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尊者,第一個故事裡的那一位比庫(蘇定那咖蘭達子尊者)是不是馬上就被逐出比庫僧團了呢?

瑪欣德尊者答:沒有。由於那個時候跋格瓦還沒有制定學處,所以他不算犯戒。

 

問:禮敬尊者,如果一位比庫違反了巴拉基咖,然後他失去了比庫的身份。然後過了非常多年以後或者他又到了其他的國家想再出家,那麼那個僧團怎麼知道他違反過巴拉基咖沒有?如果接受了他成為比庫,那個責任又在於誰呢?

瑪欣德尊者答:這一位已經違反了巴拉基咖,失去比庫資格的俗家人,不管他是去哪個國家、哪個僧團,他今生都不能再成為比庫。假如一個人的頭被砍斷了,你不管叫醫術再高明的醫生去接起來,他都不會因此而存活,所以巴拉基咖又被稱為斷頭罪,頭斷了。但是一般來說,這種人如果被知道了,沒有僧團會收留他,即使他隱匿罪出家,業果責任還是在於他自己。因為這種人假如他混進僧團,不僅沒辦法獲得出家的功德和利益,他只要是以比庫的身份接受供養啊、接受其他人禮敬的話,那是造地獄之因。所以呢,假如他隱瞞事實去出家,責任在他自己。

 

問:禮敬Ācariya,請問如果是成年人出家也必須徵得父母同意是嗎?

瑪欣德尊者答:對。 

問:那麼,戒尼出家也要徵得父母同意嗎?

瑪欣德尊者答:僧團沒有這樣的說法。 

 

問:禮敬尊者,因為佛陀還沒有制定這一條戒律,蘇定那咖蘭達子尊者是第一次違反,那麼他還需要懺悔嗎?

瑪欣德尊者答:沒有構成違反學處,為甚麼要懺悔呢? 

 

問:禮敬尊者,假如一個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了,還需要經過父母同意才可以出家嗎?

瑪欣德尊者答:不用了(笑)。

問:那麼是自由了嗎?

瑪欣德尊者答:對(笑)。但是要看情況,如果是父母雙亡的話就不用,但是假如還未成年,還有監護人的話,那麼想要出家就需要通過監護人的同意;假如成年了就不用。 

 

問:禮敬Ācariya,弟子想就上一節課的問題再確認一下,就是第一位違反性行為的蘇定那咖蘭達子尊者,因為當初佛陀還沒有制定戒律,他應該還可以留在僧團中吧?那麼他在佛陀的教法當中還能獲得利益嗎?

瑪欣德尊者答:還可以,因為他沒有違反。 

 

問:那上一節課您說的,如果是第三位後來違反的比庫,他就不能在教法當中獲得利益了,即是他勉強留在僧團當中。但是如果從真實意義上來講,這第一位和第三位,他們的行為是一樣的,他們造作了同樣的因,為甚麼前者就還能夠獲得利益,後者就不能在教法當中獲得利益了呢?

瑪欣德尊者答:如果跋格瓦已經制定了學處,他仍然違反,那就不能夠因為『初犯』而脫罪了。 

 

問:弟子的意思是說從真實的意義上來講,他們實際上都是一樣的……

瑪欣德尊者答:由於學處還沒有制定,第一位比庫的行為並不會造成他比庫身份的喪失。而如果跋格瓦已經制定了學處,他又沒有放棄自己的比庫身份而做,那麼他已經違反了巴拉基咖,由於違反了巴拉基咖,他就自然失去了這樣的身份,所以他不可能繼續地安住在佛陀的教法當中來獲得利益。但是假如他是立刻還俗的話,那麼還是可以的。就比如說一位比庫違反了巴拉基咖,然後他事後才覺得很後悔,他就趕著去僧團那裡表明。或者是他做了之後才還俗,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要他還沒有冒充比庫接受施主的供養,接受下座比庫的頂禮,沒有參加僧團的甘馬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有機會再出家成為沙馬內拉,他還有這樣的機會,但是他不能再成為比庫。 

 

問:弟子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也就是說:第一位比庫和第三位比庫行為的這些人他們的心是不一樣的,所以果才是不一樣的呢?

瑪欣德尊者答:蘇定那咖蘭達子尊者當時並不知道這樣做是構成犯戒的,是不是?因為那個時候跋格瓦還沒有制定學處,他只是以貪慾心去做,他沒有意圖要蹂躪、要踐踏跋格瓦所制定的學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說他做的行為會使他的比庫身份失去。 

 

問:禮敬尊者,我想問您剛才講的『若比庫得到諸比庫之學與生活規則,未捨棄學,沒有表明而從事性行為者乃至與畜生,也是巴拉基咖不共住。』中的「未捨棄學」的條件中的那個人喔,一般來說都是在家人,只要符合那幾個條件的話,他都可以捨戒嗎?

瑪欣德尊者答:對!對!就例如說一位比庫假如在受到誘惑,那怕他跟即將要行性行為的對像捨戒,它都會成立。只要他捨戒了之後,他就是在家人了嘛! 

 

問:那麼弟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比庫尼她捨戒之後,她能不能再次出家成為比庫尼?

瑪欣德尊者答:不能。

問:但是捨比庫戒的男眾就可以再成為比庫?

瑪欣德尊者答:可以,只要他沒有違反巴拉基咖。 

 

問:然後您剛才講到泰國那些短期出家的,他們不是也是受十戒,是不是也是沙馬內拉?

瑪欣德尊者答:不是,短期出家是成為比庫。

 

問:也是『授』具足戒,『授』227條戒的比庫?

瑪欣德尊者答:227條戒不是『授』的,而是通過僧團的甘馬而成為比庫的狀態,稱為『達上』。它不像剛才給你們『授』八戒、『授』十戒那麼『授』,不是『給』,而是僧團通過用特定的程序接納你,接納你了之後,你就必須得接受這些行為規範。所以並不是說『授』了227條戒,那是不在規範、不嚴謹的說法。其實比庫所持的學處不只227條戒…… 

 

問:那等於說他們不是沙馬內拉?

瑪欣德尊者答:不是,不是,很多短期出家的,好比緬甸一樣,緬甸的四月份是過年,有的人就來短期出家,哪怕是兩天、三天、五天、七天,他就到寺院裡面,那幾天僧團特別忙,在中午給他們『授』戒成為沙馬內拉,然後一『授』完沙馬內拉戒,又給他們到界堂去給他們『達上』,他們就成為比庫了,所以可以在兩三個小時之內,就由在家人變成比庫。然後在兩三天之後,他就又還俗變成在家人了。(笑)所以這種短期出家的風氣,在緬甸、泰國是很盛行的。 

 

問:請問一下Bhante,佛陀為甚麼對性行為制定了這麼嚴厲的,而且是《巴帝摩卡Bhikkhupātimokkha》(根據律教法,『巴帝摩卡』含有最初、上首、極殊勝、極尊貴等之義。根據經教法,『巴帝摩卡』則為「護解脫」之義。)第一條?是不是因為性行為是人們輪迴最根本的原因?是最大的貪慾跟貪心呢?是不是也是最難克服的煩惱呢?

瑪欣德尊者答:是的。 

 

問:禮敬尊者,我想請問一下,如果僧團接受了一個人出家之後,但是卻不知道這個比庫之前有沒有違反『巴拉基咖』,那麼僧團有責任去調查弄清楚嗎?還是說留給因果來裁決這件事呢?

瑪欣德尊者答:一般來說,是這個人自己要說出來,他自己要說。因為在不能出家、不能『達上』的障礙當中,這種稱為『犯最終罪者』。『最終事』只有四種:性行為、偷竊達到的價值、故意殺人、還有說虛妄語。只要一個比庫曾經違反了,只要他是以比庫的身份做這一些事,哪怕後來還俗,他這個也是會在後來障礙他『達上』成為比庫。這樣的話呢就必須要他自己對僧團誠實交代。如果他自己不誠實交代,他只是稱為『披著袈裟的在家人』或者『俗人』而已,因為他的身份是不成立的。即使這個人是『達上』成為比庫,僧團的程序也是很如法,但是他的身份是無效的。因為在《律》當中有好幾種情形,即使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但是他的身份是不成立的,一旦僧團知道了,僧團就把他趕走,要驅逐他。 

 

問:那麼如果僧團就是一直都不知道,比庫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的話,那就等於是跟比庫他共住。

瑪欣德尊者答:比庫他自己會不知道?喔!也有可能只是他不能夠獲得…… 

 

問:他如果沒有學好戒,不瞭解戒相……

瑪欣德尊者答:那也有可能,那也有可能,那這樣的話他在教法當中連禪那都不能夠證得。

 

問:禮敬尊者,剛才說到的性行為,必須是『以道入道』;如果是通過按摩或者是其他接觸的方式,達到同樣的效果(性高潮),那就不違反是嗎?

瑪欣德尊者答:這裡的『以道』的『道』是指比庫的生殖器進入了剛才講到的三十種的任何一種(註),那就稱為『巴拉基咖』。假如只是用手等等,那個是saghādisesa桑喀地謝沙(必須由僧團執行出罪的重罪)『僧始終學處』。 

 

問:禮敬尊者,弟子不清楚那個「他已經犯戒」跟「他意念犯戒」這個的區別。他生前會有怎麼樣的惡報,或者死後到哪一道輪迴?

瑪欣德尊者答:沒有「意念犯戒」這回事,「意念犯戒」是不成立的。因為唯有通過身體或者語言,或者通過身體和語言同時進行,才有『犯戒』的事實。純意念是不構成犯戒的! 

 

問:弟子就是想問作為一個在家居士,如果是破戒或者犯戒,他在生前會有怎樣的不善果報,或者死後到哪一道輪迴?

瑪欣德尊者答:那就根據他自己所造的業。因為在家人所受持的戒是sikkhapadasamadiyami我受持甚麼怎樣的學處。如果他故意去違反的,那麼他的戒是失效,由於戒失效,他所造的只是不善業而已。那就依照他所造不善業的程度,當因緣成熟,這種業成熟了而受果報。所以在家人的破戒也好,犯戒也好,他只是失去了這一條戒而已,失去他的身份而已。就好像在家居士的第一條學處是『遠離殺生』,『遠離殺生』它的程度差別很大:殺人也是殺生,殺死螞蟻也是殺生,殺死一隻蚊子也是殺生,殺死一隻雞,殺死一隻牛,殺死一隻大象也是殺生,是不是?都是殺生,但是它的果報還是不同。同樣是殺人,殺死一位乞丐跟殺死一位大福報的人,果報也不同;而殺死一個惡人跟殺死一個有戒行,甚至於是證果的人,它們的果報也是不同。所以我們說在家居士違反殺生學處是已經失去了戒,但是他的果報是依照他所造的業來判斷。 

 

問:還想問一下前面賢友所問到的性行為問題,比如說他沒有機會破戒、犯戒的對像,或者是管道,他是通過自慰,用這種方式他這位出家人會有怎樣的不善果報?

瑪欣德尊者答:如果是比庫是違反saghādisesa桑喀地謝沙『僧始終學處』,這種罪已經很重了。

問:那就是要看他的誠實程度囉?他如果不說的話,可以一直隱瞞下去,到死也沒有人知道,是吧?

瑪欣德尊者答:如果是隱瞞,那就叫做『覆藏』。在我們以後講到 saghādisesa桑喀地謝沙『僧始終學處』的時候會講到:他隱瞞了多久,一直到他表明出來,他就要根據他所隱瞞的日期天數來進行『別住』,以『別住』多久來進行懲罰。如果他沒有隱瞞,至少也要進行六夜的『馬那答』(巴利語mānatta的音譯。意思為了表達對比庫們的敬意,使比庫們對他感到滿意。乃是僧團對違反了『僧始終學處』而想要恢復清淨的比庫所做出的處理方式。履行馬那答的時間通常為六夜。)來對僧團,他的比庫權將被僧團剝奪,進行了一系列的處罰了之後,他才能恢復成為清淨的比庫。

 

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實在是到了道德淪喪很嚴重的一個年代,很多的家庭都是因為第三者犯邪淫罪被破壞,像這種邪淫罪造成了家庭生活很大的損傷。犯邪淫罪的人在生前會有怎樣的不善果報,或者死後到哪一道輪迴?

瑪欣德尊者答:佛陀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是做『慾邪行』,他這種『慾邪行』的不善業成熟了,將會使他墮落到惡道、苦處、苦趣、地獄。假如他有幸生而為人的話,經常投生為女性,也是家庭不美滿,被人輕視;即使她長得很漂亮,人們也是不喜歡她,看到她就覺得她很下賤,排斥她或抗拒她,她的遭遇也很不好,在感情、婚姻、家庭生活上一定是不如意的。連投生為動物都是母的、雌性的,投生為鬼也是女鬼,都會出現這樣的惡報。

註:女、女非人(鬼、亞卡等)、雌性畜生、兩性人之陰道、肛門、口腔三道;男、男非人(鬼、亞卡等)、雄性畜生、般噠格(因生理或心理或閹割造成性別異常或性錯亂者)之肛門、嘴巴二道。

 

問:禮敬Ācariya,性行為它構成的條件是兩項,『從事之心』和『以道入道』。那麼有沒有有一種可能,就是他沒有『從事之心』,但在被逼的情況之下『以道入道』,但是他又有受樂?

瑪欣德尊者答:這裡的『從事之心』,它包括了「接受」或者「同意」,它並不是說只有主動,被動也算。所以,在此sādiya的意思就是指「接受」。在《律藏》裡面就舉出了有一個比庫的敵對,抓著比庫要比庫去行性行為。比庫在插入時跟停住時都不受樂,但是在拔出時受樂,也是違反『巴拉基咖』。在任何一時,只要有受樂的話,就是違反『巴拉基咖』。如果完全沒有受樂,那才稱為不違反。 

 

問:禮敬Ācariya,再請教第二個問題,如果一個比庫在托缽時不小心吃到類似迷幻藥的食物,他當時的心智還不至於混亂到旃檀和糞便,黃金和火焰都不能分辨的程度,但是在他的念頭產生了骯髒的性行為,這樣子如果違反這一條學處,算不算是以『從事之心』呢?

瑪欣德尊者答:這個還是構成違反。因為他既不是瘋狂,也不是心亂到完全不能分辨;他只是由於吃了迷幻藥,然後加強了那種興奮、刺激等等作用。 

 

問:尊者,我想問一下,所謂「在性行為時有沒有受樂」是很主觀的問題,它都是自己的感覺,萬一當事人都說沒有受樂,那怎麼辦?

瑪欣德尊者答:那麼當事人有沒有同意?因為巴利語sādiya翻譯成「接受」是很勉強的,sādiya還可以翻譯成「同意」、「允許」,哪怕是被動的接受都是違反。 

 

問:請問尊者,修到甚麼程度可以斷這個性行為?

瑪欣德尊者答:第三聖道不來道可以斷性行為。 

 

問:禮敬尊者,想要去除性行為,最好的方法是甚麼?

瑪欣德尊者答:有很多種方法可以……

問:最好的方法!

瑪欣德尊者答:最好的方法是證得不來聖道。(眾笑)佛陀在《增支部》有講到,可以修習不淨想:『我不見任何一法如淨想那樣,讓未生起的貪慾生起,讓已經生起的更增強;我不見任何一法如不淨想那樣,讓未生起的貪慾不生起,讓已經生起的更衰減。』所以用不淨想。

 

問:那屍體很難找啊?

瑪欣德尊者答:屍體很難找的話,有兩種方式修習不淨,一種是有生命的不淨,一種是無生命的不淨。有生命的不淨是從自身的身體部份,或者是還活著的眾生的身體部份去找,例如: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等等。另外一種是無意識的、沒有生命的不淨,那是指屍體。 

 

問:請問一下Bhante,比庫巴帝摩卡這一條:「“Yo pana bhikkhu bhikkhūna sikkhāsājīvasamāpanno sikkha apaccakkhāya dubbalya anāvikatvā methuna dhamma paiseveyya antamaso tiracchānagatāyapi,pārājiko hoti asavāso”ti. 若比庫得到諸比庫之學與生活規則,未捨棄學,沒有表明虛弱而從事性行為者,乃至與畜生,也是巴拉基咖,不共住。」是不是同樣也適用於沙馬內拉。

瑪欣德尊者答:沙馬內拉也是,如果故意去行性行為,他就不再是沙馬內拉了。但是如果他行性行為了之後,再去懺悔、求戒,他還是可以成為沙馬內拉。唯有他侵犯了清淨的比庫尼,才一定要把他趕走、驅逐。

問:Ācariya,我就是想接著剛才的問題再問一下,如果他是重新再受戒可以成為沙馬內拉,那麼他可以達上成為比庫嗎?也可以達上?

瑪欣德尊者答:嗯,可以。

問:那就是說,沙馬內拉犯了前面五條學處的話,也就是有抽菸、喝酒,它重新受戒之後,還達上成為比庫嗎?

瑪欣德尊者答:如果一位沙馬內拉在喝酒、行性行為之後,立刻到他的戒師那裡去懺悔,戒師再給他重新授戒,他還是可以成為沙馬內拉。但是他如果隱瞞犯行,不悔改,繼續以出家人的身份接受供養,這種情況就要把他趕走,要剝奪他出家的身份,讓他離開僧團。 

 

問:禮敬尊者,您剛才講的『六眾比庫』,它是甚麼意思呀?

瑪欣德尊者答:『六眾比庫』的巴利語是Chabbaggiyā bhikkhū,由於他們是以六位首領,六位首領為首的小團體,所以稱為『六眾比庫』。但是,因為他們是分別住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每個地方都有兩位首領為首的比庫,所以稱為『六眾比庫』。這六位為首的比庫原來都是在沙瓦提城裡的好朋友,他們曾經這麼說:「如果我們要去做工,要去種田是很辛苦的,就讓我們去出家吧!出家了之後,我們就不用再做工、種田了!我們就可以擺脫束縛和辛勞了!」於是他們商量好之後就跟著沙利子尊者跟馬哈摩嘎藍那尊者,這兩位上首弟子出家。他們出家並達上之後,經過了五個瓦薩(戒齡),他們都學習了比庫的規範就一起商量說:「我們現在住在這沙瓦提城,有時候很豐收,但是有時候又歉收,我們不要住在一處,我們就分住各處吧!」於是,其中的一對叫做Panduka邦杜咖尊者和Lohita羅希答尊者這兩位比庫說:「賢友們,在沙瓦提城住有很多戶人家,有很多村莊,還有Kasi咖西跟Kosala高沙喇兩個國家的經濟收入,那裡是我們的負責區。讓我們在那裡建設房屋、種植芒果、波羅蜜和椰子花後,我們用花果樹來吸引攀緣那些俗家人,讓他們的孩子來出家後,擴大我們僧團的隨從吧!」然後他們又對Mettiya梅帝亞尊者跟Bhūmajakā布馬迦格尊者說:「賢友們,在王舍城住有很多戶人家,有更多村莊,也有Anga盎嘎跟Magadha馬嘎塔兩個國家的經濟收入,那裡是你們的負責區。就讓你們在那裡建設房屋、種植芒果、波羅蜜和椰子花後,然後再用花果樹來吸引攀緣那些俗家人觀賞,讓他們的孩子來出家後,擴大你們僧團的隨從吧!」然後又對Assaji阿沙吉尊者跟Punabbasuka普那巴蘇卡尊者說:「賢友們,在Kitā山住有兩次的雨量,稻穀有三次的收成,那裡是你們的負責區。就讓你們在那裡建設房屋、種植芒果、波羅蜜和椰子花後,然後再用花果樹來吸引攀緣那些俗家人觀賞,讓他們的孩子來出家後,擴大你們僧團的隨從吧!」後來,他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很多隨從。其中Panduka邦杜咖尊者和Lohita羅希答尊者和隨從是持戒的人,他們隨著跋格瓦去遊化,一旦發生了不應該做的事情,佛陀制定了學處之後,他們從此就不再踐踏、蹂躪那些學處,也就是說Panduka邦杜咖尊者和Lohita羅希答尊者和他們的隨從,只要是跋格瓦制定的學處,他們就不再去違反。但是Mettiya梅帝亞尊者跟Bhūmajakā布馬迦格、Assaji阿沙吉尊者跟Punabbasuka普那巴蘇卡尊者和他們的隨從,大部份是無恥的人,即使是跋格瓦制定了學處之後,他們還是無慚無愧、無恥地去犯戒,踐踏、蹂躪那些學處,所以這一群人以六位比庫為首,就通稱『六眾比庫』。 

 

問:禮敬Ācariya,弟子還想繼續以前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人如果出家成為沙馬內拉,但是他的父母並不知道,那麼這種出家的身份成立嗎?

瑪欣德尊者答:出家的身份是成立,但是接受他出家的戒師會犯戒。

問:那怎麼辦呢?

瑪欣德尊者答:他應該在出家之前,誠實地告知戒師說他的父母不允許。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做戒師就會問:「你的父母是不是佛弟子,是不是佛教徒?」如果他的父母都是非佛教徒,還是有先例,可以讓他們出家的。但是如果他不告知,那麼這位請求出家的人他也有過失。因為在出家的時候,佛陀是曾經說:「父母不同意者不允許出家。」而在達上之前,作為anusāsana ācariya教授師他就會問:「你的父母是不是同意你出家?」但是出家為沙馬內拉的時候,反而是沒有問。出家為沙馬內拉的時候,反而是要把情況誠實地告訴給戒師,或者報告給僧團,由僧團去處理。他不說是他的責任,他說了之後,僧團怎麼處理是僧團的責任。

問:那麼,他不說是他的責任,但是他出家的身份是不會影響的,是嗎?

瑪欣德尊者答:對,不會影響他出家的身份,不會影響他成為沙馬內拉,不會影響他成為比庫,只是會影響戒師的『戒』。 

 

問:禮敬Ācariya,『“Na ca,bhikkhave,sabbamattikāmayā kuikā kātabbā. Yo kareyya,āpatti dukkaassā”諸比庫,不得製做全陶瓷製的孤邸。若製做者違反惡做。』在這條戒律裡,它講到佛陀是禁止比庫建陶屋是吧?那麼,比庫能不能製做其他的陶器?

瑪欣德尊者答:比庫不適合,也不適合燒磚、燒瓦、製陶,這不適合。

問:那比如說現在市場上有一種叫做軟陶的陶土,不需要挖土,也不需要用火燒,只需要用微波爐。打個比方:有一位比庫出於對佛陀的信心,他用模具壓出一個佛陀的形象,然後放在微波爐裡頭微波一下……

瑪欣德尊者答:比庫不能製做佛像。

問:比庫不能製做佛像?

瑪欣德尊者答:比庫也不能夠畫人像。 

 

問:禮敬Ācariya,《律藏‧經分別》提到:『「巴拉基咖」者,如由樹枝落下之枯葉不能〔再〕綠,如是,比庫於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不與之物,以盜心取之,即非沙門、非釋子,是故「巴拉基咖」。』請問一個Pada巴陀是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幣值?

瑪欣德尊者答:嗯……很難說。這個我們在下一講也會講到,剛才也已經說到了,在古印度Magadha馬嘎塔國的貨幣單位,一個嘎哈巴那(音譯)等於四個pāda巴陀,一個pāda巴陀等於五個māsaka摩沙迦,也就是說一個嘎哈巴那等於二十個māsaka摩沙迦。而在古印度,嘎哈巴那和pāda巴陀都是用黃金再加上白銀、黃銅所鑄造的一種貨幣。至於說現在這些貨幣相當於現代錢幣幣值多少,我們已經很難去考察了。因為就算我們估算說的十美金或二十美金一樣,十美金現在的幣值和十年前的價值又不同,然後在不同的國家裡匯率也是不同,不同時代裡幣值也是不同,所以一個pāda巴陀的貨幣單位,我們現在很難定義,而且我們在下一次會更詳細地講到,它在緬甸又有一種算法,是用一種叫做水基汐(音譯)的種子來去秤的。 

 

問:禮敬Ācariya,是想請問,比庫為甚麼不能畫人像或繪製佛像?

瑪欣德尊者答:因為在《律藏》裡面就講到了,當時的六眾比庫他們畫了那些男人、女人在跳舞啊、在尋歡做樂啊等等,然後佛陀就禁止比庫不能畫人像。(問:繪製佛像?)也不允許,因為比庫只能畫一些像蓮花、草、彩虹這些裝飾品,這些花樣是可以。或者說為了要建造孤邸、佛塔繪製草圖,這個是可以。但是只要是畫『人』像,是不允許的。 

 

問:禮敬Ācariya,制律它不能製造陶屋是為了怕傷害昆蟲,那麼建草屋或木屋也有可能傷害到昆蟲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學的『巴拉基咖』第一條的時侯,其中就是有講到『“Yo pana bhikkhu bhikkhūna sikkhāsājīvasamāpanno sikkha apaccakkhāya dubbalya anāvikatvā methuna dhamma paiseveyya antamaso tiracchānagatāyapi,pārājiko hoti asavāso”ti. 比庫得到諸比庫之學與生活規則,未捨棄學,沒有表明虛弱而從事性行為者,乃至與畜生,也是巴拉基咖不共住。』比庫是『未捨棄學』,然後他就會構成犯戒。然後在這一條就沒有提到。

瑪欣德尊者答:如果只是建造草屋或木屋,因為草類都是乾燥的,而且它並不是用火燒把那些昆蟲燒死。而關於『巴拉基咖』第一條,因為跋格瓦在制定這一條學處的時候,因為之前沒有加上這一句話,結果在Vajjī瓦基國的首都Vesālī韋沙離城裡的那些vajjīputta瓦基子比庫,因為他們不喜歡出家的生活,然後他們還沒有還俗,也就是沒有表明自己要捨棄那些學處,只是不喜歡梵行,不喜歡出家的生活,就回家去過俗人的生活了,然後他們違反了性行為學處,做了性行為後來又想出家。所以後來佛陀就補充了一句:『未捨棄學』如果沒有還俗,你去做性行為,你就不能夠再出家了,你就不能夠再達上成為比庫了。因為只要是以比庫的身份去行性行為的話,你就是違反『巴拉基咖』了;但是對於這一條來說,並不能夠說:「我要先還俗,然後再來偷東西。」當然,所有這些學處,只要是以比庫的身份,佛陀制定的都不能夠去做,只不過當時跋格瓦制定學處的時候,確實是由於有一些比庫是沒有還俗就去做了性行為,所以佛陀在那一條學處裡面就特別加這一句。

 

 

問:Ācariya您好,是這樣的,如果要是比庫比如說他是偷了東西之後,他就違反『巴拉基咖』,然後不能再達上成為比庫了。如果他要是在還俗了之後,他再去偷東西,然後超過這個數量跟價值,有可能他已經被法律處罰了,放出來之後,他又說:「我要出家」,那麼他可以達上嗎?也就是他沒有以比庫的身份……。

瑪欣德尊者答:如果他是刑期滿了釋放,還是可以。(笑)如果他還是正在服刑、受罰當中就不行。 

 

問:禮敬尊者,弟子想問一下,就是今天我們受那個的慈心九戒,慈心的那一條戒是有甚麼界線,如果違反的話……?

瑪欣德尊者答:那一條不是戒,剛才我已經講了,那一條不是戒。它只是說你要持續地散播慈心;如果你生氣了,你這一條學處就會受影響。 

 

問:弟子想問,生氣如果它是憂受的話,這條學處算不算受了影響。

瑪欣德尊者答:生氣,特別是如果你是罵人啊、生氣摔東西啊……這個就是有問題。 

 

問:弟子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是一個比庫他違反了『巴拉基咖』,然後通過僧團去處理,把他開除驅逐。那麼那些信眾,他們有沒有權力知道他被驅逐呢?他如果不還俗,那些信眾也不知道啊!

瑪欣德尊者答:這個就由僧團去決定。如果他違反了『巴拉基咖』還不還俗,那麼僧團就有公告的權利。如果他真的是很無恥,仍然披著袈裟去接受信徒的供養啊、去接受信徒的禮敬啊,那麼僧團就保留可以把他違反『巴拉基咖』的事情公告給在家人知道,這是僧團的權利。在泰國甚至於還會請僧團的警察去命令他還俗,強制他脫下袈裟。 

 

問:禮敬Ācariya,剛才您講的就是違反那個『不予取學處』的那25種方式,是不是「不是針對比庫犯戒」,而是四眾弟子皆適用的泛泛之談呢?

瑪欣德尊者答:對,一切的『不予取學處』都算,即使一個在家人持守了五戒,那麼他違反下這25種的任何一種也是犯戒。

(註:這25種方法就是在律藏義註《普端嚴》和《疑惑度脫》中的學處解釋,『偷竊』一共包括二十五種方式:由五種五法所構成:

一、種種財物的五法;二、一種財物的五法;三、親手的五法;四、前方便的五法;五、偷竊取的五法。

一、種種財物的五法:所謂的「種種財物」是指混合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財物。

1.侵佔取――即侵佔他人的土地、房子等。

2.搶奪取――例如:搶奪取挑在肩上、頂在頭上或拿在手上的物品等。

3.拿取――他人將財物放在附近,他對主人說︰「把這財物給我」等而拿取。

4.破壞威儀――即有人正在搬運財物,他連人和財物一起帶走。當搬運者第二腳離開原地時,此人即犯偷竊。偷竊其他動物也是一樣。

5.離開原處――把放在地上、桌上等的財物拿走或移動離開原處。

二、一種財物的五法:對有主人的奴婢、僕人、動物,以侵佔取、搶奪取、拿取、破壞威儀、離開原處的方法,為一種財物的五法。

三、親手的五法:

1.親手取――親自偷竊他人的財物。

2.教唆取――教唆他人說︰「你去偷某物品。」被教唆者在偷竊時自己也犯罪。

3.投擲――自己站在關稅處內,將應稅物往關稅處之外投。亦即逃漏稅。

4.獲得利益――命令他人︰「如果你看到有財物就偷竊」等。

5.放棄責任――在侵佔他人的土地等,或搶奪他人的財物時,當所有權主認為︰「這已不是我的了。」而放棄其所有權即違反。

四、前方便的五法:在此是指教唆、命令的方法。「方便payoga」也可翻譯成努力、加行、方法。

1.前方便――在教唆「你去偷竊某財物」時為前方便,但在被教唆者偷竊時才犯罪。所以教唆是前方便。

2.俱方便――由離開原處為俱方便。例如:為了侵佔土地而轉動、移動柱子等。

3.共謀取――即和其他同夥商量、討論後,共同策劃而偷竊。在共同策劃之後,任何一個同夥依他們所約定的而偷竊,則所有的同夥皆違反。

4.做約定――即在命令他人偷竊時,約好了偷竊的時間,如「你在下午時偷竊某物品」等。只有被命令者依照所約定的時間偷竊,命令者才違反。

5.表相――在命令他人偷竊時,以閉眼、手勢等做訊號。

五、偷竊五法:

1.偷竊取――即是以小偷的方式而破壞門窗等,趁主人不在時偷竊。或者以偷斤兩、減尺寸、偽造貨幣、偽造鈔票等詐欺而取。

2.強盜取――以暴力奪取他人的財物,亦即搶劫、掠奪;或者運用權力魚肉(壓榨)鄉民。

3.遍計取――即是在偷竊之前,先預謀要偷竊的財物,如衣服、錢財等,但假如看到其他財物則不偷竊。

4.隱藏取――先隱藏了所要偷竊的物品,過後再回來拿。例如:在看到了別人遺失的戒指時,先用腳踏入土中,或用塵土、樹葉等覆蓋,等主人遍找不著後再回來拿。)

 

問:禮敬尊者,剛才您講的就是說『鬼所有』,這個東西怎麼知道它是『鬼所有』?動物所有物的話就會知道,那麼怎麼會知道是『鬼所有』?大家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鬼……怎麼會知道是祂的東西呢?

瑪欣德尊者答:有些人他拿去祭拜鬼的東西。 

 

問:禮敬Ācariya,弟子想問一個問題就是一位比庫可以隨意去使用畜生所有物(肉)嗎?在沒有經過手授的情況下。

瑪欣德尊者答:跋格瓦還沒有制定的時候那就可以;但是如果一旦跋格瓦已經制定的時候那就不行。例如:我們在講到Nissaggiya pācittiya尼薩耆亞巴吉帝亞(三十捨墮戒)的時候就會講到,當時Uppalavaṇṇā蓮華色比庫尼她正在林中禪坐,有一群土匪宰了一頭牛,然後就把已煮好的高級牛肉掛在那裡並且說:「“yo passati samao vā brāhmao vā dinnayeva haratū”若看見這塊肉的沙門、婆羅門,這是我想佈施的,請拿走吧!」後來蓮華色比庫尼出定了之後就拿了這塊肉想要給佛陀。因為那時候佛陀還沒有制定說「給僧團的食物沒有經過手授與不能夠吃」。 

 

問:禮敬尊者,就針對『比庫不予而取』,長老比庫判斷下座比庫的罪的問題就是,假如:長老比庫判斷錯了或者想包庇那位比庫,在這種情況下,那位下座比庫的戒還能獲得清淨嗎?

瑪欣德尊者答:那位長老比庫他如果是想包庇,那麼他就沒有資格稱為『持律者』了,是不是?『持律者』就是只能依據戒律,依據律藏,而不是依據人。

問:喔!他如果的確不是包庇下座比庫,而是因為判斷錯了呢?

瑪欣德尊者答:判斷錯了?那還有一個方法,如果是要知道一個比庫是不是真的違反了學處,由於它的價值不確定,可以先把這位比庫的房間或一個場所打掃乾淨,然後叫他坐在那裡去修習『三十二身分』。如果他在修習的時候,他的心都一直沒有辦法安靜下來,一直很混亂,那就很有可能。但是如果他在修的時候,他的心很容易平靜下來,而且很容易專注,那麼他就是沒有違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