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問:請問是不是初禪以上的定力才叫做禪那?要投生為天人最低限度是不是要修到初禪?

答:對,初禪及其以上的定力才能稱為禪那,還沒到初禪的定力只能叫近行定。

 

雖然近行定很靠近禪那,但是不能稱為禪那。

 

共有八種禪那:四種色界禪那及四種無色界禪那,合稱八定。

 

對於凡夫及初果、二果聖者來說,想投生為梵天人最低要修到初禪;但是三果聖者已經斷盡了對於欲界的貪愛,導致他們再投生欲界的煩惱已經被斷除,所以,即使沒有禪那的三果聖者也能投生梵天界。

 

想投生為欲界的六欲天人就不一定需要擁有禪那,造作欲界善業即能投生為天人。

 

 

問:近年來有科學研究發現,不但植物有感情,連水也有。

若以阿毗達摩的教導,可以認同這樣的學說嗎? 

答:我們上阿毗達摩課時,曾講到禪修的光是如何產生。

 

當我們生起的心是善心的話,這種殊勝的心,可以產生許多殊勝的心生色法並遍布全身。

 

這些殊勝的心生色法,又可以產生許許多多的時節生色,時節生色既可以遍布全身,也可以散播到體外。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有時可以感受到一個人善良的心,可以感受到一個人的慈愛。

 

但這並不是說,他的心能夠直接放射出來。

 

而是說,由他的心生色法所產生的時節生色法,能夠散播出體外,被我們感受到。

 

如果一個人剛發完怒,我們可以感覺到氣氛很緊張。

 

因為發怒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嗔心,這種心所產生的心生色法,可以傷害我們的身心。

 

同時,由這種心生色法產生的時節生色也可以散播到體外,所以使我們感覺到氣氛緊張。

 

既然這些時節生色可以散播到體外,那麼它們對水產生作用的道理也是這樣。

 

這屬於時節生色法,而不是說水真的有感情。

 

假如水真的有感情,那麼當它知道我們要拿它去冰凍,它會不會因為恐懼,而嚇到扭曲變形了呢?

 

 

問:請尊者以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解釋植物。

因為有些學說認為植物是有生命、有感受的。

答:以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說,植物並沒有生命。

 

為甚麼呢?

 

佛教裡所說的生命,和科學與生物學所說的生命,是不同的。

 

生物學所說的生命,是指細胞還會不斷地分裂、生長,這就稱為生命。

 

而根據阿毗達摩,有沒有生命,是以命根為主來判斷。

 

因為只有業,才能夠產生命根色法。

 

有命根的色法,必定會伴隨著心識,因此這種色法被觸傷的時候,會感覺到痛,會有害怕,會有情緒的反應。

 

根據阿毗達摩,植物只是時節生色法並沒有命根色法。

 

植物的生長,只不過是色法的不斷產生並增長而已,我們去砍它、剁它、拔它,它並不會感覺到痛。

 

不過,我們相信有一些比較大、比較老的樹,會有一些眾生依附而住。

 

為了保護依草木而住的眾生,佛陀制定一條學處:比庫、比庫尼,不能砍伐草木。

 

 

問:屍體的指甲和頭髮,在人的命根斷了之後依然會生長,也是與植物一樣的原理嗎?

答:是的。

 

有些人死了之後,頭髮與指甲還會生長,這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肌肉收縮,感覺頭髮、指甲凸顯出來。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屍體裡面的時節生色法,還不斷地產生新的時節生色。

 

時節生色可以長出許多東西,比如黴菌會越長越多,越長越大。

 

 

問:在世間一切有情感與無情感的事物,物質與非物質的事物,在究竟法上可否稱為一堆行法,都是由四大種所造的?

答:有情感的,我們稱之為有情(satta)或者稱為眾生、生類、生命,它們的色身是由四界和四大所造的,這個沒有錯。

 

但是除了色法以外,它們還有名法,即心理現象。

 

對於一切無情感的物質,它們都是四界與四大所造色。

 

然而,無論是內在的、外在的所有有情、無情的事物,它們都可以稱之為行法。

 

 

問:如何才能投生到喜足天(Tusita)並且能夠見到下一位佛陀?

答:具足相應的願和善業,才可能投生到喜足天。

 

願,是他想要投生到喜足天的無明、愛和取,然後再去造作善業。

 

甚麼善業可以投生到喜足天呢?

 

他應該具足:

1.信:對佛法僧有信心,對業果法則有信心。

 

2.戒:清淨地持守五戒。

 

3.聞:多聞,聽聞、學習佛法。

 

4.捨:有布施的善業。

 

5.慧:擁有觀智,要知見四聖諦。

 

通過很強的願和強有力的善行,可以投生到欲界的喜足天。

 

如果他有很強烈的意願,希望在未來美德亞佛陀降生到人間的時候成為其弟子,也是可以實現的。

 

 

問:為甚麼所有未來佛都要化生在喜足天(Tusita)後,再投生到人界成佛?

答:這是五種定律中的法的定律(dhammaniyàma)。

 

一切菩薩在他的最後第二生,都會投生到喜足天,最後一生必定降生在人間的瞻部洲(Jambud.pa),然後出家,修行成佛。

 

 

問:投生到哪裡,才能使我們以最快的速度證悟涅槃?

如果投生為人,如何在成長時期能夠長時間遇到善友?

答:可以選擇投生到人界或天界。

 

如果想投生到人界,應當經常造作能夠投生為人的強力善業並且發願下一生投生為遇到正法的禪修者。

 

也可發願下一世能遇到教導正法、教導禪修的善友、良師益友。

 

其巴利語是這樣念的:Iminā puakammena, mā me bālasamāgamo, sataṃ samāgamo hotu, yāva nibbānapattiyā!.

『以此功德業,我不遇愚人,願會遇善士,直到證涅槃!』

 

意思是:願我通過所做這些善業功德,使我今後一直到證悟涅槃都不會遇到愚人,有機會遇到善士、善友。

 

通過這樣發願並且在善業的支助下,在以後輪回的過程中就不會被狐朋狗友、惡人、愚人拉去一起做壞事,而有機會遇到良師益友。

 

另一種方法是投生天界。

 

為甚麼投生為天人也有可能證悟涅槃呢?

 

佛陀在世時,有很多在家人和出家人都已經證得初果或第二果,這些聖者很多都投生到天界。

 

由於天人的壽命很長,假如我們投生到天界仍然可以見到他們,成為你的良師益友,你可以向他們學習佛法、討論佛法,在天界也有說法、教法的天人。

 

但是,投生到天界比較危險,因為天界太快樂了,很容易因為享樂而迷失自己。

 

因此,除了要造很強的善業外,還應發願投生為修行正法的天人,這樣的未來才相對比較保險。

 

 

問:禪修者想要完成觀智,對於選擇證悟涅槃是不是很重要,否則是不是必須要行菩薩道?

答:如果禪修者選擇行菩薩道,那麼他的觀智最高只能達到行捨智,這是菩薩最高的觀智。

 

一位菩薩只要曾經被一位活著的佛陀授記,儘管在某些生中他對輪迴很厭離,他的觀智最高也只能夠達到行捨智,這是他們的智慧巴拉密。

 

因為行捨智之後緊接著就是隨順智,然後是種姓智,種姓智緊接著就是道智和果智,而菩薩不可能證悟道智和果智,一旦證悟道智和果智就成佛了,所以他的觀智,只能夠維持在行捨智的階段。

 

為甚麼?

 

因為菩薩的最終目標,是在沒有佛陀出世的時候自己證悟一切知智,要證悟一切知智,必須要圓滿十種巴拉密或者三十種巴拉密。

 

對於一般的禪修者來說,只要沒有得到佛陀的授記,他的未來並沒有確定要成為未來佛的弟子、獨覺佛或者正自覺者,那麼當他修到行捨智階段時,就可以選擇在今生證悟涅槃。

 

如果想要在今生證悟涅槃,他在行捨智的階段應當持續地複習過去所修過的各種觀法,例如:四十種思惟法、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等,重複地觀照內在、外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名法、色法,使巴拉密儘早成熟。

 

一旦巴拉密成熟,行舍智之後緊接著的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這四種智,都會在一個心路過程中連續生起。

 

換言之,這四種智在不到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成熟,他就成為了聖者。

 

所以,如果禪修者要完成觀智,他可以選擇證悟涅槃;如果不想在今生證悟涅槃,他只需維持到行捨智的階段。

 

也有個別禪修者想要在未來見到未來佛,他今生修觀也只修到行捨智的階段,然後發願投生天界並遇到未來的佛陀。

 

 

問:為什麼菩薩需要一段固定的時間才能成佛呢?

其他聖者,如獨覺佛是否也是這樣?

答:有三種菩薩:

第一、慧者菩薩,他需要四個不可數以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

 

第二、精進者菩薩,他需要八個不可數以及十萬大劫才能成佛。

 

第三、信者菩薩,他需要十六個不可數以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成就佛果。

 

為甚麼一定需要那麼漫長的時間呢?

 

就好像種莊稼一樣,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成熟,如果想要提前成熟,那是不可能的。

 

想要成為獨覺佛,也需要積累至少兩個不可數及十萬大劫的巴拉密。

 

所以,成為獨覺佛也需要一個固定的時間。

 

想成為佛陀的上首弟子,需要一個不可數及十萬大劫來圓滿巴拉密,想成為大弟子也需要十萬大劫來圓滿巴拉密。

 

想成為普通弟子就不一定,有的甚至只需幾生就可以成就。

 

 

問:菩薩雖然時時刻刻保持如理作意,但當他過去的不善業果報成熟時,還是會墮落惡趣,如畜生道。

若菩薩在臨終時心存善念,不是應該投生善趣嗎?

為何還會投生惡趣呢?

答:菩薩還會造不善業,畢竟他還沒有斷除煩惱。

 

只要還沒有斷盡煩惱,就會造不善業。

 

一旦因緣具足,這些不善業就會成熟。

 

如果惡業在臨終時成熟,他將會投生到惡趣。雖然是菩薩,但並非總是在行善,偶而也會作惡。

 

例如:在過去咖沙巴佛的時代,我們的佛陀投生為一位名叫周帝巴喇(Jotipāla)的婆羅門。

 

他有一位名叫喀帝咖拉的陶匠好朋友。

 

這位陶匠是三果不來聖者,他多次邀請周帝巴喇一起去謁見咖沙巴佛陀,但周帝巴喇就是不去。

 

他認為自己是婆羅門,是高等種姓,瞧不起出家人,每次都回答說:「夠了,朋友喀帝咖拉,為甚麼要去見那個禿頭沙門呢?」

 

有一次,他倆一起去河裡洗澡,洗澡之後,陶匠又去勸周帝巴喇一起去見咖沙巴佛陀,他還是不肯去,還是罵佛陀是禿頭沙門。

 

陶匠一把抓住他剛洗好的頭髮,要他去見佛陀。

 

周帝巴喇很驚訝地想:「嘩!真少有,這個低等的陶匠竟敢抓我剛洗好的頭髮!」

 

於是,他勉強跟著陶匠去見咖沙巴佛。

 

但是當他聽完佛陀說法之後,竟然出家了。

 

所以,即使是我們的菩薩遇到上一位佛陀的時候,也曾因為自己的身份而輕慢佛陀。

 

這個故事記載在巴利聖典的《中部‧陶師經》。

 

在沒有佛法的時期,菩薩也會在煩惱的驅使下造作各種不善業。

 

只要在生死輪迴中,只要還沒有斷除煩惱,就還會造不善業。

 

 

問:當一個人發願要成為菩薩,他是否還能證得其他的聖果呢?

為甚麼?

答:如果一個人發願要成為菩薩並且曾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那麼,他在成佛之前就不可能證悟其他聖道聖果,因為佛陀的授記必定會實現。

 

如果一個人只是發願,但並沒有得到佛陀的授記,後來他又覺得輪迴確實沒有意義而想要早點證悟涅槃的話,他的心還是可以改變的。

 

這種人就有可能證悟聖道聖果。

 

然而,一個人只要被佛陀授記將在未來成佛,那他只有到成佛的時候才一起證得所有的道果。

 

也就是當他圓滿種種巴拉密之後,才在菩提樹下斷盡煩惱。

 

他在斷盡煩惱之前還是凡夫,還必須不斷地積累各種善業,累積巴拉密。

 

菩薩在成佛之前為甚麼不能證得聖道聖果呢?

 

因為菩薩必須在漫長的生死輪迴當中圓滿巴拉密。

 

一旦證得聖果,哪怕只是初果,他的未來生命最多也不會超過七次。

 

只用七次輪迴的時間根本不足以圓滿成佛的巴拉密。

 

另外,假如菩薩在有佛法的時期證得聖果,他就成了那位佛陀的聖弟子。

 

假如在無佛法的時期成就聖果,他就成為獨覺佛。

 

這是違背諸佛定法的!

 

所以,曾獲得佛陀親自授記的菩薩,不可能在成佛之前證悟任何的聖果。

 

 

問:初果聖者應如何進一步修證,才能證悟更高的果位呢?

答:初果聖者想要證悟更高的道果,應當重複地觀照內在、外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究竟名法、究竟色法,或者色、受、想、行、識五蘊。

 

他可以從思維智的階段開始複習,一直到行捨智的階段;可以用四十行相思維法、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七隨觀、十八大觀、逐一法觀等方法,來重複地觀照究竟名色法,若他的巴拉密成熟,就能證悟更高的道果。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