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比庫們看到了菩薩塑像不會頂禮(甚至於是悉達多太子像),而只是頂禮佛陀?

 

出家,是培養出離巴拉密(nekkhamma parami是在明瞭欲樂與生命界的不圓滿之後所生起的捨棄欲界之心)。

 

作為佛弟子,不可能沒有出離巴拉密,特別是菩薩。

 

出家是披上佛陀的袈裟,捧著佛陀的缽,他的形象代表著佛陀。

 

這種殊勝的形象不是在家人可以超越的,更何況他具有四種遍淨戒。

 

四種遍淨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pātimokkhasaṃvara-sila),即比庫應當守護的律儀。

 

第二、根律儀戒(indriyasaṃvara-sila),根即感官;守護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稱為根律儀。

 

第三、活命遍淨戒(ājāvapārisuddhi-sila),即需正命而活(正確的謀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

 

第四、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ila),即正確、適當地使用生活必須品,包括袈裟、飲食、住所、醫藥等生活用品。

 

我們想一想:菩薩(悉達多太子)不出家,他不可能成為佛陀,是絕對不可能成佛的。

 

不管是他最後一生,還是許多過去世。

 

從結果上來看,我們的佛陀、一切的佛陀都是出家的,沒有以在家人的形象成為佛陀的。

 

我們的菩薩在圓滿巴拉密的時候,在修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必須得要圓滿出離巴拉密,要圓滿多少次呢?

 

不計其數。

 

菩薩要圓滿這種巴拉密,極大部份沒有佛法的時期,他出家要做甚麼?

 

做外道!

 

從菩薩被燃燈佛授記開始,一直到他成為佛陀,歷經了二十三位佛陀出世,而且也不是在每一位佛陀座前,他都能夠出家,有時候他還是一個外道,就連他遇到燃燈佛的時候,他也是一位精通四禪八定的外道。

 

聖潔的出家比庫依照佛陀的遺教:依循戒、定、慧三學次第而努力,不是任何一位對於眾生苦樂執取而留惑潤生和修行目標與佛陀涅槃之道相去甚遠的菩薩所能超越的。

 

無量時間以來,佛陀出世猶如電光一閃並不是經常都有佛法的,在佛陀的教法時期裡出家更是難得殊勝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