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正在討論佛陀的忠告:「以苦不能證得樂, 只有以樂才能證得樂。」

諸位對此有何見解? 

實際來講,在我們尋求佛法的修行道路上,我們都曾經將苦視為一種業處,帶著將達到證悟法的期望而專注於苦—身體所產生的痛苦、不適感。

這是我們在過去都曾經歷的,諸位是否同意?是的。

若你持續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在修行中,無法得到任何的喜樂。

你只是在受苦而已,最後你將會怎麼做?

這會導致你對修行產生恐懼,驅使你放棄修行。

你會因為在修行中找不到樂,只能找到苦,而無法持續修行。

所以說,當佛陀說:「以苦不能證得樂,只有以樂才能證得樂」,他到底意指甚麼呢? 

對那些止行者來說,他們能夠持續住在安止定中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三個小時,但在身體上,不會有所不適或是痛苦。

這是為甚麼?

因為透過安止定的作用,根據他們住定的掌握善巧,足以讓他們在整個禪坐中產生樂。

他們在安止定上的基礎能夠幫助他們進行修觀;我將對大家做這方面的解釋。 

如佛陀所說的:「具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瞭知。」 

這樣的行者能夠知見第一聖諦,即究竟名法與究竟色法;以及第二聖諦,即因與它們的果。

在達成前兩個聖諦後,行者就能開始修觀;修觀時,行者必須循序漸進。 

首先,你要注意第一與第二聖諦生起和滅去的現象,然後隨觀無常、苦、無我。

在觀智逐漸成熟後,你要接著開發生滅智─專注於行法生滅的觀智。

如此一來,你的觀智就會進一步成熟,而後就會發展到壞滅智─專注壞滅而漠視生起的現象,從而看到行法不斷迅速地壞滅。

這時無論你是站著、坐著、躺著修行,都能持續的觀察不斷迅速壞滅的現象。

這時,由於你的觀智尚未成熟到可以證悟涅槃的程度,因此,你會由於持續看到行法的壞滅,產生了精神上而非肉體上的疲憊感。 

面臨這種狀況時,佛陀是如何指導他的弟子應對的?

他教導他們進入安止定。

根據佛陀的教導,在觀智還未夠成熟時,會因為持續的看到行法一直迅速在壞滅,而在精神上感到疲憊。

你就如同一位在戰場上戰鬥的士兵,由於和敵人戰鬥許久感到疲憊與飢餓,最終體力會無法支撐。

因此,這位士兵應該回到堡壘休息,以食物補充體力;當恢復力量後,他再離開堡壘與敵人戰鬥。 

修觀也是一樣:當你根據佛陀的教導修觀時,最終將會看到一直極度迅速和持續壞滅的現象。

你就有如處於一場「觀之戰」。

到了一定的階段,你會感到疲憊,需要補充能量。

佛陀建議你在這種時刻要躲入一個「壕溝」──進入安止定,達到休息的效果,得到能量而感到清新。

當你的精神再次清新有力時,你必須返回戰場─從禪那的壕溝裡離開,回到觀之戰。 

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任何的肉體或精神上的痛苦。

有的只是由於觀智不足而需要被平衡,和抵銷的精神疲憊感。

雖然此時的觀智尚未成熟到可以突破至證悟涅槃,然而,經由這樣的修行方法,調整情況與需求,我們可以免除「苦」 而保留「樂」。

在佛法的道路上,行者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努力證得道果智。

沒有定力的幫助,你如何有能力花一段長時間來走這條你需要走的路?

沒有定力的幫助,你會面臨許多的苦,有可能因此而折返,放棄了修行的道路。 

這就是為何,以苦不能證得樂,以樂才能證得樂。

這是我們都應有的觀點。

若還未有這樣的觀點,則即刻起請持著這個觀點運用它,聽從佛陀的教導並實踐之;唯有這樣你才有希望可以透過證得道智與果智而證悟涅槃。

這是我想讓各位清楚的觀點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