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從今天晚上開始,我們將在這一期的禪修營一起來學習一部經,這部經典的巴利語叫《大心材譬喻經》(Mahāsāropamasutta)。Mahā的意思是大,但是在這裡,並不是大小的大,只是為了方便區別。因為在三藏裡有兩部經,都叫心材譬喻經,因此古代那些經典的傳誦者們,就把其中一部經叫做大,一部經稱為小。心材sāra的意思就是在一棵樹的中心,很堅硬的部分,可以拿來做一些工具,甚至可能拿來做棟樑的樹心的部分,比較堅實、堅硬的部分,upama是譬喻、比喻。

  

這部經是收錄在《中部》(Majjhima nikāya)的第二十九經。這部經是在佛陀成佛後第三十七年,也就是佛陀晚年72歲的時候所開示的一部經,為甚麼我們可以那麼肯定的說這是佛陀在那個時候所開示的經呢?我們從這部經的序文裡就可以知道,經文一開始是這麼樣說的:「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鷲峰山,迭瓦達答剛離開不久……..」。

  

這裡講到的就是佛陀當時住在王舍城,王舍城是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其中有一座山叫鷲峰山,當時佛陀是住在這裡。迭瓦達答Devadatta是巴利語的發音,古代翻譯成提婆達多或者提婆達都或者翻譯成調達。Deva的意思是天,天神,datta是賦予或者賜予,授予,所以古代翻譯成天授或者說他的意思是天神送給的,上天所賜予的意思。迭瓦達答本人是出生在釋迦族,他是佛陀的堂弟,同時他也是佛陀出家前的妃子耶輸陀羅的弟弟,因此他也是佛陀的小舅子,他的姻弟。迭瓦達答在很早就已經出家了,是佛陀在成道之後第一次回國的時候,和阿難尊者一起出家的。迭瓦達答出家之後很精進很用功,他修行了很多年,同時在佛法與三藏方面也學得非常好。後來呢,就隨著佛陀到各地弘法,在佛陀老年的時候,迭瓦達答開始變節。他的變節是由於那個時候他對名聞利養的貪求,也想要統治僧團而開始變心的。

  

有一次,迭瓦達答就坐在那裡,那個時候他已經學到了神通,雖然他很精進地修行,在三藏方面也學得非常好,但他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也就是說,他還是個凡夫。當他學到了神通之後,就升起了想要名聞利養的心。那時他就想,我應當如何才能夠得到名聞利養呢?如何才能得到人們的恭敬和名聲呢?他就想:哦,這個時候,摩竭陀國的未生怨王(ajaatasattu),他現在還年輕,還年幼,但他的前途是很好的,因為他將會繼承王位,最後將會統治這個國家,所以且讓我去那裡博得他的信心。

  

於是迭瓦達答拿了衣跟缽之後,就變成一個青年人,然後用蛇纏住腰,從自己的住處隱沒,出現在未生怨王(ajaatasattu)的面前。未生怨王是古代的翻譯,它的巴利語叫ajaatasattuajaata翻譯成沒有出生的,sattu是敵人、怨敵,因此也可以翻譯成未生怨。當王子看到了這個腰纏著蛇的青年人,他感到非常害怕、顫抖。迭瓦達答看到未生怨王子很害怕,於是他就說:「王子難道你不認識我了嗎?」未生怨王子他說:「那你是誰呢?我真的很害怕。」於是迭瓦達答說:「我是迭瓦達答。」「哦,聖者。」未生怨王子說:「迭瓦達答聖者,請你現出你的本形吧!」於是迭瓦達答就隱去了他變成的腰纏蛇的童子像,現出本形。這時未生怨王子由於見到了迭瓦達答的神通變化,於是對他生起了信心,然後每天都用五百輛車裝滿食物、供品去供養迭瓦達答。

  

那個時候迭瓦達答因為得到了供養,他的心就進一步產生了惡念,他想現在我有了名利了,有了供養了,且讓我統治僧團。當他生起這種心的時候,他的神通就消失了。當迭瓦達答生起了想要統治僧團的這種惡念之後,有一次在佛陀說法的時候,大眾都圍繞在佛陀的周圍,那個時候國王也在場,迭瓦達答就從座位起來,偏袒右肩,合掌向世尊說:「尊者,世尊已經年邁了,年事已高了。在這個時候,您應當休息。您應當安住於現法樂住,應當致力於現法樂住。請您把僧團的領導權交給我吧,我將要統領比庫僧團。」世尊說:「夠了,迭瓦達答,你不要樂於想要統領僧團。」迭瓦達答第一次想要統領僧團,佛陀第一次阻止他。然後迭瓦達答第三次又提出他的要求,世尊這個時候就說:「即使是沙利補答Sāriputta(古譯舍利弗)、馬哈摩嘎喇那Mahāmoggallāna(古譯摩訶目犍連)我都不會把僧團交給他。我怎麼會把比庫僧團交給像你這樣,如同像口水一樣(像痰一樣)要丟棄的人。」迭瓦達答聽到了世尊當眾,在國王的面前、在大眾面前說他像是應該丟棄的口水一樣的人,而且又當眾讚歎SāriputtaMahāmoggallāna,於是他就懷著嗔恨、怨恨、不滿,禮敬了世尊之後離開了。

 

當他離開後,就到了未生怨王子那裡,跟未生怨王子說:「古代的人壽命很長,但現代的人壽命短,王子啊,你有可能仍然是以王子身就死去了。你應該殺害你的父王,自立為國王;而我將殺害世尊,然後自立為法王。」因為王子對迭瓦達答有信心。他想,聖者迭瓦達答有大神通,大威力,他應當很清楚我。於是王子就在中午的時候,帶了把匕首藏在腿上,偷偷潛到內宮想刺殺他的父王(馬嘎塔王‧謝尼亞賓比薩拉Bimbisāra)。後來被宮中的侍衛發現了,就逮捕了未生怨王子,這件事就暴露出來。結果馬嘎塔王‧謝尼亞賓比薩拉不但沒有處罰王子,還把王位讓給了王子。於是未生怨王子就登基了,做了摩揭陀國的國王。

 

當未生怨王子做了國王之後,迭瓦達答就來到新國王的面前,說:「王子,現在你做了國王,你應當實現你的諾言。」也就是說,幫迭瓦達答去殺害世尊。當時未生怨王他就吩咐他的手下說:「迭瓦達答聖者怎麼說,你們就怎麼做。」

當時迭瓦達答就跟一個殺手說:「你現在呢,就去那個地方,沙門果答瑪(也就是佛陀)就住在那裡,你去那裡,把佛陀殺了,然後再從另外一條路回來。」當這個人領了命令,然後拿著刀、箭、盾離開了以後,就前往世尊住的地方。這個人離開後,迭瓦達答又指使另外兩個人,他說:「你們去那條路,等這個人從那條路經過的時候,在那條路上把他殺掉。」那兩個人走了之後,迭瓦達答又派四個人,他說:「你們在那裡埋伏,當你們見到那兩個人過來的時候,你們把那兩個人殺掉。」這樣派出了四個之後,又派了另外八個人,再派另外十六個人去殺那八個人,就這樣把之前的那些人殺掉。當第一個殺手拿著刀、劍、盾牌,背著弓箭來到佛陀住的地方,他見到佛陀感到很害怕,渾身顫抖、全身變得很僵硬,不能夠動彈。

佛陀見到他說:「過來吧,你不要害怕。」聽了佛陀這樣說之後,那個殺手『卜』一下跪下,禮敬佛陀的雙足,他說:「世尊啊!我現在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我受人指使,想要取你的性命。但是我現在已經知道錯了,請世尊能夠原諒我,接受我的懺悔。」佛陀這個時候對他說:「確實如此,你已經做了很大的錯事,你想要取我的性命。但是因為你已經知道錯了,你已經很誠心的懺悔。因為你已如實的懺悔,所以你將在聖者之法、律中得到增長。」這個時候,佛陀就跟他說法,當他聽法之後,他就證得了法眼淨,也就是已經證得了入流、初果聖者。於是他就禮敬世尊。世尊對他說:「你現在不要往那條路走,你應當從這條路回去。」因為佛陀也知道那邊有埋伏其他想要滅口的殺手。

 

話說那兩個人一直在等著,見還沒來,便前往去看個究竟,結果他們也來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然後佛陀又跟他們說法,說法之後他們兩位又證果了,然後他們又成為了佛陀的弟子。於是佛陀又跟他們說,你們不要從那條路走,你們從這條路走。接著那四個人在等著,也是這樣。然後那八個人、十六個人也是如此。結果迭瓦達答派出的那幾波人,沒有一個取了佛陀的性命,反而都成為了佛陀的弟子。

 

當第一個殺手回去到了迭瓦達答面前,對他說:「我不可能殺死佛陀。」迭瓦達答說:「夠了!不用你去殺,我要親自動手。」於是他就爬到了王舍城的鷲峰山(也有翻譯成靈鷲山)。當佛陀在一個峽谷下邊經行的時候,迭瓦達答爬到山頂找了一塊大石頭,他就算准佛陀正好經過下邊的時候,他就把石頭推下去,因為這塊大石頭很大,他就想必定能夠把沙門果答瑪壓死。而當世尊經行的時候,他就把這塊大石頭往下邊一推,這塊大石頭就轟隆隆往下滾,結果大石頭被兩塊凸出來的岩石卡住了,但是石頭的碎片仍然滾下去,把佛陀的腳給刺破了,結果佛陀的腳就流血,血流不止。這時佛陀抬頭望著在山頂的迭瓦達答說:「你這個迷途的人,你已經心懷惡意、心懷殺意出佛身的血。」

佛陀就忍痛,當時有個叫耆婆的大夫,把佛陀的腳包紮,治好了。正是因為迭瓦達答想要殺害佛陀,這就是在佛教史上有名的惡心出佛身血。也是只有迭瓦達答一個人幹了這樣的事情。

 

既然兩次殺佛陀都不成功,於是迭瓦達答又想出了第三個計畫。他在王舍城那裡收買了一個馴象師,馴象師有一頭非常兇猛的大象,這頭大象的名字叫做Nalagiri奈拉吉里。這頭大象的性格非常兇猛,而且喜歡殺人。當時迭瓦達答就來到象師的面前,他說:「我跟現在的國王未生怨非常熟,我可以有權力讓那些卑下的人提升地位,同時也可以給他們薪水,明天沙門果答瑪將經過這條路,那時你就放出大象,踩死這個沙門。」象師就說:「遵命,聖者迭瓦達答。」

第二天,佛陀拿著缽,穿了衣,進入王舍城,準備托缽。這時候,大家都知道迭瓦達答圖謀不軌,想殺害佛陀,他們就勸佛陀不要去。佛陀就說:「你們不要擔心,這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的,如來會因為別人的暴力而入般涅槃。如來般涅槃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也就是說佛陀不會因為被人殺害而死。佛陀就繼續托缽,結果遠處的大象衝過來,當時很多人就勸佛陀說:「世尊你快回去吧!那頭大象已經衝過來啦!」

佛陀說:「夠了,你們不要害怕!沒有任何人可以用暴力使如來入般涅槃,如來般涅槃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暴力而使然。」那當這頭狂象Nalagiri奈拉吉里翹起了鼻子,張開兩隻耳朵,豎起尾巴,就往佛陀這個方向衝,眼看就快要衝到佛陀面前的時候,這個時候佛陀就用慈心遍滿,散播慈愛,那當這頭Nalagiri奈拉吉里象衝到佛陀面前,它就跪下了。它的鼻子拉下來,然後用鼻子去吸佛陀足下的塵土,把佛陀足下的塵土灑到自己的頭上,於是佛陀就伸手去摸這個大象的頭部,大象就這樣被馴服了。然後大象就慢慢地後退、後退,一直後退到見不到佛陀為止。

因為迭瓦達答屢次想要刺殺佛陀不成功,這個時候王舍城的那些人都已經知道了,於是紛紛都批評迭瓦達答,迭瓦達答從此就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民心,人們都不相信他,而且他的供養、利養從此也喪失了。當迭瓦達答喪失了供養之後,就經常成群結隊地跟他的同夥到處去向人家要飯,而且向人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於是佛陀就制定出了『不許結眾食』的這條學處。

 

當迭瓦達答三次想要殺害佛陀未遂之後,他又心生一計,就對他的三個死黨Kokaliko(果嘎勒嘎)說,讓我們一起來分裂僧團,破和合僧跟破法輪僧。當時一個人就說:「唉呀,朋友啊!這個沙門果答瑪有大神通和大威力,我們怎麼有可能去分裂他的僧團呢?」迭瓦達答說:「哎呀,朋友啊!世尊不是經常讚歎少欲知足,讚歎苦行、讚歎減損、讚歎精進嗎?既然他這樣讚歎,那麼我們就一起到沙門果答瑪面前,我們請求他同意五法,是哪五法呢?

第一作為一位比庫,盡形壽應當住在森林裡面,不能夠住在村莊,住在村莊的人就犯罪;

第二盡形壽應當托缽乞食,凡是接受施主的邀請時,就犯其罪;

第三盡形壽應當穿糞掃衣,凡是接受施主供養衣的就犯其罪;

第四盡形壽應當住在樹下,凡是住在屋子裡面,有蓋的屋子裡面就犯其罪;

第五盡形壽不應當吃魚和肉,凡是吃魚和肉的人就犯罪。

這個時候沙門果答瑪肯定不會同意這五點,我們不就可以抓他把柄,分裂僧團了嗎?」於是他那幾個死黨就同意了,他們就一起來到世尊面前。那個時候,迭瓦達答禮敬世尊,就跟世尊說:「尊者啊!世尊您向來都讚歎少欲知足,讚歎苦行、減損和精進,現在請世尊同意例行五法。是哪五法呢?就是一位比庫應該終生住在森林裡面,凡是住在村莊裡就犯罪;應當終生托缽,凡是接受施主的邀請供養,就犯其罪;應當終生穿糞掃衣,凡是穿施主供養衣的就犯其罪;應當終生都住在樹下,凡是住在屋子裡,有蓋的屋子就犯其罪;應當終生不能夠吃魚和肉,凡是吃魚和肉者就犯其罪。請世尊允許這五法。」

 

當時,世尊就回答說:「夠了!迭瓦達答,不要這樣認為。那些比庫想要住在森林的,可以住在森林;想要住在村莊的,可以住在村莊;想要托缽乞食的,可以托缽乞食,要接受施主供養的可以接受施主供養;想要穿糞掃衣的,可以穿糞掃衣;想要接受施主供養之衣的,也可以接受;我允許在八個月當中可以住在樹下,但是在雨季的三個月裡面應當住在屋子裡,因為過雨安居的時候,不能夠住在露地或者樹下。我允許三種清淨的魚和肉。當時迭瓦達答聽到後,就想現在世尊不允許這五法,感到很滿意、很高興。於是禮敬了佛陀之後,就退後出去了。

 

當迭瓦達答出去之後,就開始在王舍城裡向大眾宣布,他說:「現在沙門果答瑪他們已經陷於奢侈、迷醉,但是我們是少欲知足、我們是修苦行,我們是減損和精進,我們受持這五法。我向世尊請求要求他例行這五法,允許這五法,但是世尊不同意,但是現在我們力行這五法,我們終生遵行這五法。這五法有幫助於少欲知足,有幫助於損減煩惱,有利於幫助精進。」當時,他就在那裡散播這樣的消息。

那王舍城裡有一些沒有信心的、沒有智慧的愚人就說:「哦!是啊!沙門果答瑪確實生活很奢華、奢侈,而這些沙門釋迦子的生活真的是很刻苦、很精進、少欲知足。」於是就在誦戒日,迭瓦達答就在僧眾當中宣布這五法並且跟大眾說,如果誰願意遵守這五法,那麼你們就拿籌(竹簽),於是就有五百位從韋沙離城Vesālī來的(瓦其子)的比庫,他們因為都是屬於剛出家不久,還不瞭解法跟律,於是他們就拿了這些籌、竹簽。當迭瓦達答得到了這些隨從、這些剛出家不久的比庫之後,就帶他們到了咖喇象頭山,另立山頭。他也對阿難尊者說:「從此以後,我要自己誦戒,自己做羯摩。」這樣他就成功地把僧團分裂了。當迭瓦達答離開之後,佛陀就在這個時候說了這部經。因此這部經的背景就是佛陀針對迭瓦達答惡心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分裂僧團而說。

  

「諸比庫,於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

這裡講到的良家之子 (kulaputto),有時也翻譯成善人之子,kula的意思就是有一定身分或一定地位的叫良家,在這裡特別是針對迭瓦達答而言。因為迭瓦達答確實是出生在釋迦族,他是屬於釋迦子,而且他的確是很純粹的,純種無雜的大選君後裔、甘蔗王的世家,這也是我們佛陀的祖先。按出身來說迭瓦達答是天生的良家之子。出身在高貴的家庭,很有地位的家庭。他的種族往上七代都是很純粹的。釋迦族有個特點,不和其他外族人,特別是下等人通婚。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的妃子就是他的表妹。

  

「於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我陷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為苦所害,為苦所敗。若能瞭知此整個苦蘊的終盡就好。』」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確實感受到生死逼迫的時候,感受到生命中種種的苦之後,就認為生死是苦多而樂少的,受到種種苦的逼迫,為苦所征服,但是確實有能夠斷盡,能夠結束整個苦的過程方法。那他這樣想了之後呢,

  

「他於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感到滿意,認為實現目標。他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讚毀他:『我有利養、恭敬、聲譽,但其他那些比庫鮮為人知、沒威勢。』他沉迷、陶醉於該利養、恭敬、聲譽,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於同樣之苦。」

 

在這裡的利養是指生活用品、四事供養,也就是衣服、飲食、住所、醫藥、其他的生活用品這樣的供養。他擁有這樣的供養叫做利養,恭敬是指有很多人尊重他、尊敬他;聲譽是指他有好的名聲,好的名聞,他很出名、很有名望。當他得到了這些之後,他就認為已經實現了目標,出家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且他迷醉於這種利養、恭敬和聲譽,看不起他人,認為其他人都鮮為人知,就是沒有人知道,這裡沒有人知道就是即使去到別人面前,兩個人面對面,都不認識。少影響力,就是沒有隨從,在前前後後都沒有人跟隨他。於是他就迷醉、陶醉於這些利養、恭敬和聲譽,同時因為陶醉了,就陷於放逸、停滯不前。由於放逸他不會再進一步去修行,於是所有的苦,仍然不能夠滅除,仍然給這些苦所煎熬。

  

「諸比庫,猶如有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略過樹皮、略過表皮,只砍了枝葉,以為是“心材”拿了離開。」

 

這裡講到的心材、膚材、樹皮、表皮、枝葉是指一棵樹由裡到外的,樹的裡面最堅硬的部位稱為心材,樹的外面那個比較鬆、沒有那麼堅硬的部位,叫做膚材或者叫邊材,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外廓木。樹皮是樹外面我們可以看到的表皮,還有枝葉,就好象一個人想要找心材,結果他只是砍了一些樹枝和樹葉,以為這個就是心材,拿了離開。

  

「那時有個具眼之人看見之後這樣說:『這善人確實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膚材,不知道樹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葉,因此這個善人想要心材、尋找心材、遍求心材,來到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卻略過心材、略過膚材、略過樹皮、略過表皮,只砍了枝葉,以為是“心材”拿了離開。若他做任何須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將不能達成。』」

 

在這裡講到必須用到心材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說製作車的軸承,當然這不是現在的汽車用的,是說的古代,佛陀在世的時候,心材用來製作車的軸承和車輪。製造軛、製造犁、鋤頭、籬笆等等這些工具、這些農具等等。

  

「正是如此,諸比庫,於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離俗家而為非家者:『我陷於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為苦所害,為苦所敗。若能瞭知此整個苦蘊的終止就好。』他於是這樣出家後,獲得利養、恭敬、聲譽。他對該利養、恭敬、聲譽感到滿意,認為實現目標。他因該利養、恭敬、聲譽而自讚毀他:『我有利養、恭敬、聲譽,但其他那些比庫鮮為人知、沒威勢。』他沉迷、陶醉於該利養、恭敬、聲譽,陷入放逸,因放逸而住於同樣之苦。」

 

非家者即是指出家人。這句就是說有許多人本來出家的動機是很好的,出家的目的是為斷除苦、是為了滅苦。他們想要在佛陀的教法裡面切切實實地修行、切切實實地依教奉行,然而由於他的修行,結果自自然然有人供養他、恭敬他或者說由於他的修行、他的名望,結果就越來越出名,然後一個出家人就對自己所得到供養、自己受人恭敬及自己得到的這些聲譽感到滿意,就認為這樣就滿足了。正因如此,所以佛陀說:「諸比庫,這比庫稱為取得梵行的枝葉,並以此為達成目的者。」

 

取得梵行的枝葉,這裡的枝葉是指四資具,也就是說一個人得到很多供養、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但是這個其實是出家生活的枝葉而已,是微不足道的。唯有聖道與聖果才是佛教梵行的心材。

 

當他得到了利養、恭敬、名譽之後,他認為到此為止就已經足夠了,認為已經得到了心材,認為目標已經達成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就沒有繼續修行。對於利養、恭敬、名譽,對於出家人是很有害的。

佛陀在《相應部‧因緣相應》裡面提到有一部經,這部經叫做《屎殼郎經》,大家知道屎殼郎嗎?就是專門在糞便裡爬來爬去的甲蟲啊!叫做屎殼郎,知道嗎?佛陀就提到了這部經,佛陀說:「對於一位想要住於解縛安,但是還沒有達成目標的比庫來說,這句話就是說,對於一個真正想要斷盡一切煩惱,但還沒有達到目標的出家人來說,利養、恭敬跟聲譽是很可怕的。他可以使一個人在修行當中退墮。就好像一隻屎殼郎一樣,他會爬上糞堆,因為屎殼郎經常吃糞便,滿肚子都是糞便,滿肚子都是屎,而且它在屎堆裡面鑽來鑽去。講到一個屎殼郎,它就爬到糞堆上面,然後就對其他的屎殼郎說:「我吃糞便,我滿肚子都是糞便,你看我的腳底下也是一大堆的糞便。」它這樣說。

同樣的,現在也是有一些比庫,他們樂著於利養、樂著於恭敬、樂著於名譽,他們因為自己擁有了利養、恭敬、名譽,看不起其他的那些良善的修行者、良善的比庫,他們說我有利養、我得到恭敬、我有名譽,你們沒有利養、沒有人恭敬、沒有名譽,這樣的出家人,這樣的比庫就好像這一隻屎殼郎那樣。正是因為如此,諸比庫,你們對於想要達到解縛安穩,還沒有達成目標的人來說,對於利養、恭敬、名譽一定要很謹慎,你們應當要這樣思維,要這樣省思,我應當要放棄利養、恭敬、名譽,因為這些東西對修行人是很有害的。如果一個修行人會樂著這樣的東西,樂著這樣的名聞利養,他很難再進一步去修行,因為他的心會染著,這些是屬於梵行的污垢,對於修行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不應當樂著於這些東西。

 

在《中部》裡面還有另外一經《大空經》,經文裡也講到了一個導師的墮落,一個修行者、一個梵行者的墮落、一個做弟子的墮落,也是講到了一個出家人本來他出家的目的是為了出離生死,是為瞭解脫煩惱,然後他就在林野,在空閒處、在森林裡面修行,由於他修行很精進,所以很多人知道他,於是就去供養他、去親近他、去恭敬他,他的名聲從此到處流傳。由於比庫、比庫尼四眾弟子去親近他了,於是他開始樂著於這些利養、供養,樂著於名聲、樂著於恭敬了,這樣他就會從梵行中退墮。不論是做為一代宗師、一代導師,他也可能會因為這樣而退墮。

 

一個導師的弟子,也可能這樣,在他得到了利養、恭敬、聲譽,而退墮,作為一個梵行者,也都會因為得到了利養、恭敬、聲譽,而退墮。所以一個真正想要達到解縛安,想要致力於斷除生死、解脫煩惱、了生死的人,不應當半途而廢,沒有達到目的,不要給這些東西絆倒。對於修行來說呢,獲得利養、恭敬、聲譽,這些是自然而然的,這些是修行的附產品,如果一旦粘著了,就會有問題,這些東西甚至我們應當把它當成是利刀,把它當成是一種污垢,一種障礙。對於一個出家者來說,他應該如何來看待自己所得到的這些供養呢。

 

對衣服,對袈裟,在使用之前,他應該如理的省思,只是為了避免冷、熱、風吹、日曬、爬蟲、只是為了遮羞;當我們得到了一些飲食,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去嬉戲,也不是為了像一些角鬥士一樣為了強壯,也不是為了像一些妓女啊!歌女啊!舞女啊!為了身體嬌美而去吃,也不是為了像宮女一樣為了莊嚴、身材的好看,為了膚色鮮豔而去吃,只是為了停止因饑餓而帶來的傷害,為了支助我們有體力繼續去修行,過梵行的生活。

這樣省思,我們通過吃適量的飲食,可以消除因饑餓而帶來的苦受,同時也不會因暴飲暴食而產生過飽的苦受,由於適量的飲食將使自己的生命能夠維持下去,由於自己所吃的這些食物,是由於用正當的生活方式而得來的,同時也是適量的去吃,所以沒有過失,由於沒有過失受用這些食物,所以可以得到安樂,安住下去,我們應當這樣的省思;

對於住所也是這樣,只是為了避免風吹、日曬、寒冷、熱,為了避免爬蟲等等的干擾,只是為了避免氣候突變帶來的危險,以及有個地方使我們可以獨住、安住;

對於我們為了治病的目的所使用的醫藥,也是這樣,只是為了消除已經生起的痛苦和感受,以及為了儘量避免生起的那些苦受,只是這樣而已,我們應當如理的省思,自己所使用的任何東西,這樣才不會有過失。至於別人的恭敬、別人的供養,我們更要思量自己的德行怎麼樣、持戒怎麼樣,如果自己持戒清淨,那麼別人恭敬、別人供養能夠得到他的利益。自己沒有戒行、沒有德行,就正如佛陀在《火堆譬喻經》裡面講到的,對出家人有很大的傷害、有很大的過患。因此對於一個想要滅苦、想要尋求解脫、想要尋求徹底的清淨、徹底安穩的禪修者來說呢,不要半途而廢,不要迷著於名聞利養。

名聞利養可以說是毒蛇,一旦一個人被毒蛇咬了,他的梵行是不是就結束了?陷於迷醉,陷於放逸,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佛陀在這裡就講到了,假如一個人只是滿足於名聞利養的話,對梵行人來說他只是得到了一些枝葉,這些枝葉對梵行者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好,今天晚上我們講《大心材譬喻經》關於名聞利養部分,就到這裡為止,在後天晚上將繼續講關於持戒那部分。

好,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做迴向:

Ida me puñña, āsavakkhayāvaha hotu.

Ida me puñña,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 sabbasattāna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 puññabhāga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涅槃助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