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有兩種可能:沉溺於世間或超越它。佛陀是能從世間獲得自在的人,因此他瞭解心靈的解脫。

同樣地,知識有兩種──世間的知識,與心靈的知識或真實的智慧。若我們未曾修行與自我訓練,無論擁有多少知識那都是世間的,無法讓我們解脫。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慾流(kamogha)――沉溺於色、聲、香、味、觸的感受裡。因我們只看外在,沒向內看,所以才會沉溺。人們不看自己,只看別人,他們能看其他任何人,卻看不到自己。這並不困難,只是人們還沒真正去嘗試而已。

例如:看到美女你會有甚麼反應?你只是在看自己心裡的東西而已。看到女子時是怎麼一回事?當你看見臉時就看見其他一切。你瞭解嗎?眼睛只看到一小部份,心接著就看見其他一切,它何如此迅速?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雨安居我不太有力,身體欠安,所以來山上呼吸點新鮮空氣。人們來拜防,我也無法如常接待他們,因聲音沙啞,奄奄一息。大家現在還能看見這身體坐在這裡也算是種福份,很快就會看不見了。氣將盡,聲將息,它們會如其他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般,隨著其他支撐的元素一起消失,佛陀稱此「滅盡衰滅khaya vayam」。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每年佛法考試後的年度聚會裡,我們反省履行各種寺院義務的重要性,包括戒師與老師的義務。這些義務將我們凝聚在一起成一個大團體,而能和合共住、彼此尊敬,這也反過來利益團體。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並不容易,還有許多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例如:「安住於身,循身觀察」或「安住於心,隨觀心識」。若我們還沒修行這些,可能會感到不解,戒律就是如此。

過去我曾是老師,但只是個「小老師」,而非「大」的。何說是「小老師」呢?我還沒修行,雖然教導戒律卻不曾實踐它,這種人我稱之「小老師」――較差的老師。說「較差的老師」是因我在修行上是有所不足的,絕大多數的修行並不及格,猶如完全未曾學過戒律一樣。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平靜在我們內心

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佛教中的比庫和沙馬內拉。那麼,甚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人們四處求功德,似乎總是會於往返的路程間在巴蓬寺短暫停留。有些人行色匆匆,我甚至連和他們見面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多數人都是來求功德,我很少看到他們前來尋求斷惡之道。他們急著得到功德,卻不知道該將它擺在哪裡,猶如想骯髒的布染色,卻不先清洗它一樣。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部份的人仍不知道禪修的本質,他們認行禪、坐禪與聞法即是修行。那也沒有錯,不過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這顆心――事實上,它沒有錯。它本質上是清淨的,原本就是平靜的,若不平靜,那是因它跟著情緒走。真心與這些無關,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情緒欺騙,而變得平靜或擾動。未受過訓練的心是愚癡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讓它陷入快樂、痛苦、愉悅與憂傷。不過心的真實本質並沒有那些東西。歡喜或悲傷不是心,它只是欺騙我們的情緒,未經過訓練的心迷失後,就跟隨著情緒而忘了自己。於是,我們就以是自己在沮喪、自在或其他等等情緒。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yan,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於泰國東北部烏汶省瓦林姜拉縣吉靠村,一個有十個孩子的富裕大家庭中。九歲時離開學校,在父母親的允許下出家成沙馬內拉,三年後還俗回家幫忙農務。然而他還是比較喜歡修行生活,因此一到二十歲,又在村莊的寺院出家成比庫,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受比庫戒。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