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如果捨棄小小樂,可以獲得更大的樂,那麼智者應捨棄小小樂,追求至善的樂。290偈
韋沙離城有一年發生嚴重乾旱,更造成饑荒,所有的農作物幾乎完全沒有收成,很多人餓死,流行性傳染病也爆發了。
城裡的人無法處理死人的屍體,所以屍臭滿城,也引來很多邪惡的非人。
城裡的人,無限哀傷,便想辦法向四方求援,但最後決定尋求佛陀的協助。
所以由離車國摩訶利王子率領的代表團就向賓比薩拉王進言,請國王邀請佛陀到韋沙離城來幫忙解決他們的困境和哀愁,但國王叫他們親自前去邀請佛陀。
佛陀知道此去可以造福眾人,也就同意前往。
佛陀和眾多比庫抵達韋沙離城的時候,天空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把城裡沖洗清淨。
佛陀被安排住進一座特別準備的客房,這時候,沙咖天帝率領諸天神前來向佛陀禮敬,眾多邪惡的非人因而逃離。
當天晚上,佛陀開講《寶經》,並要阿難繞城複誦該經文。阿難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由於該經具有保護的力量,很多生病的人都康復了。
佛陀一連七天都講相同的經文,第七天結束的時候韋沙離城一切恢復正常。
大雨也把城裡所有的污穢物清洗乾淨。
離車王子們和韋沙離城的百姓從此快活過日子,不再鬱悶,他們也非常感激佛陀的幫忙。
唯有愛可以止息恨意 (註釋)
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將為瞋恚所束縛而無法解脫。291偈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婦人養了一隻母雞。
每次母雞下蛋時,這婦人就打破雞蛋,惹得母雞非常生氣,也因此,下一世時這只母雞往生成貓,婦人往生成母雞,更湊巧的是,兩人投生在同一棟屋子裡。
貓於是吃光母雞生下來的蛋。
再下一世時,母雞變成豹,貓變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
兩人之間累世的仇恨不斷地上演。
佛陀在世時,他們又變成一位婦女和一隻惡魔。
有一次,這婦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兒子一起從娘家返回他們靠近沙瓦提城的家時,在路旁的池塘邊休息,婦人的丈夫跳進池塘洗澡。
這時候,她認出有個人是惡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來的世仇。
她趕緊帶著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講經說法的經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腳下。
這惡魔因此無法進入。
佛陀叫惡魔進來並且告誡她們兩人:「今天,妳們兩人如果沒有來到我這裡,妳們累世以來的仇恨就永無止盡。仇恨無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
仔細思量佛陀的教誨後,兩人明白仇恨確實一無是處並承認彼此的愚癡,便決定止息累世以來無意義的仇恨。
裝飾拖鞋的比庫們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應該做的事 (註釋1) 都不做,不應該做的事 (註釋2) 卻都做了,煩惱因此增長。292偈
精進修習觀身是苦的人,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應該做的事則不間斷,如此觀照的人,煩惱減少。293偈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庫只對製作、穿著裝飾過的拖鞋有興趣,而疏忽修行。
有人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這群任性的比庫:「諸比庫!你們加入僧團是為了要究竟解脫。但你們卻只知道製造並穿著有裝飾的拖鞋!」
聽完佛陀的勸誡後,這群比庫痛改前非,精進地尋求解脫之道。
註釋1:持戒、修習禪定等。
註釋2: 裝飾雨具、拖鞋、缽等。
殺害父母的比庫
阿拉漢殺父(傲慢)母(欲愛),害刹帝利族二王(斷見與常見),破王國(十二處)及其官員(執著),而不後悔。294偈
婆羅門(阿拉漢)殺父(傲慢)母(愛欲),害婆羅門族二王(斷見和常見),掃除老虎當道的危險道路(五蓋),而不後悔。295偈
有一次,遠地的一群比庫來揭達林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拉枯塔卡跋提比庫正巧從不遠處的地方經過,佛陀便指著他向這群比庫說:“比庫們!看那比庫!他殺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絲悔恨之心也沒有!“這群比庫對佛陀的話十分困惑,因為他們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庫並沒有殺害父母,所以懇求佛陀加以解釋。
佛陀因此向他們進一步解釋其中的涵意。
其實這是譬喻,意思是說阿拉漢去除貪愛、貢高、邪見,和對六根與六塵的執著。
所謂的“父母”,分別指的是貪愛和貢高,常見和斷滅見就是兩位國王的譬喻,執著就是收取所得稅的稅務官,而六根與六塵就是王國。
男孩和眾多的精靈
果德瑪(註釋1)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憶念佛寶(註釋2)296偈
果德瑪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憶念法寶。297偈
果德瑪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憶念僧寶(註釋3)。298偈
果答瑪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觀身不淨。299偈
果答瑪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樂不殺生。300偈
果答瑪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喜樂禪修。301偈
有一天王舍城裡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兒子上山去砍柴。
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們在靠近墓園的地方進食,也把兩隻公牛的軛解下來,讓它們去吃草。
但這兩隻牛卻在他們不注意的情況下走失了,砍柴工人發現牛不見了,就去找牛,而叫兒子留下來看顧木柴。
這砍柴工人最後在城裡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門都關上了。
他的兒子只好一個人在牛車下過夜。
砍柴工人的兒子雖然年紀還小,但心中經常繫念佛陀的殊勝。
那天晚上,兩個惡魔企圖嚇唬、傷害他。
當其中一位惡魔拉他的腿時,他大聲喊:“禮敬佛!”惡魔聽到這男孩的叫聲時,受到驚嚇,反而覺得應照顧這男孩。
其中之一的惡魔留下來保護男孩,使他免於任何危險,另一惡魔則到賓比薩拉王的宮裡去偷取食物並且留下文字,敘說他拿走王宮的餐盤和其用途,這些文字只有賓比薩拉王才能看見。
兩位惡魔就養育這男孩,一如他們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國王的僕人發現王宮的盤子不見了,就四處去找,但全找不著。
最後,他們發現盤子在男孩身上,認為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帶到國王面前。
但當國王看見盤子上的文字時,就詢問男孩。
男孩回答說當夜曾被父母餵食,吃飽後,他心滿意足的入睡了,毫無恐懼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
國王就請男孩的父母來詢問,之後,國王攜帶他們一齊去見佛陀。
國王問佛陀:“是不是只有繫念佛陀的殊勝才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的迫害和危險?
或者繫念佛法的殊勝也同樣有效?”
佛陀說:“國王啊!繫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和危險的方法,對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護持一個人,免除惡魔迫害和危險的好方法。”
註釋1:佛陀未出家的俗名。
註釋2:憶念佛陀的殊勝修持。
註釋3:憶念僧寶的殊勝。
生命中沒有究竟的滿足
出家修行的生活艱苦,在家的生活痛苦,與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輪迴苦,所以不要在輪迴了!不要一再受苦! 302偈
十月和十一月的月圓之夜,韋沙離城燈火通明,城裡的人大肆慶祝眾星雲集的節慶,祈求眾星不要降下災殃,他們高歌、狂舞,盡情享樂。
這時候,有一位比庫站在精舍遠眺望城裡的一切。
他感到一陣落寞,對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滿,而喃喃自語說:“再沒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這刹那間,林子的守護靈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地獄眾生羡慕天神的命運,同理,城裡的人羡慕生活在林子裡的人(指修行的人)。”這比庫明白這道理後,後悔曾經如此看輕比庫的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忠告他努力觀想世間的無常變化。
佛陀也告誡他,一切眾生皆苦。
有德行的人不虞匱乏
正信,持戒的人,有聲望和財富(註釋)的人,到處受人尊敬。303偈
質多羅聽完沙利子尊者的說法後,證得三果。
有一天,他滿載一車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養佛陀和眾多比庫的東西,出發前往沙瓦提城。
正當他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鮮花恰如天雨般,奇蹟似的灑遍在他身上。
他停留在精舍的好幾天裡,一直供養佛陀和比庫們。
而天神總是裝滿他的食物和供養品,讓他不虞匱乏。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僧團,但天神又用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東西裝滿他已空的車乘。
阿難看見這段日子裡質多羅的供養品不斷為天神補充就問佛陀:“跋格瓦!是不是因為質多羅前來供養您,所以才能擁有這些無價的東西,如果他供養其他人,也會有這些禮物嗎?”
“阿難!質多羅信仰堅定,又慷慨佈施,無論他到何處,都會獲得財富和榮耀。”
(註釋)指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聖財。
空間距離不是問題
善良的人如喜馬拉雅山,即使身在遠方,但聲譽到處傳播;邪惡的人如夜晚射箭,雖然近在咫尺,別人卻視若不見。
給孤獨長者和郁瞿婁年輕時,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受教。
郁瞿婁有位兒子,給孤獨長者有一位女兒。
當兒女成年後,郁瞿婁就向給孤獨長者請求讓這對小兒女成親。結婚之後,給孤獨長者的女兒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郁瞿婁一家人對佛法毫無好感。
有時候,他們甚至邀請裸形外道到家中來,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會要求她一齊向這些裸形外道禮敬。
但由於害羞和不習慣見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絕。
相反地,他告訴婆婆有關佛陀和他的殊勝。
她的婆婆聽到脩摩迦提敘說種種佛陀的事後,急於想見佛陀,所以就允准她邀請佛陀前來家裡,接受供養。
她就開始準備食物和其它供養品,一切就緒後,她爬到樓上去,面向揭達林給孤獨園,備妥鮮花,焚香,心中同時觀想著佛陀的殊勝德行,然後說出自己的願望:「跋格瓦!我誠懇地邀請您和眾多比庫明日前來應供。願佛陀知道我的邀請。」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在揭達林給孤獨園請佛陀於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養,但佛陀回答說,他已經答應脩摩迦提,明日將接受她的供養。
給孤獨長者十分困惑地對佛陀說:「但,跋格瓦!她並不住在沙瓦提城,而住在很遙遠的地方!」
「沒錯,但善良的人雖然在遙遠的地方,卻像身邊的人一樣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第二天,佛陀和比庫們到郁瞿婁的家去接受供養。
郁瞿婁夫婦對佛陀的殊勝和莊嚴,十分感動,就向佛陀頂禮問訊。
供養完後,佛陀為他們說法。
從那天起,郁瞿婁一家人都成為佛陀堅定的信徒。
獨處比較好
獨自坐臥,獨自經行而不倦怠,獨自調禦的人,喜樂居於林中僻靜處。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歡與眾多比庫居止一處,他寧可一人獨處。
獨處時,他不論行、住、坐、臥都努力修習正念現前。
其他比庫不瞭解他,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不僅沒告誡他,反而稱讚他:「他做得對!比庫獨處是好事啊!」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