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佛陀住在這座芒果林,“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庫僧一起”。“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穿破衣者、見怖畏等義。是指在跋嘎瓦正法律中出家並達上[1]的男子。

 

經文接著說:

 

那個時候,正值十五日伍波薩他,是[雨季]第四個月滿月的果木地日晚上,

 

 

“那個時候”:巴利語Tena kho pana samayena,是指那一天。

“正值十五日伍波薩他”(tadahuposathe pannarase):那一天正好是滿月、月圓日。

“伍波薩他”:巴利語uposatha的音譯,古代音譯為“布薩”。伍波薩他源於梵語upavasatha,意譯為“近住”,即親近佛、法、僧三寶而住的意思。

 

伍波薩他有好幾種含義:

一、       齋日。一個月有四個伍波薩他日,稱為齋日。古印度的曆法和中國的農曆一樣,都是按照月亮的運行來計算。一個月的月圓日是齋日,月黑日相當於農曆三十,如果小月的話是二十九,這一天也是齋日。月圓日到月黑日是十五天,中間的第八天也是齋日。一個月三十天就有四個齋日,大概相當於中國農曆的初八、十五、二十三和月底最後一天。有時也把月圓日的前一天——十四日,以及黑月十四日加上去,那麼一個月就有六個齋日,這六個齋日都稱為“伍波薩他”。

 

二、       二在齋日中所受的戒法。在古印度,外道徒眾往往會在四齋日舉行聚會並向他們的弟子、信徒說法,結果擁有很多信徒。佛陀在賓比薩拉王的建議下,也叫比庫僧眾在這幾天集會,向在家信徒說法。由於這幾天有很多在家信徒前往寺院,於是佛陀建議居士們在這幾天受持伍波薩他戒。伍波薩他戒一共有八條,古譯為“八關齋戒”或“布薩八戒”。由於在家信眾親近佛、法、僧三寶、親近僧團而受持的戒,稱為“伍波薩他戒”。

 

三、在每個月的月圓日和月黑日兩天,共住在同一區域的所有比庫或比庫尼僧眾,都要聚集在界堂(sãma)一起誦戒。誦戒也稱為伍波薩他,即誦巴帝摩卡(Pàtimokkha)

“伍波薩他”有三種含義,這裡是指月圓日。

“是[雨季]第四個月滿月”(càtumàsiniyà puõõàya puõõamàya):古印度曆法把一年分為三個季節,即熱季、雨季、涼季。這裡的第四個月是指雨季的第四個月。按照印度古曆,熱季第四個月結束約相當於農曆的六月十五日,那個時候是印度四月的月圓日,因為一個季節有四個月,第四個月的月圓日是印度曆熱季的最後一天。熱季最後一天的翌日就進入雨季,約相當於中國農曆的六月十六日。雨季又是四個月。雨季的第四個月結束時,約相當於農曆的十月十五日。

佛教僧眾必須在雨季的三個月期間停止到處雲遊,安居一處精進禪修,稱為“雨安居”。中國漢傳佛教在這個時間上推算早了兩個月。印度古曆的四月月圓日,其實相當於中國農曆的六月十五,但如果把印度古曆的四月照搬到中國農曆的四月,那就提早了兩個月。農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正好是中國的夏天,所以漢傳佛教把“安居”叫做“結夏”。但是按照印度古曆的雨安居,則相當於農曆的六月十六至九月十五日。到了九月十五日的時候,是雨季前三個月結束,那一天僧團進行自恣,邀請大家來批評自己,如果發現自己有過失,請大家指出。再過一個月就是雨季第四個月的月圓日,也就是雨季的最後一天。所以,這裡講到的第四個月,是指雨季的第四個月,即陽曆11月的月圓日,約相當於農曆十月十五日這一天晚上。

“果木地日”(Komudiyà):印度有種蓮花叫kumuda,是一種白色睡蓮,很漂亮。這種蓮花在傍晚與夜晚的時候盛開,白天合起來。由於這種蓮花是在這個時候盛開的,所以陽曆11月的月圓日就稱為果木地日(Komudã)

 

在這樣一個四周好像被從銀壺裡倒出來的乳汁清洗過一般,又好像從銀色的天宮中灑下了珍珠串、茉莉花環和黃白相間的睡蓮一般,由遠離了雲、霧、煙塵和拉胡四種障礙的圓月所散發出來的光明照耀著的晚上,

 

馬嘎塔國韋迭希之子未生怨王為諸王臣圍繞著,登上殿樓頂層的上面坐著。

 

 

“馬嘎塔國”:巴利語Magadha的音譯,舊譯摩揭陀國。因為它由馬嘎塔人統治,所以叫做馬嘎塔(Magadhànaü issaroti màgadho)

“韋迭希”:巴利語Vedehã的音譯,意思是智者,在此是王后的名字。她是馬嘎塔國賓比薩拉王的王后,也是高沙喇國巴謝那地王的妹妹。未生怨王是韋迭希王后所生,所以稱為“韋迭希之子”。

未生怨王登上宮殿樓頂的平臺,坐在撐著華貴傘蓋的黃金寶座上。他為甚麼要坐在那裡?為了驅除睡眠。自從他殺害了自己父親的那一天開始,每到想要睡覺時,一旦閉上眼睛,就好像被一百支矛刺穿身體一樣痛哭著醒來。別人問他甚麼事時,他假裝著回答沒甚麼事。因為這種不適意的睡眠,如是為了驅散睡眠而坐著。

 

 

當時,馬嘎塔國韋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就伍波薩他發出感歎說:“朋友們,多麼可愛的夜晚啊!朋友們,多麼美麗的夜晚啊!朋友們,多麼美妙的夜晚啊!朋友們,多麼愉悅的夜晚啊!朋友們,多麼祥瑞的夜晚啊!”

 

 

猶如油不能再倒進桶子裡而溢出來時,叫做溢油,又猶如水不能再流進池湖裡而氾濫出來時,叫做洪水。同樣的,當歡喜的語言不能保留在心中,情緒變得很強烈而無法再壓抑住並脫口而出時,叫做感歎(udàna)

未生怨王心中對這美麗的月夜感到莫名的高興、喜悅,他一直以來懊惱鬱悶的情緒終於找到了一個暫時宣洩的出口,望著這皎潔的夜空,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五次讚歎。

 

未生怨王說:

 

“我們今天是否可以去拜訪哪位沙門或婆羅門,拜訪後能使我內心歡喜。”

 

 

止息諸惡為“沙門”(samitapàpatàya samaõaü),拒斥諸惡為“婆羅門”(Bàhitapàpatàya bràhmaõaü)。未生怨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去拜訪他,目的是為了聽聞他宣說甜蜜的妙法而令心歡喜。

國王所說的所有這些話都是在暗示。暗示誰呢?暗示基瓦王子育。為了甚麼暗示呢?為了想去拜見跋嘎瓦。難道他不能自己去見跋嘎瓦嗎?是的,不能!為甚麼不能?因為他造了很重的惡業。

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而他的父親正是跋嘎瓦的護持者和在家聖弟子(已證得初果),同時迭瓦達答也是依仗他的權勢而對跋嘎瓦多行不義。如是,他造了這麼重的惡業,所以不敢自己去拜見跋嘎瓦。但基瓦是跋嘎瓦的護持者,所以他說想要去拜訪哪位沙門、婆羅門,其實是在暗示基瓦說:“我想要躲在基瓦的背影裡去拜見跋嘎瓦。”

基瓦瞭解未生怨王的暗示嗎?是的,他瞭解,但是他卻保持沉默。為甚麼要保持沉默呢?為了避免被打斷。基瓦心想:“聚集在國王身邊的這些大眾有很多都是外道六師的護持者,他們所侍奉、追隨的導師是沒有修養的,他們本身自然也沒有修養。一旦我開始談論跋嘎瓦的功德,他們就會站起來打斷我的話,然後談論他們自己導師的功德,這樣我就不能完整地談論導師的功德。不過國王曾經拜訪過這些大臣們所擁護的導師,對他們所談論的功德將不會感到滿意,他知道這些言論是沒有真實意義的,然後就會來問我。到那個時候,這些大臣就不敢再打斷我的話,我才可以沒有障礙地解說、讚歎導師的功德,然後帶國王去拜見導師。”正因如此,雖然他瞭解國王的暗示,但是為了避免被打斷而保持沉默。

當時,那些大臣們心想:“今天國王以五種方式讚歎夜晚,他一定是想去親近某位沙門或婆羅門(宗教導師),提出問題後聽聞教法。若國王聽了他的教法之後產生信心的話,就會對他恭敬有加。若有誰護持的沙門獲得國王的護持,那他一定也會很幸運。”

這些大臣懷著這樣的動機,心想:“我要讚歎我自己護持的沙門,然後帶國王去親近他。”

於是,他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先頂禮國王,然後坐在國王面前,讚歎自己所擁護的宗教導師。



[1] :巴利upasampadà直譯,由upa (上) + sampadà (到,) 成,意為達到上位,即稱為上等狀態的比

傳佛教古律作受具足戒、受大戒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