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捨(Yasa)的出家因緣

伍巴離:那時,曾有位同族的人耶捨,父親是位商人,他從小在奢華的環境中長大。耶捨有三個宮殿,一個供冬季使用,一個供夏季,另一個則供雨季之用。在雨季的宮殿裡有清一色的女性為他歌舞做樂。在這四個月裡他從來不下樓到別的殿去。

有一次,耶捨沉溺於五種感官慾樂中,雖然當時天色尚早,但他不自覺地睡著了,那些在旁的侍女也跟著進入夢鄉。待耶捨一覺醒來剩一盞常明燈還亮著,滿眼看到的盡是睡著了的侍女。其中有人或把琵琶夾在手臂下​​,或把小鼓夾在頦下,或把樂鼓夾在腋下。有人或髮亂不整,或口水流溢,或喃喃自語,那景觀讓他聯想到墳墓。這不堪入目的情景震撼了他,不由從心底感到厭惡,大聲感嘆到:「可怕啊!可惡啊!」

然後,他套上金拖鞋,走向房門。這時非人為他把門打開,不讓任何人阻擾他離家出家。他走到了城門非人又為他把城門打開,不讓任何人阻擾他離家出家。

他走到仙人住處鹿野苑時正是黎明時分,跋格瓦早起後正在空地上來回地經行。當跋格瓦看到耶捨從遠處走來便停下腳步,坐在為他設好的座位上。在離跋格瓦不遠之處耶捨不由地喊說:「可怕啊!可惡啊!」

跋格瓦對他說:「這裡不可怕,這裡不可惡。耶捨!你過來坐下,我為你說法。」

他想:「看來這裡不可怕,這裡不可惡。」於是感到快樂並滿懷希望。他脫下金拖鞋走上前去敬禮跋格瓦後坐於一旁。然後,跋格瓦依次為他說法,也就是開示佈施、持戒、升天;解說感官慾樂的過患、邪害、雜染以及出離的安樂。當他看到耶捨的心已純熟、調柔、離障、熱切並充滿信心,他便傳授耶捨諸佛所特有的教誡: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正如一塊已去除所有污漬的潔淨布料能迅速且均勻地吸收染料,耶捨坐在那裡獲得清淨無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滅法。」(Vin.Mv.1: 7

 

 

 

 

 

最早皈依三寶的在家弟子

後來,耶捨的母親前來他的宮殿見不到耶捨便告訴丈夫說:「你的兒子耶捨不見了!」

這位商人向四方派出使者,然後自己到仙人住處鹿野苑,看到金拖鞋的鞋印,他尋蹤而去。跋格瓦看到他心想:「讓我以神通使這位商人雖坐在這裡,卻看不到耶捨也坐在這裡。」跋格瓦於是顯現神通。商人來到跋格瓦跟前便問說:「跋格瓦!您可見到耶捨嗎?」

「請坐!也許當你坐在這裡時,你會看到耶捨也坐在這裡。」

他聽到此言心中歡喜,敬禮跋格瓦後坐於一旁,跋格瓦於是像對耶捨那樣開始對其父依次說法。商人因而見法、得法、知法、悟入於法並超越疑惑,棄除猶豫獲得不壞的信心,依跋格瓦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緣。他說:「跋格瓦,真是神妙啊!跋格瓦,真是神妙啊!跋格瓦以不同的方法清楚地闡釋法,如扶正傾覆,或能揭露覆藏,或指點迷津,又如於黑暗中舉燈火,令有眼者見色。我要皈依跋格瓦、法、比庫眾,從今日起,請跋格瓦接受我為一輩子追隨跋格瓦的弟子。」如此,他成為世間第一位皈依三寶的居士。

當父親聆聽佛法時,耶捨重溫自己所見並親證的法,他的心無有執取,而從諸漏中解脫。跋格瓦此時思惟:「當耶捨獲得這個成就後再不可能返回世俗,如過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慾樂。我何不在此刻停止顯現神通?」

停止顯現神通後商人看到兒子就坐在旁邊。他對兒子說:「我兒耶捨!你的母親正充滿悲憂,你要救她一命。」

耶捨看看跋格瓦,跋格瓦對商人說:「你意下如何?若耶捨已跟你一樣以有學之知見洞悉佛法;若他重溫自己所見並親證的法,心無有執取而從諸漏中解脫。耶捨可能再返回世俗,如過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慾樂嗎?」

「不可能的,跋格瓦!」

「這正恰是耶捨所做,他再也不可能返回世俗如過去那般耽溺在家生活的感官慾樂了。」

「跋格瓦!這是有利益的,耶捨無有執取,而從諸漏中解脫,對他真是有莫大的利益。跋格瓦!我請求您今天受我供食並請允許耶捨做您的侍者隨同而來。」跋格瓦默然同意。商人明白跋格瓦已接受,便起身敬禮跋格瓦後右繞而去。

他離開不久,耶捨就對跋格瓦說:「跋格瓦!我願隨跋格瓦出家,受具足戒。」

「來!比庫!」跋格瓦說:「正法已善說,你應修清淨梵行,以滅盡諸苦。」如此耶捨比庫便受了具足戒。

那時,世間有了七位阿拉漢。(Vin.Mv.1:7

 

 

 

 

 

最早皈依三寶的在家女弟子

跋格瓦於清晨著下衣持缽與大衣,與侍者耶捨尊者一同來到商人的家坐於備好的座上。

這時,耶捨尊者的母親與其前妻出來迎接跋格瓦,敬禮跋格瓦後坐於一旁。跋格瓦便像對耶捨與其父那樣跟她們說法,她們的心也獲得清淨無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滅法。」她們所見的法與商人所見的並無差別,於是便皈依三寶:「從今日起,請跋格瓦把我視為一輩子追隨跋格瓦的弟子。」如此,她們就成為世間最早皈依三寶的女弟子。

然後,耶捨的父母與前妻就親手服侍跋格瓦與耶捨尊者,以各種美食供養他們。用食畢,跋格瓦放下缽,他們才坐到一旁。這時,跋格瓦說法,以教示、勸導、激勵、鼓舞他們之後,起身離去。(Vin.Mv.1:8

 

 

 

  

 

耶捨領眾友聞法出家

耶捨尊者有四個朋友,全都出身於波羅奈的商賈名門,他們分別是離垢、善臂、滿勝、牛主。他們聽說:「耶捨已剃除鬚髮著袈裟,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了。」他們聽說後就想:「能讓耶捨剃除鬚髮著袈裟,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那肯定不是尋常的法與律,也不是尋常的出家之舉。」

他們來到耶捨尊者之處,禮敬後站立於一旁。耶捨尊者領他們去見跋格瓦,他說:「跋格瓦!請教導、教誡他們。」跋格瓦像對別人那般為他們說法,同樣地,他們依跋格瓦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緣。他們對跋格瓦說:「我們願隨跋格瓦出家受具足戒。」

「來!諸比庫!」跋格瓦說:「正法已善說,你應修清淨梵行,以滅盡諸苦。」如此,他們便受了具足戒。在跋格瓦以法來教導與教誡下,他們的心因無有執取,而從諸漏中解脫。

從此,世間就有了十一位阿拉漢。(Vin.Mv.1:9

後來,耶捨尊者故鄉的五十位好友都是富貴出身,他們也聽到耶捨出家的事,他們去見耶捨尊者,耶捨帶他們去見跋格瓦。在聽了跋格瓦的開示後,他們也乞求出家受具足戒。在跋格瓦以法來教導與教誡下,他們的心因無有執取,而從諸漏中解脫。從此世界上就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漢。(Vin.Mv.1:10

 

 

 

 

 

解脫魔王的束縛

那時,跋格瓦對眾比庫說:「諸比庫!我已解脫了人、天一切的束縛,你們也已經解脫了人、天一切的束縛。諸比庫!為了眾生的福祉與安樂,基於慈悲,為了世間,為了人天的福祉、安樂、利益,請你們到四處遊行!教導佛法,此法不論是文字或義理上,不論是初、中、後,都是善妙的,要為人們解說此圓滿清淨的梵行。有些眾生只有少許塵垢,若還沒聽聞正法將枉度此生;有些人在聞法後便可證悟。我將前往優樓頻羅將軍村說法。」

這時,魔王來到跋格瓦面前,以偈說:

「不論是天或是人,你為魔王鐐束縛;

你受魔王囚禁縛,沙門休想掙脫我。」

「不論是天或是人,我解脫魔王鐐銬,

解脫魔王之囚禁,消滅者!你今自敗。」

「鐐銬無形佈空中,你心已為其所銬,

以此我永束縛你,沙門休想掙脫我。」

「我於色塵已無慾,於聲香味觸亦然,

縱令諸塵甚美妙,消滅者!你今自敗。」

這時,魔王知道:「跋格瓦已破識我!善至已破識我!」傷心與失望的他,便立即消失了。(Vin. Mv. 1:11

 

 

 

 

 

佛陀允許眾比庫為人剃度、授戒

那時四處遊行的諸比庫,從各國、各地帶回了許多立志出家受戒者,請跋格瓦為之剃度與授戒。諸比庫與志願出家者對此事都感到疲勞,跋格瓦斟酌情況後,一天傍晚為此事而召集比庫。

在說法後,跋格瓦告訴諸比庫:「諸比庫!當我獨處靜默,心中思惟:『諸比庫如今從各國、各地帶回立志出家受戒者,以便由我為其剃度授戒,諸比庫與志願出家者對此事都感到疲勞。我何不允許諸比庫在任何地方或國家,就為發心者剃度並授戒呢?』我現在允許你們如此做。此事應當如此做:先剃除鬚髮然後著袈裟令偏袒一肩,再向比庫頂禮。長跪合掌而說:『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如是二說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如是三說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我允許以此三皈依,使之出家與授戒。」(Vin. Mv.1:12

 

 

 

 

 

魔王自敗

跋格瓦在波羅奈度過雨安居後,對諸比庫說:「諸比庫!以如理作意與如理精進,我獲得無上解脫,現證無上解脫。諸比庫!你們也以如理作意與如理精進,而獲得無上解脫,現證無上解脫。」

這時,魔王來到跋格瓦面前,以偈說:

「不論是天或是人,你為魔王束縛;

你受魔王囚禁縛,沙門休想掙脫我。」

「不論是天或是人,我解脫魔王鐐銬,

解脫魔王之囚禁,消滅者!你今自敗。」

這時魔王知道:「跋格瓦已破識我!善至已破識我!」傷心與失望的他,便立即消失了。(Vin. Mv. 1:13

 

 

 

 

 

三十人林​​中得法

跋格瓦在波羅奈隨意住了一段時間後,便逐次遊行前往優樓頻羅。途中他離開大路走入一座森林在一棵樹下靜坐。恰好當時有三十多人帶著妻子一同在林中取樂。其中一位沒有妻子,於是帶了位妓女隨行。在眾人毫不設防地沉浸於歡樂之際,妓女竟偷走他的財物而逃。為了幫助這位男子,大家便一同尋找妓女。在森林中尋找時,他們看到跋格瓦在樹下靜坐。他們走上前去問說:「尊者!您可曾見到一位婦人在此?」「年輕人!你們與這婦人做了甚麼事呢?」他們便把發生的事告訴跋格瓦。

「你們認為在尋找一位婦人與尋找自己之間,哪一個更重要?」

「尊者!尋找自己更重要。」

「那麼,何不坐下讓我為你們說法。」

「遵命,尊者!」他們答說。敬禮後分坐一旁。

跋格瓦於是為他們逐次說法,在這過程中他們獲得清淨無染的法眼,最後依跋格瓦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緣。他們對跋格瓦說:「我們願隨尊者出家,受具足戒。」

「來!諸比庫!」跋格瓦說:「正法已善說,你應修清淨梵行,以滅盡諸苦。」如此,他們便受了具足戒。(Vin. Mv. 1:14

 

 

 

 

 

度化咖沙巴四兄弟

跋格瓦逐次遊行,最後終於到達優樓頻羅。那時正好有三位螺髻(結髮於頭頂)的苦行沙門住在那裡。他們分別是阿庫薩巴拉多亞Bharad-vaja、那提咖沙巴、伽耶咖沙巴。其中阿庫薩巴拉多亞Bharad-vaja是五百位螺髻苦行沙門的領袖、導師、上首;而那提咖沙巴與伽耶咖沙巴,則分別是三百位與二百位螺髻苦行沙門的領袖、導師、上首。

能忍罵與打,而無有瞋恨,具忍刀強軍,是謂婆羅門。」

他能忍受辱罵、毆打與束縛而無瞋、忍辱之力有如整支軍隊的力量,我稱此人為婆羅門。

從前,沙瓦提城城裡有一位婆羅門阿庫薩巴拉多亞Bharad-vaja的妻子Dhananjani已經證得了初果。

只要她打噴嚏或者不小心和任何傢具或人碰撞、跌倒的時候,她都會脫口而出地說出一些佛陀說過的偈語。

 

有一天,婆羅門Bharad-vaja正和幾位教友正在家中進餐時,她不小心搞錯了調味料又順口地說出:「禮敬與讚頌那尊貴、崇高、無上的覺者」這句讚歎佛陀的偈語卻激怒了她的丈夫,讓婆羅門Bharad-vaja感覺到很沒面子地站起來罵說:「討厭的女人!我將和你的導師辯論,讓他慘敗!…」

「去吧!盡管去吧!婆羅門!我從來沒有見過有誰辯倒過我的父親!去和他辯論吧!」平日溫馴柔弱的Dhananjani是初果者,由於對佛陀的強大信心使得她開口回應。

尊嚴使得婆羅門Bharad-vaja激起了用辯論來辯倒佛陀的鬥志,他立刻奪門而出衝去找佛陀,不行任何禮節並在僧團面前以偈嚴厲質問佛陀。

 

婆羅門Bharad-vaja的第一段問偈是:「如果想要生活安樂,應該殺死()甚麼?」

第二段問偈是:「如果想要不再有苦惱,應該殺死()甚麼?」

最後婆羅門Bharad-vaja總結問偈是:「果德瑪!你有甚麼辦法殺死()它們?」

佛陀聽完後,平靜的回答說:「婆羅門啊!一個滅除嗔恚的人可以使得生活安樂,一個滅除嗔恚的人可以使得生活不再有苦惱。

婆羅門啊!嗔恚是裹上糖衣的毒藥(發洩情緒卻懊悔失控傷人),諸佛和阿拉漢等聖者歡喜並且讚歎能夠止息憤怒的人。」

佛陀的回答觸動了這位婆羅門的心靈深處便當下跪求懺悔並請求出家為比庫。

婆羅門Bharad-vaja在後來的日子裡並證得了阿拉漢果。

不到幾個時辰,婆羅門Bharad-vaja的弟弟Akkosa Bharad-vaja婆羅門聽到了兄長出家的坊間消息之後感到非常憤怒,他也直接跑去精舍辱罵佛陀,佛陀等婆羅門Akkosa Bharad-vaja歇息後反問說:「婆羅門啊!假設你邀請親朋到家中用餐,但是他們卻滴口未沾就回去了。

既然這些親朋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請問這些食物最後歸屬誰啊?」

「當然是自己留著吃啊!」婆羅門Akkosa Bharad-vaja回答說歸屬自己。

佛陀接著說:「是的,同樣的道理,既然我一點兒也不接受你的辱罵,你所說的這些粗語惡語豈不是在辱罵你自己嗎?」

婆羅門Akkosa Bharad-vaja一聽之下,立刻臣服佛陀的睿智,對佛陀產生了極大的敬意,當下請求出家為比庫,後來的日子裡,婆羅門Akkosa Bharad-vaja也證得阿拉漢果。

後來,婆羅門Bharad-vaja家族的另外兩位弟弟問訊後也前來辱罵了佛陀,但是都受到佛陀的感化而請求出家,加入僧團,也都在日後巴拉密成熟時,證得阿拉漢果。

從此,Bharad-vaja婆羅門家族四個兄弟皈依佛陀的美談,被人們歌頌著。

有一天夜晚,竹園精舍(Veluvana monastery)眾比庫討論說:「佛陀的德行多麼高妙深奧!這四位婆羅門的兄弟前來辱罵佛陀,但如來以無比的智慧,協助他們領悟佛法並且作為他們的依止。」

佛陀宣說法句:「他惡罵撻伐,默忍不起瞋,忍辱潛力軍,彼為婆羅門。

忍受辱罵、鞭打而不生瞋恚,具有如同軍人般耐力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諸比庫!我不傷害那些傷害我的人,加上我的耐心和自制很多人才會皈依如來。」

 

 

 

 

 

降伏火堂的猛龍

跋格瓦去到優樓頻羅咖沙巴的隱居處對他說:「咖沙巴!若你不介意,我想到你的火堂過夜。」

「大沙門!我不介意,不過那裡面有一條具有神通的兇猛龍王,他有毒,非常可怕的劇毒能致你於死地。」

跋格瓦第二次要求,又第三次要求都得相同的答覆。他說:「咖沙巴!或許他不會傷害我就允許我使用火堂吧!」

「大沙門!你就隨意而住吧!」

跋格瓦於是進入火堂,鋪了一個燈心草的敷座,結跏趺坐端正其身,置念面前。龍王見到跋格瓦進來,就開始憤怒、吐煙。跋格瓦思惟:「讓我以火治火,卻不傷害他的外膚、內膚、肉、筋、骨、髓。」跋格瓦於是顯現吐煙神通。這時,龍王不再控制自己的憤怒立刻噴火;跋格瓦也入火界三昧而放火焰。火堂內一時烈焰騰空熾然如焚,那些螺髻的苦行沙門紛紛從四處聚來叫說:「那位莊嚴的大沙門,將被龍王所害。」

那天晚上結束時,跋格瓦已以火治火降伏了龍王且還沒傷害到他,他把龍王放缽中,展示給優樓頻羅咖沙巴:「咖沙巴!這是你的龍王,他的火焰已被火焰制服了。」優樓頻羅咖沙巴心想:「這位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能以火焰制服火焰,降伏那條具神通、有毒,有非常可怕劇毒的兇猛龍王,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Vin.Mv. 1:15

 

 

 

 

 

四大天王來聽法

然後,跋格瓦到離咖沙巴隱居處不遠的樹林中去住。夜深之後四大天王來到跋格瓦住處,他們色相殊妙,光明照亮整片樹林。敬禮後分別立於四角,猶如四根火柱。後夜過後,優樓頻羅咖沙巴來到跋格瓦跟前說:「大沙門!飯食已備。昨夜是誰造訪呀?」

「咖沙巴!他們是四大天王,來我這裡是為了聽法。」

咖沙巴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連四大天王也到他那裡聽法,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Vin.Mv.1:16

隨後的夜晚,諸天之王帝釋與娑婆主梵天前來拜見跋格瓦。咖沙巴雖把這些事看在眼裡,但他的態度仍然不變。(Vin.Mv.1:17-18

 

 

 

 

 

到北俱盧洲乞食

那時,優樓頻羅咖沙巴將舉行大祭典,鴦伽國與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國人,攜帶了各式豐盛的食品趕來。那時咖沙巴心想:「我將舉行大祭典,鴦伽國與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人,攜帶了各式豐盛的食品趕來。若那位大沙門在這些人面前顯現神通,那麼他的名聞利養將會增加而我的則會消滅。我希望明天大沙門不要出現。」

跋格瓦覺知咖沙巴的念頭,所以到北俱盧洲乞食。他帶著乞來的食物到喜馬拉雅的阿耨達池用食並度過一天。後夜過後,咖沙巴來到跋格瓦面前說:「飯食已備,敢問大沙門昨天為何不來呢?我們納悶你為何不來,還為你留了一份飯菜呢!」跋格瓦於是告訴他自己不露面的緣由。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他能知道我心中的念頭,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Vin.Mv.1:19

 

 

 

 

 

帝釋來侍候

當跋格瓦用畢優樓頻羅咖沙巴所備的食物,又回到那片樹林中住。此時跋格瓦得到一塊被人棄置的糞掃衣。他想:「我該到何處清洗這塊糞掃衣呢?」此時諸天之王帝釋覺知跋格瓦的念頭,便用手挖出了一個水池,然後對跋格瓦說:「跋格瓦!請在這裡清洗糞掃衣。」

然後跋格瓦心想:「我應該在何處捶打糞掃衣呢?」此時,諸天之王帝釋覺知跋格瓦的念頭,便放置了一塊大石說:「跋格瓦!請在這裡捶打糞掃衣。」

之後跋格瓦心想:「我應在何處懸掛這塊糞掃衣呢?」此時有位住在迦休樹上的天人彎下一根樹幹說:「跋格瓦!請在這裡懸掛糞掃衣。」

後來跋格瓦心想:「我用甚麼來曬糞掃衣呢?」此時,諸天之王帝釋又安置了一塊巨石說:「跋格瓦!請在這裡曬糞掃衣。」

後夜過後,咖沙巴來到跋格瓦面前說:「大沙門!飯食已備。但大沙門,此處原本並無水池,為何現在有水池呢?此處原本並無石頭,是誰將它放在這裡呢?那棵迦休樹原本並不彎曲,為何樹幹現在會彎曲下來呢?」

跋格瓦告訴他諸事的原因,咖沙巴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連諸天之王的帝釋都侍候他。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Vin .Mv.1:20

 

 

 

 

 

後行摘果卻先到

又一次,天明時分咖沙巴來到跋格瓦面前說:「大沙門!飯食已備。」為了讓他先行,跋格瓦說:「你先去吧,咖沙巴!我隨後就到。」他去到一棵閻浮樹(南贍部洲即以此樹而名為閻浮提)摘下一顆果子。然後他先一步抵達,在火堂內坐下。咖沙巴見他坐在那裡便問說:「大沙門!你取何路而來?我比你先上路,你倒反比我先到,且已坐在火堂內了。」跋格瓦於是告訴他自己曾去何處並補充說:「這便是閻浮果,它的顏色正紅,溢著香氣味道鮮。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享用它。」

「不,大沙門!既然是你把它摘回,應當你自己享用。」

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他讓我先行,之後到閻浮樹摘了一粒果子,卻在我之前抵達這裡,人已坐定在火堂內。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餐後跋格瓦又回到林中住。

在類似的情況下,跋格瓦到閻浮樹附近的樹上摘了一粒芒果,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他讓我先行,之後到閻浮樹附近的樹上摘了一粒芒果,卻在我之前抵達這裡,人已坐定在火堂內。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

在其附近的樹上摘了一粒沒食子,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他讓我先行,之後到附近的樹上摘了一粒沒食子,卻在我之前抵達這裡,人已坐定在火堂內。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

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他讓我先行,之後到附近的樹上摘了一粒黃色的沒食子,卻在我之前抵達這裡,人已坐定在火堂內。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

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他讓我先行,之後到三十三天從波利質多羅樹上摘了一朵花,卻在我之前抵達這裡,人已坐定在火堂內。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但每一次咖沙巴都抱持著相同的看法。(Vin.Mv.1:20

 

 

 

 

 

以神通劈柴火

有一次,那些螺髻苦行沙門想保持火種不斷,但發現自己無法劈柴,他們想:「這一定是那位大沙門以神通使我們不能劈柴。」

跋格瓦便問咖沙巴:「咖沙巴!這些木頭應當被劈成柴火嗎?」……「是的,大沙門!應當被劈成柴火。」

話一說完五百根圓木立即被劈成柴火。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些圓木原本是劈不開的,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Vin.Mv.1:20

 

 

 

 

 

化火爐為苦行沙門取暖

又有一次,那些螺髻行沙門,想保持火種不斷,卻無法點著火……卻無法把火熄滅……。但對每次咖沙巴都抱持著相同的看法。

又一次,在寒冬之夜從降雪之季,月前分第八日至後分第八日止,那些螺髻苦行沙門浸身於尼連禪河,浸身後又走出水面,他們不斷地如此做,跋格瓦於是變化出五百個火爐供螺髻苦行沙門於出水時取暖。他們心想:「這些火爐肯定是那位大沙門的神通力所生。」咖沙巴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他竟然能化作了這麼多座火爐。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Vin.Mv.1:20

 

 

 

 

 

逼退洪水而經行

那時又趕上一場非時節的暴雨,結果引起大洪水,大水淹沒跋格瓦原來的居處。他想:「我何不讓四面的水退開,以便在其中的乾地上經行?」他於是就如此做了。

咖沙巴心想:「我希望那位大沙門還沒被洪水沖走。」於是他與幾位螺髻苦行沙門共乘一舟前往跋格瓦的居處探視。不料見到跋格瓦讓四面的水退開,就在其中的乾地上經行。當他看到這一幕,說:

「大沙門!是你嗎?」

「咖沙巴!是我。」

跋格瓦此時騰空而起坐到咖沙巴的船上。咖沙巴於是心想:「這位大沙門果然有大神通、大威力,即使洪水也無法沖走他。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

此時,跋格瓦如是思惟:「這個迷途的人會永遠如此想下去:『但他並不像我是個阿拉漢。』我何不喝斥他?」於是他告訴優樓頻羅咖沙巴:「咖沙巴!你既非阿拉漢,也不具阿拉漢道。你的修行當中,沒有一項能使你成就阿拉漢或引導你進入阿拉漢道。」(Vin.Mv.1:20

 

 

 

 

 

三兄弟出家受具足戒

聽到這話,這位螺髻苦行沙門終於頭面頂禮跋格瓦之足說:「跋格瓦!我願隨跋格瓦出家,受具足戒。」

「咖沙巴!但你是五百位螺髻苦行沙門的領袖、導師、上首。你必須與他們商量,好讓他們各依其判斷行事。」

優樓頻羅咖沙巴於是到那些螺髻苦行沙門之處,告訴他們:「我準備在大沙門座下修習梵行,你們可各依自己的判斷行事。」

「我們對大沙門早有信心,若你隨他修習梵行,我們全部也將隨從而去。」

這些苦行沙門於是剪去髮髻剃掉了髮,連同隨身的物品與拜火的法器一起扔到河裡任其漂流而去。他們到跋格瓦之處,頭面頂禮跋格瓦之足說:「跋格瓦!我願隨跋格瓦出家,受具足戒。」

「來!諸比庫!」跋格瓦說:「正法已善說,你應修清靜梵行,以滅盡諸苦。」如此他們便受了具足戒。

螺髻苦行沙門那提咖沙巴看到河中漂流而過的頭髮、髮髻、隨身物品與拜火的法器。他心想:「願我的哥哥無有災禍。」他對幾位螺髻苦行沙門說:「去探視一下我哥哥!」然後與三百位螺髻苦行沙門一同來到優樓頻羅咖沙巴尊者之處,他問說:「這是更好的修行之道嗎?」

「是的,朋友!這個更好。」

於是,這些苦行沙門剪去髮髻,剃掉頭髮連同隨身的物品與拜火的法器一起扔到河裡任其漂流而去。他們到跋格瓦之處,頂禮跋格瓦之足後,他們要求並也得到允許隨跋格瓦出家,受具足戒。那位螺髻苦行沙門伽耶咖沙巴與追隨他的二百位螺髻苦行沙門,也與那提咖沙巴一樣地隨跋格瓦出家,受具足戒。(Vin.Mv.1:20

 

 

 

 

 

魔王無機可乘

阿難:如是我聞。一時,跋格瓦住在優樓頻羅村的尼連禪河邊,一棵阿闍波羅榕樹下。當時魔王已跟蹤跋格瓦七年,一心想找下手的機會但始終無所得。他到跋格瓦面前而說偈:

「林中沉思浸悲傷?失財或慾求復得?」

你於村中可犯罪?何故不與人交往?

難道無人可為友?」

「我已掘除悲傷根,無悲無罪我禪思,

解脫諸漏放逸族,如是人捨生存慾。」

「人稱彼物屬於我,凡言必說我所有,

若你同於此意念,沙門休想掙脫我。」

「人稱我所我不稱,我不隨他作此說,

魔王諦聽我說此,此道我知你還沒見。」

「你若真獲此道路,通往不死安全處,

趕緊獨行而離去。何須說與他人知?」

「意圖越度彼岸者,問我何處有不死,

如是之問我告你,無餘涅槃永不生。」

「跋格瓦!猶如離村不遠有處池塘,有隻螃蟹住在其中。有一群男​​女兒童出村來到池塘邊,撈出水中螃蟹而放在乾地上。每當螃蟹伸出爪,他們就將它切掉、弄斷,用杖石砸碎,以至於螃蟹所有的爪都被切掉、弄斷、砸碎,再不可能像往常一樣回到池塘去――同樣地,魔王的扭曲、嘲弄、曲解全被跋格瓦切掉、弄斷、砸碎。我現在連找機會接近跋格瓦,都不可得了。」(S.4:24

之後,魔王說出如下的偈以表達失望:

「我亦步亦趨地跟隨跋格瓦七年,

正自覺者之跋格瓦,

具足正念,我無機可乘。」(Sn.3:2

烏鴉繞飛於空中,見一石塊如凝脂:

「於此​​我是否獲得,柔軟與美味之食?」

不得美食而飛離,我等猶如襲石鳥,

亦從果德瑪身旁,於失望中而遠離。

心中充滿悲傷,他的琵琶從腋下掉落,然後他悻悻地消失。(Sn.3:2;S.4:24

 

 

 

 

 

魔王之女的誘惑

魔王失望地對跋格瓦誦出以上的偈後離座而去,趺坐於離跋格瓦不遠處,默然、沮喪、低頭垂肩、鬱鬱不樂、無話可說,以杖畫地而坐。

此時,魔王的三個女兒――渴愛、不快、貪慾,來到他的身旁,以偈對他說:

「父何故如此愁苦?因誰而如此氣惱?

佈下貪慾的羅網,我等逮捕捆綁彼,

猶如逮捕林中象,將彼重置你手中。」

「阿拉漢出現於世;當人逃離魔王界,

以任何貪慾詭計,皆無法將之誘回,

我因此而甚悲傷。」

魔王的三個女兒渴愛、不快、貪慾,便到跋格瓦處對跋格瓦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跋格瓦不理會她們,因為他已徹底滅除輪迴的因獲得解脫。

她們退到一旁一起商量:「男子有種種隨形愛慾,我們何不每個人變出一百個童女相?」她們便如此做了,然後到跋格瓦處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跋格瓦再次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對此不予理睬。

她們退到一旁一起商量:「男子有種種隨形愛慾,我們何不每個人變出一百個處女相?」她們便如此做了,然後到跋格瓦處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跋格瓦再次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對此不予理睬。

她們退到一旁一起商量:「男子有種種隨形愛慾,我們何不每個人變出一百個生產過一次的女子?」她們便如此做了,然後到跋格瓦處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跋格瓦再次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對此不予理睬。

她們退到一旁一起商量:「男子有種種隨形愛慾,我們何不每個人變出一百個生產過二次的女子?」她們便如此做了,然後到跋格瓦處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跋格瓦再次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對此不予理睬。

她們退到一旁一起商量:「男子有種種隨形愛慾,我們何不每個人變出一百個一百個中年的女子?」她們便如此做了,然後到跋格瓦處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跋格瓦再次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對此不予理睬。

她們退到一旁一起商量:「男子有種種隨形愛慾,我們何不每個人變出一百個一百個年老女人?」她們便如此做了,然後到跋格瓦處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跋格瓦再次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對此不予理睬。

每次議論後,她們就照著做了。每次她們都到跋格瓦處對跋格瓦說:「沙門!我們今歸你的足下。」但跋格瓦一次次地出於同樣的原因,對那一切都不予理睬。

這次她們退到一旁說:「看來父親是對的,假如我們這般地誘惑任何一位還沒離慾的沙門或婆羅門,他的心臟便早已破裂或口吐熱血或狂心亂氣或老化、乾枯、萎縮如同割下的燈心草。」她們到跋格瓦處站立於一旁。然後渴愛以偈向跋格瓦說:

「林中沉思浸悲傷?失財或慾求復得?

你於村中可犯罪?何故不與人交往?

難道無人可為友?」

「已戰勝可愛樂軍,獨自禪思獲安樂,

證果而得之安樂,此樂源於心寂靜。

故不於人中交友,因中無人可為友。」

然後,不快以偈向跋格瓦說:

「比庫修習心何在,已越度五道瀑流,

複慾度第六道否?究竟修習何禪法,

杜絕慾樂近於彼?」

「身得輕安心解脫,於三業行無所做,

持守正念無貪著,知法心定不生尋,

不瞋不憂不惑。比庫修習心住此,

已越度五道瀑流,亦能越度第六道。

如是修習此禪法,杜絕慾樂近於彼。」

然後,貪慾以偈向跋格瓦說:

「斷除渴愛率眾行,眾多有情跟隨彼,

此無貪慾之大眾,得越死域導彼岸。

諸如來與大雄者,以善法引渡眾生,

我等妒恨與惡意,何損善法攝引力?」

然後,魔王的三個女兒渴愛、不快、貪慾回到魔王處,一看到她們,他就說出以下的偈:

「你是愚痴人持蓮莖,戳刺慾破碎岩石,

慾以指甲鑿山崖,欲以牙齒嚼硬鐵,

欲於頭上頂巨石,於峭壁尋立足處,

欲以胸膛推樹倒,你等從果德瑪之處,

挫敗無功而歸來。(S.4:24-25

 

 

 

 

 

一切都在燃燒

伍巴離:跋格瓦在優樓頻羅隨意停留了一段時間後動身前往伽耶象頭山,這一次,隨行的包括原先那些螺髻苦行沙門,共有上千位比庫。跋格瓦於是與眾比庫在伽耶城附近的象頭山停留,在那裡他給比庫如下的開示:

「諸比庫!一切都在燃燒,甚麼是一切都在燃燒呢?

「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由眼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也在燃燒。以甚麼火燃燒呢?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燃燒,我如是說。

「耳在燃燒,聲在燃燒,耳識在燃燒,耳觸在燃燒。由耳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也在燃燒。以甚麼火燃燒呢?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燃燒,我如是說。

「鼻在燃燒,香在燃燒…… 「鼻在燃燒,香在燃燒,鼻識在燃燒,鼻觸在燃燒。由鼻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也在燃燒。以甚麼火燃燒呢?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燃燒,我如是說。

「舌在燃燒,味在燃燒,舌識在燃燒,舌觸在燃燒。由舌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也在燃燒。以甚麼火燃燒呢?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燃燒,我如是說。

「身在燃燒,觸在燃燒,身識在燃燒。由身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也在燃燒。以甚麼火燃燒呢?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燃燒,我如是說。

「意在燃燒,法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由意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也在燃燒。以甚麼火燃燒呢?以貪火、瞋火、癡火燃燒;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燃燒,我如是說。

「諸比庫!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便會厭惡眼,厭惡色,厭惡眼識,厭惡眼觸。厭惡緣眼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

他便會厭惡耳,厭惡聲,厭惡耳識,厭惡耳觸。厭惡緣耳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

他便會厭惡鼻,厭惡香,厭惡鼻識,厭惡鼻觸。厭惡緣鼻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

他便會厭惡舌,厭惡味,厭惡舌識,厭惡舌觸。厭惡緣舌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

他便會厭惡身,厭惡觸,厭惡舌識,厭惡身觸。厭惡緣身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不苦不樂之受。

「他便會厭惡意,厭惡法,厭惡意識,厭惡意觸,厭惡緣意觸所生之受,不論是樂、苦或不苦不樂之受。

「若厭惡生,即離貪;離貪則心解脫;當心解脫時,生起「此是解脫」之智,我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皆辦,不受後有。』」

在宣說此法時,一千位比庫因心無有執取,而從諸漏中解脫。(Vin.Mv.1:21;S.35:28

 

 

 

 

 

謝尼亞賓比薩拉王率眾聞法

跋格瓦在象頭山隨意住了一段時間後,動身前往王舍城(Ràjagaha),這一次,隨行的包括原先那些螺髻苦行沙門共有上千位比庫。跋格瓦逐次遊行至王舍城(Ràjagaha),住到杖林園善住靈廟。

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的謝尼亞賓比薩拉王聽說:「看來那位出家的釋迦族之子沙門果德瑪來到了王舍城(Ràjagaha),住在杖林園善住靈廟,如今人們稱揚果德瑪大師的美名:『跋格瓦是阿拉漢、正自覺、明行足、善至、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跋格瓦。他於現法自證、現證的名聲,遍傳諸天、魔、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門、婆羅門、國王、人民的眾生界。他教導佛法,此法不論是文字或義理上,不論是初、中、後,都是善妙的,且為人解說此圓滿清淨的梵行。』應去見識這位阿拉漢。」

然後,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中有十二萬婆羅門與居士,分成十二隊,伴隨著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謝尼亞賓比薩拉王拜見跋格瓦,國王敬禮後坐於一旁。但那十二隊婆羅門及居士,有的敬禮後坐於一旁;有的與跋格瓦問候寒暄後坐於一旁;有的雙手合十,對跋格瓦致敬後坐於一旁;有的向跋格瓦報上名字與族姓後坐於一旁;有的則是一言不發地坐於一旁。

他們內心納悶著:「到底是大沙門在優樓頻羅咖沙巴的指導下修梵行,還是優樓頻羅咖沙巴在大沙門的指導之下修梵行呢?」

跋格瓦覺知他們的念頭便以偈對優樓頻羅咖沙巴說:

「優樓頻羅居住者,瘦骨嶙峋之老師,

你何所見捨火祭?咖沙巴我以此相詢,

你何故捨火祭法?」

「色、聲、勝味、佳人,此乃火祭之報償。

我視一切為垢染,祭火犧牲我不樂。」

咖沙巴我以此告訴你:

「你心於此處不樂,

不樂色、聲、勝味,人天世間有何處,

可有何物取悅你?若有咖沙巴請告我。」

「我見世間無寂靜,寂靜之中無所著,

無所有不執慾有,不變異難令變異,

祭火犧牲我不樂。」

說完,優樓頻羅咖沙巴尊者從座而起偏袒一肩頂禮跋格瓦之足說:「跋格瓦是我的導師,我是弟子;跋格瓦是我的導師,我是弟子!

這十二隊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居士因而心想:「是優樓頻羅咖沙巴在跋格瓦的指導之下修梵行。」跋格瓦覺知他們的念頭,而為他們次第說法。最後他們之中有十一隊的人獲得清淨無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滅法。」另外的一隊婆羅門與居士則成為虔誠的信徒。

這時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謝尼亞賓比薩拉王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於法並超越疑惑,棄除猶豫,獲得不壞的信心,依跋格瓦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他因緣。

他對跋格瓦說:「跋格瓦!當我年幼時曾立下五個願望,現在一一實現了。當我年幼時我想:『願我受灌頂為王』,那是我的第一個願望,如今它已實現。第二個願望是:『願我此生能值遇一位完全證悟的阿拉漢。』如今它已實現。第三個願望是:『願我能成事供養這位跋格瓦。』如今它已實現。第四個願望是:『願跋格瓦能為我說法。』如今它已實現。第五個願望是:『願我能證悟跋格瓦之法。』如今它也已實現。薩度(sàdhu),跋格瓦!薩度(sàdhu),跋格瓦!跋格瓦以不同的方法清楚地闡釋法……跋格瓦!請把我視為一輩子追隨跋格瓦的弟子。跋格瓦!請跋格瓦與眾比庫明日接受我請食。 」

跋格瓦默然同意。國王明白跋格瓦已接受便起身敬禮跋格瓦後右繞而去。(Vin.Mv.1:22

 

 

 

 

 

赴王舍城(Ràjagaha)應供

後夜過後,國王已經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美食,於是便去通報:「跋格瓦!時間已到,飯食已備。」

這時正是清晨,跋格瓦著下衣持缽與大衣,前往王舍城(Ràjagaha),隨行的包括原先那些螺髻苦行沙門,共有上千位比庫。在前往的路上,諸天之王帝釋化為一位婆羅門青年,站在跋格瓦面前雙手合十,面對以跋格瓦為上首的比庫眾,說出如下的偈:

「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彼已調服與解脫,

率領螺髻苦行眾,彼已調服與解脫,如閃亮金色珠寶,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

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彼已寂靜與解脫,

如閃亮金色珠寶,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

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彼已捨執與解脫,

如閃亮金色珠寶,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

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彼已成就與解脫,

如閃亮金色珠寶,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

彼住十居,具十力,瞭知十法,十具足,

追隨者達千人眾,跋格瓦來到王舍城(Ràjagaha)。」

當人們看到諸天之王帝釋便說:「這位年輕的婆羅門如此英挺、俊美、優雅。他是誰呢?」如此說時,帝釋以偈回應他們:

「彼為調服之聖者,清淨於世無倫比;

彼為善至、阿拉漢;我為其一追隨者。(Vin.Mv.1:22

 

 

 

 

 

謝尼亞賓比薩拉王獻竹林園

跋格瓦到了謝尼亞賓比薩拉王的住處,在準備好的座位上坐下,諸比庫則環繞而坐。國王親手供奉飯食給以跋格瓦為上首的僧團使他們都獲得飽足。當跋格瓦放下缽後,國王坐於一旁。坐下後他心想:「跋格瓦應住於何處,能離城既不甚遠,也不太近,有入口、出口,便利前去拜見的人。白天少人至,夜間寂靜不被聲音所擾,離群索居,適合獨處靜默?」然後他就想到:「我們的竹林園具足這些特點,正適合這個用途。讓我把它獻給以跋格瓦為上首的僧團吧?」

於是他淨手後拿出一個金瓶,把竹林園獻給跋格瓦說:「跋格瓦!我把竹林園獻給以跋格瓦為上首的僧團。」

跋格瓦接受了竹林園,然後他說法,以教示、勸導、激勵、鼓舞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謝尼亞賓比薩拉王之後,起身離去。(Vin.Mv.1:22

 

 

 

譯註

根據註釋書,五道瀑流指的是「與五根門相關的貪慾等煩惱」,第六道則是「意根上的煩惱瀑流」。

「來!比庫!」是佛陀接受有特別善業的人成為比庫時,所說的話。在佛陀說完這句話後,那些人就會即刻現出家相,這是最初加入僧團的方式。

在印度,一個月之前分是指由滿月之隔日至月末,後分是指由新月至滿月為止。月前分第八日至後分第八日,相當於中國農曆的二十三日至隔月的初八日。

根、塵、識三者和合生觸。根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塵者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識者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

佛陀的十種德號中的九種。

 

「明行足」意指具足「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與「行」(戒律儀等十五種聖弟子趨向涅槃的法行)。

「世間解」意指完全瞭解、通達於世間。

「無上士調禦丈夫」意指佛陀是能調服丈夫(男子)的無上調禦士,使那些受調禦者能發心修行。

「十具足」指具足「十無學」,即無學之正見、無學之正思惟、無學之正語、無學之正業、無學之正命、無學之正精進、無學之正念、無學之正定、無學之正智、無學之正解脫。「無學」意指已無可學的學盡者,是證得第四最高阿拉漢果的聖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