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AVUSO賢友們:今天晚上,想和大家一起來談談是我們做人要解決、要處理的四種關係。

 

生而為人,我們總是必須得要在各種關係中要生存、要解決、要處理各種各樣的關係。

 

而在所有的關係當中,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四類:第一是人與物的關係、第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三是人與人的關係、第四是人與自我內心的關係。

 

講到人與物的關係,這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基礎,也就是說解決生活的問題。

 

我們做人必須得要有東西吃、要有衣服穿、要有房子住,這些是做人的基本生存保障或者是生活保障。

 

每一個人的活動基本上是為了要解決生活問題,要解決溫飽問題,我們要吃、要穿、要住、要衣食住行,這些都是屬於我們人跟物的關係。

 

我們要解決的是生活、糊口、工作,因此我們要讀書、就業、創業,甚至要開公司啊!辦工廠啊!這些都是為了要解決生活問題,也就是解決人、物的關係。

 

第二種關係是要解決人和自然的關係。 

人和自然的關係,如果作為一個社會人來說,可能人和自然的關係會被淡化;然而從整個人類社會活動來說,人跟大自然卻息息相關。

 

如果人類的活動對於大自然過多地掠奪、佔有,它會破壞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對於人來說,人的個體的活動,假如不是順應自然,例如:作息顛倒啊!日夜顛倒啊!不按照自然規律來去生活的話,那麼他會衍生很多病,甚至會短命,會早年夭折,所以人跟大自然必須要保持一種和諧。

 

如果人為了過度去發展物質的文明,去滿足自己的生活而不顧於大自然,這樣的話他就會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那就會造成很多生態的問題、自然的問題。

 

例如:現在人類過度地發展物質文明,造成了大氣層的污染、水源的污染、噪音的污染,各種各樣的污染。

 

那對於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掠奪,大自然的反撲(地震等各種災難),它就會給人類一定的報復。

 

甚至於時不時有一些怪病,類似禽流感,這些其實都是大自然對於人類過度的掠奪,不顧於大自然而帶來的報復。

 

所以人必須得對大自然要達到一定的平衡,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第三,我們還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從我們一出生就和周邊的人發生關係:我們有父母,那麼就有了親子的關係;我們有兄弟姊妹,那麼就有長幼的關係;還有親戚的關係,還有同學的關係、朋友的關係。

 

然後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會有情人的關係、夫妻的關係,生了孩子之後還有跟兒女的關係。

 

就業了之後,還有上司和下屬的關係。這些各種各樣的關係,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話,那我們也會過得很快樂。

 

如果人際關係很緊張,到處碰壁,那我們將會產生很多的痛苦。

 

同時做為人來說也是,如果過度地重視人與物的關係,盲目地去追求名利、追求金錢、追求財富,那很可能也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現在大家應該也能夠體會到:隨著大家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人越來越有錢了,反而會發現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了。

 

雖然現在社交的工具非常發達,各種各樣的社交軟體很方便,除了中國有微博、微信、QQ,這些都是社交的軟體,社交的工具,但是當我們發現到人與人之間它的溝通交流沒有了障礙的時候,卻發現人心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那種親和度,那種誠信度,卻越來越滑落。

 

甚至於有時候,有錢了,連夫妻之間都互不信任;有錢了,生活品質好了,甚至連跟父母的關係都疏遠了,疏於奉養父母;甚至連自己的兒女都疏於照顧、疏於教育。

 

所以一個人過度地解決人與物的關係,過度地追求名利,追求錢財,它會疏遠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於以誠信為前提的朋友關係,現在已變成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

 

所以如果想要有很好的人與人的關係,我們必須得要在物質、利益的這種追求,在生活當中先要放淡、放輕。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才可以更加和諧。

 

如果我們的交際,我們跟週邊的人一切都是以利益為先,以金錢為先,那將會是很悲哀的。

 

就好像說現在男的要找女朋友,女的要嫁人,首先條件是要有錢。

 

男的還必須得要有一定的錢、有房子、有車子,才會有女孩子要。

 

女孩子也是,對方必須得有錢、有房子、有車子、有地位、有名利我才跟你,才肯嫁你。

 

這樣的話,如果一切是以物質來衡量,如果一切都是以利益、以錢財來衡量,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越來越淡薄,越來越冷淡。

 

第四種呢,是人與內心的關係。 

這種關係可以說是最高的關係,因為我們在解決了物質的生活問題之後,按照道理我們應該快樂,應該更有幸福感;然而卻不是。

 

如果我們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是當集會散盡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空虛,我們會感到寂寞。

 

如果我們能夠很好的處理自己內心的關係,我們做人也好、生活也好、處事也好、待人也好,都不會再糾結,不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們都能快樂。或者說,都能夠有幸福感,這是很重要的。

 

而如果一個人幸福感的建立很重要,跟一個人的信仰、一個人的價值觀息息相關。

 

當我們擁有了信仰,我們就會架構一個人生的價值體系,我們的人生就會有目標,我們也擁有理想,就不會在生活上這麼茫然,我們不會在過多的去因為名利、因為工作、因為這些物質的生活而自己感到痛苦,也不會因為人際關係的緊張而感到自己很孤獨、很寂寞,而能夠處理好和自己內心的自我關係。

 

而想要處理好自己內心的關係,也就是人與內心的關係,很重要的就是一個人要有內心的信仰。

 

當一個人擁有信仰,他就很好的解決了內心的關係;如果一個人沒有信仰,那我們可以說他幾乎很難解決人與自我,人與內心的關係。

 

而一個人懂得瞭解決人與自我內心的關係,他一定會考慮到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生命的關懷,他一定會追求心靈的成長和智慧的培養。

 

而在這方面,佛教它其實擁有很好的方法,也有很好的答案。

 

那我們在看一看,其實做為中國人,做為華人,對於這四種關係一直都不陌生或者說我們一直以來接觸的文化都是在解決這四種關係。

 

現在的社會,物質主義很氾濫,或者換一句話說:現在的科技很發達,其實就是在解決人與物的關係。

 

然後我們再看道家的思想、道教的思想,還有很多陰陽家的思想,它就在解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自身規律與大自然規律的和諧。

 

儒家思想是在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解決人的關係、家庭的關係、倫理的關係。

 

而對於佛教來說,一直以來都是注重內心的關係。

 

前面三種不管是對於人與物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心』都是往外散發的、往外求的,或者往外追求平衡的。

 

唯有佛教是注重心,往內去達到平衡,從自己的內心裏面去找問題,從自己的內心裏面去找到平衡,去找到解決的方法,解決的重點。

 

那對於我們法住禪林每一位賢友、每一位住眾來說也是,我們必須要善於處理好這四種關係。

 

首先是人與物的關係,我們現在來到這裡可以說『衣食無缺』,你不用去擔心,不用去愁自己沒有衣服穿或者說穿得很破爛,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你也可以解決飲食的問題,你不用為自己去準備,不用自己為生計去奔波,你來到這裡可以安心的禪修,因為一切的溫飽問題、物質的問題是各地的賢友們善心的供養,擁有信心的供養佈施來的。

 

所以在法住禪林裡面,人與物的關係我們可以降到最低,也就是我們不用再為人與物、人與生活這樣的關係而操勞,而費心思。

 

同時我們生活在法住禪林,它是一個很自然的地方,它既不是城鎮,也不是村莊,而是森林,所以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是最貼近的。

 

我們需要愛護這裡的一草一木,愛護這裡的原住民們,比如說那些蛇、蚊蟲、螞蟻等等,我們不要去傷害它,不要因為我的到來就把它趕盡殺絕,我們都是對這所有的山水、花草、樹木要有一份愛心,保護它。

 

不要因為人為的一些活動,而給我們所處的這個大自然,帶來太過多的污染,留下太多的垃圾,要注重生態,要注重環保。

 

在法住禪林,我們既不允許狩獵,去捉捕動物啊、殺鳥啊…也不允許放生,因為要維護這裡的自然生態平衡,不要去人為的破壞它,這個是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要達到和諧。

 

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就要按照佛陀所教導的六種關係:在行為上、在語言上、在心念上都要對所有的同法者、同梵行者要保持慈愛,不管是當面還是背後。

 

對於利益來說,我們要均等。

 

對於戒來說,大家要守好戒。

 

對於見解來說,對於我們修行的理論來說,對於巴利三藏來說,大家不要有爭論,不要有分歧。

 

這樣的話就可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我們再想一想:大家稱呼之間是甚麼?

 

稱『賢友』是不是?

 

avuso(巴利語),賢友。

 

從中文來看,賢是賢明是不是?

 

擁有賢德。

 

一個擁有智慧,擁有賢德的人。

 

那中國有句成語叫做『見賢思齊』,也就是說他的德行、他的智慧是值得我學習的,我要向他看齊。

 

因此,大家之間稱呼『賢友』意思就是:「我要向你學習,你是賢友,我要見賢思齊。」

 

那做為『友』,友的意思是:大家在生活上可以互相幫助,在『法』上可以互相提協、互相鼓勵的關係。

 

因此我們彼此之間互稱『賢友』,它具有向對方學習,尊重、恭敬對方的意思,同時也有大家互相友愛、互相關懷、互相幫助的一面。

 

另外,佛陀經常教導強調的慈愛、悲憫、隨喜和中捨,就是『慈、悲、喜、捨』,也是我們善於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最好的指導。

 

再來是人與心的關係。 

人與心的關係,我們又可以在這裡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要持好戒』,持好戒是因為擁有正念的心、清淨的心為前提才能持好的。 

如果自己的心不清淨,我們可能會犯這樣的戒,犯那樣的戒,因此戒是重在『防護』。

 

第二、我們『要培養正念正知』,因為通過正念正知,我們可以很好的防護心的煩惱,可以讓我們的心能夠很好地投入到修行當中,投入到業處當中。

 

第三、我們『要培養定力』,因為培養定力也叫做『心清淨』(巴利語Citta-visuddhi),那通過培養定力,我們就可以鎮伏煩惱,讓心獲得清淨,獲得平靜。

 

第四個階段我們要培養智慧,透過智慧來看清生命的真相,看清世間的真相,來觀照一切諸行法的本質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透過智慧,當我們的巴拉密成熟,當我們的禪修成熟的時候,我們的心將會徹底地從諸煩惱當中解脫出來。

 

所以在經藏裡面也經常教導:「他(阿拉漢)的心解脫於欲漏、有漏、無明漏。」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修習佛法,我們修行、禪修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解決內心的關係,讓心徹底地斷除一切的煩惱,讓心從一切的煩惱當中解脫出來。

 

因此大家來到法住禪林,我們應該要善於處理和解決這四種關係:即人與物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心的關係。

 

當我們能夠很好的處裡解決這四種關係,我們的人生一定很快樂的,一定是很幸福的。

 

當你能夠很好的在這裡處理這四種關係,你回到社會上,回到家庭當中,你也善於處理這四種關係,那你將擁有幸福的人生,你不僅僅擁有幸福的生活,而且你內心是充實的、是踏實的,你心中有『法』。

 

好,今天我們與大家分享這四種關係就講到這裡。

 

薩度!薩度!薩度!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