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只相信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聞,這樣的人對不可見聞的來世,想必將毫無準備。人們必須要能辨析看不見的東西,辨析聽不到的聲音。為了洞見真理(實相),人的理解必須要能夠超越耳聞目視。人,不能完全停留在依賴耳聞目視中。

我們知道為了大眾視聽而自誇自耀是有業果的。無論如何,若僅憑關注世俗表相的非理性心態,生命的價值無法提升。業,並不會因為賞心悅目的外表,和悅耳動聽的音聲而停止運作。可以肯定的是,生命的價值並非隨順世界潮流,也不只是對表相上的所見所聞感興趣而已。從另一角度來看,一個人是否能得到世間的稱讚和認可無關緊要,認清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奴役自己的人

我們看到,有些人為享受欲樂而為所欲為,這些人被自己的煩惱所奴役。他們屈從於未降服的心所生起的衝動,他們的生命是圍繞煩惱而構建的。

然而,也有一些人為了從欲樂中解脫而修習出離,並經由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獲得解脫。由於真心想體證禪那(jhāna)之樂、觀智之喜、道智之喜、果智之喜與涅槃之樂,他們修習戒、定、慧三學。這才是在做「應該做的」,以達成真正「想要做的」。這才是引領心,而非被心引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智慧的展現。

 

繼續疲憊的旅程

凡是仍保有煩惱且被染污,就是被煩惱所征服的人。通常,女人必須面對一些女性特有的煩惱;同樣,男人也必須處理一些男性特有的煩惱。因此,佛陀在《增支部》中說:

「我不知有其他任何一種色,能像女人般,令男人的心如此受縛。女人之色迷住男人的心。」

「同樣,我不知有其他任何一種色,能像男人般,令女人的心如此受縛。男人之色迷住女人的心。」

佛陀說:「聲音、氣味、味道和觸覺也是一樣。」

這些欲樂的追求往往使人虛弱無力,彷彿要死去一般。只要我們依舊為生死輪迴的旅程所困,這種苦就會持續下去,解脫的唯一方法是終止輪迴。為此,一個人必須永久地捨離所有渴愛和貪欲。

必須明白的是,並非色、聲、香、味、觸的欲樂令我們受苦,而是對這些欲樂的貪愛令我們受苦。只要貪愛存在,永無止境的生命旅途,透過輪迴將繼續下去。

 

感官、感受、受苦

不存在無因之果──這是佛陀的教導。

佛陀從未說過有「無因之果」。

 如你所想,貪愛或欲求的現起導致人們去尋求與色、聲、香、味、觸相關的感官欲樂。存有,源自於對生命的貪愛。

受孕後十一周內,眼根、耳根、鼻根和舌根開始發育。它們是色、聲、香與味等感覺的接受器。不過,身根──對觸覺的感知,在受孕那一刻就已形成。

這些感官是如何出現的呢?它們的根源是甚麼?我們需要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眼根──即看見視覺目標的能力,起因於對視覺欲樂的貪愛。它是對視域的覺知,其因是業。

同樣地,耳根──即聽到聽覺目標的能力,起因於對聽覺欲樂的貪愛。它是對聲域的覺知,其因也是業。

依此類推,餘下諸根也源自於它們相應的貪愛與業。

諸外在形式(諸色)及其表相為眼根所追逐,因業而生,源於對視覺目標的貪愛。同樣地,聲音為耳根所追逐,因業而生,源於對聽覺目標的貪愛。

除非人類能放棄那愚蠢的概念,相信「這是我想要看的」(而不是眼根想要看的),「這是我想要聽的」(而不是耳根想要聽的),否則,解脫是不可能的。

他們認為是自己想要享受視覺欲樂,實際上,他們只是屈從於對視覺目標的貪欲,以這種被誤導的方式而活是可恥的。

如果,我們要探究五根的根本原因,它必將指向苦與癡。終其一生被感覺所奴役絕非小事,若能對此深切省思,我們會清楚的知道被感覺所奴役的生活是充滿悲與苦的,折磨與苦確實是無處不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