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在《經藏 長部 第31集 教授屍伽羅越經》,佛陀對父母的建議堪稱直接瞭當:幫助孩子們成長為慷慨、守戒、有責任心、善巧、自給自足的成年人。
對孩子講授佛法並不意味者給他們宣講冗長的十二因緣課程或者強迫他們記住佛陀羅列的八個甚麼道、十個甚麼法、十六種甚麼智;而只意味著,為他們提供找到真正的幸福所需的基本技巧,其它方面則自然會培養起來。
父母對孩子所傳的最重要一課是,每一種行動都會有後果。
每時每刻為我們提供機會,看我們選擇怎樣思考、發言與行動。
正是這些選擇,最終決定了我們喜樂與否。
這便是業果法則的精髓,是佛法指明的因果原理。
經典記載中為數稀少的幾篇,佛陀對兒子拉胡喇的開示中,這也是其中一篇所表達的訊息。
這篇《經藏 中部 第61集 芒果石教誡拉胡喇經》,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方法上,對於怎樣給幼童講解佛法,給了父母們一些重要的提示。
在這篇經文中,佛陀批評了七歲的拉胡喇所犯的一個小謊言。
佛陀的教誡內容在此既簡單又明瞭:它與正語有關,目的是助拉胡喇對戒德的基本原則保持誠意。
佛陀的教導方式,有幾個值得注意的方面:首先,佛陀以日常用具善巧為喻(此為水勺),以拉胡喇年齡相應的生動語言闡明他的教導。
第二,佛陀並未發動一場冗長抽象、有關業力本質的演說,而是把這堂課的內容聚焦於當下問題:如何謹慎選擇行動。
第三,儘管五戒的確構成了道德行為的基本框架,佛陀在此並未提及——或許因為某些涉及性事與醉品的戒律與多數七歲兒童無關或許等到拉胡喇長成少年時,佛陀對戒律會多說幾句。
第四,佛陀在教誡時,藉由簡單提問,始終保持拉胡喇的參與;此非一場枯燥、催眠性的講演。
最後,佛陀利用這個機會把教育內容深化,對拉胡喇解釋了任何行動之前、期間、之後,在身、語、意方面內省的重要性,於是就把拉胡喇原來的細小失誤,放在了寬廣得多的背景之中,成為具有深刻持久意義的一堂課。
儘管我們多數作父母的,要像佛陀那樣有意識、有成效地教育孩子,只能是夢中之想,我們仍可以效仿他的榜樣。
但是在我們把他的榜樣付諸行動時,需要認識到這樣一個關鍵點:佛陀對兒子的教誨,來自一位具有如實知見者,拉胡喇的老師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榜樣人物。
因此這個訊息很清楚: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孩子走上佛法之路,最好確保自己也在那條路上修持。
如果你讚揚布施、誠實、忍耐等善巧美德,孩子們只見你自己吝嗇、無意中聽見你說謊、或者目睹你發脾氣,你的教育訊息便失卻了。
當然,你不需要圓滿實現佛法才夠格教育孩子,但是為了使你的教育有分量,孩子們必須能親眼看見你自己也在認真努力,把同樣的教導付諸實行。
而且,如果你以自身榜樣激勵他們,教給他們依照佛法生活的必要技巧,你就給了他們一件珍貴的禮物。
佛陀在《經藏 小部 如是語》裡說:“智者希望孩子、有高等或類似的重生,而不是低等的重生,使家族蒙羞。
居士們,這些孩子,有具足的戒德、信念、慷慨、不吝,如撥雲之月,在任何團體中放光。”
譯自《中部》第61經。本經是世尊在芒果樹苗樓對七歲沙馬內拉拉胡喇(Rāhula)所作的教誨。世尊用了四個水盆的比喻、兩個像王的比喻和一個鏡子的比喻來說明故意虛妄語的過患..
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1
如是我聞:一時,跋嘎瓦住在王舍城竹林餵松鼠處。
那個時候,拉胡喇住在芒果樹苗樓2。
當時,跋嘎瓦在傍晚從禪坐起來,前往芒果樹苗樓拉胡喇之處。
拉胡喇看見跋嘎瓦從遠處過來,見到後準備座位和洗腳水。
跋嘎瓦坐在準備的座位上,坐好洗腳。
拉胡喇頂禮跋嘎瓦後,坐在一邊。
當時,跋嘎瓦將少量的殘餘水留在水盆中,對拉胡喇說:“拉胡喇,你看見這少量的殘餘水被留在水盆中嗎?”
“是的,尊者!”
“拉胡喇,那些無恥地故意虛妄語者,其沙門品格也如此少量。”
然後,跋嘎瓦將少量的殘餘水倒掉,對拉胡喇說:“拉胡喇,你看見少量的殘餘水被倒掉嗎?”
“是的,尊者!”
“拉胡喇,那些無恥地故意虛妄語者,其沙門品格也如此丟掉。”
然後,跋嘎瓦將那水盆翻覆,對拉胡喇說:“拉胡喇,你看見這水盆被翻覆嗎?”
“是的,尊者!”
“拉胡喇,那些無恥地故意虛妄語者,其沙門品格也如此翻覆。”
然後,跋嘎瓦將那水盆翻過來,對拉胡喇說:“拉胡喇,你看見這水盆空洞、空無嗎?”
“是的,尊者!”
“拉胡喇,那些無恥地故意虛妄語者,其沙門品格也如此空洞、空無。
拉胡喇,猶如象王,牙如車轅、高大、良種、善戰,在戰場上以前腳作戰3,也以後腳作戰,以前半身作戰,也以後半身作戰,以頭作戰,以耳作戰,以牙作戰,以尾作戰,唯保護象鼻。
乘象者在那兒會這樣想:'這頭象王牙如車轅、高大、良種、善戰,在戰場上以前腳作戰,也以後腳作戰……以尾作戰,唯保護象鼻,尤不獻出象王的生命。'
拉胡喇,但若象王牙如車轅、高大、良種、善戰,在戰場上以前腳作戰,也以後腳作戰……以尾作戰,也以像鼻作戰。
乘象者在那兒會這樣想:'這頭像王牙如車轅、高大、良種、善戰,在戰場上以前腳作戰,也以後腳作戰,以前半身作戰,也以後半身作戰,以頭作戰,以耳作戰,以牙作戰,以尾作戰,也以像鼻作戰,乃獻出象王的生命。
現在,象王沒有任何事是不能做的。'
拉胡喇,對那些無恥地故意虛妄語者也是如此,我說他還有甚麼惡事不能做的。
所以,拉胡喇,你應如此學:'即使開玩笑我也將不說假話!”'
“拉胡喇,你認為如何,鏡子有甚麼用?”
“尊者,可用來省察。”
“同樣地,拉胡喇,經一再省察後才能以身造業,經一再省察後才能以語造業,經一再省察後才能以意造業。
拉胡喇,當你欲以身造業時,你應先省察該身業:'我欲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像這樣的身業決不應造。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善身業,有樂果、樂報。'拉胡喇,像這樣的身業你應該造。
拉胡喇,當你正在以身造業時,你應省察該身業:'我正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正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你應停止像這樣的身業。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正以身造此業,我此身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善身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你應繼續像這樣的身業。
拉胡喇,當你以身造了業後,你應省察該身業:'我以身造了此業,我此身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以身造了此業,我此身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身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像這樣的身業,你應該嚮導師、智者或同梵行者懺悔、坦白、發露,懺悔、坦白、發露後應做到防護未來。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以身造了此業,我此身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此是善身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你即可因此歡喜和愉悅而住,日夜隨學於諸善法。
拉胡喇,當你欲以語造業時,你應先省察該語業:'我欲以語造此業,我此語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語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語造此業,我此語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語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像這樣的語業決不應造。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語造此業,我此語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善語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像這樣的語業你應該造。
拉胡喇,當你正在以語造業時,你應省察該語業:'我正以語造此業,我此語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語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正以語造此業,我此語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語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你應停止像這樣的語業。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正以語造此業,我此語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善語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你應繼續像這樣的語業。
拉胡喇,當你以語造了業後,你應省察該語業:'我以語造了此業,我此語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語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以語造了此業,我此語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語業,有苦果、苦報。'拉胡喇,像這樣的語業,你應該嚮導師、智者或同梵行者懺悔、坦白、發露,懺悔、坦白、發露後應做到防護未來。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以語造了此業,我此語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善語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你即可以該歡喜和愉悅而住,日夜隨學於諸善法。
拉胡喇,當你欲以意造業時,你應先省察該意業:'我欲以意造此業,我此意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意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意造此業,我此意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意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像這樣的意業決不應造。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欲以意造此業,我此意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此是善意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像這樣的意業你應該造。
拉胡喇,當你正在以意造業時,你應省察該意業:'我正以意造此業,我此意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意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正以意造此業,我此意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意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你應停止像這樣的意業。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正以意造此業,我此意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善意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你應繼續像這樣的意業。
拉胡喇,當你以意造了業後,你應省察該意業:'我以意造了此業,我此意業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意業、有苦果、苦報嗎?
'拉胡喇,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以意造了此業,我此意業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不善意業,有苦果、苦報。
'拉胡喇,像這樣的意業,你應該內疚、羞慚、厭惡,內疚、羞慚、厭惡後應做到防護未來。
拉胡喇,又假如你在省察時如此知道:'我以意造了此業,我此意業既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也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也不會對雙方造成傷害。
此是善意業,有樂果、樂報。
'拉胡喇,你即可以該歡喜和愉悅而住,日夜隨學於諸善法。
拉胡喇,任何過去世的沙門和婆羅門4淨化身業、淨化語業、淨化意業,他們所有皆如此一再省察後淨化身業,一再省察後淨化語業,一再省察後淨化意業。
拉胡喇,任何未來世的沙門和婆羅門將淨化身業、淨化語業、淨化意業,他們所有皆將如此一再省察後淨化身業,一再省察後淨化語業,一再省察後淨化意業。
拉胡喇,任何現在的沙門和婆羅門淨化身業、淨化語業、淨化意業,他們所有皆如此一再省察後淨化身業,一再省察後淨化語業,一再省察後淨化意業。
所以,拉胡喇,你應如此學:'我將一再省察後淨化身業,一再省察後淨化語業,一再省察後淨化意業。”'
跋嘎瓦如此說。
拉胡喇滿意與歡喜跋嘎瓦之所說。
1芒果樹苗教誨拉胡喇經(Ambalaññhikaràhulovàdasuttaü):譯自《中部》第61 經。
本經是跋嘎瓦在芒果樹苗樓對七歲沙馬內拉具壽拉胡喇(Ràhula)所作的教誨。
跋嘎瓦用了四個水盆的比喻、兩個象王的比喻和一個鏡子的比喻來說明故意虛妄語的過患並教誨無論在造作身語意業之前、之時或之後,都應進行一再省察,若是會對自、他或自他雙方造成傷害,則是不善業,不應為之;否則是善業,應為之。
2芒果樹苗樓 (Ambalaññhika):位於竹園精舍邊隅,專為修習遠離者精進安住而修建的一座殿樓(pàsàda)。
因為此樓的附近有棵良種的幼芒果樹,故將此殿樓稱為“芒果樹苗樓”。
當時,七歲的拉胡喇沙馬內拉正住在此樓培養遠離。
3作戰(kammaü karoti):直譯為作業、造業、工作。義註解釋為來回進行殺敵。
4沙門和婆羅門(samaõà và bràhmaõà và):在此是指佛陀、獨覺佛和如來的弟子。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