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佛典略語表

巴利佛典經文,都將採用巴利佛典的略語來標示其出處。因此,以下列出本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語。

Vin. = Vinaya Piaka 律藏

Sv. = Sutta-vibhanga 《經分別》(標示章號)

Pārā. = Pārājika 巴拉基咖罪(parajika)

Sangh.=Sanghādisesa 桑喀地謝沙(sanghadisesa)

Pāc. = Pācitiiya 巴吉帝亞(pacittiya波逸提)

Mv. = Mahāvagga <大品> (標示章號與節號)

Cv. = Cullavagga <小品> (標示章號與節號)

Sutta Piaka 經藏

D. = Dīgha-nikāya 《長部》(標示經號)

M. = Majjhima-nikāya 《中部》(標示經號)

S. = Sayutta-nikāya 《相應部》(標示章號與經號)

A.= Anguttara-nikāya 《增支部》(標示節號與經號)

Khuddaka-nikāya 《小部》

Khp.=Khuddaka-pāha 《小誦》(標示經號)

Ud.=Udāna 《自說》(標示章號與經號)

Iti.=Itivuttaka 《如是語》(標示章號與經號)

Sn.=Sutta-nipāta 《經集》(標示偈號或經號)

Dh.=Dhammapada 《法句經》(標示偈號)

Thag.=Theragāthā 《長老偈》(標示偈號)

 

人物角色  

阿難長老(ānanda):即角色一,他是佛陀的弟子與侍者,也是佛陀滅度三個月後,在王舍城(Ràjagaha)舉行的第一次結集會上,背誦經典(或經藏)的人。

伍巴離長老(Upāli優波離):即角色二,他是佛陀的弟子,也是第一次結集會上背誦戒律(或律藏)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