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三個月之後,他的資深弟子召集了一個由五百位比庫組成的會議,以決定如何把大師的教法傳留給後代。這五百位比庫都是證悟者,其中伍巴離(Upāli)長老被公認是僧團戒律方面的權威,這些戒律合稱為「律藏Vinaya」。他在家時是位理髮師,與佛陀的堂弟阿難及其他人一同出家,他被指派在結集大會中背誦戒律與制戒因緣。律藏的主要部份即是由伍巴離的背誦所集成。

當他誦完之後,阿難長老受邀背誦經教。佛陀在世的最後二十四年裡,阿難一直是佛陀的侍者。他稟賦超凡的記憶力,經教的主要部份──經藏的大部份,即根據阿難的背誦而集成。伍巴離長老在背誦中總以「那時」開頭,阿難長老則是在每部經前以「如是我聞」(我聽到佛陀這樣說)開頭並加上地點與在場的人物。

佛陀的生平取材於上述的律藏與經藏。至於它們是如何保存下來的,我們在後面文章另外敘述,在此先說明佛陀的最後一生。這個說明是佛陀親口所敘述,後由阿難長老在大會中誦出。這些實際上是以佛陀的母語,亦即現今所謂的巴利語所誦出。

 

 

 

 

 

菩薩的入胎與出胎

阿難:如是我聞。一時,跋格瓦住在舍衛城(Sāvatthi)祗樹給孤獨園。一群比庫乞食歸來食畢聚在一堂。那時,有比庫說:「薩度(sàdhu)!朋友們,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啊!如來的大威神力,使他知道那些滅盡煩惱、斷除戲論、破除輪迴、結束生死、超越一切苦的過去諸佛,知道諸跋格瓦是如是生、如是名、如是姓,有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為如是住者,是如是解脫者。」

這話一說完阿難尊者就對這些比庫說:「朋友們!諸如來是稀有的,他們具稀有的特質。諸如來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具不可思議的特質。」

此話尚還沒講完就中斷了,原來此時天色已晚,跋格瓦結束靜坐起座來到集會堂,入座後向諸比庫問說:「諸比庫!你們在一起談論些甚麼?你們有甚麼話還還沒談完?」

在復述了諸比庫與阿難尊者的話題後,眾比庫又補充說:「跋格瓦!這就是跋格瓦來時,我們正在談論而還沒談完的話。」跋格瓦聽完後轉身對阿難尊者說:「既然如此,阿難!你就更詳細說明如來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吧!」

為甚麼稱為Tusita 呢?Tusita的意思就是含有快樂、滿足的意思。因為這一類的天人經常都以天的樂為快樂、為滿足,所以稱為喜樂天又翻譯成喜足天。在這一類天界裡面,一切菩薩的最後第二世都會投生到都西答天,最後的一世必定會投生在人間,然後在人間成佛,在人間成佛之前的那一世,他會投生在都西答天。

就例如我們的菩薩降母胎到馬哈馬雅夫人(Mahàmàyà)的時候,他以白象降母胎的時候,他是從哪裡投胎的?就是從都西答天。那個時候我們的菩薩在都西答天的時候,他的名字叫做setaketuseta的意思就是白色的,ketu就是床,就是那個叫做幢幡寶蓋的床,那個時候他的名字叫做Setaketu。而一切的菩薩在最後的第二世他必定會投生在這裡。

「我從跋格瓦口中親聞:菩薩有正念、正知,出生在都西答天(Tusita)。我牢記這是跋格瓦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

「我從跋格瓦口中親聞:菩薩有正念、正知,住在都西答天(Tusita)。

「菩薩在那整期生命裡,始終住在都西答天(Tusita)。

「菩薩有正念、正知,從都西答天(Tusita)去世後,投入母胎。

「當菩薩從都西答天(Tusita)去世,下生人間投入母胎時,世間出現一道無量廣大的光,其光明勝過世間諸天人、天子、魔、梵天、沙門、婆羅門,乃至國王、人民的身光。甚至在邊地的空曠、幽隱、黑暗處,日月之光照所不能及之處,也出現了一道無量廣大的光,其光明勝過諸天,生於該處的眾生,因這道光而能見到彼此,他們心想:『似乎有其他的眾生來生於此!』此時一萬個世界動搖、震動、顫動,在那些世界裡也出現了無量廣大的光,其光明勝過諸天。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有四位天人出現,從四個方向守護他,以確保沒有人、非人或其他眾生傷害他或其母親。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其母的本性變得純淨,自然而然地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不喝任何發酵過的飲料。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其母還沒以與五種妙欲相應之心思念過​​男子,同時,任何有慾念的男子也無法接近她。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其母一時擁有五種妙欲,這些妙欲伴隨、滋養著她,使她安然地住在其中。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其母不起任何煩惱:身體無疲倦而喜悅;能清楚地看到在胎裡的菩薩,四肢具足,諸根無缺。猶如由藍色、黃色、紅色、白色與褐色絲線結成的彩線,所串起的一塊最純淨的、磨成八面的綠寶石。明眼人能把它拿在手裡觀察:這是一塊最純淨的、磨成八面的綠寶石,由一條藍色、黃色、紅色、白色、褐色結成的彩線所串起。

「當菩薩出生七天之後,其母便去世了並轉生三十三天。

「一般婦女懷孕九到十個月才生產,但菩薩之母不然,她懷孕的時間整整十個月才生下他。

「一般婦女坐著或躺著生產,但菩薩之母不然,她是站著生下他的。

「當菩薩出胎時,先是天人接住他,然後才是人們接住他。

「當菩薩出胎時,他並還沒碰到地面。四位天人接住他,然後才將他放在其母前說:「慶祝吧!皇后,你生下一個具有大威力的兒子。 」

「當菩薩出胎時,猶如一塊寶石放在波羅奈來的絹布上,寶石不會玷污絹布,絹布也不會玷污寶石。為甚麼不會呢?因為兩者都是清淨的。同樣地,菩薩出胎時是無染的,身體不被胎水、體液、血液或者任何不淨之物沾污,是無垢與無染的。

「當菩薩出胎時,有冷、暖兩股水從天空傾注而下,淋沐菩薩及其母。

「菩薩一出生就穩穩地站在地上;之後,他朝北走了七步,在白色傘蓋遮護下,接著觀察每個方向,發出眾生導師之聲而說:『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勝者,我是世界之長者,這是最後之生,於未來世不再受生。』

「當菩薩出胎時,世間出現一道無量廣大的光,其光明勝過世間諸天人、天子、魔、梵天、沙門、婆羅門,乃至國王與臣民的身光。甚至在邊地的空曠、幽隱、黑暗處,日月之光照所不能及之處,也出現了一道無量廣大的光,其光明勝過諸天,生於該處的眾生,因這道光而能見到彼此,他們心想:『似乎有其他的眾生來生於此!』此時一萬個世界動搖、震動、顫動,在那些世界裡也出現了無量廣大的光,其光明勝過諸天。

「以上所述皆是我從跋格瓦口中親聞,我牢記這是跋格瓦稀有與不可思義的特質。」

「誠如所言,阿難!要牢記如來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還包括:如來瞭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生起,瞭知它們持續存在,瞭知它們滅去。如來瞭知認知生起,瞭知它們持續存在,瞭知它們滅去。如來瞭知念頭生起,瞭知它們持續存在,瞭知它們滅去。」

「跋格瓦!我也會牢記如來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

這些話是阿難尊者所說,為佛陀所許可。諸比庫聽了阿難尊者的這些話都心滿意足皆大歡喜。(M.123;D.14

 

 

 

 

 

阿私陀仙人的預言

有首詩歌記載了一位婆羅門仙人(梵天或婆羅門的預言家)所預言,即將發生的覺悟一事。

阿私陀(Asita)晝間禪修,見三十三天眾神,

穿著華麗揮旗幡,神情愉快且興奮,

對帝釋(Sakka)狂熱歡呼。見諸天喜悅踴躍,

仙人恭敬問因由:「眾天何故極喜悅?

何故取旗作揮舞?即令諸天戰阿蘇羅,

諸天戰勝阿蘇羅敗,也無如此之慶典。

見諸天歌唱、歡呼,手足舞蹈奏天樂。

是何不可思議事,令其聞後甚喜悅?

住須彌山之天神,請你為我速解惑。」

「藍毘尼(Lumbinī)城釋迦村,無價珍寶之菩薩,

利益安樂生人間,我等滿足極欣悅。

彼是眾生最高者,眾生導師人中尊,

仙人林中轉法輪,獸中之王獅子吼。」

聞諸天語仙人急,動身至淨飯王​​宮,

坐問:「男孩在何處?」彼請求釋迦族人:

「我今欲見此男孩。」

釋迦族人允進所請示男孩於阿私陀。

見其膚色極純淨,鍛煉輝耀如黃金,

猶如火焰般明亮,行空明月般皎潔,

無雲秋陽般曜目,阿私陀心生歡喜。

諸天於空中護持,於頂撐千輪華蓋,

金柄拂塵勤揮動,不見持拂傘蓋人。

螺髻「黑妙KaNhasini」見彼己,如金寶石置錦緞,

頭上高懸白傘蓋,踴躍欣喜抱太子。

接過釋迦族王子,仙人熟練驗相好,

信心堅定發讚歎:「人中至高無上者。」

隨念自己將終時,悲痛之淚盈眼眶。

釋迦族人見其泣:「莫非王子有災難?」

仙人告慰釋迦族:「我測王子無傷害,

也無危難等待彼,彼實非平庸之輩,

將獲最高真實智,無染清淨見道者,

慈悲眾生轉法輪,彼之梵行廣宣揚。

然我今生命將盡,在此之前將死去,

不聞大雄說正法,令我悲傷且沮喪。」

釋迦族人大歡樂,仙人離宮修梵行,

出於慈悲尋外甥,告其大雄得正法。

「當你知其巳覺悟,依所覺正法而活,

爾時當往去求教,與跋格瓦同修梵行。」

預見王子得清淨,仙人饒益來預示,

多積功德那羅迦(Nālaka),守護六根望勝者。

聽聞勝者轉法輪,那羅迦即尋勝者,

彼往見眾聖之最,一見即生信樂心。

遵循阿私陀之囑,請問圓滿之聖者,

無上的寂靜之道。(Sn.3:11

 

 

 

  

 

釋迦王子對老、病、死的思惟

三藏裡僅提到二件事,一件是根據註釋書的記載,佛陀回憶當年他父親在農耕節開始時主持王耕典禮,他在閻浮樹下打坐的情景;另一件事是關於「三個思惟」的說明,也就是過去毘婆屍佛(Buddha Vipassī)對於三個「報信者」(老、病、死)所作的思惟。(D.14

阿難:我很嬌貴,非常地嬌貴,極為嬌貴。在父王的宮殿裡,蓮花池特地為我而設。一處種青蓮花,一處植白蓮花,一處植紅蓮花。我絕不用非波羅奈的旃檀香,頭巾、袍子、下裙、外衣全是由波羅奈的布所裁製。為確保我不受冷、熱、塵、砂、露水的侵擾,一頂白傘蓋不分晝夜地舉在我的頭頂上。

我有三座宮殿:一個供涼季使用,一個供熱季,另一個則供雨季之用。在雨季的宮殿裡,有清一色的女性為我歌舞做樂。在這四個月裡,我從來不下樓到別的殿去。一般家庭的僕人與家臣吃的是碎米配豆子湯,在我父王的宮殿裡,他們吃的是白米與肉。

雖然我有這般勢力與福報,我仍然想到:「一個還沒受教的普通人終會衰老,無法避免衰老,當看到他人衰老時,他感到震驚、羞恥、厭惡。因為他忘了自己同樣也會衰老,無法避免衰老。而我有一天也會衰老,避免不了衰老,所以在看到其他人衰老時,我不應感到震驚、羞恥與厭惡。」當我如此思惟時,就徹底地去除了青春所帶給我的驕貴放逸。

我想到:「一個還沒受教的普通人終會生病,無法避免生病,當看到其他人生病時,他感到震驚、羞恥、厭惡。因為他忘了自己同樣也會生病,無法避免生病。而我有一天也會生病,無法避免生病,所以在看到其他人生病時,我不應感到震驚、羞恥、厭惡。」當我如此思惟時,就徹底地去除了健康所帶給我的驕貴放逸。

我想到:「一個還沒受教的普通人終會死亡,無法避免死亡,當看到其他人死亡時,他感到震驚、羞恥與厭惡。因為他忘了自己同樣也會死亡,無法避免死亡。而我有一天也會死亡,無法避免死亡,所以在看到其他人死亡時,我不應感到震驚、羞恥、厭惡。」當我如此思惟時,就徹底地去除了活著所帶給我的驕貴放逸。(A.3:38

 

 

 

譯註

bhagavant(跋格瓦),它並非此字的唯一含意,若依字義全譯是不可能的。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第七品中列有許多不同的解釋。

bhikkhu(比庫)一詞為音譯,依字源學,此字源於bhikkhā(施食)。另有一更早語意學的衍生意,指的是「怖畏生死輪轉的人」,即「見怖畏者」。比庫是僧團的正式成員,但他的加入完全不牽涉任何不可棄捨的誓願。

按印度當時的宇宙觀,天有好多層。為人周知的是六慾天,在此所有感官的喜樂都很美妙殊勝。在六慾天之上有十二個梵天(高等的天),在此處的眾生巳淨化現在的貪慾,然而其未來的潛在力並還沒淨化,在此處(根據註釋書)眾生的色身很微妙,因他們沒有嗅覺、味覺、觸覺等三種感覺與淫慾,得到四種禪定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境界。在此之上(可說是更第四禪的精妙化)有四個「無色」的無盡狀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在此處超越了所有物質的認知及其差別。投生到天界都是無常的,死後仍會再生,除非得證不生的涅槃。

波羅奈又名「鹿野苑」或「仙人園」,為佛陀初轉法輪的地點,位於恒河岸是印度的古城。

三十三天:傳說古時有三十三位為他人福祉而奉獻生命的善男子,死後投生於天界成為該界的大王(帝釋天王)與三十二小王,所以稱該界為「三十三天」。

淨飯王即是佛陀的父親。

梵行是指清淨行,尤指離淫慾之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