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問: 不念過去、不思未來,活在當下,這個就是解脫嗎?
答:⋯⋯不念過去、不思未來,活在當下,我們說如果你注意當下的目標、當下的所緣,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活在當下,但是當下是不是解脫呢?
我們很清楚,在《經藏 中部》有一部經叫《一夜賢者經》,至少有四篇同樣的經文。
《一夜賢者經》裡的偈頌講到,對一個初梵行者,梵行的前分行道,剛開始的時候他必須得不思念,不去追憶過去,不去計畫未來。
對於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對於現在發生的法,只是如實的去知道、去瞭知,這個是屬於在修行的初步階段,我們應當要修行。
但是,如果你套在當下解脫,就是解脫的觀念,則離真正的解脫還很遠。
因此,我們不能把這篇經文的中間那一部份去掉,不能夠只留下經文的開頭與結尾,而把中間的重要經文全部省略掉。
問:緬甸帕奧禪林的比庫可以吃肉嗎?
雞蛋呢?
下午除了吃棗子,還可以吃甚麼?
答: 緬甸帕奧禪林一般只提供素食,但是根據戒律,佛陀並沒有禁止比庫吃肉,所以也有一部份帕奧禪林的比庫也接受肉食,但是他們不會要求,而是那些居士他們去供養。
雞蛋一般如果是我們叫受精蛋,這個是有生命的。
一般上來說,我們在接受雞蛋的時候,會更謹慎。
因為不知道這個雞蛋是不是為我們殺的。
如果是專門,好像現在在外面有些人養的雞,它很可能有公雞、有母雞,這種雞蛋最好不要吃,因為裡面有生命。
如果是那些大型養雞場,且又經過冷凍的,這種雞蛋也許已經沒有生命的,這個有人認為可以吃。
棗子呢,因為在中藥裡面棗子是可以補血提氣,所以棗子還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有些人認為棗子是食物的話,那麼也可以不吃。
這是看每個人不同,你怎麼去認定它,如果認為是食物就不要吃,如果認為它是藥,就可以吃。
當然了,這個必須是棗子在中藥店找得到的才可以吃,不是說,我認為這個食物是藥就可以吃,這個不是道理。
南傳上座部佛教有需要這麼保守嗎?
法師:尊者您好!我對南傳佛教很感興趣,知道它在次第、實修等許多方面,都很好地保持了佛陀在世時的原始風貌。
但是,我們對南傳佛教一直以來的『保守』態度卻難以接受。
瑪欣德尊者:如何保守呢?
法師:比如你們不會考慮來到漢地後做些變通嗎?
例如你們所穿的衣服,可否考慮在裡面也穿著咱們漢傳佛教的大褂呢?
瑪欣德尊者:對於我們來說,比庫所穿的袈裟必須符合戒律的規定,要按一定的尺寸進行割截、縫製、染色等,否則是犯戒的。
法師:但佛陀不是也說過『隨方毗尼』嗎?
瑪欣德尊者:甚麼是『隨方毗尼』?
法師:佛陀規定比丘們應該根據各地的風土民情,對戒律進行取捨變通。
假如佛所制定的戒律與當地的風土習俗不合,則不可用。
又雖然不是佛所制定的戒律,但在當地必須遵行的,則必須遵行。
如北傳佛教《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所說:『雖是我所制,而於余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瑪欣德尊者:然而,上座部佛教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而且,根據唐代到印度、南海等地求法學律達25年之久的義淨大師,認為這段律文在翻譯上有問題。
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中說:『有現著非法衣服,將為無過,引彼略教文云:此方不淨,余方清淨,得行無罪者,斯乃譯者之謬,意不然矣。』
法師:那佛陀應該說過『小小戒可捨』吧?
瑪欣德尊者:是的,佛陀確實說過!
法師:那對一些小小戒就不用那麼執著了。
瑪欣德尊者:佛陀說的這句話原文是:「阿難,如果僧團願意,在我般涅槃後,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關於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它的巴利語khudda意為微細的;anukhuddaka意為更微細的;sikkhàpada意為學處,即戒律。
『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古代也意譯為小小戒、雜碎戒。
根據《彌林達問經》,惡作罪為微細學處,惡說罪為更微細的學處。
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所說的這一句話,在整套《巴利三藏》中是絕無僅有的。
佛陀曾無數次強調『對於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甚至制定即使輕視這些學處,也會犯戒:「若比庫在誦巴帝摩卡時如此說『為甚麼要誦這些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呢?
那只會導致疑悔、惱害、混亂而已!』誹謗學處者,巴吉帝亞。(心墮落罪)」(Pc.72)
佛陀在臨般涅槃時所說的這句話,只是一個假設句。
因為,只有同時具備三項條件,這句話才能生效,即:
一、僧團願意。
如果僧團不願意,則不可捨。
二、只有僧團才有權利捨棄,而不是某個群體、某位個人。
亦即僧團必須如法舉行羯磨進行表決才能捨棄。
三、所捨棄的範圍,只能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然而,佛陀賦予僧團的這項權利在第一次聖典結集時,已經被當時參加結集的五百位大阿拉漢通過如法的甘馬放棄了,這表明我們現在不用再追究這個問題。
法師:如果現在舉行羯磨再行表決呢?
瑪欣德尊者:至少南傳上座部僧團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在律中佛陀制定:『若比庫明知已如法裁決的諍事,為了再度羯磨而翻案者,巴吉帝亞。』
由於當時通過這項表決的都是曾親聞佛陀教導、德高望重的阿拉漢比庫,他們表決的程式是如法如律的,所以我們沒必要到現在才想到要翻案。
法師:但是,他們當時所作的表決會不會與佛陀說這句話的本意相衝突呢?
瑪欣德尊者:不會!佛陀提出『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這句話是在《經藏大長部 第1集 大般涅槃經》中說的。
然而,就在這部經的開頭部分,佛陀卻說了這樣一句話:「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
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眾增長而不衰退。」
這句話也同樣出現在經、律的其他地方,如《增支部》第七集、《律藏 巴拉基咖》等。
所以,佛陀不只一次地強調不要更改戒律。
法師:那佛陀豈不是說了句廢話?
瑪欣德尊者:古代的義註解釋說:佛陀之所以使用不定語氣,是因為他預知到馬哈咖沙巴尊者在第一次結集時,將不會捨棄任何學處。
《彌林達問經》中解釋佛陀說這句話是為了考驗僧團。
法師:然而,佛陀在世時的時代背景、社會制度、眾生根基等等都和我們現代的中國有很大的差別,難道你們還有能耐把佛陀在世時的那一套原封不動地搬來咱們漢地不成?
瑪欣德尊者:這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
我們在某些形式上可能會作些適應調整,比如使用中文講經開示、通過網路、聲音影像製品進行弘法,開辦禪修營等等,但在弘法內容上不會改變佛陀的教法,在原則上不會改變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
法師:這樣做會不會有點自以為是呢?
瑪欣德尊者:不,這並非自以為是。
南傳上座部佛教弟子有責任要維持佛陀教法的純潔性以及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性,而不是依個人的喜好來吸收、摻雜、融合各種思想、學說。
正如覺音尊者說過:「自己的觀點是最沒威信的,唯有符合聖典的義理才能被接受。」
法師:我們在聽您教導散播慈愛時強調要包容、要包容,但實際上你們卻這麼心胸狹窄,這不是言行不一嗎?
瑪欣德尊者:散播慈愛是寬以待人,維護傳統是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的同時難道就不能嚴以律己嗎?
嚴以律己不能算是心胸狹窄吧?
法師:但你們的有些做法,卻被人感覺是在排斥異己。
瑪欣德尊者:難道您曾經聽過我誹謗大乘、打倒北傳?
法師:那倒沒有。
但有些人在學了南傳佛教不久,就隨便對北傳佛教評頭論足。
瑪欣德尊者:我一直以來都希望學習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弟子們一定要尊重北傳佛教,不要隨便批評。
不懂得尊重他人,怎麼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呢?
打倒他人的信仰,就是為自己樹敵。
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那些愛批評北傳佛教的人,如果去基督教堂批評上帝、去清真寺批評真主,看看會有甚麼後果?
法師:對,很贊同您的觀點!那您如何看待北傳佛教?
瑪欣德尊者:北傳佛教在歷史上曾有輝煌的過去和驕人的成績,很希望北傳佛教能繼續保持和發揚兩千多年來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希望北傳佛教的比丘、比丘尼法師們能夠嚴淨毗尼、精勤道業,教化更多的眾生進入佛門!
法師:看來您對北傳佛教還是挺友善的。
那您對我們北傳法師學習南傳佛法有甚麼看法?
瑪欣德尊者:南傳上座部佛教只是因為它保守佛陀的原始教法,不增加、不刪減、不摻雜,所以才給它貼了個標籤叫『南傳上座部佛教』。
也就是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保守的就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並沒有南傳北傳之分。
只要我們是佛陀的弟子,就應當學習和實踐佛陀的教法!
法師:但是我們看待南傳佛法不可能像你們一樣,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
瑪欣德尊者:當然,南傳上座部佛弟子對傳統的保守和忠誠只是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
你們想用甚麼方式來看待南傳上座部佛法,那是你們的選擇。
只要北傳佛教僧信們在學習了南傳上座部佛法之後,不要再以『小乘』、『自了漢』、『焦芽敗種』來貶低聖者和譭謗僧寶就行了。
至於北傳佛教法師們學習南傳佛法,最終還是會把大乘佛法淩駕於南傳上座部佛教之上,把南傳佛法當成是修學大乘的某個次第或者附屬品,甚至創立一個南北混合或南漢藏雜糅的新宗派、新法門,那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但卻又無可奈何的事。
法師:那您還贊不贊成我們學南傳佛法?
瑪欣德尊者:當然贊成,而且越普及越好!漢地佛教傳統上的十宗和當代的三大傳佛教,決定了北傳佛教僧人信眾們有很大的選擇空間。
選擇性的多樣化本來是件好事,但現在咱們佛教缺的不是『百事通』,而是專精人才。
雖然從雜貨店裡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到處都開雜貨店,卻連一家專賣店都找不到,總有點美中不足吧!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講修行,能一門深入才是更難能可貴的。
我只是希望有心學習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法師們能夠學得更純粹一點。
法師:那麼你們在發展南傳佛教的同時,會不會也考慮適當地吸收漢地的某些信仰因素,以適應咱們漢地人的根性呢?
瑪欣德尊者:尋求發展不能以犧牲傳統為代價!在這裡且讓我舉一個例子:有個地方一直以風景秀麗、民風淳樸而聞名天下,因此常年吸引著八方遊客前往觀光旅遊。
由於遊客量的不斷增加,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為了發展旅遊經濟和提升知名度,在風景區內修建了賓館、酒樓、溫泉,開設了歌廳、舞廳、酒吧、夜店,使那些來自大都市的遊客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
您說這種做法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風來說是一種保護和發展,還是失落與悲哀呢?
法師:嗯!這當然是一種失落。
而且一種文化的失落往往是永久性的,就像稀有動物絕種一樣。
瑪欣德尊者:同樣的,我們也可以預料到:即使南傳上座部佛教有機緣傳到漢地,不久之後也會遭人摻雜、篡改,逐漸走向混合化、邊緣化。
因為喜歡『圓融』是咱們漢民族的習性。
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就像現在有些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的僧團一樣,在近百年來也出現了明顯的變質,反傳統傾向不斷地加劇。
我們沒辦法改變這種趨勢,但卻不希望發生在我們身上。
法師:你們就只知道傳統、傳統,難道就不能夠為眾生著想一下嗎?
傳統是死的,眾生卻是活生生的啊!
瑪欣德尊者:佛法確實是要給眾生帶來利益福樂才行,不過也要看側重點放在哪裡。
就好像一家生產飲用水的公司,為了保證廣大消費者都能喝上純淨的飲用水,公司不斷地向員工們強調,一定要保證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您認為這家公司有必要像其他飲料廠一樣,不斷地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而生產蘋果汁、葡萄汁、柳橙汁、冰紅茶等嗎?
法師:只要保證產品的品質和信譽,一定能夠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瑪欣德尊者:對,南傳上座部弟子對待佛陀的教法與眾生的關係也是這樣。
我們認為,只要保證佛陀教法的純正性,自然能夠吸引熱愛正法的人們前來學習和實踐。
只要我們承認佛陀的教法是圓滿的,就沒必要過分強調外在因素而對『法』進行發展和改變。
做為佛陀的弟子,我們有義務讓佛陀的教法純正無雜地傳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間,讓未來的有緣眾生也能學習和實踐純正的佛法!
法師:是啊,正因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這種保守作風,才能夠保持、守護佛陀教法的純潔和完整,使我們今天仍然能夠學到原汁原味的佛陀的教法。
我們大老遠跑來這裡學習南傳佛法,也是希望能夠學到更純粹的、而不是摻了水的南傳佛法。
瑪欣德尊者:薩度!薩度!
於中國江西省寶峰禪寺 2009年6月8日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