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甚麼要教導修行?我們修行的目的何在?佛教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要證悟涅槃。所謂的涅槃,乃是精神(nama名)與物質(rupa色)的止息。想要證悟涅槃,我們就必須完全熄滅,以無貪、無嗔、無癡為根的善名法及以貪、嗔、癡 為根的不善名法;這些善與不善的名法(精神現象),能造成一而再的生、老、病、死――無開始、無盡頭的輪迴之苦。  

如果通過修行觀禪培育起觀智,直到證悟了,親自知見到涅槃的四種道智,這些善與不善的名法,就會徹底熄滅。換句話說,涅槃乃是由無窮盡的生死輪迴的苦海中解脫自在出來,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止息。我們都遭受著生、老、病、死之苦;為了從眾苦當中解脫出來,我們自己必須要修行。基於脫離一切痛苦的願望,我們需要學習如何修行,以便證悟涅槃。  

那麼,甚麼是修行呢?修行包括止禪(奢摩他)與觀禪(維巴沙那)。這兩者都必須以身、口的學處(戒)作為基礎。換句話說,修行就是培育乃至完全開展八支聖道。八支聖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與正思惟合稱為覺觀或智慧的訓練(慧學),佛陀稱之為觀禪正見與道正見;正語、正業與正命合稱為戒行的訓練(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合稱為禪定的訓練(定學),也就是止禪法門。現在,我想就八支聖道當中的每一項多做些說明。  

第一項是正見(慧心所)。何謂正見?正見包括四種智慧: 第一種是瞭知苦諦的智慧,苦諦也就是五取蘊。  

第二種是瞭知集諦(苦的原因)的智慧,也就是透視五取蘊之因緣的觀智;換言之,乃是透視緣起法(十二因緣)的觀智。  

第三種是瞭知涅槃(滅諦)的智慧,涅槃乃是五取蘊的熄滅。  

第四種是瞭知領悟八聖道分(道諦)的智慧;八聖道分是通向證悟涅槃的修行方法。

 

八支聖道的第二項是正思惟。正思惟(尋心所)有四種,即:將心投向苦諦、將心投向集諦、將心投向滅諦、將心投向道諦。如是,正思惟將心投向每一聖諦,而正見,則如實瞭知每一聖諦。正因為它們如此共同作用,所以將它們合稱為智慧的訓練(慧學)。   

 

八支聖道的第三項是正語,即:戒除妄言(謊話)、兩舌(挑撥)、惡口(譏罵)與綺語(廢話)。  

 

八支聖道的第四項是正業(正當的行為),即:戒除殺生、偷竊、邪淫。

 

八支聖道的第五項是正命,即:戒除用不正當的言語或行為,來取得財物、維持生活,例如:殺生、偷竊或說謊等。就在家人而言,這也包括戒除五種不道德的買賣,即:武器買賣、人口買賣、毒藥買賣、酒等麻醉品的買賣、提供屠宰用牲畜的買賣。正語、正業與正命這三項支聖道,合稱為戒行的訓練(戒學)。  

 

八支聖道的第六項是正精進。正精進有四種,即: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惡行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行;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努力提升已生起的善行。為了開展這四種正精進,我們必須修行戒學、定學、慧學三學。  

 

八支聖道的第七項是正念。有四種正念(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與法念處。此處,『法』指的是: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個心所;或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法指的是: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七覺支、四聖諦等。然而,簡單地說,四念處可以歸納為兩項,即:色法(物質)念處與名法(精神)念處。

 

八支聖道的第八項是正定。根據《經藏 長部 大念處經》,正定指的是:初禪、第二禪、第三禪與第四禪。《清淨之道》則將正定更詳細地解釋為:四種色界禪定、四種無色界禪定、近行定。有些人已曾累積深厚的巴拉密,借著聽聞佛法的簡略或詳盡開示,他們就能夠證悟涅槃。然而,大多數人沒有這種巴拉密,他們必須次第地修行八支聖道。這些人稱為所引導者,即需要引導的人。他們需要善知識的引導並在正確禪修導師的引導下,逐步地修行八支聖道。他們必須依照戒學、定學、慧學的次第來修行:在持戒清淨之後,必須培育起深厚的定力;以定力淨化自心之後,必須修行智慧(觀禪)。  

應當如何培育定力呢?佛陀在巴利聖典裡,教導了四十種修行止禪的方法。我們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種法門,來培育起禪定力。對於無法決定該選擇那一種法門的人,他們應從入出息念下手。因為大部份的人,都可以修行入出息念或四界分別觀,以培育起定力。   

緬甸帕奧禪林的修行方法體系,是以佛教聖典《巴利三藏》與《清淨之道》中的指導作為依據。我們相信巴利聖典所指導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身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時指導弟子們修行的方法。現在,我們將簡要地解說入出息念的修法。佛陀在《經藏 長部 大念處經》中,教導了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諸比庫,於此有比庫,前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閒處。 結跏趺坐 ,正直其身,安住正念於業處。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長時,瞭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瞭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瞭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瞭知:我出息短。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開始修行時,你先以舒適的姿勢坐著。然後,你嘗試著去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即呼吸時你的鼻息。你應該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處)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感覺到氣息的進出。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因為如此你將無法成就禪定。只應當在氣息掃過及接觸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處周圍最明顯的一點,去覺知氣息。如此,你將能培育及成就禪定。不要注意氣息的自相(自性相)、共相,也不要去注意氣息的顏色及將來會成為禪相的顏色。  

自相是氣息中四界的個別自然特徵,即:硬、粗、流動、支持、推動等。共相是氣息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表示不要默念「入、出、無常」或「入、出、苦」或「入、出、無我」。只需要覺知入出息的本身。入出息的本身,是入出息念的目標(所緣),也就是你必須專注以培育定力的對象。如果你過去世曾經修行此禪法,累積了相當的巴拉密,當你以此方式,去注意入出息的本身、整體概念;不去注意其推動、熱等個別特徵時,你將能輕易地專注入出息。如果不能的話,《清淨之道》建議用數息的方法,這能協助你培育定力。你應在每一吸呼接近末端時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八」。至少應數到五,但不應超過十。我們建議數到八,因為它提醒你正在培育八聖道分。因此,你應依照自己的意願,在五到十之間選擇一個數目,然後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不讓心飄到其它地方,只應平靜地覺知氣息。如此數息時,你將能使心專注,平靜單純地只覺知氣息。  

能如此專注至少半小時之後,你應繼續進行到第二個階段:「入息長時,瞭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瞭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瞭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瞭知:我出息短。」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育覺知。這裡的長短並非指尺寸上的長短,而是指呼吸時間的長度。覺知每一入出息時間的長短,你會發覺有時入出息的時間長,有時入出息的時間短。在這階段,你所應做的只是單純地如此覺知氣息而已。如果要默念,不應默念:「入、出、長;入、出、短」,只應默念:「入、出」,同時附帶覺知氣息是長或短。你應當專注於氣息,附帶覺知氣息經過接觸點的時間長短。有時在一次靜坐當中,氣息從頭到尾都是長的,有時從頭到尾都是短的,但是,你不應故意使氣息變長或變短。在此,注意氣息的長短只是幫助心專注於氣息而已,專注力的重點仍然是氣息。所以,你不應太在意氣息到底是多長或多短。如果你那麼做,你的擇法覺支會過強,心反而不能定下來。入出息念的禪相,有可能會在這階段出現。然而,若能如此平靜地專注約一小時,但禪相仍然未出現,那麼你應繼續進行到第三個階段:「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覺知之息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這裡,佛陀指示你持續地覺知,經過同一點上從開始到結束的氣息(呼吸)。

全息,即是氣息的全身;息有初、中、後之別。如此修行時,禪相可能會出現。若如是,你不應立刻轉移注意力至禪相,而應繼續覺知氣息。如果能平靜地在同一點上,覺知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持續約一小時,卻仍然沒有禪相出現,那麼你應進行到第四個階段:「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要做到這一點,你應下定決心要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在同一點上,專注於每一次呼吸時從頭到尾的氣息。你不應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氣息變得平靜,因為那樣做會使定力退失。  

《清淨之道》提到四種能使氣息平靜的因素,即:思惟、專念、注意、觀察。因此在這階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下來,然後持續不斷地專注於氣息。以此方法修行,你將發現氣息變得更平靜,更細微。此時,不論氣息是長還是短,你都持續不斷地專注於微細的氣息。這就是說,「長短息、全息及微息」三個階段可以同時發生,可以同時修行。當你如此持續修行時,禪相就可能會出現。在禪相即將出現之時,許多禪修者會遇到一些困難。大多數禪修者發現氣息變得非常微細且不明顯;他們可能會以為呼吸已經停止了。如果這種現像發生,你應保持覺知的心,在之前你還能注意到氣息的那一點的上面,去等待氣息重現。只有七種人不呼吸,即:死人、子宮內的胎兒、溺水者、昏迷者、入第四禪定者、入滅盡定者、梵天神。(滅盡定,是指心、心所與心生色法暫時停止的境界。)你應省思自己並非其中任何一者,只是正念不夠強,不足以覺知呼吸的氣息而已。  

當氣息微細時,你不應故意改變呼吸,以便使得氣息變得明顯;如果這麼做,則因為過度精進所產生的擾動不安,你將無法培育定力。你應照著氣息實際的樣子去覺知它。如果氣息不明顯,則只需保持平靜,提起正念,在之前還能覺知氣息的地方等待。當你如此運用正念和慧之時,氣息將會再度顯現。修行入出息念所產生的禪相並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異的。對於有些人,禪相是柔和的,例如:棉花、抽開的棉花、氣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紅寶石、玉石、明亮的珍珠。對於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樹幹、尖木。對於有些人,它則呈現有如:長繩、細繩、花環、煙團、張開的蜘蛛網、薄霧、蓮花、月亮、太陽、燈光、日光燈。像棉花一樣純白色的禪相大多數是取相,因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當禪相像晨星一般明亮、閃耀和透明時,那就是似相。當禪相像紅寶石或玉石而不明亮時,那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那就是似相。其他形狀與顏色的禪相可以運用同樣的方法去瞭解。不同的人,會生起不同形態的禪相,因為禪相從『想』而生。

在禪相出現之前,由於不同禪修者有不同的想,即產生不同的禪相。雖然所修的業處相同,都是屬於止禪的入出息念,但卻因人而異地產生不同的禪相。達到這階段時,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禪相、不要讓禪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變它的形狀或外觀。若那樣做,你的定力將停滯且無法繼續提升,禪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所以,當禪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專注力從氣息轉移到禪相;如果那麼做,禪相將會消失。然而,如果發現禪相已經穩定,而且心自動地緊系於禪相,那時就讓心專注於它。如果強迫心離開它,你可能會失去定力。若禪相出現在你面前遠處,則不要注意它,因為它可能會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繼續專注於經過接觸點的氣息,禪相會自動移近並停留在接觸點上。  

若禪相在接觸點出現並保持穩定,而且似乎禪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禪相,這時就可以忘記氣息,而只專注於禪相。如此將注意力從氣息轉移到禪相,你將會更進步。保持注意力專注於禪相時,禪相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這便是取相。你應該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注於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或更久。如果能專注於取相持續一或二小時,你會發現它變得清澈、明亮及閃耀,這就是似相。你應該下定決心及練習保持心,專注於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三小時,直到成功。在這階段,你將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在進入禪那之前,非常接近於禪那的定力;安止定即是禪那。這兩種定都是以似相為物件,二者的差別在於:近行定的諸禪支,尚未開展到完全強而有力。

由於這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心』還能夠生起,而禪修者可能會落入有分心。經驗到這現像的禪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為這就是涅槃。事實上,禪修者的心還未停止,只是這些禪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察覺這些心而已,因為有分心非常微細。  

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升定力,你必須藉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來策勵心並使心專注、固定於似相。你需要精進力,以便使心一再地覺知似相;需要正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智慧,以便瞭知似相。事實上,禪修者的心還未停止,只是這些禪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察覺這些心而已,因為有分心非常微細。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升定力,你必須藉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來策勵心並使心專注、固定於似相。  

你需要精進力,以便使心一再地覺知似相;需要正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智慧,以便瞭知似相。平衡五根:五根就是五種控制心的力量,它們使心,不偏離於通向涅槃的止禪與觀禪正道。  

在五根當中,第一是信根。信乃是相信應當相信的物件。例如:相信三佛、法、僧三寶;相信業因與果報;很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證悟。因為若禪修者缺乏這樣的正見,他將會放棄禪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 、涅槃、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們正確的禪修方法與修行次第。所以在初學止禪乃至證到禪定階段,對佛陀教法的深信,是非常重要的。

假設有人這麼想:「只是觀察呼吸時的氣息就能達到禪那嗎?」或「上述所說有如白棉花的禪相是取相;有如透明冰塊或玻璃的是似相,確實如此嗎?」如果有這類念頭存留在心,它們將會造成如此的見解:「在現今社會的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達到禪那。」由於這種錯誤的見解,他將退失對佛法的信心,退失對佛陀教法的深信,他也將放棄修行禪定。  

因此,以入出息念業處修行禪定的人,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應當毫無懷疑地修行入出息念。他應當這樣想:「如果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達到禪那,證得入出息念禪定。」然而,若禪修者對當信之對像有過強的信心(在此的物件乃是入出息念業處),那麼,由於信根的決定(勝解)作用太強,慧根就不分明,而其餘的精進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將變弱。那時,精進根不能實行其策勵相應的名法並保持它們於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實行其確立憶念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實行其使心安住於似相,不散亂的作用;慧根也不能實行其透視似相的作用。因為慧根不能瞭知似相,也就無法支持信根,於是信根也會變弱。如果精進根過強,其餘的信、念、定、慧諸根,就不能實行其決定、確立、不散亂和透視的作用。   

過強的精進,使心不能平靜地專注於似相,這也意味著七覺支中輕安、定和捨覺支的強度不夠。同樣地,若其他諸根如定根、慧根過強,也將有不良的影響。信根與慧根,定根與精進根的平衡是諸聖者所讚歎的。假使信強慧弱,則為迷信。此人將相信、崇拜缺乏真實利益與內涵的物件。  

舉例而言,他們信仰、尊敬正宗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對像,例如:造物主、鬼怪、護法神等。反之,若慧強信弱,則將使人傾向於狡猾詭詐;自己不實際修行,卻整天批判與評論。他們猶如吃藥過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難以治療。然而,若信慧平衡,則能信於當信之事。  

他相信三寶、業果,確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將能體驗似相及達到禪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並運用智慧透視似相,這時信根與慧根就能平衡。再者,假如定強而精進弱,則因為定有產生怠惰的傾向,怠惰將征服他的心。若精進強而定弱,則因為精進有產生掉舉(擾動)不安的傾向,掉舉將征服他的心。唯有當定根與精進根平衡時,心才不會墮入怠惰或掉舉,而能達到禪那。對於想修行止禪業處者,堅強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對似相的專注力,一定能達到禪那。」於是,借著信根的力量及對似相的專注,他必定能達到禪那,因為專注是禪那的主要基礎。  

對於修行觀禪者,慧根強是非常適合的。因為當慧根強時,他能夠透視無常、苦、無我三實相以及獲得領悟這三相的智慧。當定慧平衡時,世間禪定才能生起。  

佛陀教導定與慧,這兩者必須並修,因為出世間禪定,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時才會生起。無論是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適用於所有情況,因為念可以保護心,使心不會由於過強的信、精進或慧而陷於掉舉,也不會由於過強的定而陷於怠惰。

 

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醬汁都需要鹽,也像國王的所有政務都需要宰相處理一般。 所以在古代義註裡提到,跋格瓦說:「念在任何業處都是需要的。」為甚麼呢?因為在修行時,念是心的依靠處與保護者。念是依靠處,因為它能幫助心達到前所未到、前所未知的高超境界;若沒有念,心則無法達到任何超凡的境界。念可以保護心及不使禪修的物件失落。這就是為甚麼當禪修者以觀智辨識念時,他會見到念的型態是:它能保護修行時所專注的物件以及保護禪修者的心。若缺少念,禪修者就不能策勵或抑制自己的心。這是為何佛陀說念,能應用於一切情況的理由。(參見清淨之道第四章、大疏鈔第一冊)  

 

如果禪修者想以出入息念來達到禪那,平衡七覺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七覺支是:

一、念覺支:記得似相並持續地辨識似相;

二、擇法覺支:透徹理解似相;

三、精進覺支:努力統合及平衡諸覺支於似相。尤其是努力於強化擇法覺支及精進覺支本身;

四、喜覺支:體驗似相時心中的歡喜;

五、輕安覺支:以似相為對像時,心與心所的寧靜;

六、定覺支:一心專注(心一境性)於似相;

七、捨覺支:乃是心的平等性,不使心興奮或退出所專注的似相。禪修者必須培育及平衡這七覺支。

如果精進不夠,禪修者的心將會遠離禪修對像(似相)。此時他不應加強輕安、定、捨這三覺支,而應加強擇法、精進和喜這三覺支,如此心才能再度振作起來。當過於精進而心生起擾動和散亂時,他不應加強擇法、精進和喜這三覺支,而應加強輕安、定、捨這三覺支。如此,才能抑制與平靜擾動的心。這就是平衡五根及七覺支的方法。  

達到禪那: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時,定力將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禪那時,心將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心持續地專注於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你應嘗試辨識心臟裡意門(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處色。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註釋中說,有分心就是意門。   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將能辨識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門(有分)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能如此辨識之後,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五禪支,一次辨識一禪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禪支。  

五禪支是:

一、尋:將心投入於似相;

二、伺:保持心持續地投注於似相;

三、喜:喜歡似相;

四、樂: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

五、一境性:對似相的一心專注。

諸禪支整體合起來即稱為禪那。剛開始修行禪那時,你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禪那,而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禪支。

你也應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禪支。  

二、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轉向與省察這兩種作用發生在同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轉向作用由意門轉向心執行,它緣取禪支為對像而生起。省察作用則由緊接在意門轉向心之後,生起的四、五、六或七個速行心來執行,也緣取同樣的對像。  

在《經藏 增支部 山牛經》裡,佛陀提醒諸比庫,在尚未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前,不應嘗試進修第二禪。佛陀解釋說,如果禪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禪就進修第二禪,則他將失去初禪而且無法達到第二禪,兩者皆失。當你已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後,可以進而修行第二禪。為此,首先你應進入初禪。   從初禪出來之後,思惟初禪的缺點及第二禪的優點:你應該思惟初禪接近五蓋,也應思惟初禪中的尋、伺禪支是粗劣的,它們使初禪不如無尋、伺的第二禪寂靜。存著想去除此二禪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將心專注於似相。如此你能達到具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禪。

接著,應當修行第二禪的五自在。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三禪時,你應思惟第二禪的缺點及第三禪的優點:第二禪靠近初禪,且其喜禪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無喜的第三禪寂靜。從第二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三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樂及一境性的第三禪。  

然後應當修行第三禪的五自在。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四禪時,你應思惟第三禪的缺點及第四禪的優點:第三禪的樂禪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禪不如無樂的第四禪寂靜。從第三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四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捨及一境性的第四禪。

接著,你應修行第四禪的五自在。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這就完成入出息念的第四個階段:「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這階段開始於禪相生起之前,進而定力隨著修行四種禪那而增長,呼吸逐漸變得越來越平靜。直到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禪修者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禪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禪定產生的光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轉修觀禪(維巴沙那)。另一種方式是,他也可以繼續修行其他種類的止禪(奢摩他),譬如《清淨之道》裡提到的四十種止禪業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