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佛陀、跋格瓦住在Sāvatthī沙瓦提城的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揭德林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有一位比庫獲得了『非時衣』。甚麼是『非時衣』呢?其實它是一塊布,這塊布還不足以製做一件新的袈裟,於是這位比庫就想要把它拉長。

當時跋格瓦正在巡視孤邸,正好看見這位比庫正在猛力的拉扯這塊布就問他說:「“kissa tva,bhikkhu,ima cīvara ussāpetvā punappuna vimajjasī”比庫啊!你甚麼要拉扯這塊布呢?」

比庫就對跋格瓦說:「“Ida me,bhante,akālacīvara uppanna. Kayiramāna nappahoti. Tenāha ima cīvara ussāpetvā punappuna vimajjāmī”尊者啊!現在我獲得了這一塊『非時衣』,但是它的尺寸還不足以製做成一件袈裟,所以我想把它拉長足夠製做成袈裟。」

跋格瓦就問他說:「“Atthi pana te,bhikkhu,cīvarapaccāsā”比庫啊!你是不是想要再獲得一塊布來做衣?」

比庫回答說:「“Atthi,bhagavā”是的,跋格瓦。」

於是佛陀就順著這個因緣,在揭德林給孤獨園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的說法聚會上對著比庫們說:「“anujānāmi,bhikkhave,akālacīvara paiggahetvā cīvarapaccāsā nikkhipitu”諸比庫,如果獲得了『非時衣』,想要獲得就可以接受。」

 

佛陀允許比庫們接受居士供養『非時衣』或『非時布』,只要你想要獲得這些布來製做新的袈裟就可以接受。然後那些比庫就開始儲存,有些人儲存了一個月,於是他們就把那些布晾在外面曬衣桿上。

有一天,āyasmā ānanda具壽阿難尊者巡視了比庫們的孤邸,看到了房間裡的曬衣桿上晾了很多的布,於是就問那些屋外的比庫們說:「“kassimāni,āvuso,cīvarāni cīvaravase bhaṇḍikābaddhāni tiṭṭhantī”賢友們,這些晾在曬衣桿上的布到底是誰的布呢?」

「“Amhākaāvuso,akālacīvarāni cīvarapaccāsā nikkhittānī”賢友,那些是我們的『非時衣』,因為我們希望要獲得袈裟,所以我們儲存了這些布。」

阿難尊者問他們說:「“Kīvacira panāvuso,imāni cīvarāni nikkhittānī”賢友,這些布儲存了多久?」

屋外的比庫們回答說:「“Atirekamāsaāvuso”已經超過了一個月,賢友。」

阿難尊者就指責、責備說:「“kathañhi nāma bhikkhū akālacīvara paiggahetvā atirekamāsa nikkhipissantī甚麼比庫儲存布要超過一個月呢?」因此,就把這件事情告訴跋格瓦。跋格瓦也因為這樣的事制定學處:

「“Niṭṭhitacīvarasmibhikkhunā ubbhatasmi kathine bhikkhuno paneva akālacīvara uppajjeyya,ākakhamānena bhikkhunā paiggahetabba. Paiggahetvā khippameva kāretabba. Nocassa pāripūri,māsaparama tena bhikkhunā ta cīvara nikkhipitabba ūnassa pāripūriyā satiyā paccāsāya.Tato ce uttari [uttari (sī. syā.)] nikkhipeyya,satiyāpi paccāsāya, nissaggiya pācittiya”當比庫衣已完成咖提那已捨棄,假如比庫得『非時衣』,想要的比庫可以接受。如果不足,那位比庫最多可以存放該袈裟一個月,以存有期望將不足的袈裟補足。假如存放超過此者,即使存有期望,也是尼薩耆亞巴吉帝亞nissaggiya pācittiya。

 

(ūnssa pāripūriyā satiyā paccāsāya直接翻譯:「了圓滿不足的而存有期望。」

 

這裡講到的『衣已完成』,是指比庫已經擁有了完整的三衣;

 

『咖提那已捨出』:是指過了咖提那的時間;

 

『uppajjeyya得』:是指獲得,包括從僧團中獲得:例如:施主把袈裟供養給僧團;或者表明是把布、袈裟供養給僧團,然後比庫就從僧團當中獲得;或者從群眾,從誦經群眾等獲得;從親戚、朋友;從垃圾桶、墳場裡面撿來;或者以自己的如法淨資而來,這些都稱得。

 

『akālacīvara非時衣』(《李鳳媚‧巴利律比庫戒研究》按:akālacīvara非時衣:在不可以存放衣服的時候獲得的布。漢譯五部廣律皆作「非時衣」,取cīvara其中的一個意思「衣服」,但cīvara還有「布」的意思,因為這一戒律主要是規定:有了布可是不夠製做一件衣服時,最多只能存放一個月,湊足其他的布製做衣服」。所以這位比庫存放的應該是一塊布,而不是一件衣服。

即這一戒律中應該將cīvara翻譯「布」,因此將akālacīvara翻譯「多餘的布」,而不是「多餘的衣服」。)

 

在《律藏》裡面講到的是「未敷展咖提那的雨季最後一個月;已展開咖提那的五個月」或者說「沒有敷展咖提那的就在十一個月當中獲得的;對於已經展開咖提那的在七個月當中獲得的。」因為在衣時當中獲得的,那就不稱『非時衣』,超過了這個時間獲得的就稱『非時衣』。

一位圓滿了雨安居的比庫,如果沒有展開咖提那,他在接著的一個月當中,他有功德,他可以離衣;或者說破安居,他在接著一個月,他有功德,超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就不可以離衣了。然而,如果一位圓滿了雨安居的比庫,又展開咖提那,那麼他在接著的五個月當中,這五個月稱『衣時』,他都可以離衣。

離衣的意思就是:他可以把自己的三衣,甚至於所有的三衣全部都放在自己的寺院、放在自己的房間,然後去其他的地方都不會犯戒,他可以去五個月,只要他想要再回來那就沒有問題。但是了這個時間段再獲得了布,再獲得了衣,他就必須得要趕快製做(裁剪、染色);如果不行的話,儲存十天之後就會違反。

這五個月之後到下次咖提那是多少個月?七個月。在這七個月所獲得的布或衣就稱『非時衣』。如果他想要衣、希望衣,把這些布接受了之後,趕快拿來製做衣服(裁剪、染色)。

 

『如果不足』:是指這一件布還不可以做成受持的衣,例如:做成下衣的話,下衣有下衣的最低尺寸,你不能裁剪成小於制定的尺寸;如果小於的話,它不能做成決意的衣,它只能夠作雜用布。如果獲得了這些布料,全部把它們縫起來,衣的尺寸還是不夠,那麼了要補足,所以這裡是稱『如果不足』的話。 

 

『那位比庫最多可以存放該衣一個月,』:可以存放這塊布一個月的目的是因比庫存有期待,想要把不足的補足。他預料在一個月之內可能還會有人供養布給他,所以他就可以湊足尺寸製做成一件袈裟了。 

 

『存有期望』的意思是:「在某日,僧團將要獲得衣。」、「在某日,我將從那裡會獲得衣。」……等等,從僧團、從親戚、從群眾的任何一種方式。或者說,「我將要從垃圾堆去撿一些破布。」用這樣的方法而從存有對製做三衣的期待。

 

『假如存放超過此者,即使存有期望』假如超過了這個期限,也就是一個月的話就算存有期待。

如果是原來的布是柔軟的,而後來獲得的那塊布過於粗糙,它們無法縫在一起。如果硬是要縫在一起的話,兩種布的布料不一樣,那麼比庫應該在期限內決意不想要,他可以不製做袈裟。但是他如果獲得了期待的那種布料的話,他就應該趕快在一個月之內去製做成袈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