa),由每一粒色聚中的火界所產生。430 接著他觀照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如果佈施者能夠修習這種觀智,佈施時他的貪、瞋、癡將被鎮伏,而這種佈施通常也不會產生果報。431 如此,我們可以說這種佈施也是最殊勝的。

佈施者可以在佈施前、佈施後或佈施時修行這種觀智。但他的觀智必須強有力,至少須修到壞滅智(Bhaïga-¤àõa)的階段,只有這樣他才能修行這種觀智。我們同樣不應錯失這一良機,這種機遇只存在於佛陀的教法中!但你可能會問,如果我們沒有觀智,如何能做這種佈施呢?我們想建議你在佈施時如此發願:“願以此佈施, 成為證悟涅槃的助緣!”因為佛陀曾多次教導做佈施應發願證悟涅槃。

我們想重複《寶經》的偈頌來結束本次開示:

ßKhãõa§ puràõa§ nava natthi sambhava§, virattacittà'yatike bhavasmi§;Te khãõabãjà aviråëhichandà, nibbanti dhãrà yathàya§ padãpo. 

Idampi saïghe ratana§ paõãta§,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û已盡舊者新不生,於未來有心離染。彼盡種子不增欲, 諸賢寂滅如此燈。此乃僧之殊勝寶, 以此實語願安樂!

願一切眾生安穩、快樂!

 

429《巴他那Paññhàna》(阿毗達摩第七部論)“善三法”(Kusalattika1.423)

430關於時節生色的再生,詳見p.180。

431由於觀智通常能使業在未來不會產生果報,因此稱為“促使業盡之業”(kammakkhayakarakamma)。嚴格來說,只有四道智才是真正的促使業盡之業。雖然觀智有時也可因為隨眠而帶來善的果報, 但由於強有力的觀智(至少修到壞滅智階段)是道智生起的近因, 故也可稱為促使業盡之業。──中譯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