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戒定慧:在家居士是不是允許有男女之事?
淡然:在家居士當然允許有男女之事,但不能邪淫。
而佛教出家人,則完全不能有淫事,否則,將被驅逐出僧團。
柯:邪淫是指?
淡然:邪淫是指,不能與自己合法伴侶之外的人或生物等,發生性關系。
戒定慧:避孕這種東西是不是很罪惡?
淡然:避孕並不罪惡,因為夫妻間的避孕,可以避免由於墮胎而引起的殺生惡業。
邪淫才是罪惡。
柯:無意墜胎知道錯了,怎樣贖罪啊?
淡然:這世上沒有無意的墜胎,只有無意的流產。
由於勞動等的原因,而無意間流了產,這並非是殺生惡業,因為她沒有殺心。
由於不是惡業殺生,所以她並沒有錯。
既然沒有錯,則不存在去贖罪。
柯:我同學由於沒有經濟實力而且還讀研,懷孕然後把孩子流產了,這個算罪孽嗎?
淡然:先懷孕,然後明白的把孩子流產=有意墜胎=殺生惡業。
無論是為了甚麼理由,只要是有意的墜胎,她就造了殺生的惡業。
柯:有甚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淡然:已造下的惡業,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她要做的,只是將來不要再造類似的惡業並且要多做佈施、持戒、禪修的善業。
戒定慧:誦經有功德嗎?
淡然:誦經的功德並不大,甚至於非常微小。
而聽從佛陀的教導:認真的佈施、嚴格的持戒、精進的禪修,才是真正的大功德、有大善報。
若塵:能告訴我怎樣放下愛情之執嗎?
淡然:斷掉你所愛之人的一切聯絡。
若塵:說好要做朋友的…這樣斷掉真的很難…我不想太極端的處理事情…總覺得還可以是朋友。
淡然:你錯了!
如果不斷掉一切聯絡,你將無法放下愛情之執。
若塵:對朋友的情也是情執嗎?
淡然:嗯!也是一種強烈的貪。
若塵:你沒有朋友嗎?
淡然:當然有,但我不會執著於友情。
若塵:這就是所謂的沒有分別心吧?
淡然:不是的。
若塵:那是甚麼?
淡然:那是沒有『強烈的貪』。
因為一切的感情,都叫『強烈的貪與執著』。
大月-慧娜:請教,對於現在的很多人,在觀念上可能很難接受捨棄五欲,現在很多人更追求的是現世福報,而不是真正的想捨棄脫離這些,覺得很難接受正法,不知道對這樣的人該如何做?
還是少說以免他們譏謗正法?
淡然:佛陀也想過此事。
他剛覺悟時,發現世人皆喜愛五欲,所以他不願說法。
但大梵天王勸請說,也有少數人少欲、少垢,請世尊說法。
因此,對於那些沈醉世間五欲之人,還是少說為妥,除非他自己真想聽聞正法、減去煩惱。
大月-慧娜:再請教,如果剩下吃不完的倒掉垃圾,而不是心想丟到哪裡給其他動物吃,這樣是浪費不算是佈施,關鍵是要有佈施的心念,對嗎?
淡然:是的,關鍵是要有,佈施給其他生物吃的心念。
柳熠熠:那麼剩飯是不是可以倒掉啊?
如法嗎?
淡然:可以倒掉,是如法的。
柳熠熠:那倒甚麼地方最如法那?
垃圾箱?
還是廁所啊?
淡然:都可以,因為這些地方都有其他的生物存在。
柳熠熠:是不是同時也要有善意的心念啊?
淡然:對的。
精勤:您好!
1、請問如果食物變餿了,是丟到垃圾箱還是也可以丟進下水道呢?
變質的食物眾生吃了,不知身體會不會也生病?
進而生嗔恨?
投食者會有不良果報?
2、沒有變質但是肯定放不住的剩餘食物(比如打包回來的),給自己吃與給下水道的眾生吃,有優劣之別嗎?
淡然:1、變餿的食物也可丟進下水道,因為水道裡的眾生吃了,不一定會生病。
投食者也不會有惡報,因為你並非要害死它們。
2、打包回來的食物若是自己吃,則只是為了存活。
而給下水道的眾生吃,則是佈施善業。
誰優誰劣,一目瞭然。
青木:不論是在外面吃飯還是自己做,有時候難免會有剩下的飯菜,倒掉的話會很不安,請問是否浪費?
淡然:當然不是浪費。
佛陀向瓦查遊方者說:『若人把廚房或桌上的殘食丟進糞坑或水坑裡,去餵活在裡面的生物,我說這也足以為他積福,更別說是供養人。』
若把桌上的殘食丟進水溝,心想:「願水溝裡的生物吃它;願它們快樂。」
因而積福及培育慈愛,這是善業。
青木:關鍵是如理作意,是嗎?
淡然:不是的。
關鍵是你要將殘食,佈施給其他的生物吃。
精勤:請問我自己吃我自己掉在地上的如法嗎?
還有人建議把別人掉在地上的也吃掉,您認為怎樣?
淡然:自己吃自己掉的,是如法。
『把別人掉的也吃掉』,這是錯見。
精勤:基本每次與家人還有與單位,都打包回家,這樣如何呢?
淡然:打包回家自己吃,這沒有錯。
但吃不完也要拼命吃撐肚子,認為剩餘食物不好要惜福,這是一種錯見。
劉益萍:我們佈施街上四肢健全討錢者,也是可以的。
只是,布施者是有德行,有清凈的心,相信果報。
也就是說,我們不應去拒絕此種佈施。
淡然:對的。
之前,我建議你主要去佈施殘障者,是怕你自己覺得會受騙。
劉益萍:是的,總感覺佈施給四肢健全的人,不舒服。
淡然:我們的確不應拒絕任何種的佈施。
若你當時佈施的心,是清凈的、相信業果法則的,則你可以佈施給任何人以及布施給任何生物。
靜立:請教淡然老師。
超生二胎,與正命是否相悖?
因為在中國的一胎制,是屬於違反生育政策。
不曉得在佛教裡,怎樣看待?
淡然:超生二胎,與正命不相悖。
因為,佛陀所說的在家人的正命,只是指刻意遠離:買賣武器、買賣毒品、買賣人口、買賣麻醉品、買賣供屠宰的動物。
然而,在家居士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最好是要遵守國家所制定的一切法令、法律。
靜立:再請教。
有未婚男性,出售生育權。
已生一胎的女性,可與原配離婚,然後與該男性假結婚,取得合法生育資格並生育二胎後,付錢離婚,完成交易。
請問這種交易行為,於賣方或買方,會否造成惡業?
表面上,男、女方均為受益者,且不違反國家政策,又不影響社會利益。
但倫理上,似乎有些不符合。
但我說不出是哪點不符合。
淡然:由於這個現象沒有違反邪淫戒,所以不能說一定是惡業。
最多只能說他們的行為不道德。
靜立:我曉得這種屬於走後門。
有點邪。
但找不到有力的說服語言。
如果對他們說,這種交易會帶來不好的果報,會是妄語嗎?
又怕這樣說話,等同於詛咒了。
淡然:你不一定能夠改變他們的錯誤觀點,所以最多勸勸他們多行佈施、持戒、禪修等善業就可以了。
靜立:好的,謝謝。
又請問。
我對他們事情生出憂慮,對嗎?
淡然:別人造惡,做不好的事情,是他們自己將來去承受果報。
而你生出憂慮,則是自己也造下嗔心的不善業(憂慮屬於嗔根心),所以你應該聰明的對待此事,而無需生氣與憂慮。
青山綠水:請教淡然賢友,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一直忠實自己的信仰很多年了,我知道那不是正法,但不知道該怎麽做才能讓他接受正法,謝謝!
淡然:可以用自己的堅定信心、正法經典的多聞、正確的佛法知見、少欲知足、五根清凈、持戒嚴謹、精進修行等等,去影響他。
思思:淡然師兄,我天天聽經,能去的了煩惱嗎?
淡然:可以的,因為當你專心地聽正法佛經的時候,其他的貪、嗔、癡的不善心,不會生起。
而煩惱即是與不善心相應的貪、嗔、癡、慢、見、懷疑、掉舉、追悔、昏沈、睡眠等心所,你若真能一心一意的聽經,這些煩惱心所便不會生起,因為一個心路過程只能生起一種心。
若善心生起,則不善心無法生起。
戒定慧:請問,身念處禪觀修法看上去與奢摩他(定學)禪相這些沒有關係,是這樣嗎?
淡然:身念處=止禪+觀禪,所以與奢摩他禪相有關係。
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觀禪,所以與奢摩他禪相沒有直接關係。
但是,即使某人是純觀行者,他的最低定力,也需要達到近行定的程度。
而近行定是有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個心所)的,有五禪支存在,即意味著要專注於禪相。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觀禪也與奢摩他禪相有關係。
再者,多數的觀禪修行,需要觀照安止速行心路過程裡三十四種名法的無常、苦、無我,而安止速行=止禪。
如此,又與奢摩他(止)禪相有關係。
戒定慧:禪相的顯示看上去要求奢摩他的時間很長,觀禪又不要求執著於長時間的定,這兩個最後是個甚麼關係呢?(讀到阿姜念的《內觀的開發》引起的疑惑)
淡然:佛陀說過,無戒則無定,無定則無慧。
奢摩他=修定=止禪,修慧=觀禪。
沒有定力的人,無法修好觀禪。
所以,佛陀才宣示戒、定、慧的循序漸進的修行次第。
賢友,建議你多看看《清凈之道》或帕奧禪師的書籍。
竹林:淡然您好,請問佛法是不是一種思想?
淡然:佛法是一種方法,甚麼方法?
徹底離開五道輪迴的方法。
如果佛陀不出世,則三界五道無生命、無眾生知道離開輪迴苦海的方法。
雖然在佛陀不出世的時期,有獨覺佛知道離開輪迴的方法,但他們無法說出『四聖諦』這個脫離六道輪迴的方法及修行次第。
佛子:誰能告訴我,為甚麼學佛?
淡然:當然是為了徹底脫離五道輪迴而學佛。
佛子:哦!那怎麽才能徹底脫離五道輪迴?
淡然:精進的修習戒學、定學、慧學,才能證悟涅槃與道果,從而脫離輪迴苦海。
因為果德瑪佛陀說過,無戒即無定、無定即無慧。
佛子:誰能把修習戒、定、慧說說?
淡然:甚麼是戒、定、慧呢?
戒,即是戒的清凈。
它包含了四種遍清凈戒:
一、別解脫律儀戒;
二、根律儀戒;
三、活命遍凈戒;
四、資具依止戒。
這四種遍清凈戒是依比庫之戒而說。
別解脫律儀戒:別解脫是比庫必須遵守的基本戒。
此戒一共有輕重不等的二百廿七條戒。
完全遵守別解脫則被稱為‘別解脫律儀戒’。
根律儀戒是指以正念防護諸根,在遇到外緣時,不讓心執取可喜所緣,也不讓心排斥不可喜所緣。
活命遍凈戒是有關比庫獲取生活必須品的方式。
他不應以不適合比庫的方式獲取必須品。
資具依止戒是指比庫必須在用衣、食、住、藥四種資具或必須品之前及當時與之後適當地省察運用它們的正確目的。
定,即是心的清凈。
它包含了四禪八定。
慧,即是通過修習止與觀,所證得的十六種佛法觀智:
名色辯別智、
緣攝受智、
思惟智、
生滅智、
壞滅智、
怖畏智、
過患智、
厭離智、
欲解脫智、
審察智、
行捨智、
隨順智、
種姓智、
道智、
果智、
省察智。
當人們證入了道智與果智時,這表示他已經見到了涅槃,也見到了法。
證明他已成為了初果聖者。
一名初果聖者,最多在輪迴裡出生七次,即可徹底脫離五道輪迴。
一名二果聖者,最多在輪迴裡出生兩次,即可徹底脫離五道輪迴。
一名三果聖者,最多在輪迴裡出生一次,即可徹底脫離五道輪迴。
一名四果聖者,不再在輪迴裡出生,下一世即可徹底脫離五道輪迴。
這樣的人,也叫阿拉漢。
透:那天人能不能跳出輪迴?
淡然:如果天人不是聖者或阿拉漢,自然就不能跳出輪迴。
但阿拉漢必定能夠跳出輪迴。
因為阿拉漢這個名詞的定義,即是下一世不再出生,而不再出生=徹底離開了六道輪迴。
佛子:怎麽熄滅痛苦?
淡然:不再出生=完全熄滅了痛苦。
因為一切生命的痛苦,都來自於他(她、它)已經出生。
小牛:面對受傷的動物我們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可面對人,我們為甚麼不能?
淡然:面對受傷的人,我們更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因為人身比動物身更加可貴。
小牛:可面對那些哭泣的老百姓,我就很納悶,為甚麼沒人管?
如果有一天,我的家被拆了,我想找人幫忙,可是大家為甚麼都不幫。
淡然:這是現代社會的問題並非佛陀正法的問題。
佛陀正法告誡世間的一切政府與國王們,必須善持布施、持戒、大施、不忿、不害、忍辱、方正、柔和、修道、不爭,這十種王者之法。
小牛:我想佛陀如果在,一定會幫他們的。
淡然:佛陀本人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佛陀正法依然存在。
若現代人類能夠真心信受佛陀正法,這個世界將會變得無限美好、道德素質也會普遍提高。
竹林:輪迴的業力有沒有知覺,是通過甚麼感知的,比如說人可以用眼睛看東西,身體感觸東西,那麽業力有沒有人同樣的感覺呢?
淡然:業力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們今世所遭遇的各種果報。
這些果報有善的和不善的,有幸福、有痛苦,有樂受、有苦受等等,但一切五蘊身體的果報,最終都避免不了老、病、死的結局。
所以佛陀說,生命的本身即是苦,一切業力的果報都是有為法,其本質都是無常、苦、無我。
因此,我們要修習佛法,去證悟道果,避免下一世重新出生,重新飽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與苦痛。
戒定慧:四聖諦是通過觀想來修嗎?
淡然:四聖諦是通過戒學、定學、慧學的次第來修習,而戒學、定學、慧學即是四諦裡的道諦——八聖道分。
具體方式,則是通過持戒、止觀禪修來實現。
戒定慧:與正定相對的邪定和有漏禪定有哪些?有甚麼特性?
淡然:與正定相對的邪定,主要指外道的『無想定』。
他們認為若證入色界的無想天,即是苦的解脫。
然而,一切色界眾生的壽命都是有限的,這些梵天人在命終後依然會重入六道輪迴。
而有漏禪定,是指果定以外的禪定力。
所謂的有漏,即是指有貪和癡(無明)。
甚麼是果定?
果定是佛教聖弟子才能證入的出世間安止定,而其所緣目標是涅槃。
證入果定的目的,是能夠在當下得以體驗涅槃之樂。
在這些安止定裡生起的心,是與聖弟子證悟的層次相等的果心。
如此四個階級的聖者,都能證入各自的果定。
意即:初果聖者能夠證入初果定;一來聖者能夠證入一來果定;不來聖者能夠證入不來果定;阿拉漢聖者能夠證入阿拉漢果定。
在證入果定之前,聖弟子先決意要證入果定,然後從生滅智次第地培育諸觀智,直至證入果定。
證入色界與無色界禪定的眾生,若他們不是聖者,不能證入以涅槃為目標的果定,則他們會對色界生命與無色界生命產生出貪愛,而這些貪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根除無明。
而以涅槃為目標的果定,被稱為是無漏禪定。
因為道心與果心是出世間心,這些心不能執取於世間法的五取蘊,也就是說,道心與果心不會對世間法的任何生命,產生出細微的貪愛。
枯竹:學生才疏學淺,學阿毗達摩有疑問,請淡然賢友指點。
謝謝。
在人類結生的剎那,有30種色法產生,分別是身十法聚、心所依處十法聚、性十法聚。
問題是既然已經是結生,也就是生命已經開始了,最少這個時候還應當有命根九法聚才對呀?
為甚麼沒有呢?
淡然:命根色法,不就包含在身十法聚、心所依處十法聚、性十法聚裡面嗎?
因為,身十法聚=八不離色、命根色、身凈色。
心所依處十法聚=八不離色、命根色、心色。
性十法聚=八不離色、命根色、男或女根色。
命根九法聚=八不離色、命根色。
火之河:淡然賢友,最近一位同修說緬甸帕奧禪師對修觀的解釋在南傳佛教國家有很大爭議,他說馬哈西尊者的修法更符合正道,我對此很迷惑,不知道您是怎麽看的?
淡然:帕奧禪師主張禪修者應以佛法觀智觀見過去、未來的五蘊、緣起,因此也就與馬哈希等系統的見解迥然不同。
似乎正因為帕奧禪師的見解獨特、與緬甸向來的主流修行傳統有所牴觸,進而導致其共五冊的緬甸文著作《趣向涅槃之道》始自1995年送交「大導師委員會」審查後,將近十年的期間未能獲得出版許可。
關於禁書一事,研究緬甸佛教的英國人類學者Houtman (1999年)有如下的描述:雖然緬甸帕奧傳統也有來自統治階層的支持者,但是,帕奧禪師的大部份著作之出版,仍是個問題。
帕奧禪師的作品,不僅提及其他傳統所說的瞭知現在,也提到瞭知過去及未來。
這大大背離了以往的禪修方法。
該書影射了對其他禪修方法──尤其是對馬哈希方法的批判。
雖然帕奧禪師的許多著作已在臺灣出版,但是緬甸宗教部在‘大導師委員會’的建議下,決定不在緬甸出版其著作,因為擔心那樣做會疏遠其他修法的追隨者,從而動搖當前的政治局勢。
顯然,帕奧禪師『觀過去世、未來名色』之主張,與緬甸其他大多數維巴沙那修行系統的見解,是相衝突的。
緬甸政府宗教部顧慮其他佔大多數、屬於主流的維巴沙那修行傳統之追隨者,為了維持緬甸社會局勢之安定,因此採納負責教義審核的大導師委員會之意見,禁止帕奧禪師的著作在緬甸出版。
對於帕奧禪師的著作,二十世紀緬甸第四位『持三藏法師』善吉祥長老,曾如此評論:「該書不外乎是想要為緬甸的維巴沙那修行,設定新方向與新議題。」
這個評論顯示,帕奧禪師的觀點與緬甸向來維巴沙那的傳統的主張之間,確實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而我個人認為,帕奧禪師的觀點符合《巴利三藏》與《清凈之道》。
況且,禪師的《趣向涅槃之道》及其他著作,已在緬甸公開出版。
青木:淡然賢友,我看您在群裡發的問答錄很好,請問我可否轉載到別的群裡呢?
淡然:當然可以。
青木:好的,謝謝。
劉益萍:淡然老師,我有兩個問題。
一、如何看待街上的討錢者?
二、上座部佛教弟子如何看待北傳佛教的放生活動?
淡然:對於街上的討錢者,若他(她)們是真正的殘疾人,我們應毫不猶豫的做佈施善業。
關於放生活動,佛陀並未在《巴利三藏》裡明確提過,我找不到一篇有關‘買動物放生’的經典。
至於幫助生類、救治動物,這本身是個善業。
例如:你路遇一只受傷或受迫害的動物,出於憐憫和同情,你應該出手相助。
這是一種對眾生充滿平等慈愛的表現,也是培育慈心禪定、悲心禪定的日常修法。
所以對於動物等的相助,屬於善行福業。
況且,佛陀在《經藏 中部 施分別經》裡說到:「阿難!於此等中,若對畜生供養、佈施,應望得百倍之施報。
若對凡夫之惡戒者供養佈施,應望得千倍之施報。
若對凡夫之具戒者供養佈施,應望得十萬倍之施報。
若對外學離貪者供養佈施,應望得億萬倍之施報。
若對證預流果聖者供養佈施,應望得無數無量之施報。
何況對證一來果…證不還果…證阿羅漢果…獨覺佛…對如來、阿拉漢、正等覺者耶!」
豬狀元:淡然賢友,最近有一疑問,業果成熟的結局是否是一定的,比如一個人可能惡業產生,會被淹死,但有一個路過發心把他救起,這裡有就一個問題,有可能救嗎,如果救不了,說明業已成熟,救了,對這個業果有甚麼結果,施救的人呢?
謝謝。
淡然:業果成熟的結局是一定的,不然,業果法則就是錯誤的。
例如:某個人惡業產生,可能會被淹死,但有一個路過人發心把他救起。
這表示該人的惡業,還沒有構成毀壞業(此業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較弱的業,不令它繼續產生果報,而引生自己的果報。
例如:某人生為人,其令生業原本能夠帶給他長壽,但毀壞業的出現令到他早日死亡)的果報,而只是吃了點嗆水的苦頭。
至於施救的人,無論對方是否被救活,他的行為都是善業福行。
空氣:淡然老師,我欠母親錢,可以出家嗎?
淡然:最好是先還掉母親的錢後,再行出家。
願海明心:賢友,有沒有南傳方面的名詞解釋?
因為現在網絡上的大多北傳佛教的名詞解釋,為了防止混淆我覺得,我應該再加一份南傳佛教方面的名詞解釋。
淡然:可閱讀瑪欣德尊者所著《巴利語匯解》 《巴利專有名詞采用新音譯的方案》 《巴利專有名詞新音譯方案對照表》。
平常:我們學校教緬甸語,不過我只能上公開課,所以只學了一點,字母語音還認不全。
要學完一冊18課,才認全字母。
淡然:請你學好緬甸語,因為雲南省西雙版納曼聽佛寺有一套緬語版的《趣向涅槃之道》,由緬甸帕奧禪師所著,至今無人能譯。
平常:可以等幾年後,我學到一個程度來譯。
淡然:好,我等你來翻譯。
若造了這些法佈施的大善業,將會成為你未來證悟禪那與道果的助緣。
平常:那樣不太功利了?
淡然:為了證悟涅槃與道果而累積善業,這叫巴拉密、善欲、正欲,根本就不叫做功利!
Avatar:剛才您引用的《經藏 小部 自說經 第八品 波咤離村人品》「此處有『地水火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做何解釋?
淡然:這裡的『此處有地、水、火、風...』,是指三界世間有地、水、火、風這些色法,而無色界沒有地、水、火、風,但擁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名法。
而涅槃界,則沒有任何的色法與名法。
求法者:請問淡然賢友,持五戒有甚麼好處?
破戒有甚麼壞處?
淡然:關於這個問題,我將引用佛陀在《經藏 長部 第16集 大般涅槃經》及《經藏 小部 自說經》裡的開示:『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與比庫眾遊行往摩揭陀國,至波咤離村。
跋格瓦晨早著內衣,持缽衣而與比庫眾,至波咤離村之休息堂洗足,入休息堂據中央柱面東而坐。
比庫眾亦洗足,入於休息堂據中央之壁,以跋格瓦為前,面東而坐。
彼咤離村之男居士等亦洗足,入休息堂,倚東方之壁,以世尊為前,面西而坐。
跋格瓦如是告波咤離村之男居士言:「汝等居士!持五戒者之成戒,有五種之功德。
五種為何?
(一)於此,汝等居士!持戒者成戒者不放逸為因,得大積財。此為持戒者成戒之第一功德。
(二)復次,汝等居士!持戒者成戒者名聞四起。此為持戒者成戒之第二功德。
(三)復次,汝等居士!持戒者成戒者雖在任何集會,彼無論剎帝利之集會、婆羅門之集會、居士之集會、沙門之集會,無恥辱有自信入此會中。此為持戒者成戒之第三功德。
(四)復次,汝等居士!持戒者成戒者無迷惑而死。此為持戒者成戒之第四功德。
(五)復次,汝等居士!持戒者成戒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此為持戒者成戒之第五功德。
汝等居士!此等為持戒者成戒之五種之功德。
汝等居士!污戒者之破五戒,有此等五種之患難。
五種為何?
(一)於此,汝等居士!汙戒者破戒者以放逸為因,逢大失財。此為汙戒者破戒之第一患難。
(二)復次,汝等居士!污汙戒者破戒者惡名肆起。此為污戒者破戒之第二患難。
(三)復次,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雖入任何之集會:雖剎帝利之集會、婆羅門之集會、居士之集會、沙門之集會,羞恥無自信入此會中。
此為污戒者破戒之第三患難。
(四)復次,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迷惑而死。此為污戒者破戒之第四患難。
(五)復次,汝等居士!污戒者破戒者身壞命終後,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
此為污戒者破戒之第五患難。」跋格瓦至夜之更深,依法語教示、激勵、鼓舞波咤離村之優婆塞等使之喜悅,如是雲而使彼等離去:「汝等居士!夜已更深,今正是時,善可為之。」
波咤離村之男居士等歡受世尊之法語,隨喜從座而起,禮敬跋格瓦,行右繞禮而去。
梨花飛雪:淡然賢友,我有個問題,關於彌勒菩薩,在巴利大藏經裡哪裡有關於彌勒菩薩的記述?
淡然:在巴利藏經裡的《經藏 長部 轉輪聖王師子吼經》,有關於彌勒菩薩的記述:「...諸比庫!人壽八萬歲之時,於此契睹摩提王城,有名山伽王出現而為轉輪法王,統治四天下,成就七寶,為人民之保護者。
於彼具足此等之七寶,即: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於第七為主兵寶也。
尚且彼王有千子,勇猛雄健,善退卻外敵;彼越此地,及至大海之彼岸,不用刀杖,以正法統治而住。
諸比庫!人壽八萬歲之時,名為彌勒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之如來出現於世;猶如我今於此世界、為應供、…乃至…佛、世尊之出現。
彼亦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獨自證悟而說示。
猶如我含括此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沙門、婆羅門,獨自證悟而說示。
宣示初善、中善、後亦善之法並說示文義具足,一切圓滿清凈之梵行;猶如我今說示初善、中善、後亦善之法並說文義具足,一切圓滿清凈之梵行。
彼受無量數千之比庫僧伽所圍繞;猶如我今受無量數千之比庫僧伽所圍繞。
諸比庫!其時,有名為山伽王,其王之宮殿是大波那王之所造;其宮殿甚莊嚴,讓與己而住此,對沙門、婆羅門、貧民、流浪者、乞食者行佈施,然後,於彌勒如來、應供、等正覺者之處,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彼如是出家已,獨住遠離,修道苦行,專心堅固而住,不久彼善男子為其目的,由在家而出家,成就無上梵行,於現世獨住證悟而止住...」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