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avuso、各位賢友,大家晚安!我們每次在做完功德、善業,每次在做晚課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忘了發願。

發願中,最高、最頂級的願是(巴利語)Idam me punnam,asavakkhayam vaham hotu.Idam就是『這些、這個』;me是『我所做的』;punnam是『功德、善業』;asava是『諸漏、煩惱』;kkhaya是『滅盡、斷除』;vaham是『導向』;hotu是『願』。願我所做的這些功德善業,最終導向斷盡一切煩惱。所以我們可以說,當一位禪修者在修行修到最後、修到終點,他就被稱khinasava。

khina是斷盡的、已經滅盡的;asava是煩惱、諸漏。斷盡諸漏,斷盡一切煩惱的人就稱漏盡者,也就稱阿拉漢聖者,是一切人天值得恭敬、供養的對象。  

所以我們知道:佛陀教法的終極,是要我們斷盡一切煩惱,斷盡一切煩惱正是我們所要追求、要付出、要努力、要精進的最終目標。

然而,在無盡的輪迴以來,我們一直都是跟煩惱在一起,已經變得難分難捨了。一下子要跟煩惱say goodbye,要分離,可能有些人會捨不得,有些人可能會感受到割肉之痛。因煩惱一直都跟他打成一片,而且已經跟他成為生命的一部份了。在這個時候要他去看清煩惱,就等於說看清他自己的真面目一樣:「原來自己是那麼猙獰!」而自己不願意去接受。變成這樣的話呢,他就好像是一直都是與狼共舞的人或者說跟毒蛇在一起睡覺的人,他床底下有幾條毒蛇,隨時都有可能出來,把他咬死。

所以,我們要清楚:既然要修行,既然要來禪修,我們的目標要明確,就是『了要斷盡煩惱』。了要斷盡煩惱,我們就必須得要割捨煩惱,要捨得割捨煩惱,捨得放下煩惱,而不要一直以來跟煩惱做好朋友,是煩惱的死黨。  

要做到這樣,我們首先得看清煩惱、要認識煩惱。甚麼是煩惱呢?煩惱的巴利語叫做kilesa,意思就是污染。它本身是個污染源,而且它還夠污染心,污染自己污染他人,因此煩惱它是骯髒的。因有了煩惱,它是一切醜陋的根源,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說『煩惱是一切醜陋的根源』:當一個人被煩惱控制的時候,陷入煩惱的時候,他所做的、他所說的,都是醜陋的。

一個人陷進了煩惱,在那些沒有煩惱的人,在那些清淨的人看來,他是醜陋的;不管他是被貪所控制,被瞋所控制,被慢所控制,被忌妒所控制,只要他陷入煩惱,他所作所為都是醜陋的。 

我們這個世界,純粹是大自然的世界是很美麗的。但是就是因有煩惱,它就變得醜陋,在這個世間上最醜陋的,其實就是人的世界。因人心,所以世界變得醜陋。我們會看有些動物也是很醜陋啊!如果有人能看到鬼,鬼也是很醜陋啊!動物的醜陋、鬼的醜陋,都是因它們過去的煩惱而造成的,所以醜陋還是可以從煩惱當中找到根源。  

一個人雖然長得很漂亮、很英俊、很美麗,甚至於看上去很端莊,但是如果他(她)充滿煩惱,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他(她)的行是醜陋的,他(她)的語言是醜陋的,他(她)的內心是醜陋的,他(她)所披的只是一張美麗的皮。這就好像在『聊齋‧畫皮』裡面所講到的:『美麗的皮下面藏的是一隻醜陋的餓鬼。』所以有些人你看上去,好像她很漂亮啊!其實滿心都是煩惱,她的所作所為都很醜陋。這樣的人,即使她會用外表去吸引人,但是只要跟她相處,你會發現到:其實她自己很多痛苦,而且她還會給很多人帶來麻煩。  

如果一個人雖然長相平平,甚至於長相比較醜;但假如她有一顆美麗的心靈,她的煩惱很少表現出,她的行也很美麗,她的語言很美麗,她的內心更美麗。這樣的話,人們不會因她的長相醜,而去討厭她、去遠離她。反而你會覺得這樣的人,人緣特別好,人家都喜歡她,甚至尊重她。 

因此,一個人的美麗、漂亮並不是只看外表,更重要是看到她的內心;而衡量她內心美不美麗,就是看她煩惱多不多。如果煩惱很多,她的臉蛋再漂亮,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是醜陋的。  

她的身、語、意,她的行、她的語言,都是醜陋的。所以說煩惱是一切醜陋的根源。煩惱還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有了煩惱,所以人們會貪婪、會傲慢、會自私、會忌妒、會瞋恨,會製造各式各樣的麻煩,會給大眾很多的是非。

他的內心充滿了煩惱,所以他表現出來的是惡行、劣行、非行,他所說的話令人厭煩,他所做的事情令人感到難以接受,他是不合群的或者說在一個群體當中他經常是一個製造麻煩的人。

如果他表現得跟別人格格不入,例如說因他自己的傲慢,他很容易看不起別人,很容易跟人產生爭吵、摩擦。如果他因他的脾氣大、嗔心強,他很容易傷到別人、刺傷別人,用語言、用行去傷害別人。如果他的忌妒心強,他會以各式的名義、地位去整別人,去排擠別人。如果他很自私,那這樣的話他很容易唯利是圖,甚至於損人利己。  

不管任何一種煩惱,只要他的心被煩惱所控制,他的身、語、意很容易做出不良的行,很容易做出劣行、惡行出來。

 

小至個人:我們會看到那些惡毒的人,狠毒的人,那些貪婪的人,那些非做歹、無惡不做的人,無一不是被煩惱所控制,被煩惱所驅使。再擴大到一個團體:那些社會上做惡的團體、詐騙的團體、黑道啊..等等,他們都是因是一個煩惱的集合體,所以做出對社會對他人有害的行出來。  

大到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一個總統或是一位領導人,如果他是被煩惱所控制的話,那麼鬥爭、戰爭等等就變得不可避免。因此一切的罪惡,它的根源還是在於煩惱。  

 

又因有了煩惱,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當我們的內心被煩惱所控制的時候,我們一定不會快樂。當我們不會快樂的時候,因我們的內心有煩惱;只要你把煩惱放下,你當下就清淨了,你當下就能獲得快樂。即使不能獲得快樂,你也能夠獲得平靜。如果沒有煩惱,你自然而然不會給他人添麻煩,你不會給他人製造痛苦。就是因有煩惱,你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給他人製造麻煩。

所以從你煩惱生起的當下,你就給自己他人製造了痛苦。同時因煩惱,你會造惡行、非行,造不善行。當這些惡行、非行、不善行的果報成熟的時候,你會更加痛苦。  

 

根據業果法則:你造的惡行,它一定是依照你的煩惱而造的。因你的煩惱在它造下的時候,它帶有業,但這種業在因緣成熟之後,它一定會帶來惡果。

所以要認清楚:煩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不管煩惱它是一切醜陋的根源,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們都要認清楚它。

正是因有了煩惱,這個世界變得醜陋,這個社會變得醜陋,人也變得醜陋;正是因有了煩惱,所以我們人世間的人心它有了很多罪惡的一面;正是有了煩惱,所以這個世間充滿了痛苦,人的內心也充滿了痛苦。我們要去認清楚它,認清楚它了之後,我們緊接著要去去除它、減輕它。  

 

煩惱在我們的輪迴當中,在生命裡面是根深蒂固的,要講到『一下子去除它』,除非你是多生多世修行,你的巴拉密即將成熟了,你就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去把它去除。否則,你必須得要費很多的氣力,花很多的時間,甚至終其一生,甚至你要多生多世要把它去除掉。  

 

去除煩惱是要有個次第:首先我們必須得要去阻止它、避免它。阻止它、避免它要有『戒行』。佛陀制定戒律,其實『戒律』是中國人創的詞。在印度(原始佛教)以及在南傳上座部佛教裡,『戒』和『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戒,巴利語叫作sila,它是一種主動的、正念的,你避免去做惡,你去培養善德善法,這是『戒』。  

 

而『律』呢?巴利語是vinaya,它是調伏。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戒』它注重的是個人的修,個人的行你不去造惡,你把你的惡習、惡行把它避免、把它遠離、把它去除掉,通過認知、認清,該做的去做,不該做的就不去做。而對於『戒』來說,它往往沒有一定的處罰性,它是個人自己自願表明的好習慣。  

 

但是對於『律vinaya』,它是更注重這個團體性的生活:如果一個加入這個團體,譬如說像僧團一樣,當一個比庫他犯了戒,假如他犯了戒,他可以通過懺悔、通過認清、懺悔,那可以去除掉。假如他還是不認罪,不願意接受改過,僧團必須得用強力的方法要去處罰他,這個才叫做調伏。甚麼?

調伏惡人、調伏無慚無愧的人,他就必須得要用『律』這一塊去做到它。所以在律法的行持當中,它會有很多的甘馬(僧團會議),針對那些很多不願意認錯、不願意認罪的比庫。比如說:它有苛責甘馬、舉罪甘馬、依止甘馬、甚至於有驅擯甘馬,最嚴重的驅擯甘馬就是把他完全的開除。其他的就是在僧團裡面去處置他,這是對那種惡性難調的比庫,它要用這樣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目的,還是要了斷除這位比庫的惡行,這個人的煩惱。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你必須得要先學會認清自己的煩惱,這是第一步。  

 

認清煩惱給自己帶來的痛苦,給別人製造的麻煩。如果你沒辦法認清,不知道甚麼是善?甚麼是惡?甚麼是該做?甚麼是不應該做?

那你應該做到第一步,要親近善友,要親近良師益友(Sathpurisa Sevanaya)。等你親近善友,親近善人之後,你還要聽聞正法(Sadhamma Savana)。通過聽聞佛法讓你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應該做。把那些煩惱慢慢的減輕,把那些惡行慢慢的去除,把那些習氣慢慢的改過來,你要透過主動地把『法』引到內心裡面來,讓它在心中成長,把『法』的種子種在心田裡面讓它成長。

 

當你的『法』慢慢的在你的內心茁壯的時候,煩惱它越來越輕。但假如在團體當中如果還是有一些人,他沒辦法通過『法』這種正面的、積極的方式去調伏的話,他就得必須要通過律、通過規則去處置他,去處罰他。但處罰的不是指人,而是煩惱。因這個人的煩惱已經影響到團體、影響到僧團,它必須得要行動。但往往在處置的時候,有些人他對於煩惱還是難捨難分,處置煩惱的時候是痛苦的。  

 

更由於有些人對於煩惱,已經視若無睹了。所以當一個人的煩惱在張牙舞爪的時候,有些人還會它搖旗吶喊去助陣。當一個人的煩惱受到處罰、受到控制的時候,還會有一些人對他同情、為他伸冤。那想想看:這樣的人,他是在助長煩惱呢?還是幫助這個人呢?  

 

甚麼在看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從他的動機,不從他的出發點看;而是從他的表相來看呢?任何東西,我們看一個人,我們看他的行是好還是不好,往往他的表面並沒有辦法看出他的本質。要看他的動機,看他的出發點。如果出發點是好的,哪怕是一些行難以理解,但最終的結果所帶來的是好的;如果他的出發點不好,那麼哪怕他看上去很順著自己的心、很順他人的意,但是它最終結果是不好的,因為他的動機不單純,出發點不單純。  

 

所以辨別一種行,辨別一個人,我們要看他這種行、這種人,他的出發點是煩惱?還是清淨的?是可以指責的?還是無可指責的?你要看它(律)所對治的東西,它是甚麼? 它是了對治煩惱,了大眾和諧?還是了整人,了假公濟私?要從這方面看。任何行事,我們要檢查自己,檢查他人,都要從這個角度去看。如果是因煩惱的事情,因煩惱的出發點一定不能做。這樣的做法它一定會給他帶來傷害,會給團體帶來破壞。如果它是了要大眾的和諧,而對一些過份的行,對於不良的行,對於一些惡劣行進行一定的規勸,一定的處罰,那我們仍然應該去支持。畢竟人不是天生每一個人都能夠依教奉行,能夠變得很柔和的。  

 

對於個性很硬的人,他必須得用硬的方法;如果是對於個性柔和的人,他必須用柔和的方法。對於煩惱來說,也是這樣。

我們要修行,修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治煩惱。唯只有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煩惱調伏、減輕,當下我們就獲得清涼,所以這個是最初步的。能夠把自己的煩惱主動的改掉就改掉,去除掉就去除掉,如果不行的話,就是用一些更嚴厲的方法,用僧團的力量,用團體的力量,用規則的力量把它去除掉。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在培養正念正知,提升對煩惱的覺察能力。  

 

在慢慢的培養正念正知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五蓋,把自己粗顯的煩惱先鎮伏。通過捨離了、鎮伏了五蓋,我們才能夠講到『培養定力』,培養定力它就是心的昇華、心的提升,它已經不是停留在慾界的層面了,而是通過培養定力證得禪那,他的心已經提升到色界、無色界這樣的高度上。而且通過培養定力,他的心就能夠體驗到:「喔!原來還有更殊勝、更微妙的境界。心,還可以獲得更加超越的清淨!」

但是即使通過持戒,通過戒律,通過正念,通過培養定力所獲得的心境,他還是屬於在三界當中的心。  

 

心在三界當中它還是屬於有法,它必須得通過維巴沙那(vipassana)培養觀智。培養觀智,他就等於說主動向煩惱出擊。之前,對於最初的時候,持戒就是避免,一旦有了煩惱去避免它;用律去處置它;用正念正知去覺察它、去覺知它;用定力去鎮伏它、鎮壓它,但畢竟它們還是屬於世間的力量。  

 

唯有透過觀智,主動出擊去面對煩惱,面對一切善或不善,面對三界(慾界、色界、無色界)的名法和色法,面對過去、現在、未來,去透徹的見到三世(無量過去、現在、無量未來)的因果關係,見到三世的名法和色法,然後再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不管善的善法、不善的善法、作造業的善法、惡法、作果報的善法跟不善的果報法,都去觀照它。唯有通過觀照一切有法,他的心才能夠從諸煩惱當中徹底的解脫出來,唯有到這個階段,我們才能說他的心斷除了煩惱,完全的遠離了煩惱,所以這個是一步一步的過程。  

 

因此,我們想要去除煩惱,第一步我們要認清煩惱的本質。然後敢於去割捨煩惱,割捨煩惱不是叫你割肉不是放血,而是叫你看清自己內心的本質,看清自己的真面目,然後學會慢慢的去避免它、去遠離它。  

 

通過改正自己的習氣,去除自己的惡行,讓自己的戒清淨。然後再通過正念正知讓自己的煩惱,在剛剛初現端倪的時候,把它去除萌芽狀態。然後再培養定力去壓伏它,讓煩惱沒有機會再產生,透過觀智去觀照煩惱,當觀智成熟生起的道智,就能夠徹底的斷除煩惱。  

 

所以我們對煩惱,要學會認識它,認識它之後要慢慢的去除它、遠離它。要不然當我們內心還有煩惱的時候,我們是醜陋的;當我們內心有了煩惱之後,我們還會造惡;當我們內心還有了煩惱的時候,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唯有通過認識煩惱,戒除煩惱,去除煩惱,割捨煩惱,鎮伏煩惱,才能夠達到最後的斷除煩惱。  

 

我們每個人都要看清楚、認清楚煩惱的本質,學會割捨煩惱,再慢慢的減輕煩惱,最終達到斷盡一切煩惱。這樣的話,你就能達到佛陀教導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證入清涼的涅槃,永遠的脫離痛苦的輪迴。希望這番話,與大家一起共勉。Sādhu ! Sādhu ! Sādhu !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