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問自己兩個問題:

1.  甚麼是我想要做的?

2.  甚麼是我正在做的?

當一個人有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們會知道「他們想要做的」和「他們正在做的」是否一致?人們需要同時知道甚麼是「想要做的」和甚麼是「正在做的」,這樣才能瞭解他們的作法和想法是否一致?

我們總是無時無刻的忙這忙那,有些人主要以參與世俗事務為主,其他人則是同時投入「世俗事務」和「宗教關懷」二者,還有一些人的生命志趣和目的是──從現在生存的世界中解脫。

不論我們正從事甚麼活動,每個人需要知道:「正在做的」是否就是「想要做的」。某些人是「想要做的」和「正在做的」二者一致;但有些人並沒有覺察到,他們想要的目標是否與採取的行動一致?

我們應該試著去做我們想要做的事,還是應該努力去做我們應該完成的事?──這是另外兩個需要提及的重要問題。

回答這些問題時,我們發現,為了「想要做的事」,要先做「應該做的事」。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是圓滿我們想做之事的必要條件。為了真正做到我們想要做的事,我們必須培養堅持、包容、忍耐,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訓練此

「心」。

心的期望

佛陀說:「Cittena niyati loko」,這是說:「心,是諸有情生命的主導者」。佛陀也說:「不要讓心引領你,要讓心被你們引導。」這就是訓練「心」的目的。高尚的心會引領一個人到善趣,低劣的心會引領一個人到惡趣,因此,知道我們的生命要往何處去是很重要的。然而,我們是走在意義與目標更深遠的生命之路嗎?此外,這是導向我們完成內心渴望的目標之路嗎?一個人的目標必須時時刻刻引領其心,而不是被心來引領。

只要人們在生命中有不同的目標,對生命自然有不同的見解。可以預見,這樣的差異,存在於形形色色的人們當中。

以我們的目標而言,我們承認大多數的人是不同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非我們所關注的問題。有另一群人,即便他們的目標和想法不完全相同,卻是相似的。這裡所提到的「相似性」,是指一種素質,不是形式上或外在印象的「相同性」。如同僧侶都穿著袈裟,至少在外觀上,看起來是相似的。視覺形態可見之「外觀的相同」並不重要,發自於出家僧眾共通的內心素質,才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相似的基本內心素質,是出家生活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佛陀已經提供尊貴的教法,利益具有高尚目標並且致力於真正解脫的人。高尚是指有教養、誠實、恭敬、堅定、不壓迫、仁慈、悲憫、隨喜別人的成就,以及適時適度的中捨,以保持內心的平衡,這些就是高尚的素質。

假如是出家成為比庫,透過遵從佛陀的教法,其人立志追求聖果、持守戒律、全心投入修行,而且漸漸地傾向於出離,那就是一位比庫的素質。這些素質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徒具出家生活的外表與形式。

種族、種姓階級、富有與否⋯⋯這些差異,在佛陀的真實教法裡一點都不重要。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區分,是基於歧視和狹窄的心胸,並不會帶來聖潔的素質,也不會幫助我們朝向解脫的目標前進。佛陀建立僧團,純粹是為了那些決意在生命中透過梵行奮鬥,尋求解脫之人的褔祉和利益。

因此,所有種族、種姓階級、地位和財富的分別與差異在僧團中都必須根除。進入僧團的僧侶們充滿寬容、信心並遠離偏見,如是踏上他們旅程的終點和目的地──解脫。

在僧團中,所有的比庫都被尊為釋迦族比庫的一員,這是一種沒有分別與歧視的友伴關係,只有長者為上與互相尊重而已。在趨向解脫的路上,我們所走的道路必須一致。若道路不同,終極目標恐怕就會不同。

由於知道有幾位「一切知智的佛陀」已達到覺悟的目標,我們知道覺悟之路是存在的。這裡的重點是:「覺悟之路是一致的。」以覺悟為共同目標的人,會發現彼此的覺悟之路也是一樣的,這是為了要達到聖果所必須採行的一條神聖之路。

一個沒有老、病、死等種種苦的境界是存在的。

一條通往涅槃彼岸的修習與道路也是存在的;在彼岸,諸苦滅盡。

──這就是稱為「八聖道」之修習。

惟有修習與所走的道路一致,才能進入涅槃;若修習和所走的道路不一致,就無法證得涅槃。不經由這條修習之道,無人可證得涅槃。

事實上,我們知道這樣修習與追隨此道之人,就是在做應該做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