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禪修期間出現夢多是怎麼回事? 

答:由於禪修期間我們的內心都是屬於比較平靜的,出現夢多是由於平時的心是處於被調節、被控制的情況,在晚上這些紛紛擾擾的思緒就在那邊蠢蠢欲動,而造成所謂的夢多。

 

 

:第四段微息,正念如何安住? 

答:於微息來說,呼吸得微,心也要得微。佛陀教入出息念的四個階段,四個階段佛陀到的是呼吸的相;入出息就是呼吸明的,短息就是呼吸有、有短以及由比急促到慢,但是有時還急促,就稱為長短息,全息就是慢的呼吸,微息就是呼吸很微到若現這段。個階段我應當用和呼吸相的心。入出息的段,呼吸是比粗的,比的,這個時候我的心只要知道就可以了,當們的心知道,種知道的心也比粗,因呼吸明,我只要把心放在這邊就可以感到呼吸了。但是呼吸變緩慢的候,我的心也要調細,所息就是呼吸的比較緩慢的候,我的心也要知道它慢,我的心已僅僅是知道它出入,它的和短也知道,這個就是把心再調細到了呼吸得很慢的候,我要用全息,也就是注意呼吸整個過程,這個時候心只是知道呼吸更加了。 到了微的段,那個時候我應該把心調得很,要注意微息的段是好的,我不要刻意去呼吸得明,那個時候我調的不是息而是心,心也得微,那個時候我不用去管呼吸是進還是出,呼吸是有有都不用管它,應該要怎麼呢?你應該先知道有呼吸就可以了,有綿綿密密、若的呼吸。 那如果打一比喻呢,就是人坐在屋子裡面,和窗都打從門裡吹風經過屋子裡,後面的窗吹出去;窗裡面吹進來,又從門裡面吹去,這個時候坐在屋子裡面的人,他可不可以感的吹呢?可以。這個階段就如一人的心安住在這邊,然後吹去的和吹出去的他都知道,就是入出息乃至到全息的段。 到了微息的段呢就好像把窗全部了,開著冷氣,冷氣只是在上面吹,下面一人只是坐在屋子裡面,外面的空氣很,自己在屋子裡面享受冷氣,那個時,只有很清的空氣,在微息的段我用心就是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心不用去管他進還是出,只是把心安住在這邊或者去體、去感知的息就可以了,息是靜態的相,入出息是動態的相,就用種方法把正念安住在業處這

 

 

問:請問尊者在南傳佛教裡講到正法五千年,現在是第三個千年,還是有可能通過精進禪修證得三明阿拉漢的人,那麼女眾也是有可能證得阿拉漢聖果,在經典裡面說到如果一個在家人證得四果的同時就已經是出家人了,不然他就會般涅磐,而女眾出家傳承在南傳佛教已經斷了,那麼如果證得阿拉漢的十戒尼,她算不算是一位比庫尼呢?一位出家人呢? 

答:我們首先要糾正一下,這裡講到在經典裡面講,如果一位在家人證得了四果的同時就已經是出家人了,不是這樣的,一個人證到了聖道聖果,在法上他是真正的僧寶,但是他做為僧寶的成分還必須得有僧團去授予,這是屬於律教法的範疇,不然的話他的身份還是在家人。女眾確實可以證得阿拉漢果,而且在家的身分都可以證得,佛陀在世的時候,馬嘎塔國的賓比薩拉王的愛妃,叫做柯瑪(Khemā)。就是以在家的身份證得了阿拉漢果,證得了阿拉漢果之後她就回去請求他的夫君允許她出家,之後她就成為在我們佛陀教法裡面,在尼僧團裡面猶如沙利子一樣的身份,她是在尼眾僧團智慧第一的長老尼。所以女眾在家生活還是可以(證四果阿拉漢的)。至於說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比庫尼的傳承已經斷了,這個確實如此,如果一位十戒尼真的能夠證得阿拉漢果,那我們當然是非常恭喜她了,但是她到底能不能以十戒尼的阿拉漢身份繼續住世呢?因為到前為止還沒有真正一個十戒尼證得阿拉漢的例子,所以我們也不能這樣說。或者問為甚麼一個阿拉漢聖者不可能以在家的身分長久的住世呢?在《彌林達問經》裡這樣說到:就好像一個小木船,它不能承載很重的東西,同樣的在家的身份、在家人的戒,它是很輕的,它不能承載作為阿拉漢(無學)的五種功德。所以船超重了會下沉,同樣的,當一位在家人證得了阿拉漢聖果的時候,它只有兩種選擇:第一種要嘛在當天出家,(第二種)要嘛他在當天般涅槃。為甚麼?因為阿拉漢已經不會再染著任何居家的生活了,甚至連生命都不會染著,更何況說我要為了住世、我要為了證明,所以我一定要以在家的身份,不會的。那如果一位十戒尼,真的已經證得了阿拉漢果,到底會怎麼樣?現在我們也沒有答案。不過有一位十戒尼,她修行很好,有一次她嘗試想要精進修行,她想要證得聖果,那時她把觀智提到很強很銳利程度,不斷的觀,修觀,她的意願就想要斷除煩惱,但是當她觀到一定的階段,她發現她的身體很熱,已經熱到不能再承受了,於是她放棄了,她沒有辦法再繼續觀,很可能就是由於沒辦法以戒尼的身份證得阿拉漢果的原因吧。不過一般現在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裡面,女眾有兩種身份,一種是八戒尼,一種是十戒尼,當我們給十戒尼受戒的時候,受的還是屬於出家十戒,也就是說,給予她們的身份是屬於出家的身份,只不過按照戒律來說,如果一個女眾出家成為沙馬內莉,就是沙彌尼,她必須得由比庫尼剃度,她的身必須由比庫尼的僧團去賦予,比庫的身分是不能夠而且也沒資格賦予她沙彌尼的身份,所以如果沒有比庫尼自然就沒有了沙彌尼。但是作為十戒尼,做為比庫的僧團還是可以給她戒,也可以給她出家戒,但是她只能做十戒尼而已。

 

 

問:如果一個人修到觀智,他觀察他人的名法色法時,是指可以見到他當下的名法色法?還是能觀察到他過去或未來的名法色法? 

答:一個人在觀他人的名法色法時,觀色法,他可以觀察到三十二身分,觀察到六門的色法。在觀察到名法時並不能具體知道對方在想甚麼,因為知道對方在想甚麼,這是屬於他心智的範疇而不是觀智的範疇,所以觀智沒有能力知道他人在想甚麼,他也不可能去觀察到他人的過去世和未來世的名法色法,所以想要知道他人的過去世和未來世的名法色法,這是天眼智的範疇,不是屬於觀智的範疇。

 

 

:菩在未成了願之後會墮惡趣,但成了菩之後呢? 

答:成了菩薩還樣會墮惡趣。甚麼呢?我想問問大家,大家看本生經沒有?本生經講得是的前世?(學員答:佛陀),我的佛陀的前世,是不是?我的佛陀的前世是如何行菩道的?文收在一起就成本生,在本生裡我看到的菩是不是都是人?是都是天人?很多候是物,是猴子啊,是子啊,是大象啊,是孔雀啊,是不是?道本生裡面記載的不是菩薩嗎?所以我可以看到,正是因的菩成了佛陀是最好的例子,因為這是真現實的例子,就是菩薩經過無量劫圓滿種種巴拉密,他已成了佛陀。那他是怎麼成佛陀的?就是本裡面到的,所以如果我要行菩道我要去看本生

 

    

:修四界能看到固體的四界 

答:可以看到

 

 

:尊敬的尊者您好,請問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北傳佛教佛法是甚麼呢?甚麼南傳佛教佛法中有北傳佛教大乘佛法呢? 

答:可以這樣說吧,正是因有了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所以我的佛教才多姿多彩。如果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都一,那佛教不就得很單調了,是不是?北傳佛教又可以分為漢傳佛教和藏佛教,這樣選擇不是更多了?是不是? 甚麼南傳佛教佛法有北傳佛教大乘佛法呢?知道南傳上座部佛法接受的只是在佛陀入200多年Ashoka阿首咖王(阿育王)代的佛法。而且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北傳佛教不同,南傳上座部佛教一次性播的,也就是當時去斯里卡和甸的那些老都能背三藏。去了之後,很快佛教就在那裡生根芽、果,然後他就把大門關了。所以我們說上座部佛教很保守,而我們漢地的佛教接受印度佛教足足晚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了。 西元前一世一直到宋代、西末年到宋代一千多年的時間,佛教源源不印度經過西域或海陸傳地,所以甚麼地有“十宗”,而且有各種各的宗派,就是因它不接受了印度的思想,好像印度佛教一它又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密教的期。如果你問為甚麼南傳佛教有北傳佛教大乘佛法?那麼也可以甚麼我們漢地的大乘佛教有藏佛教的法?在藏地修法是於阿底瑜伽,是上瑜伽,是最高的心法,甚麼有呢?如果我們從發展的眼光看,其藏地佛教接受的是印度佛教晚期的密乘佛教。所以在藏地佛教的教法裡既包括了小乘的佛法、也包括了地大乘的佛教。而地佛教也包括了很多和南傳佛教很相像的阿含,但是由於南傳上座部佛教只是接受的阿育王代的佛法,所以它就不是很完整地承了整印度後來發展出的佛法,所以才這樣區別。至於是想要南傳佛教或漢傳或藏,大家都可以去選擇。如果你希望我只是想修行簡單的,我只需要依照“戒、定、慧”,依照“止”,要趣向解或者我要瞭解佛陀最原始的佛法,那麼南傳上座部佛教就提供了一很好的方法。如果有人,我想要度廣學,想“大五明”、“小五明”等,那麼漢傳佛教和藏佛教提供了很豐富的料和方法到大家,所以這個選擇問題

 

 

:北傳佛教宗常出魔”,在修入出息念時當如何防? 

答:這個在《修》裡已答了,如果你在修入出息念的候,你喜追求一些光、影、音、像,這樣就容易有所的“魔”或者,盲修瞎。同,如果睡眠不足也容易會產生幻、幻聽等影像,所以甚麼我要求大家一定要保睡眠,就是因避免出一些修行上的偏差。

 

 

:南傳佛教如來禪與北傳佛教祖師禪有何異同? 

答:南傳佛教有如來禪。南傳佛教強調的就是佛陀教的戒、定、慧的方法,一直都是這樣傳承和保而且持下,所以並有分是甚麼、那是甚麼。而且於修行來說,南傳佛教也不是以的目那只是一個階段,斷煩惱才是目

 

 

:法慈悲,昨日您“四大種”中的水界的特相是流,與我以前學習的水界有濕潤的特相不同,師開示。 

答:水界只有種特相,一種是流,一種是黏。水界並濕潤的特相,至少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承的典裡到水界有濕潤的特相。水界有種特相,第一是流第二是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