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說的是在憍賞彌僧團中由一個淨瓶所引起的一場嚴重爭執。這事件一度威脅到僧團的完整,令佛陀深感無奈,促成他出走到林中獨居。這事件惡劣的起端和圓滿的收場,不但說明平息糾紛的途徑是慈愛而非怨恨,且說明了人們多麼容易被區區小事所困擾。

 

觀察佛陀處理這一爭紛的方法,我們可看到他關心的是雙方處理爭執的心念與態度,這是一種我們至今仍可從中獲益的智慧。此事發生在佛陀成道之後的第九年,它忠實地反應了年輕的僧團在成長中自然會碰到的問題,以及當時佛教的長老諸比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探索精神。

 

根據記載,佛陀第六個雨安居是在摩拘羅山度過的,以後的一年,佛陀於舍衛城再度展現雙神變之後就升到三十三天,將第七個雨安居的時間用於對天人講說論藏,其中一位天人即是前世曾為佛陀母親的馬哈瑪雅夫人。所謂「天人降世」指的就是佛陀在這個雨安居之後回到人間。佛陀在失收摩羅山度過了第八個雨安居,而第九個則是在憍賞彌度過的。

憍賞彌是夾在恒河與閻牟那河之間瓦薩國的首府。

 

 

 

 

 

憍賞彌與諸比庫的紛爭

首先要講到的是區區小事如何會引起第一場嚴重的爭執並幾乎導致了僧團的分裂。那時,在一個精舍有分別持律與持法的兩位比庫。一天,持法的比庫如廁後將淨瓶留在那裡,裡面有些還沒用過的水。不久,持律的比庫到廁所去發現了它,於是去問持法的比庫:「你在廁所留下這個瓶子與水嗎?」

「是的。」

「你不知道那是有罪嗎?」

「是的,我不知道!」

「朋友!那是罪。」

「如此,我應當承認這一點。」

「但若此事出於無意或遺忘,就不算是有罪了。」

於是持法的比庫離去時以為自己並無過失。但持律的比庫對自己的學生說:「那位持法老師在犯罪時並不自知。」這些學生又將此話傳給持法比庫的學生:「你們的老師犯罪尚不自知。」當他們把這話又說給老師聽時,老師說:「那位持律比庫先說無罪之後又說相反的話,他是個說謊的人。」他的學生於是又把此話回應給持律比庫的學生:「你們老師是說謊的人。」持律比庫召集了一個會議,且檢舉持法比庫之罪。

下面是原始典籍對這場風波進一步發展的記載。

 

伍巴離:那時,當跋格瓦住在憍賞彌瞿師羅園時,某位比庫涉嫌犯罪。他把此事視為犯罪,但其他比庫卻視為無罪。後來他自己不再把此事視為犯罪時,其他比庫卻視為犯罪。那些比庫對他說:「朋友!你已犯罪,你見到自己的罪過嗎?」 

「朋友!以我所知,我實無犯罪。」

 

 

 

其他的比庫於是決定糾舉這位比庫之罪,儘管他仍還沒看出自己有何罪。這位比庫多聞,通曉經藏、持法、持律;他賢明、聰敏、有慧、有恥、有悔且好學。他找到與自己相親的諸比庫,告訴他們:「這是無罪的,這不是罪,我並無犯罪……我還沒被檢舉罪,因這檢舉罪的決定是錯誤的、無效的、無根據的。請諸位尊者和我一起站在法與律的一邊。」

 

 

 

他讓這些比庫站在自己一邊後,又派信使到四處的朋友與相親的諸比庫處。之後,那些支持這位被檢舉罪者的諸比庫,就跑到那些檢舉罪的比庫處與他們理論。在此之後,反對他的那一派重申了檢舉罪的正當性並說:「請諸位尊者別支持、跟隨被檢舉罪的比庫。」那些支持被檢舉罪者的人聽完檢舉罪比庫的這些話之後,繼續支持並跟隨著他。 

這時,有位比庫到跋格瓦面前將此事稟報跋格瓦。跋格瓦聽後說:「僧團將會分裂,僧團將會分裂。」之後,跋格瓦離座而起去到那些支持檢舉罪的比庫處,坐於備好之座後對他們說:「諸比庫!別以為某某比庫理應被檢檢舉罪只因為『我們認為如此』。以一比庫犯罪為例,他自己雖不見其罪其他比庫卻見其罪,若他們如此認為:『他多聞且好學,若我們在他不見自罪的情況下檢檢舉罪,我們將不能與他一起在伍波薩他(Uposatha布薩)日誦戒,不能於雨安居結束時與他一起自恣(邀請他人檢舉自己的過失),不能執行僧團的議決,不能同席而坐,不能分享粥食,不能同堂用食,不能同屋而住,還不能同禮長老,我們做這些事將沒有他的參與。因此,將會發生爭論、爭吵、激辯、紛爭,而最終導致僧團的分裂、別住、分歧。』那麼,那些深知僧團分裂嚴重後果的人就不應該該在他不見自罪的情形下對他檢檢舉罪。」

 

這一席話講完,跋格瓦起身又到支持被檢舉罪者的諸比庫處。他坐於備好之座後對他們說:「諸比庫!別以為犯罪不應該受到糾正,僅因你們認為『我們並無違犯』。以一比庫犯罪為例,他自己雖不見其罪其他比庫卻見其罪。若他如此認為:『他多聞且好學,若為自己或​​為他人的緣故,透過貪、瞋、癡、畏而墮落是愚蠢的。若這些比庫以我不自見罪而對我檢舉罪,他​​們將不能與我一起在伍波薩他(Uposatha布薩)日誦戒,不能於雨安居結束時與我一起自恣,不能執行僧團的議決,不能同席而坐,不能分享粥食,不能同堂用食,不能同屋而住,還不能同禮長老,他們做這些事將沒有我的參與。也因為如此,將會發生爭論、爭吵、激辯、紛爭,而最終導致僧團的分裂、別住、分歧。』那麼,那些深知僧團分裂嚴重後果的人,就應該出於對他人的信任而承認犯罪。」

這一席話講完,跋格瓦起身離去。(Vin.Mv.10:1

 

 

 

 

 

諸比庫不聽佛陀的勸誡

阿難:但這時僧團內部已發生爭辯、爭吵、紛爭,眾比庫以唇槍舌戰彼此攻擊。他們解決不了這一​​爭執,有位比庫就到跋格瓦之處,敬禮後站立於一旁,向跋格瓦講述所發生的事後又說:「跋格瓦!為慈悲故,請到眾比庫處一行。」

跋格瓦默然允許。他來到眾比庫處對他們說:「夠了,諸比庫!別爭辯、別爭吵、別激辯、別紛爭。」

說完後,一位​​比庫說:「跋格瓦,諸法之主!請您等等請安住於現前的法樂,不為這一爭執所擾。是我們將因這爭辯、爭吵、激辯、紛爭而為人所知。」

跋格瓦第二次、第三次地重複勸誡,但每次都得到相同的回答。這時他想:「這些迷途者心已迷失,已無法使他們看清是非。」他便起身而離去了。 

隔日清晨,跋格瓦著下衣持缽與大衣進入憍賞彌乞食,食畢後返回收好座具後拿起衣缽,說出如下的偈:(M.128Vin.Mv.10:2-3

人悉出大聲,不覺自己愚;

破壞僧團時,無人自思惟:

「我亦在其中,我助長其勢。」

遺忘智慧語,心逐於言詞;

眾口無遮攔,隨意任咆哮。

何故如此行,眾皆不自知。(M.128;Jā.3:488;Ud.5:9;Thag.275;Vin.Mv.10:3

「彼罵我打我,彼勝我奪我!」

執於此怨念,瞋恨永不息。

「彼罵我打我,彼勝我奪我!」

不執此怨念,瞋恨必然息。

此處怨報怨,怨念永不息;

和睦使怨息,此是古常法。

有人未認清,人當自約束;

有人覺知此,爭辯由此息。(M.128;Dh.3-6;Jā.3:212,488;Vin.Mv.10:3

斷骨害命者,奪去牛馬財,

盜國一切者,彼等尚和合,

你等為何故,不作如是行?(M.128;Jā.3:488;Vin.Mv.10:3)

若得可信友,具德且忠誠,

可與你同行,歡喜與正念,

如是而同行,克服諸危險。

若無可信友,具德且忠誠,

可與你同行,寧可獨自行。

猶如王戰敗,棄國而獨行;

猶如林中象,獨行於森林。

不與愚者伴,獨行不傷人,

不與人爭執,猶如林中象,

獨行於森林。(M.128;Jā.3:488;Vin.Mv.10:3;Dh.328-30;Sn.45-46

 

 

 

 

 

和合相處的三位比庫

說完這些偈,跋格瓦便前往婆羅樓羅村。當時,婆咎尊者正住在那裡。他見到跋格瓦從遠處走來就備好座位、洗腳水、腳椅、擦腳巾。然後他出來迎接跋格瓦,接下跋格瓦的衣缽。跋格瓦坐而洗腳。婆咎尊者敬禮跋格瓦後坐於一旁。此時,跋格瓦對他說:「比庫!健康否?安適否?乞食不疲倦否?」

「我確實健康、安適、乞食也不疲倦。」

之後,跋格瓦說法以教示、勸導、激勵、鼓舞婆咎尊者。然後起身到竹林精舍,當時阿那律、難提、金毘羅尊者住在那裡。守園人看到跋格瓦走來便說:「沙門!不要入園。三位同族的人住在此處,修身自好。請莫打擾。」

阿那律尊者聽到守園人對跋格瓦說的話就告訴守園人:「守園的朋友!別阻擋跋格瓦入園,這是我們的導師――跋格瓦,從遠道而來。」

阿那律尊者找到難提與金毘羅尊者說:「來,尊者等,快來!我們的導師跋格瓦來了。」

於是三位尊者都來迎接跋格瓦。一人接下衣缽一人準備座位,另一人準備洗腳水,跋格瓦坐而洗腳。三人敬禮後坐於一旁,跋格瓦說:「阿那律!願你們都健康、安適,乞食不疲倦。」

「我們都健康、安適,乞食不疲倦。」

「阿那律!你們和合相處否?彼此和諧無爭,如水乳交融否?互以和善之眼相視而住否?」

「是的,跋格瓦!我們正是如此。」

「那麼,阿那律!你們的生活究竟如何?」

這時,阿那律尊者回答:「跋格瓦!我想能與這樣的梵行者共住是我得利,我的善利。我在人前人後都能於身、語、意中保持對他們的慈善之心,我作如是想:『我何不將自己想做的事放到一旁,而來做他們想做的事呢?』如此一想,我就這樣做了。跋格瓦!我想我們的身體雖相異,但心是同一的。」

其他兩位尊者各自說了同樣的話,他們補充說:「跋格瓦!我們就這樣和合相處,彼此和諧無爭如水乳交融,互以和善之眼相視而住。」

「薩度(sàdhu)!薩度(sàdhu)!阿那律,你們各自不放逸、精勤、自制否?」

「是的,跋格瓦!我們正是如此。」

「那麼,阿那律!你們究竟如何生活?」

「跋格瓦!我們之間無論是誰最先從村落乞食回來,都會先準備好座位、飲用水、洗滌水並把廢物桶放好。最後回來的人,若有需要則可吃任何剩餘的食物,否則就把剩飯扔到無草之處或無生物的水中。他會收拾好座位、飲用水、清洗水,把廢物桶洗淨後放好,然後清潔食堂。不論是誰注意到裝飲用、清洗或廁所水的甕不滿或空無時都會去打水。如果太重他會舉手勢招呼另一個人,兩人一起合作完成。我們不會為此而交談,但我們每五日會共坐徹夜談法。我們就如此不放逸、精勤、自制地生活。」(M128Vin.Mv.10:4

 

 

 

 

 

象王與佛陀心相應

伍巴離:跋格瓦說法,以教示、勸導、激勵、鼓舞他們之後,起身離去。他逐次遊行到波陀聚落,當最後終於抵達那裡時,他住在護寺林中吉祥的娑羅樹下。當他獨處靜默時心中思惟:「之前我活在不安當中,受憍賞彌的比庫所擾,他們在僧團中爭論、爭吵、激辯、紛爭,現在我獨處無伴,遠離他們而自在安樂。」

有一頭長牙大象,它也被其他的象、母象、小象所擾,吃著被毀損的草、破碎的樹枝幹,喝著混濁的水。當它從池塘洗澡出來身體被許多母象推擠。對此做思索後它心想:「我為何不遠離象群,獨自生活?」於是它離開了象群,而到波陀聚落護寺林吉祥的娑羅樹下,跋格瓦正好也在那裡。牠照顧跋格瓦為跋格瓦準備飲食,以象鼻把樹葉清開。牠心想:「之前,我的生活被眾象所擾……如今,離群獨處,遠離其他眾象而安樂自在。」

自喜於獨處,跋格瓦心中深知長牙大象的想法,不禁發出如下的感嘆:

象王意同於象王,

牙長如矛之大象,

彼等之心俱相應,

歡喜獨住樹林中。(Vin.Mv.10:4;Ud.4:5)

 

阿難:跋格瓦離開憍賞彌後不久,一位比庫到阿難尊者之處說:「朋友,阿難!跋格瓦自己整理好臥坐具,持缽、衣,獨自遊行,無人陪伴,還沒告訴侍者也還沒通知僧團。」

「朋友!跋格瓦如此做時便是要獨處,千萬不要有人跟隨。」

過了一段時間,有幾位比庫到阿難尊者處說:「朋友,阿難!已很久還沒親聞跋格瓦說法了,我們希望再聽到跋格瓦說法。」

阿難尊者於是與這些比庫,在跋格瓦所在的波陀聚落護寺林吉祥的娑羅樹下敬禮後坐於一旁。跋格瓦於是說法以鼓舞他們。(S.22:81

 

 

 

 

憍賞彌兩派比庫的和合

伍巴離:在波陀聚落隨意住上一段時間後,跋格瓦就逐次遊行前往舍衛城,當最終抵達那裡時,他住在祗樹給孤獨園。

此時憍賞彌的在家信眾心想:「這些憍賞彌的比庫帶給我們很大的傷害,他們一直煩擾跋格瓦導致跋格瓦離開。我們對他們不再禮敬、迎送,不做合掌、恭敬,不再恭敬、尊重、尊敬、供養他們。當他們從我們這裡得不到恭敬、尊重、尊敬、供養,時間久了,就會離開此地或還俗或向跋格瓦認錯。」

信徒們如此做之後,憍賞彌的比庫決定:「朋友們!讓我們去舍衛城在跋格瓦面前解決這一紛爭。」於是他們整理好臥坐具,持缽、衣,前往舍衛城。

沙利子尊者聽說他們上路的事,便到跋格瓦之處問說:「看來那些在僧團裡爭論、爭吵、激辯、紛爭、訴訟的憍賞彌諸比庫,正往舍衛城走來,跋格瓦!我應如何對待他們?」

「沙利子!依法而行事。」

「跋格瓦!我要如何判斷甚麼是法?甚麼是非法?」

「有十八種情況,我們可以得知。比庫非法說為法,法說為非法;非律說為律,律說為非律;非如來之所言說為如來之所言,如來之所言說為非如來之所言;非如​​來之所行說為如來之所行,如來之所行說為非如來之所行;非如來之所製說為如來之所製,如來之所制說為非如來之所制;罪說為無罪,無罪說為罪;輕罪說為重罪,重罪說為輕罪;有餘罪說為無餘罪,無餘罪說為有餘罪;粗罪說為非粗罪,非粗罪說為粗罪。以相反的方式便可知那人所說的法。」

摩咖藍那、馬哈咖沙巴、馬哈迦旃延、馬哈俱希羅、馬哈劫賓那、馬哈純陀、阿那律、離婆多、伍巴離、阿難、拉胡喇等尊者都聽到憍賞彌比庫在路上的消息。他們每個人分別來見跋格瓦都獲得相同的教誡。

馬哈巴迦巴帝.苟答彌(Mahapajapati Gotami摩訶波波提、瞿曇彌)聽說此事也來跋格瓦之處請教跋格瓦應當如何對待他們。

「苟答彌!聽雙方說法,聽完之後,只贊同如法說者所持的觀點、喜、意見、判斷。比庫尼眾對比庫眾的期望,應是期望如法說者。」

給孤獨長者與維沙卡(Visākhā)聽說此事後,也到跋格瓦之處請求教導。跋格瓦告訴他們:「要供養雙方,但只贊同那些如法說者的觀點。」

憍賞彌諸比庫終於抵達舍衛城,沙利子尊者到跋格瓦之處問說:「跋格瓦!憍賞彌的比庫已到舍衛城,我們應如何安排他們的住處呢?」

「讓他們分開住。」

「但若無隔開的住處,該怎麼辦呢?」

「那麼,沙利子!先把住所隔開後再分配給他們。不論在任何情況,都不可以不提供住處給上座比庫,若無就是犯惡做。」

「但是,跋格瓦!食物與其他物品呢?」

「食物與其他物品必須在所有的比庫中平均分配。」 

此時,那位被檢舉罪的比庫開始思惟律,他發現:「那是罪,並非無罪,我有犯……我被檢舉罪了,我被如法的檢舉罪,這是不可推翻的,也應是有效的。」於是他到自己的支持者處,把這想法告訴他們,他說:「如此,尊者們可以為我出罪。」

於是他的支持者帶著他到跋格瓦之處敬禮後坐於一旁。他們重述了那位被檢舉罪比庫所說的話,然後問說:「跋格瓦!我們應當怎麼做?」

「諸比庫!那是罪,並非無罪,他有犯……他被檢舉罪了。這檢舉罪是合法的是不可推翻的,也應當是有效的。因為這位犯罪且被檢舉罪的比庫已自見已罪,你們可以為他出罪。」

這位被檢舉罪比庫的跟隨者為他出罪後,就到那些檢舉罪的諸比庫處說:「朋友們!關於這個引起僧團爭辯與分裂的事件――那位比庫確實犯了罪,也被檢舉罪,現在他已見罪,且已出罪了。讓我們雙方在僧團前和合,以結束此事。」

那些原先檢舉罪的諸比庫就到跋格瓦之處告訴跋格瓦剛才發生的事。同意雙方和合,整個事件也就這樣收埸了。(Vin.Mv.10:5

 

 

 

譯註

伍波薩他(Uposatha布薩)日是佛教的宗教儀式,大伍波薩他(Uposatha布薩)是指在農曆的滿月與新月日。此時諸比庫合誦「戒經」,在家佛教徒則誦另外的戒,聆聽開示並修禪。小伍波薩他(Uposatha布薩)則在兩個半月日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