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問:在打坐的時候打妄想,會回憶起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時候自己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化,請問尊者,這樣會鞏固這種業嗎?

答:業不是被鞏固,這樣說不恰當。

 

業造下去之後,就已經完成了,已經滅去了。

 

我們如果再回想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心又再生起取過去的所緣,如果你那個時候產生不好的情緒的話,那你是在造新的不善業。

 

你只是取過去的所緣而重新造新的不善業,因為你那個時候生起的速行心是不善心。

 

 

 

問:障礙、嫉妒別人布施以後得到的果報是甚麼?

答:障礙別人布施以後得到的果報就是:當他想要得到財富的時候或者將要到手或者剛要到手,就會空歡喜一場。

 

如果經常妒忌別人,果報就是他會沒有威勢,沒有影響力,周圍的人,乃至他的僕人都不會聽從他。

 

如果嫉妒別人布施,那麼他想獲得的東西也會常常落空或者明明已經是他的東西了,某些因緣成熟,最終他就不能夠得到。

 

 

問:如何提升、加強如理作意?

答:根據阿毗達摩,錯知心投射的對象是常、樂、我、淨,就是不如理作意;知道世間為無常、苦、無我和不淨,就是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就是我們要習慣往好的方向想。

 

平時不要總是從一己之私考慮問題,把自己困在個人思惟的小圈圈中,要學會放下自我,多作長遠的考慮。

 

要提升、加強如理作意,應當時刻提醒自己多生善心,多從法的角度考慮,多從善的角度考慮,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少為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當我們養成習慣之後,心自然而然能夠如理作意。

 

由於我們一直以來沒有培育心、調御心,心就習慣性地往不好的方向想。

 

生起善或不善心的關鍵,在於是如理作意,還是不如理作意。

 

經常不如理作意,就經常會生起不善心,甚至養成壞習慣。經常培育善心並養成良好習慣,反過來也能提升和強化如理作意。

 

習慣是很重要的。

 

做善事要習慣,養成好的性格也要習慣,修行也要成為習慣。

 

養成習慣,自然而然能生起相應的心。

 

剛開始時由於自己的煩惱、習氣,可能會有些勉強。

 

但只要經常做,久而久之就能形成習慣。

 

養成好習慣後,自然就能生起善心,那時候就不會勉強了。

 

 

問:佛陀說過『思即是業』,若只是生起惡念,還沒有身、語的造作,是否在造惡業?這種業是否會成熟?心念的生起是很快的,如何對治不善心的生起?

答:對!雖然只是生起惡念,還沒有身、語的造作,但惡業已經構成,只要遇到因緣,這種惡業仍然會成熟,甚至可能會墮落惡趣。例如:你對佛陀或者一位聖者生氣,儘管還沒有行動或語言上的冒犯,但假如你在那一刻死去的話,還是會墮落到惡趣。

 

心念的生滅是很快的。

 

如何對治不善心的生起?要用如理作意和正念正知!通過正知及時知道自己生起不善心,接著用如理作意擺正心念的方向,再用正念守護心念。

 

正知猶如員警敏銳的眼睛,能迅速知道扒手在偷東西;如理作意猶如用手取回被偷走的東西;正念猶如有力的雙手保護著自己的財物。

 

可以用如理作意和正念正知來對治不善心的生起。

 

 

問:請問尊者面對周圍很多的不公平對待,很多邪惡之人歪曲事實的誣陷,該怎麼辦?當今的社會還有善惡之分麼?

答:第一,我們先學會接受;第二,去尋找能夠解決的方法。

 

但是解決的方法以不給他人帶來損害跟傷害為度。

 

有時候我們過多地去辯護,為一些是非去爭辯的話,也許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時候忍一忍,有時候保持沉默,也許能夠把很多的事情都解決。

 

如果有些事情確實已經損害到很多人,損害到自己的名譽或者損害到很多人的利益,那麼你把一些事實呈現出來就可以。

 

現在的社會還是能分善惡的,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

 

在《中部•第61經•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中,佛陀曾經這樣教導他在家時候的兒子---拉胡喇(Rāhula),教導他善惡的標準。

 

「拉胡喇,當你欲以身造業時,你應先省察該身業:『我欲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嗎?』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拉胡喇,像這樣的身業決不應造。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此是善身業,有樂果、樂報。』拉胡喇,像這樣的身業你應該造。」

 

對於身業如是,對於語業和意業也是同樣的。

 

這裡講到的善惡標準是指是否會給自己的良心道德帶來傷害,給他人的利益、他人的名譽帶來損害,給自他帶來損害,是否會有不好的結果。

 

如果有,這個就是惡的;如果沒有,這個就是善的。

 

或者說夾雜著貪瞋癡的就是不好的,沒有夾雜著貪瞋癡的就是好的,就是善的。因此,動機是很重要。

 

 

問:如果有兩個人,一個經常思惟善法而心生歡喜,另一個人經常思惟自己的過失而生懺悔之心。這兩個人在未來果報有何不同?或者說是否都俱三因和二因?

答:如果一個人經常思惟善法而心生歡喜,他生起的是善心;如果一個人經常思惟自己的過失,心生懺悔,他經常生起的是不善心,他生起的是追悔,巴利語叫做kukkucca。

 

我們聽過瑪莉咖(Mallikā)夫人的故事吧?我們都知道,瑪莉咖夫人就是在她臨終的時候,想起了她做過的一件錯事,結果她死的時候生起的是不善心,她因而墮落到地獄七天。

 

一個人想起他該做的沒有做,不該做的已經做了,因而心生後悔,這種心巴利語叫做kukkucca(中文為惡作、追悔或後悔),屬於瞋恨心的一種。

 

如果一個人經常想到他做的錯事,耿耿於懷,為此後悔,為此懊惱,他的不善心在一遍一遍地生起,這等於把這件錯事做了十次、百次、千次。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知道自己錯了,髮露出來,決心改掉,從此不再犯,然後就把它放下,不要再去想。

 

因為,在我們身語意三業當中的意門,你想好的,你猶如重新再造作善的一樣;你想不好的,那就猶如再造作不善的一樣。

 

因此,我們應當要為自己做的善事經常感到歡喜,而對自己做的不善事,要懸崖勒馬,然後改過。

 

在《法句》裡面講到:一個人經常行善,當他想到自己所做的善事,他為此感到歡喜,他未來會更加快樂;一個人經常作惡,當他想到自己已造之惡,他會感到悔恨,而他未來會更加痛苦。

 

一個人如果經常思惟善法、造作善法,而且知道這種善法是好的,那這種心是無貪、無瞋、有智慧的心,如果這種業在他臨終時成熟,那麼他下一生的結生心是三因心。

 

如果一個人經常思惟著自己所犯的錯誤,而這種惡業在他臨終時成熟,那他下一生投生的結生心是無因心。

 

 

問:如何降伏我的心?
答:首先要看你的心主要的煩惱是什麼。

 

如果你的心主要是脾氣大,那學習慈悲;如果你的心貪婪、貪欲大,要學習放下執著;如果你的心散亂重,要學習平靜、學習專注。

 

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放下自我,任何事情不要過多地從自我去考慮,多點從法的角度去思惟。

 

 

問:請問尊者,『我執』屬於哪種不善心?我們要如何擺正觀念?
答:『我執』屬於貪心所,它是屬於貪根心。就是對『我』的執著,執取於『我』,這種稱為『我執』。

要如何擺正觀念?如果要真的斷『我執』的話,那一個禪修者必須要修到初道,初道入流道心才能夠斷除對『我』的這種邪見,對『我』的執著。如果要斷『我慢』,就必須得證得第四道——阿拉漢道才能夠斷除。

 

但是,在平時我們必須要多點提升正念,少點一切都是從自我出發。

 

這樣的話,可以慢慢地讓『我執』減輕,但是不能夠根斷。

 

 

問:對甚麼人都執著,對甚麼事都執著,心中常起煩惱妄想,如何對治?
答:甚麼都執著,那你就要學學甚麼都放下。

最好是用法來對治。

法有很多,針對執著——貪來說,修不淨是最好的對治方法。

 

如果你能夠修觀、修維巴沙那(vipassanā),當你的觀智很強的時候,你就能夠看到所謂的人或事,它們的真相都是極快速生滅的究竟名色法。

 

那個時候,你的心就會慢慢地放下執著。

 

如果你能證到第三聖道 『不來道』 (anāgāmimagga)的時候,你對任何人或事就都不會有執著了,因為你那時候已經斷盡五下分結,無貪亦無瞋。

 

 

問:今天吃飯前就想試一下『不取隨相』。可是一到桌前馬上就看到這是喜歡的,那是不喜歡的,再想想不喜歡的胃口就差,晚上餓了就沒力氣打坐,還是打坐要緊,於是還是夾了愛吃的。抬頭看人,立馬就知道這個漂亮、那個醜陋,沒辦法做到不取隨相。請尊者開示。
答:這需要訓練,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

如果用餐的話,我們先想用餐的目的是為了甚麼?『不為嬉戲,不為驕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僅為此身住立存續,為止傷害,資益梵行。』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太過在意於好吃或不好吃,看到好吃的就開胃,不好吃的就沒胃口。

看人也是如此。

 

如果見了漂亮的,你立刻就想到這是他們的果報而已。

 

你作業果想、作果報想,你就不會太過在意於他的相是漂亮或不漂亮。

 

 

問:都知道身體是臭皮囊,身體是垃圾桶。

可是,某一型號的『男垃圾桶』和某一型號的『女垃圾桶』為何就是有一種吸引力?此力是從何而來?怎樣轉化、消除?
答:為什麼會有一類的『男垃圾桶』跟『女垃圾桶』特別有吸引力呢?因為那些『男垃圾桶』跟『女垃圾桶』他們殊勝的果報,這種特別的吸引力就是他們的善果報。

但是為甚麼他們會對你有吸引力呢?這是因為你的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āra)。

 

由於不如理作意就會對某一類的異性感覺心會黏著。

如果不如理作意或者我們追隨著自己心的習慣的話,當我們碰到一些可愛的所緣或者極可愛的所緣時,我們心的自然的反應就是,對好的我們的心會黏著。

 

為甚麼會黏著呢?這不是必然的。而是由我們心的慣性、由於我們沒有去防護心,於是,看到好的我們就生起貪。

佛陀也說過,這個世間上必定會有一些可愛、可意、可喜的所緣,可以令我們生起悅受、生起樂受。

 

殊勝的所緣,悅受和樂受,這些都不是壞事。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英俊的男人或者漂亮的女人時,我們的眼門和我們的果報心是善的果報心。

 

如果他是極可愛的話,我們的果報心都會是悅受的、是樂受的。

 

關鍵在我們的速行心,如果是不如理作意,就會有愛,愛就是貪愛。

 

如果貪愛進一步加深就是取,就是執著了。

 

因此轉換的關鍵點在作意。

要對治這種貪,有幾種方法。

 

佛陀在一些經典裡面提到,當欲貪生起的時候,應當修習不淨。

 

如果我們想要完全地斷除貪愛的話,我們應當精進地禪修,直到證悟不來果(anāgāmimagga)。

 

不來果就可以完全地斷除對於男女的貪愛。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