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南傳真的沒有中陰身嗎?這一段經文讓你糾結一下!

中部第93-Assalayana的教誡(節錄)

賢者阿沙地(過去世佛陀):「那,你們知道你們是如何降入母胎的嗎?」

七位婆羅門:「賢者!我們知道是如何入母胎的,那就是當父母交合,母親生育期,康達婆(gandhabba又譯將受生者)現前,當這三種事符合的話,就能降入母胎。」

賢者阿沙地(過去世佛陀):「那,你們知道這個康達婆(將受生者),是為戰士、婆羅門、普通人還是奴隸呢?」

七位婆羅門:「賢者!我們不知道,這個康達婆(將受生者),是為戰士、婆羅門、普通人還是奴隸。」

諸比庫!當此有情,投生(別譯-流向上升)為最高之天時,縛綁他的欲界之結已被斷除,縛綁他的再生之結還未被斷除,縛綁他的渴愛之結還未斷除。」

佛在南傳經典中說,投生為人的條件為-父母交合、康達婆、父母生育期。

而,康達婆(gandhabba)就是中陰身。

中陰身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短時間鬼道投生的誤認,這是帕奧禪師與一些南傳尊者的說法,那是不是只有康達婆以外的眾生能符合以上的條件呢?

還是說依經所說,在轉生時有情都必然經歷鬼道的短暫投生呢?

是不是『認為中陰身即是鬼道眾生』即投生前,都必須以鬼道眾生的生命來投生為人?

南傳學人對舉出的這些經典,含糊解釋為康達婆不過是司受胎,天之樂人,這種解釋是可笑的。

莫非是說只有司受胎的天之樂人才能投生為人?

還有在阿含經也有中有證涅槃的根據 <雜阿含、二十七、七三六> :『 若比庫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

何等為七?

是比庫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還有在《中部‧第一‧第三八‧愛盡大經》:『諸比庫!三事和合而入胎,是有父母之會合,但母還未有經水且甘塔拔不現前,其時不入胎。又此有父母之會合,母已有經水,但甘塔拔不現前,其時不入胎。

諸比庫!有父母之會合,母已有經水,且甘塔拔現前者,如是三事和合者,有入胎也。』

維基百科也說:乾闥婆(梵語:Gandharva,巴利語:Gandhabba),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種以香味為食的男性神,能表演音樂、節目。

因翻譯關係有各種音譯,如樂乾闥婆王、健達婆、犍達縛、健闥婆、乾遝和、乾遝婆、彥達縛,或犍陀羅,意譯有香神、嗅香或尋香行等。

在佛經中因其是入胎的「三事和合」之一,也有人翻譯做香陰。

別再和正法唱反調了吧!

 

此:『南傳學人對舉出的這些經典,含糊解釋為康達婆不過是司受胎,天之樂人,....』不知所謂的是哪一位南傳學人呢?

師兄不好意思,師兄忘了提到,巴利語系的佛教因為沒有中陰的概念,中般涅槃的定義自然不是於『中有』入涅槃,而是當一位三果聖者投生到梵天界之後,他在還沒有過梵天壽一半、就是還沒有過梵天壽中間那段的時候就證入了般涅槃。 

而北傳佛教的香陰,在巴利語未必就是中有。

南傳的說法是:gandhabba甘塔拔:去到那裡的有情。

現前:並非父母結合時站在旁邊觀看叫做現前,而是由於業的 運作而使一個有情在那個地方出生是這裡的意思。

關於『愛盡大經』這段經文中的「並非父母結合時站在旁邊觀看叫做現前」一句,即否定了所謂「中有」的 說法。

但是釋文把甘塔拔解釋為去到那裡的有情(tatrūpagasatto),其意思還是不夠明確。

於是,該經的《複註》繼續解釋說:『甘塔拔:通過相的出現而指示將去投生之趣而得名「去」的導致有(再生)之業的發生、轉起為甘塔拔,即正投生到那裡的有情,因此說為去到那裡的有情。』

然而,巴利語gandha的原意是香、氣味,怎麼可以解釋為「去」呢?

如果我們再參考律複註《心義解疏》在解釋這段經文時對gandhabba從巴利語法上的分析:『甘塔拔:去到那裡的有情,叫做要去(gantabbo)。

Ta應作為dha(作,做)來解釋。

又或者通過相的出現而指示將去投生之趣而得名為去的導致有(再生)之業的發生、轉起為甘塔拔,即投生到那裡的有情,因此說為去到那裡的有情。』

現前即已去到。

在此並非父母結合時站在旁邊觀看叫做現前,而是由於業的運作而使一個有情在那個地方出生,即是只住於結生之前,根據趣相等所緣而投向再生的意思。

在巴利語詞源學上,dha有時可以作為ta來解釋,於是,gandha便可解釋為ganta(去到) ,而gandhabba也可解釋為gantabba(要去,應去到)。

所以,本經中的gandhabba是由詞根gam(行,去)加上未來義務分詞尾碼tabba構成(gam+tabbagantabbagandhabba) ,它並不作gandha+rv+a解。

如此,它既不是北傳佛教所解釋的「尋香行」、「食香」等,也不是所謂的「中有」。

這裡的gandhabba應解釋為「去到那裡的有情」(tatrūpaga-satto) ,即正隨業力投生到該投生之趣的有情。

末學還是建議您精進禪修,像帕奧禪林上千位禪修者那樣修到了緣起,去看看為甚麼他們沒有人看到累劫過去世出現過中陰的證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