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禪修者的心越來越平靜,呼吸也會變得越來越微細,甚至感覺若有若無、若隱若現,這個階段稱為微息,即呼吸很微細的階段。正如《清淨之道》中提到:

“如其他的業處愈往上[所緣]愈明顯,但此[入出息念業處]則不然。此[業處]愈往上修習,其[所緣]愈微細,甚至變成不現起。”(Vm.299)

此乃入出息念業處的特點——呼吸越來越微細。其他的禪修業處是越專注物件越明顯,但是專注入出息則是越專注呼吸越不明顯。假如越專注呼吸變得越粗,甚至在喘氣,那就有問題了。越專注呼吸越微細才是正常的。

依常理分析,當一個人的心平靜時,氣就會順暢,由於氣順暢,氣血也流暢,於是呼吸變得微細,這是自然的生理現象。

隨著心越來越平靜,呼吸越來越微細。到了微息的階段,很多禪修者反而會感到困惑,認為呼吸不見了。由於誤以為沒有呼吸,心沒有物件了,於是不知不覺跑去注意其習慣的物件,心開始妄想掉舉或者由於物件不明顯而陷入昏沉。

如何克服這些現象呢?

首先,應肯定微息比入出息、長短息和全息更好。微息是更高的階段,不是壞事。接受微息,相信微息比前面幾個階段都好,心就不會困惑。

其次,應相信自己還有呼吸,而不是沒有呼吸。

只有七種人才沒有呼吸,哪七種人呢?

1.  母胎裡的胎兒;

2.  潛入水中的人;

3.  無想有情天人;

4.  死人;

5.  入第四禪的人;

6.  已投生到色界和無色界的梵天人;

7.  入滅盡定的人。

 

這七種人當中,你哪一種都不是,所以你還有呼吸,只不過由於呼吸太微細,覺察不到而已。換言之,由於心太粗了,所以覺知不到呼吸。

應當怎麼辦呢?是不是進行深呼吸讓呼吸變得明顯呢?不是!改變呼吸是不可取的!應該讓心平靜。為甚麼在微息階段心容易飄走呢?因為心與息不平衡。呼吸變微細了,但是心還不夠細,還沒有達到和呼吸同一個層次、同一個水準;由於心和物件不平衡,中間有空隙,於是心跑掉了。

那該怎麼辦呢?這時我們不用去尋找呼吸,只需把心安住在人中一帶等待呼吸再次出現就可以。就好像牧童的牛不見了,他不用跑進樹林裡去找牛,只需在有水的池塘邊等待,等牛走出來喝水時再把它牽回就可以。或者把心調細,讓心平靜下來,只安住在鼻前。又或者把心投入到人中區域的微息中,猶如把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放到一個晶瑩剔透的水杯裡,然後看著杯子裡的冰塊一樣。同樣的,當呼吸很微細的時候,把心安住在人中一帶就可以,不用改變呼吸,如此保持下去。

在微息階段,既不用去注意呼吸的進與出,入出息已經不重要了,也不用注意呼吸是有或無,有或無也不重要了,只需把心安住在這裡就可以。不要懷疑自己沒有呼吸,這個階段的呼吸是綿綿密密、若隱若現的。假如我們把手放在人中的位置,還是可以感覺到一團暖暖的氣,這就是“息”。當然,並非真的要你用手去試,而是要你相信還是有氣息在就可以了。

微息階段既是一個比較難覺知的階段,又是更容易讓心安定、平靜的階段。說比較難覺知是因為稍微把握不好,心和呼吸失去平衡,或誤以為沒有呼吸,妄想就容易乘虛而入。而說更容易讓心安定、平靜是由於呼吸很微細,心也調得很細,心息平衡,定力就很容易被培養起來。

能夠這樣讓心安住在人中一帶持續地專注微息,這個階段就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這四個階段只是一個大概的過程,在實際禪修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並非每一位禪修者在修習過程中都必然要經過這四個階段,不一定沒有經過長短息就不能進入全息,沒有經過全息就不能進入微息階段,不是這樣的。在實際修習中,個別禪修者閉上眼睛專注入出息不久,呼吸就變得很微細,甚至找不到呼吸,這時可以直接進入微息階段。所以不要生搬硬套,應根據呼吸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處於哪個階段。

禪修者專注呼吸的過程中,如果呼吸一直都很明顯,則可以按照這四個階段逐漸過渡。假如專注呼吸很長一段時間,呼吸還沒有平靜下來,則可以下決心:“讓我的心平靜下來!”然後進入第四個階段。當然,最好的辦法是讓呼吸自然而然地變平靜、微細,自然地進入微息階段。

呼吸是自然的,不要去改變它、造作它。剛開始禪坐時呼吸很粗,這時知道呼吸很清楚,不要刻意讓呼吸變緩慢。刻意讓呼吸變緩慢,甚至憋氣憋到臉紅耳赤,這是不可取的!也不要在呼吸變得緩慢的階段,用加深呼吸的方法使呼吸變明顯。一定要保持自然的呼吸,無需調息,只需調心就可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