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宗教還是哲學?

 

佛陀只把他的教導稱為法與律。

 

但是多少世紀以來,人們試圖把他的教導以各種方式作系統化歸類,將其納入時興的文化、哲學與宗教思想模式中。

 

佛教是一個倫理體系、一套生活法則,有極其明確的目標,同時也具有宗教與哲學的某些側面。

 

它是哲學:如同多數哲學,佛教試圖把人類生存的複雜性以某種方式勾畫出來,向我們擔保,宇宙實際上存在著某種秩序。

 

佛陀在四聖諦中精闢總結了我們的處境:有苦、有因、有一條滅苦之道。

 

業力的教導,對於因與果的性質提供了一個完整而邏輯上自恰的描述。

 

即便是佛教宇宙觀,儘管有些人一開始可能感覺牽強,也是業力法則的邏輯延伸。

 

根據佛法,有一種深邃而不可動搖的邏輯性瀰漫於世界。

 

它不是哲學:佛教與多數哲學系統的不同之處在於,哲學依賴於推測與推理達到一種邏輯上的真理,而佛教則依賴對個人經驗的直接觀察與某些技能的培養,獲得真正的理解與智慧。

 

閒情逸致的推測在佛法修持中是毫無地位的。

 

儘管課堂學習、書本閱讀與活躍的思辯,對培養基本佛學概念的知性理解可以起到關鍵作用,佛教的精髓永不能藉由那些方式達到。

 

佛法非是一個構思出來作智力消遣的抽象系統,而是一個實用的指路地圖,它的根本目標在於把修持者引向最終目標——涅槃。

 

它是宗教:世上每一種偉大宗教的核心皆存在某種超世的理想,教義則圍繞該理想而展開。

 

在佛教中這個真理就是涅槃——以苦與緊張的止息為標誌,它具有徹底的超世性,與我們平常的感官體驗不存在一絲一毫的類同。

 

涅槃是佛教的同義詞,是佛陀所有教導的要點指向的終極目標。

 

由於它所瞄準的目標是如此高遠的超世理想,我們可以公平地把佛教稱為一種宗教。

 

它不是宗教:然而,與世上其它主要宗教反差鮮明的是,佛教裡沒有神性,沒有超然的創世者,沒有超我,沒有我們對之祈求拯救的聖靈或博愛的上帝。

 

反之,佛教要求我們努力自救:培養明辨,區分我們內心非善巧的素質與真正尊貴善良的素質,學習如何培養善巧素質,排除不良素質。

 

這就是通往佛教最高的完美目標——涅槃之道。

 

即便佛陀也不能夠把你領到那個目的地,只有憑你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完全程。

 

儘管本質上屬於無神論,然而佛教修持確實需要某種信念。

 

它並不是盲信,不是對經文所傳的佛陀言辭不加分析的接受。

 

反之,這是由聞法與確知而生起的堅心,是歸依三寶後升起的信心;這是對於精進修持佛法將會獲得佛陀擔保的果報的一種信賴。

 

這個信念是對世尊教導有條件的接受,這些教導在修持過程中始終受到嚴格的檢驗,而且也必須受到行者不斷增長的明辨力的支持。

 

對許多佛教徒來說,這種信念藉著傳統的崇拜儀式得到表達與增強,如對佛像的頂禮與巴利經文的持誦。

 

儘管這與許多有神宗教的崇拜具有表面上的類似性,但這些活動既非祈禱、也非乞求一位超世者的拯救。

 

反之,它們作為表達對三寶的高度尊貴的謙卑與敬意態度,是有益而激勵人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 的頭像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