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陀教育 (11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上一講學習了如何培養慈、悲、喜、捨四梵住以及修習四保護業處,今天來學習如何通過四界差別轉修色業處。

四界差別,既屬於培養定力的止業處,也屬於“修觀之門”。不管禪修者是否擁有禪那,只要他想修維巴沙那,就必須先修四界差別。下面先講如何通過四界差別來培養定力,再講如何修習四界差別見到究竟色法並轉修色業處。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言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就慈心、悲心、喜心之後,再修習捨心。慈、悲、喜三種梵住都能成就初、第二、第三禪,但是捨無量心沒有初、第二、第三禪,直接成就第四禪。慈、悲、喜的三種禪那是成就捨梵住的基礎,尚未成就慈、悲、喜的三種禪那,也就無法成就捨梵住。

如何培養捨梵住呢?選取一位不喜不厭的中性同性,對他次第修習慈、悲、喜,從喜心第三禪出定之後,思惟:我向他散播慈愛,他並不會因為我的慈愛而永遠快樂;我向他修悲,他並不會因為我的悲憫而解脫痛苦;我向他修喜,他並不會因此而不失去他的成就;他只是他自己之業的主人,是業的繼承者,當他的業果成熟時,他享受該享受的,該承受的還是要承受。接著再思惟前三種梵住的缺點,它們都接近情感,接近喜歡與厭惡,不如中捨的第四禪那麼寂靜。於是用“此善人是業的所有者”(aya§ sappuriso kammassako)的方式向他培育中捨,並成就捨心第四禪。然後對另外眾生也用同樣的方法,直到最後成就捨心遍滿。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修習喜心。這裡的喜是隨喜,隨喜眾生的成就。選取一位有成就、富有的或者快樂、幸福的人作為對象,運用禪定之光照向他,然後修習慈心達到第三禪,出定後再修悲心禪那。從悲心禪那出定之後,用“願此善人不失去所得的成就”(ayaü sappuriso yathàladdhasampattito mà vigacchatu)的方式對他培養隨喜,並次第成就初、第二、第三禪。

接著對喜愛的人、中性的人、不喜歡的人修習隨喜,再練習破除界限,以及學會對12類眾生以及十方眾生修習隨喜,直至成就喜心遍滿。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就慈心禪那之後,可以繼續修悲心。悲是悲憫、同情。先選取一位正在受苦的同性作為物件,比如貧窮的人或者正在被疾病煎熬的人,通過思惟他或她所遭受的痛苦而生起同情心。

用禪定之光照見他,先修習慈心達到第三禪。出定之後,用“願此善人解脫痛苦!”(aya§ sappuriso dukkhà muccatu)的方式向他培育悲憫心,並次第成就初、第二、第三禪,再練習每種禪那的五自在。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心遍滿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除界限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個體修慈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講學習了修習三十二身分、白骨想、十遍和四無色定的方法,下面來學習如何培養四梵住以及四護衛禪。

四梵住(brahmavihàra),又稱為四無量心, 分別是: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著,禪修者可以修習四無色定。 

在修無色定之前,先來瞭解一下色界禪那的特點。所有色界禪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其所緣都是建立在色法的概念(物質現象) 上,例如:呼吸屬於色法的概念,通過專注呼吸這種色法概念而成就的禪那,這種禪那就是色界禪那。同樣地,地屬於物質現象,專注地的遍相這個概念而成就的地遍禪那,這種禪那屬於色界禪那。所以,色界禪那的所緣都是色法的概念(物質現象),並且通過專注色法的概念來成就色界禪那,不可能通過專注究竟法來成就。例如:地遍,其所緣是土地、大地的概念才能成就色界禪那。如果注意地的硬、軟的特性,這是自性法,那是在修四界差別,不能成就禪那。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就骨想初禪之後,可以在此基礎上轉修白遍。一共有十遍(dasa kasiõà),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需要增大所緣,即不斷擴大遍相,直至擴大到遍一切處,故稱為遍(kasiõa)。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二身分(dvattiüsakoññhàsà),也稱三十二行相 (dvattiüsàkàrà) 、 厭惡作意 (pañikkåla-manasikàra)或身至念(kàyagatàsati)。

三十二身分即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講我們討論了通過專注入出息禪相 而次第成就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和第四禪的方法。修行止觀的禪修者最難過的關,就是通過修行一種業處成就禪那。我們可以把成就禪那比喻成鯉魚跳龍門,一旦跳過去,就可以一直往上游。也可以把證得禪那比喻成一把鑰匙,一旦擁有這把鑰匙,將能夠打開佛法修行的寶庫。猶如掌握了巴利語,就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的寶庫,聆聽佛陀的教導;不懂巴利語的人,只能通過其它語言的譯本(比如中文譯本)來瞭解佛陀的教導;只要經過翻譯,必然與原典會有一定的差距。同樣地,擁有禪那者將有能力親自體證佛陀教導的各種禪定和各種究竟法;沒有禪定者只能用欲界心去思惟、觀照屬於欲界的名色法。當禪修者擁有禪那後,再運用其禪那來支助他轉修維巴沙那,這種定力稱 為觀禪基礎的禪那(vipassanàpàdakajjhàna)。

然而,我們通過入出息念培養定力時,往往不是用很長時間去練習入禪,比如用一年的時間把初禪基礎打穩固,再用一年時間穩固第二禪,第三年、第四年鞏固第三禪、第四禪,把每一禪那練習得非常穩固、穩定。而通常的情況是,有了初禪體驗後接著上第二禪,再上第三禪、第四禪,這種像趕功課一般練出來的禪那,定力基礎往往還是偏弱。基於這種情況,導師通常還會教導禪修者用其它止業處來進一步培養定力,使心變得越來越善巧、越來越敏捷、越來越柔軟、越來越強有力。所以,證得入出息第四禪的禪修者,可以用三十二身分、白骨想、白遍等業處來進一步穩固其定力。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禪
成功地練習初禪的五自在之後,可以進一步修習第二禪。禪修者先進入初禪,從初禪出定後查五禪支,然後思惟:“初禪接近敵對的五蓋,還有尋和伺這兩個粗劣的禪支,它不如第二禪那麼寂靜”。如此省思後專注似相幾分鐘,出定後再查五禪支,這時他將發現尋和伺兩個禪支很粗劣,於是決意去掉尋、伺,然後再投入似相,練習上第二禪。然後再練習長時間進入第二禪,並練習查第二禪的三個禪支: 喜、樂、心一境性。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修者查到有分後接著練習查五禪支,查到五禪支後還需要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五自在是: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了似相完全穩定的階段,禪修者只需要一閉上眼睛專注呼吸,呼吸很快就變成似相。此時呼吸即是似相,似相即是呼吸,已經分不清甚麼是呼吸、甚麼是似相或者光,40他應該把心完全沉入禪相中。如此持續專注似相達到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乃至更久,將有可能成就初禪(pañhamajjhàna)。

為甚麼稱為“初禪”呢?“初”(paṭhama)的意思是第一、最先。於各種禪那中為最先、最初,稱為“初禪”。甚麼是“禪那”呢?諸義註中說:ßârammaõåpanijjhànato paccanãkajhàpanato vàjhànaü.û“專注所緣故,或燒盡障礙法故為禪那。”(Bv.A.1.43; Dhs.A.160; Vm.75)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利子尊者在《經藏·小部·無礙解道》中教導入出息念時說:ßNimittaü assàsapassàsà, anàrammaõamekacittassa; ajànato ca tayo dhamme, bhàvanà nupalabbhati.

Nimittaü assàsapassàsà, anàrammaõamekacittassa; jànato ca tayo dhamme, bhàvanà upalabbhatã'ti.û“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不知三法者,修習無所得。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知此三法者,修習有所得。”(Ps.1.159)39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續地專注呼吸,隨著心的平穩和定力的 提升,光慢慢地會出現在鼻頭或人中一帶。禪相的出現和光的出現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有些人需要好幾天,有些人則可能相差好幾個月。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專注呼吸的過程中,禪修者會體驗到光,前面說過光不等於禪相,禪相也並不等於光。光和禪相有甚麼區別呢?

出現在眼前、額頭、頭部、臉部、鼻子前等地方的光,無論這些光多麼明亮、光耀,都只能稱為光,不是禪相。只有出現在鼻頭或人中一帶專注區域的光,才能稱為禪相。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講我們談到了在四十業處中選取入出息念來培養禪定。

禪修者專注鼻頭或人中一帶接觸點的入出息,心會變得越來越平靜、越來越專注,定力也隨之越來越強。當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時,將能體驗到光。光,可能出現在禪修者的眼前、面前或者鼻孔周圍。有些人體驗到的光感覺像煙霧,有些人的光猶如閃爍的燈光,有些人的光是紫色,有些是紅色、黃色或藍色的;有些人的光第一次出現時只有幾秒鐘或者一、兩分鐘就消失,體驗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禪修者能體驗到光,是因為定力提升或者巴拉密將會成熟。然而,必須瞭解光並不等於禪相,禪相也不等於光。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