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得生為人難,做人生活難;

聽聞正法難,諸佛出現難!

 

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世間終於又有了佛陀即將出世的預言。從四大王天到大梵天,諸多天人集合到一起一同來到都西答天 (Tusita喜足天),拜見即將成為果德瑪佛陀(GotamaBuddha)的菩薩,懇請菩薩為了獲得一切知智、為了救度眾生而降生人間。

菩薩對於降生的時機、國土、地方、家族、母親及人壽等進行了觀察,知道自己成佛的時機即將來到,於是答應天人們的請求,懷著對眾生無限的慈愛之心去世,降生到人間。

 

 

菩薩降生

距今2600多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個釋迦族統治的諸侯國,首都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咖畢喇瓦土城(Kapilavatthu)。釋迦國的國王名叫淨飯王,王后名叫馬哈馬雅(Mahàmàyà)夫人。在一個月圓之夜,馬雅夫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她夢見自己由四大天王抬著床鋪,飛往喜馬拉雅雪山。在阿奴達池旁邊,天王的妃子們為她沐浴更衣、裝飾塗香然後帶她來到一個黃金宮殿裡面臥下。有一頭白象從北方而來,鼻子捲著一朵白色的蓮花,繞著馬雅夫人走了三圈後從右邊進入她的胎中。

 

這是菩薩入胎的徵兆。當我們的菩薩從都西答天去世,下生人間投入母胎時,世間出現了一道無量廣大的光,其光明遠遠超過了天人、梵天人的光芒,照亮了世間所有幽暗的角落,一萬個輪圍世界都隨之震動。

馬雅夫人在懷胎時享受著清涼殊勝的快樂,甚至任何煩惱都不會在她心中生起,身體也沒有任何的疲倦。懷胎十個月後,馬雅夫人想要回自己的母國拜見自己的父王,在途經倫比尼園(Lumbinã)的時候,她產下了菩薩。這一天,是西元前624年國曆5月的月圓日(Vesàkha韋薩卡節)。

 

菩薩出生時,與他入胎一樣,世間出現了一道無量廣大的光,一萬個輪圍世界隨之震動。馬雅夫人站著產下了菩薩,有四位天人為菩薩接生。菩薩出胎時清淨無染,天上有冷、暖兩股泉水傾注而下為他和他的母親沐浴。菩薩出生之後,他朝北走了七步,在白色傘蓋的遮護下,接著觀察每個方向,發出眾生導師的聲音說:“我是這世間的最上者,我是這世間的勝者,我是這世間的長者!這是最後之生,再無此後生!”

在菩薩出生後,馬雅夫人馬上回到了咖畢喇瓦土城,國王得知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並且公告全國,舉國上下都為太子的誕生而歡慶。

 

 

成佛預言

當時,有一位黑天(Kaladeva)的隱士。他在日間住處見到很多三十三天的天人興高采烈地向沙咖天帝祝賀,於是去詢問原因,天人告訴他即將成佛的菩薩已經在釋迦族中誕生了,他們為之喜悅、興奮。聽到菩薩降生的消息,黑天隱士立刻前往咖畢喇瓦土城見淨飯王。

 

國王邀請他為剛誕生的太子占相,於是把太子放在低處,好讓他禮拜隱士。誰知嬰兒太子卻自己把腳抬起放在隱士的頭上。黑天隱士知道自己無法承受菩薩的禮拜,於是轉而合掌向嬰兒禮敬。國王見此不可思議的場景,也跟著向他自己的兒子禮拜。黑天隱士仔細觀察菩薩的相好,先是微笑然後悲泣。眾人見了,詢問他為何如此?是否太子將會有甚麼災難?隱士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眼前的男嬰是人類中的至高無上者,將來必定會成為佛陀;他悲泣是因為自己壽命將盡,去世後將投生到無色界梵天,沒有機會見證菩薩覺悟成佛,也沒有機會聽聞佛陀宣說正法。所以他才會喜憂參半。

 

菩薩誕生後第五天,淨飯王請來八位博學的婆羅門,為太子進行命名大典。他們之中的七人在為太子占卜後,伸出兩隻手指預言說:“太子將來如果在家,只要他願意,就能成為轉輪王;如果出家,則必將成為佛陀。”但他們中最年輕的袞丹雅 (Koõóa¤¤a)只伸出一隻手指說:“太子將來沒有任何理由會不出家,他必將去除一切煩惱而成為佛陀。”

   然後,這些婆羅門為太子取名為“悉達多•果德瑪”,“悉達多” (Siddhattha)意為“達一切成就者”,“果德瑪”(Gotama)是家姓。

 

 

禪定體驗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天後,他的母親馬雅夫人去世了。淨飯王的另一位妃子——巴迦巴帝•果德彌(Pajàpatã-Gotamã),也就是馬雅夫人的妹妹,擔負起了撫育太子的責任。

悉達多太子從小聰穎過人,他很快就精通了各種學問並且在禪定方面也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在他還是一位幼兒時,淨飯王舉行農耕節儀式,將太子交給一群婦人看管,婦人們將太子安置在一棵瞻部樹下然後去參加慶典活動。太子坐在樹下看到牛在田裡耕地,翻出一塊塊的泥土,許多的蟲因此死去;又看到地上的蛇被老鷹叼起因此喪命。他感悟到世間眾生實在太苦不忍心再看下去。於是他盤腿而坐,專注於自己的呼吸進入了初禪。

   

婦人們搬運完慶典的食物,回來時驚奇地發現其他樹的樹影都已經偏斜,唯有太子禪坐的那棵瞻部樹的樹影仍然是圓形並且保持靜止,為太子遮蔽太陽。婦人們見到之後急忙告訴國王,當淨飯王看見這個不可思議的情況之後驚嘆不已,再一次向太子禮拜。

 

青年太子

淨飯王十分鍾愛自己的兒子,希望他將來能夠繼承王位,成為轉輪王。為了防止悉達多太子出家,他為太子安排了極為珍貴、奢華的生活環境。太子有三座宮殿:一座供涼季使用,一座供熱季,另一座則供雨季之用。在雨季的宮殿裡,有清一色的女性為他歌舞作樂。在這四個月裡,他從來不下樓到別的殿去。為確保太子不受冷、熱、塵、沙或露水的侵擾,一頂白傘蓋不分晝夜地舉在他的頭頂上。在太子十六歲時,淨飯王為他安排了盛大的婚禮,迎娶了美貌、賢惠的公主亞壽塔拉(Yasodharà)。

   

太子享受著這樣榮華富貴的生活,族人因此擔心說:“悉達多耽溺於慾樂享受,甚麼技藝都不會,將來如果發生戰爭那可怎麼辦?”太子為了止息族人的擔憂,主動向淨飯王提出請求,進行射箭比賽。淨飯王集合了大名鼎鼎的神電射手和斷髮射手與太子同場競技。結果太子以其他射手無法學會的十二種技藝折服了所有質疑他的族人。

 

太子出家

由於菩薩已經圓滿了十種巴拉密,即使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他的心還是自動傾向於出離。悉達多太子看到慾樂的過患,看到自己仍然受制於生、老、病、死、憂傷與煩惱。於是,他想要追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憂與無惱的最上解脫━涅槃。但是,在家的生活雜亂而不潔,始終牽絆著他。為了圓滿清淨無染的梵行,太子有了這樣的理想━出家追求寬闊無羈的生活。

   

在悉達多太子29歲那年,亞壽塔拉為他生下了一名男嬰。對自己兒子的感情就好像枷鎖一樣套住了太子,這更加令他感悟到愛執的力量是多麼強大。不久,悉達多太子放棄了一切的榮華富貴,毅然剃髮出家。而這個男嬰,後來被淨飯王命名為拉胡喇(Ràhula),意為“ 障礙 ”。

   

強烈渴望出離的心,驅使著悉達多終於作出了出家的決定。就在拉胡喇出生七日後的月圓之夜,他吩咐僕人準備馬匹,自己則去見了熟睡中的王妃亞壽塔拉和兒子拉胡喇。凝望著妻兒,王子默默地向他們告別離開了房間。他騎上馬,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自己的皇宮、離開了沉睡中的咖畢喇瓦土,來到了阿諾瑪河畔,揮動寶刀剃髮出家。

 

六年苦行

出家後的菩薩為達到無上寂靜的境界而不斷追尋著。他遍訪名師,先後接受了阿臘拉•咖喇馬(AëàraKàlàma)和伍達咖•拉馬子(Uddaka Ràmaputta)的指導,很快地菩薩通達了兩位的教法,分別成就了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雖然獲得了最高的世間禪定,但菩薩覺得這些都無法導向寂靜、覺悟與涅槃,於是他離開這些教法,繼續自己的探索。

為了徹底地離貪、離欲、擺脫內心的污染,菩薩選擇了極端的苦行作為自己的修行方式。在五位由淨飯王派來的出家人照顧下,菩薩以驚人的精進力,嘗試了各種最為痛苦的修行。他住在恐怖的密林裡,每天只吃極少量的豆子汁,練習屏住自己的呼吸直到瀕臨死亡。很快地健壯的菩薩就瘦得不成人形,四肢像是接在一起的藤條,肋骨根根凸出,肚皮和脊柱貼在一起。

 

就這樣六年的苦行生活過去了,菩薩所受的痛苦與折磨,無論是在過去還是未來都沒有人能夠超過。但是這種殘酷的苦行並沒有給他帶來覺悟。菩薩回憶起小時候參加農耕節時,進入初禪時的那種喜樂。他感到,這才是真正通往覺悟的方法。但是菩薩極度瘦弱的身體已經不能讓他再獲得那種快樂,於是他放棄苦行接受了牧女蘇佳妲(Sujatà)供養的乳粥。獲得食物的資助後,菩薩的身體慢慢開始恢復,三十二相好也重新顯現。然而,隨侍的五位比庫卻因此感到厭惡,他們想:“比庫果德瑪已開始放逸、捨棄精進,回到奢侈的生活了!”於是離開菩薩而去。菩薩則獨自一人向著通往覺悟與解脫的正道不斷邁進。

 

自證成佛

用完餐後的菩薩來到尼連禪河邊發願說:“如果今天我能成佛,就讓這金缽逆流而上!”說完後將缽投入水中,結果缽竟然逆流而上。菩薩知道成佛的時間即將來到。

那時,一位割草的男子獻給菩薩八捆草,菩薩拿了草來到一棵菩提樹下,用這些草做成了金剛座。菩薩坐在菩提樹下面向東方決意:如不成佛,即使血肉乾枯也決不起座。這時,天子魔率領魔軍拿著各種兵器,帶著一大批面目猙獰的怪物,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菩薩襲來。狂風、暴雨、巨石、烈焰,攻擊一波一波接踵而來,菩薩不為所動靠著思維十種巴拉密,化解了所有的攻擊。大地女神作為菩薩圓滿種種巴拉密的證人,將菩薩過去生所作的功德化作泉水從頭髮中流出,結果這些水有如汪洋大海一般,把天子魔的魔軍全部淹沒。

  

擊退天子魔軍後,菩薩通過修習入出息念,依次進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初夜時分,菩薩把心導向於宿住隨念智,憶念起過去無數生、無數劫中,自己種種的細節與情況。中夜時分,菩薩把心導向於有情死生智,見到了眾生各隨其業而流轉於生死之中。後夜時分,菩薩把心導向於漏盡智,如實知見苦、集、滅、道四聖諦,斷盡一切煩惱,終於證悟了阿拉漢道果,連同只有諸佛才擁有的一切知智。這時,一萬個輪圍世界強烈地震動,齊聲讚歎菩薩的最終成佛。光明照遍了整個世界,甚至穿透了最深的地獄。我們的菩薩終於找到了通往解脫的道路━八支聖道,證悟了至高無上的佛果。我們的佛陀與過去的一切諸佛一樣,心中充滿感動,默誦出了覺悟之後的第一首偈頌:

   “輪迴許多生,尋找造屋者,

    流轉沒發現,諸苦再再生。

    已見造屋者,不再造家屋;

    你椽已毀壞,棟樑已破壞。

    心已離行作,已證諸愛盡。”

這一天,正好是西元前589年5月的月圓日。

 

剛覺悟後佛陀連續禪坐七天,以享受解脫之樂。那時,天子魔的三位女兒渴愛、不快與貪慾前來誘惑佛陀。她們化現出種種姿態、種種容貌的女性,用盡各種手段來誘惑佛陀。然而,已經斷絕了一切貪慾、嗔恚和愚癡的佛陀絲毫不為所動。魔女們只能悻悻然敗退回去。

 

初轉法輪

佛陀在布特咖亞(Buddhagayà)附近的七個地方各停留了七天後,循序遊行到仙人落處鹿野苑,找到了當初離他而去的五位比庫。本來,他們一致決定不再理佛陀,結果當佛陀來到他們的住處後,他們卻無法抗拒佛陀的威德主動上前去迎接。佛陀向他們宣說了《轉法輪經》,闡述了放逸享樂與極端苦行的過患並且解說了剛剛證悟的四聖諦,宣佈自己已經證得了無上的正覺。聽完佛陀的開示,當初預言太子必將成佛的婆羅門━比庫袞丹雅證得了入流果。這一天,正是西元前589年5月月圓日,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轉法輪”。隨後幾天,佛陀繼續為五位比庫說法。在第五天,佛陀宣說《無我相經》時,五位比庫皆證悟了阿拉漢果。至此,佛陀的比庫僧團正式成立,佛僧三寶出現於世間,正法之輪已正式開始轉動,一直延續了2500年,傳承不斷,直至今天。

 

遊行度化

之後,佛陀度化了亞思和他五十四位朋友,世間也因此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漢。當時,佛陀對那些比庫們說:“諸比庫,我已解脫了天和人的一切束縛;諸比庫,你們也已解脫了天和人的一切束縛。諸比庫,去雲遊吧!為了眾人的利益,眾人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諸天與人的福祉、利益和快樂,不要兩人一起走。諸比庫,你們去宣說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說明完全圓滿清淨的梵行之法。有些有情眼中只有少許塵垢,沒有聽法將會退墮,聞法將能證知。”從此,佛陀把宣揚佛法的使命也交給了比庫僧團。

然後,佛陀又度化了咖沙巴三兄弟、沙利子和馬哈摩嘎藍那尊者。覺悟後的第二年,佛陀應父王的邀請帶領著1250人的僧團回到釋迦國。抵達咖畢喇瓦土城之後,釋迦族人擺出了傲慢的姿態,不願對他行禮致敬。佛陀於是施展了雙神變,頭上現出均勻的六色神光,四肢同時噴出水與火,因此折服了驕傲的族人。

第七天,佛陀又一次來到淨飯王的宮殿用餐,亞壽塔拉讓拉胡喇王子去向佛陀討要世襲的財產。佛陀沒有世俗的財產只有法的財產,佛陀於是派沙利子尊者剃度拉胡喇出家,讓小王子成為了無上法財的繼承人。拉胡喇因此成了佛教中的第一位沙馬內拉。

 

竹林教誡

證悟後第三年2月的月圓夜,佛陀與僧團一同住在竹林。那天晚上1250位比庫不約而同地來到佛陀的住處聽聞說法,佛陀因此誦出了教誡巴帝摩卡偈,來教導諸比庫。在佛陀的戒律沒有正式制定以前,教誡巴帝摩卡就是僧團紀律的總則。偈是這麼說的:

   “忍耐是最高苦行,

     諸佛說涅槃最上;

     惱他實非出家人,

     害他者不是比庫。

 

     莫做一切惡,

     具足於諸善;

     淨化其自心,

     此是諸佛教。

 

     不謗不惱害,

     護巴帝摩卡;

     於食知節量,

     居邊遠住處;

     致力增上心,

     此是諸佛教。”

     也是在那一年,佛陀的第一大施主━給孤獨長者與佛陀相遇了。他皈依了佛陀並且以黃金鋪地,向揭德太子購買了一座園林,建造了精舍、門樓、食堂、澡堂等等佈施給佛陀及比庫眾,作為供四方僧眾使用的僧園。於是,這座園林被稱作“揭德林給孤獨園”, 佛陀在這裡度過了二十五個雨安居。

 

度化至親

佛陀覺悟後的第六年,淨飯王病入膏肓,佛陀為了度化他的父王再次造訪故鄉。佛陀為病榻上的淨飯王講解法義,聽完之後淨飯王證得了阿拉漢果並於當天般涅槃。佛陀完成了作為兒子能給父親的最大回報,那就是帶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解脫。

   

同一年,佛陀住在咖畢喇瓦土城的榕樹園,養母巴迦巴帝•果德彌前來拜見佛陀,請求允許女性也能在如來的正法律中出家。可是佛陀拒絕了她。她再三請求,佛陀再三拒絕,她只能傷心離去。阿難尊者聽說後,也幫她請願,但是佛陀依然再三拒絕。阿難尊者於是以善巧的方式詢問佛陀:“女性如果在如來的正法律中出家,是否能夠證得阿拉漢果?”佛陀回答可以。由此,阿難尊者進一步請求佛陀悲憫女性,最終促成了比庫尼僧團的建立。

   

在成正覺後第七個雨安居,為了度化已經去世而投生到都西答天成為一名男性天子的母親━馬雅夫人,佛陀來到三十三天界 (Tavàtiüsa Devaloka),用相當於人間三個月的時間,向來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人和梵天人開示“阿毗達摩”。之後,佛陀簡要地向沙利子尊者開示在天界所說之法。而沙利子尊者則將每次從導師之處學到的法要,再詳細地傳授給他的五百位比庫弟子們,如是建立了“阿毗達摩”的傳承。三個月講法完畢,沙咖天帝命人以黃金、白銀和寶珠建造了三階階梯,佛陀從中央的寶珠階梯走下,來到人間的桑咖沙(Saïkassa)。沙咖天帝站在左側的金階上,為佛陀拿著衣缽。大梵天站在右側的銀階上,為佛陀撐著白傘,天人們奏著天樂來供奉佛陀。那一天看見佛陀的人,沒有一人不希望成佛的。

 

堂弟刺佛

在佛陀73歲那年,他的堂弟━迭瓦達答 (Devadatta)出於對佛陀的嫉妒和對於名利的追求,逐漸成為了佛陀最大的敵人。他先通過顯示神通,博取了馬嘎塔國(Magadha)未生怨王子的信心,教唆王子發動宮廷政變殺父篡位。在未生怨王的支助下,迭瓦達答派出殺手去刺殺佛陀,結果殺手們都受到佛陀的感化而成為了佛陀的弟子。第二次,當佛陀走過鷲峰山時,迭瓦達答從山上推下了一顆巨石試圖砸死佛陀。兩塊突出的岩石夾住了這塊巨石,但一塊碎片還是擊中了佛陀的腳而使其流血。第三次,迭瓦達答教唆象師放出一頭狂暴兇殘的大象━那喇笈利 (Nàlàgiri),試圖踏殺佛陀。面對舉起象鼻、向自己狂奔過來的那喇笈利,佛陀以散播慈心的方式,使兇猛的大象變得溫順、馴服。

就這樣,迭瓦達答一次次殺害佛陀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佛陀的名聲反而變得更響亮了,而他的名譽和供養卻在不斷降低和減少。不甘心失敗的他提出了包括“終生不得吃肉”在內的五項邪法律,以此分裂了原本和合的僧團。由於所造的惡業太重,迭瓦達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結果他墮落無間地獄,受苦達一劫之久。

 

捨棄壽行

從初轉法輪以來,佛陀的弘法工作就從未停過,一直持續了四十五年。慢慢地,佛陀的身軀也日趨衰老了。伴隨衰老一同到來的是疾病。在他80歲那年,嚴重的背痛折磨著他的身體,每天他都要以極強的意志力,忍受這種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終於,在吒巴喇塔(Càpàla Cetiya),佛陀捨棄了壽行,宣佈將於三個月後般涅槃,大地因而再一次震動。

   

在這最後的三個月裡,佛陀不顧被病痛折磨的身體,儘自己最後的力量,多次教導佛法的要點,重申了戒、定、慧是獲得解脫之法並教導比庫們應以自己為皈依,以法為皈依。

 

般涅槃

在巴瓦城(Pàvà)鐵匠之子準德(Cunda)的芒果園中,佛陀接受了準德供養的軟豬肉(såkaramaddava),這也是佛陀的最後一餐。餐後,佛陀患上極嚴重的痢疾。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與弟子們來到了古西那拉(Kusinàra)沙喇樹林的沙喇雙樹下,選擇這裡作為般涅槃的地點。

 阿難尊者在樹下舖設好床座,佛陀頭朝北以獅子臥姿,右脅而臥。那時,沙喇雙樹於非時開花,花朵從樹上紛紛飄落,蓋滿了佛陀的全身;天上降下曼陀羅花和檀香末,天人們演奏著美妙的天樂,這一切都是在向即將離開這個世間的至上導師━佛陀致敬。

   

然而,這些美妙的景像都掩蓋不住悲傷的事實,沙喇樹林沉浸在一片哀傷的氣氛之中。知道了佛陀即將般涅槃的消息以後,四面八方的人們都趕到沙喇樹林,他們陷入極度悲痛之中不停地哭泣著。阿難尊者也忍不住心中的悲傷,獨自躲到精舍裡面哭泣。佛陀把他叫來,安慰他說:“阿難,所愛者終究都會有分離的一天,不要再憂傷了!”

  

佛陀和即將去世的普通老人一樣,向阿難尊者仔細交代了後事,叮嚀了一些僧團在佛陀般涅槃後應該做的事情。這時,一個名叫蘇跋達的遊方比庫請求拜見佛陀。阿難尊者讓他不要打擾即將去世的佛陀,但佛陀叫他來並強調說無八支聖道則無比庫果,有八支聖道才有比庫果,只有在佛教中才有八支聖道和比庫果。只要比庫們正確地安住,世間就不空缺阿拉漢。蘇跋達因此請求出家和達上,成為佛陀最後一名弟子。

  

後夜時分佛陀告訴諸比庫:“諸行法皆是滅法,應以不放逸而成就!”這是佛陀最後的遺言。    

然後,佛陀次第進入八定與滅盡定,最後從第四禪出定後即般涅槃。沒有離貪的一些比庫和天人們因為導師的離去而極度悲痛,有的翻滾在地上哭泣,有的散發而哭有的仰天哭泣。這時,大地產生了極強烈的震動,天上的大鼓也發出劇烈的響聲。這一天,正是西元前544年5月月圓日。

 

三藏結集

佛陀般涅槃三個月之後,在馬嘎塔國的首都王舍城(Ràjagaha)進行了聖典的結集。當時的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馬哈咖沙巴尊者(Mahàkassapa),一共有五百位精選出來的大阿拉漢參加。當時,先由伍巴離尊者(Upàli)誦出《律藏》,然後再由阿難尊者誦出其餘一切佛語(經藏)。

在這一次結集將要結束時,與會的長老們對於甚麼是微細又微細的戒律產生了不同的意見。馬哈咖沙巴尊者為了不讓佛陀的戒律有如雲煙一般迅速消散,於是在僧團中做甘馬(kamma),也即是僧團表決會議,重申了佛陀般涅槃前的教導:“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這項原則得到了與會的大阿拉漢們一致通過。

這是對待佛陀所製戒律與教法的基本原則,又因為所有參加第一次結集的比庫都是大長老、上座,所以他們堅持的這些原則就稱為上座部(Theravàda),意即上座長老們的觀點、主張。

上座部佛教延續數千年的傳承也由此開始。

 

佛般涅槃二百多年(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阿首咖王(Asoka)統一印度。他篤信佛教,在其護持之下舉行了第三次聖典結集,現存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就是在這次結集中定型的。隨後,阿首咖王派出九個使團到印度國內外弘揚佛法,其中第八個使團到了金地(Suvaõõabhåmi,今天的下緬甸和泰國中南部)。第九使團到了獅子洲(Sãhaëa-dãpa斯里蘭卡 )。後來這兩系佛教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並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南部、印度東北部、孟加拉東部和中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地區。

  

無盡的輪迴有如漫漫長夜,佛陀的住世好比閃電一般短暫。閃電給黑夜帶來耀眼的光明,佛陀則給世間帶來解脫的清涼。佛陀已經般涅槃,但是佛陀教導之法卻流傳至今,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一如既往地照耀著世間,利益著追求解脫的眾生。

 

願一切眾生皆恭敬佛陀、佛陀教導的正法、以及依佛法修學的聖賢僧!  

願一切眾生皆獲得佛法的清涼和利益!

願佛陀的正法長久住立世間!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