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例舉一

 

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關於比庫們行醫、算命、灑聖水等等。

 

佛陀說:「進行這些活動的比庫是在進行「畜生明」(低俗的技藝),是邪命。

 

註釋:邪命——涵蓋在這一詞的活動包括:算命、看風水、驅邪和驅鬼、念咒、為一些事(例如:結婚、喬遷、公司開張)選吉日、激起性能力或致使性無能、進行洗禮(例如:灑聖水)、行醫。

 

佛陀說,這些事對比庫來說是邪命。

 

在這些事當中,有些如果習慣性地進行的話,可能會導致比庫犯上很嚴重的罪,稱為桑喀地謝沙(巴利語saïghàdisesa)。

 

佛陀制定這條戒,是因為住在吉達吉利的六群比庫的隨眾比庫染上了壞習慣,例如:他們種花樹,叫人種花樹;他們澆花樹,叫人澆花樹;午後進食;飲酒;跳舞;唱歌;奏樂;參加運動;玩遊戲等等。

 

有一次,有一位外來的比庫要去舍衛城拜訪比庫,半路留宿在吉達吉利——被六群比庫及隨眾們污染之地。

 

在托缽時,這位外來比庫依照佛陀所制的戒行止:無論來去,無論往前看或往後看,無論彎手或伸手,他都很有威儀,眼向下看〔前面一犁之處〕,他的行止很有威儀。

 

然而,吉達吉利的在家居士眾,見到這位比庫如此行止之後,卻這麼說:「這個好像愚人中的愚人、傻瓜中的傻瓜、目空一切的人是誰?

誰會供養他缽食?

 

而我們的導師們(指腐敗的六群比庫)、阿沙積和布納巴素的隨眾,多麼的有禮(好像在家人一樣,他們向在家人打招呼)、友善、說話好聽、充滿笑容說:『來,歡迎你們來。』

 

他們不目空一切,他們很容易親近,他們是先開口說話的人。

因此應該供養他們缽食。」

 

那些在家人已經被六群比庫腐敗到使持守戒律的比庫被輕視與忽略,反之不持守戒律的比庫則受到讚揚與護持。

 

有一位懂戒律、有德行的男居士,則邀請該持戒比克去到他的家裡並供養他食物。

 

然後,請他去請佛陀派一些比庫來吉達吉利,以便修正這裡的腐敗情況。

 

來到舍衛城後,該比庫告訴佛陀事情發生的經過,佛陀便派沙利子尊者和馬哈摩嘎藍那尊者及一大群比庫去吉達吉利,以便正式地驅逐那些比庫離開吉達吉利。

 

但是,那些犯戒比庫卻不肯聽從。

 

過後,佛陀便制定了第十三條桑喀地謝沙戒(巴利語saïghàdisesa)。

 

這條戒律註明,僧團可以驅逐某位比庫,如果僧團認為該比庫是:敗壞俗家者,行為腐敗者。

 

如果該比庫第三次被驅逐後,還是不肯改過及離開,他便犯了桑喀地謝沙戒(巴利語saïghàdisesa)。

 

見到被他敗壞的居士是他的施主,而他被控訴的腐敗行為其實是有限的:

 

1.比庫偷花去送人或拿去供養舍利塔。

 

2.比庫偷花給人拿去供養舍利塔。

 

3.比庫鼓勵人供養花給舍利塔。

 

4.比庫把自己的食物給人,以贏取人們的歡心。(捨棄的不在此限)

 

5.他給人能夠使得身體舒服的東西或醫人。

 

6.他做為俗家人的傳訊者。

 

比庫腐敗的行為是:

 

1.比庫種花樹或叫別人種花樹。

 

2.比庫澆花,或叫別人澆花。

 

3.比庫摘花,或叫別人摘花。

 

4.比庫做花飾,或叫別人做花飾。

 

佛陀對於比庫敗壞的定義,是比庫導致有信心的居士不再有信心;他導致他們對正法不滿。

 

 

例舉二 

當時,六群比庫還以歌誦的聲調,來唱誦佛法。

 

人們批評、非難及四處傳言道:「正如我們唱歌,這些釋迦子沙門也以歌誦聲調來唱誦法。」

 

嚴謹的比庫們批評、非難及四處傳言說:「這六群比庫怎麼可以以歌誦聲調來唱誦法?」

 

他們通知佛陀。

 

佛陀便嚴厲地批評它以及解釋:「諸比庫,對於以歌誦聲調來唱誦法者,有這五種壞處。

是哪五種?

1.他自己被聲音迷失了;

2.或其他人被聲音迷失了;

3.或居士批評;

4.或當他致力於令聲音完美時,他的定力中斷了(由於專注在聲音,他忘了接下來的經文;)

5.跟隨他的人們墮入邪見。

 

諸比庫,這些是以歌誦聲調來唱誦法者的五種壞處。

 

任何比庫這樣唱誦的話,便犯了惡作罪。」

 

當時,眾比庫對語調有疑問。

 

他們告訴跋格瓦這件事。

 

跋格瓦說:「諸比庫,我允許語調抑揚。」 

 

 

例舉三 

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關係到在家居士和比庫的某些惡行。

 

佛陀解釋:「諸比庫,如果要的話,僧團可以對擁有八種素質的在家居士把缽倒轉過來。

是哪八種?

1.他到處破壞比庫們。

2.他到處傷害他們。

3.他到處把他們趕出村子。

4.他辱罵、譭謗他們。

5.他導致比庫們之間不和。

6.他譭謗佛陀。

7.他譭謗法。

8.他譭謗僧團。」

以及:「諸比庫,如果要的話,在家居士可以向擁有八種素質的比庫表達不滿。

是哪八種?

1.他到處破壞居士們。

2.他到處傷害居士們。

3.他辱罵、譭謗他們。

4.他導致居士們之間不和。

5.他譭謗佛陀。

6.他譭謗法。

7.他譭謗僧團。

8.他們見到他去不當的去處。」

 

(註)不正命行:不合理之求取活命資財,此有二種:一為世罪,犯世間法律之罪;一為制罪,犯佛陀所制定的戒罪。

 

偷盜欺詐為世罪。

 

若未證謂證,為男女做媒約,以求活命資財,雖不犯世間法律,但違佛陀制定的戒,名為制罪。

 

例如:向不應求與之人,求其與物等。

 

例如:一、向不應求與之人,非時求與。

 

非在家親裡人,非自恣與,而向之求與。

 

除失衣或被奪,得求與掩身。

 

或病求與藥。

 

坐臥具,亦雖可求與,但需知足量。(非時求與,即是非佛陀不允許的時監。親裡即是在俗家的父母親。自恣與:即是自恣可求與人,則可向其求與。)

 

二、以財求財:謂與人小財,而望得大財。

 

三、買賣貿易。

 

四、醫藥治療:佛陀禁比庫為人治病,似因下列情形:

(1)、不精通醫藥,而妄為人治療。

(2)、被在家人役使治療。

(3)、為求資財而治療。

(4)、符咒神通一類不合梵行之治療。

 

允許為之治病者,即:賢友、在俗家的父母親、父母扶養人、求剃度人父母親之親屬,除婿媳,剃度師之父母女婿媳婦、偶爾在佛寺住宿人等。

 

但不得以此希求酬答。

 

比庫得諸供養,應知節量而使用,不要損害居士信心。

 

例如:比庫自己不食用,而分與人。

 

托缽所得未食用食物,制定不許分與居士,除分給在俗家父母親及諸賢友。

 

此非欲令比庫慳吝,但令施主護法,不退信心故也。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