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問:甚麼是佛法?

答:佛法,巴利語叫做buddha-dhamma,用一句話概括也就是佛陀的教法(Buddha Sasan)、佛陀的教導,稱為佛法。 若作為佛弟子行三皈依對象的法寶,則特指出世間法而言。 如《小誦註》中說:『法只有一種:道、果、涅槃為法。

我們認可:已修之道及已證之涅槃,由保持不墮苦界、給與最上安穩以及離貪之道,只以此義為法。』

 

問:下一尊出世的佛陀依據南北傳佛教的說法是美德亞佛陀,現住在都西答天,若以後死時想投生到那裡,要如何修行,才能夠萬無一失保證如願呢?

答:對於下一位佛陀是美德亞佛陀,這個是南北傳佛教的共同的說法,在《經藏 長部 轉輪王經》裡面講到,在這一個賢劫,未來人壽8萬歲的時候,有美德亞(Metteyya)(漢傳稱為彌勒)阿拉漢、正自覺者將會出現於世間。

但至於現在是不是在都西答天,這個南傳上座部佛教也有不同的說法。 在斯里蘭卡,我問過很多斯里蘭卡的長老,他們都一致認為現在美德亞菩薩,未來的佛陀,在都喜答天。 這是因為在斯里蘭卡有一本書叫做《拉薩瓦黑尼》,書中講到一個故事:佛陀入滅之後,一位阿拉漢聖者帶領一位居士到了三十三天,這個時候就有一位很漂亮的天人,去禮敬供奉在三十三天裡的佛牙,當時那位阿拉漢聖者就說這位很漂亮的天人就是未來的佛陀,美德亞佛陀。 因此,在斯里蘭卡的那些長老們都相信美德亞菩薩現在在都西答天。

但是我問過很多緬甸的長老,他們都說不確定。

我也確實查過第六次結集的所有三藏典籍,並沒有講到現在美德亞菩薩在都西答天的說法。

 

問:當一個人發願要成為菩薩,他是否還能證得其他的聖果呢?為甚麼?

答:如果一個人發願要成為菩薩,並且曾得到活著的佛陀的親自授記,那麼,他在成佛之前就不可能證悟其他聖道聖果,因為佛陀的授記必定會實現。

如果一個人只是發願,但並沒有得到活著的佛陀的授記,後來他又覺得輪迴確實沒有意義而想要早點證悟涅槃的話,他的心還是可以改變的。

這種人就有可能證悟聖道聖果。 然而,一個人只要被一位活著的佛陀授記將在未來成佛,那他只有到成佛的時候才能一起證得所有的道果。

也就是當他圓滿種種巴拉密(pāramī)之後,才證得佛果、斷盡煩惱。 他在斷盡煩惱之前還是凡夫,還必須不斷地積累各種善業,累積巴拉密。

菩薩在成佛之前為甚麼不能證得聖道聖果呢? 因為菩薩必須在漫長的生死輪迴當中圓滿巴拉密。

一旦證得聖果,哪怕只是初果,他的未來生命最多也不會超過七次。

只用七次輪迴的時間根本不足以圓滿成佛的巴拉密。

另外,假如菩薩在有佛法的時期證得聖果,他就成了那一位佛陀的聖弟子。 他也不可能在無佛法的時期證悟為獨覺佛。

這是違背法的定律(dhamma niyāma)的! 所以,曾經獲得一位活著的佛陀親自授記的菩薩不可能在成佛之前證悟任何聖果。

 

問:請問關於『正法五千年』的說法具體記載在哪部經典? 希望回去之後詳加閱讀。

答:在《長部義註》中提及正法將住世五千年:『以得達無礙解者住立一千年,以六通千年,以三明千年,純觀者千年,以巴帝摩卡住立千年。』(D.A.3.161)

在相應部義註《顯揚心義》、增支部義註《滿足希求》以及律複註《心義解疏》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不過這些書都是巴利語,目前還沒有中文翻譯。

 

問:請問尊者,因為讀了英國學者渥德爾所著的《印度佛教史》,對於現在所流傳的經文中哪些是體現了佛陀的本懷感到困惑,我們應該如何辨別哪些是為佛陀所說呢?

答:在此,我引用《經藏 增支部 第7集 導師言教經Satthusāsana sutta》裡面的一段話來回答。 有一次,伍巴離(Upāli)尊者就來到了跋格瓦之處,去到之後禮敬跋格瓦,然後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伍巴離尊者問跋格瓦說:「尊者啊!請您給我略說法要,聽聞之後,我將要獨處、精進、熱忱地禪修。」 跋格瓦說:「伍巴離,對於某些法,如果你知道:『這些法並非導向完全厭離、離欲、滅盡、寂止、勝智、正覺、涅槃。』伍巴離,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是非法,這是非律,這不是導師的言教。』

伍巴離,對於某些法,如果你知道:『這些法導向完全厭離、離欲、滅盡、寂止、勝智、正覺、涅槃。』伍巴離,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言教。』」

 

問: 要斷除一切煩惱才能證初果,是否這樣理解?

答:不能這樣理解。 斷除一切煩惱就已經證悟阿拉漢果了。 證初果時,只是斷除了三種煩惱:

第一是邪見,特別是指有身見(sakkāya diṭṭhi)

第二是戒禁取見,是執著錯誤的修行方法;

第三是疑(vicikicchā)

初果聖者並沒有斷除一切煩惱。

 

問:如果初果和二果聖者下一世輪迴為人或天人的話,他們會知道自己是初果或二果聖者嗎?

答:初果和二果聖者在未來輪迴當中只有兩種去處:人間或是天界。 如果他們投生為人的話,通常並不知道自己是聖者,但是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自然不會故意違犯五戒,因為這是他們的本性。 如果他們持續地修行,將能知道自己前世曾經證得聖道聖果。 如果他們投生為天人,就有能力知道自己前世已經證得聖道聖果。

 

問:以前聽人說,現在是末法時期,不能證得第四果聖者,當然本人是不敢懷疑的。

但對南傳佛教的情況不瞭解,那麼,尊者您認為怎麼樣?

答: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正法住世五千年,現在是正法時期。 南傳佛教所說的正法是從教法(pariyatti)、修行(paipatti)與證果(paivedha)的角度來說的:

1. 教法:南傳佛教相信三藏聖典、佛陀的言教還在;

2. 修行:現在南傳上座部佛教還有很系統、完整的禪修方法,也就是南傳佛教的止觀禪修、戒、定、慧三學的傳承還在;

3. 證果:在這個時期還可以證得聖道聖果。

南傳上座部佛教所講的正法是從以上三個角度來說的。 在這正法五千年當中,第一個千年可以證悟四無礙解智,也就是在斷除一切煩惱的同時,也證得四無礙解智。 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那個時期每個證果的人都能證得四無礙解智,而是說有這樣的可能。 第二個千年是六通阿拉漢的時期。 如果在那個時期證悟阿拉漢果的話,有可能同時擁有六神通。 第三個千年是可以證得三明阿拉漢的時期。 現在是佛陀入滅2500多年,所以在這個時期,如果大家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話,還有機會證悟阿拉漢果,甚至還可以成為三明阿拉漢(tevijjā arahata)。 是哪三明呢? 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即使在近代,無論是在緬甸、在泰國都有一些大長老,可以相信他們是阿拉漢聖者。 到了第四個千年,就只能證悟純觀阿拉漢。 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如果精進修行,還是可以斷除煩惱,但是已經不可能證得神通了。 到了第五個千年,想要斷盡煩惱都很難,只能夠證得比較低的三個果位,即初果、第二果、第三果。 在果德瑪佛陀的教法中,可以證悟聖果的時期一共有五千年,正法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 正法住世5000年: 第一千年可證四無礙解阿拉漢; 第二千年可證六通阿拉漢; 第三千年可證三明阿拉漢; 第四千年可證純觀阿拉漢; 第五千年可證三有學道果; 五千年後 正法隱沒在這個五千年當中,巴利三藏一直都存在。 但是到了五千年之後,三藏將慢慢地消失,乃至正法最終隱沒殆盡。 到那個時候,出家人只是披著袈裟,既不持戒,也沒有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 只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現在是正法時期,這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我們每次在做完功德之後,都會祈願說:『Buddhasāsana cira tiṭṭhatu!』或者『Cira tiṭṭhatu saddhammo!』就是『願正法久住!』

 

問:有人說佛陀上三十三天講阿毗達摩是對佛陀的神話,菩薩最後生是在人間成佛,是覺悟的人。

他們要的是純粹人化的佛,超越人的見聞覺知的佛是可疑的。 請問尊者如何評價上述的說法?

答:對於佛陀比較客觀的認識就是佛陀是人,佛陀是我們的導師,我們沒有必要去神話佛陀。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佛陀有超越一般人的身相、莊嚴、智慧與慈悲,而且佛陀也有神通。 如果連這些都不承認,那麼這個『佛弟子』的見地是有問題。 佛陀具有十種功德,其中一種是『明行具足』,神通就是行的一種。 佛陀具有雙神變智,這是佛陀所獨有的。 佛陀在證悟正自覺後的第二年在淨飯王的邀請下,歸返母國,來到咖畢喇瓦土城。 釋迦族人擺出驕傲的姿態,不願向他行禮致敬。 於是佛陀顯現了雙神變,四肢同時噴出火與水,調伏族人的傲慢。 在第七個雨安居,佛陀於舍衛城再度展現雙神變之後,升到三十三天,坐在珊瑚樹下的黃色石座上,向來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人及梵天人開示阿毗達摩,當時主要的聽眾是佛陀已經去世,而投生到兜率天的母親馬哈馬雅(古譯:摩訶摩耶)。 當佛陀在三十三天教完阿毗達摩之後回來人間時,同樣顯現了『自天下降神變』。 諸天、鬼類等是真實存在的,不能因為現代人普遍接受的是物質主義的觀念,有著一個所謂的『科學』的頭腦,就武斷地否定肉眼看不見的事情。 現在有些所謂的『佛教徒』,喜歡站在斷滅論的立場來看待、批評佛教,由於斷滅論無法解釋諸如天人、鬼類、地獄、三世等的存在,於是他們也無法接受這些。 否定諸天、鬼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等,也就等於否定了佛教的輪迴觀、緣起論等。 請想想,這樣的人還能算是佛弟子嗎?

 

問:請問尊者,是不是所有的修行人,包括出家師父、在家居士,修行一定要證到初果,才能解脫生死輪迴? 否則就不能解脫? 答:真正要完全解脫生死輪迴,唯有斷盡了任何的煩惱。 我們要知道生死輪迴的因是甚麼? 生死輪迴的因是因為我們有業,業的成熟就會帶來果報。 為甚麼會造業? 因為有煩惱。 如果沒有煩惱,才能夠完全地解脫生死,初果聖者還是會造業,他還是會造不善業,只是這種不善業不會再令他墮惡道。 但是佛陀說過:「即使他們極放逸,亦不再受第八有。」 就是初果聖者最多再輪迴七次,在七生之內必定會證得阿拉漢果並進入般涅槃。

 

問:如果他已經證得初果的話,應該不會墮入三惡道,在這個關口,他會不會因為這些障礙影響到他的定力,影響到他將來的去處?

答:如果一個證得初果的聖者就不可能再墮入到任何的惡道,佛陀曾經說過『決定不退墮法avinipātadhamma niyata』。 這是由於一位初果聖者他已經斷除了邪見,邪見是使得眾生在輪迴當中墮落四惡道的元兇。 他已經把邪見的頭砍掉了,所以即使以前所造的很重的惡業,由於沒有邪見的支助,也就沒有力量使他墮落到四惡道,只能夠在他生命期間帶來很強烈的苦受。

 

問:不同的阿拉漢有不同的層次,如果他不精進的話,他會不會出現退果的現象?

答:『阿拉漢』為梵語arhant的古音譯,我們現在依巴利語arahant音譯為『阿拉漢』。 退果的現象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的聖道在整個生命流裡面只生起一次。 生起一次,它的作用足以斷除跟聖道智相應所應斷除的煩惱,這個煩惱斷除是一斷就永斷的。 為甚麼我們稱為samuccheda(正斷斷)呢? 正斷斷就是完全斷,一斷就完全斷。 如果斷了還會再生起,那麼可能他那個時候是有增上慢,誤以為自己證果而並不是真正的證果。 真正的證果會把相應的煩惱連根剷除,不僅僅阿拉漢道,四種道都是,他一旦證得就不可能再退。

 

問:頂禮尊者,請問如果生起阿拉漢道智,在此之前是否需要次第生起初、二、三道的道智,可不可以一次性不需要斷五下分結,一次全部斷盡十結?

答:煩惱的斷盡必須由不同的道來執行。 初聖道的功能是斷除邪見、戒禁取見和疑; 第二聖道能減輕貪、瞋、癡,但不能斷煩惱; 第三聖道能斷除欲貪和瞋; 初聖道和第三道斷的是五下分結,而第四聖道能夠斷五上分結,即:色貪、無色貪、掉舉、慢和無明。 所以要斷除所有的煩惱,它是分別由各種道執行的。 即使一個人站在原來的地方而證悟阿拉漢,由凡夫到阿拉漢,這只是他的道很快地生起,其實還是次第生起的。 即使是佛陀,也要次第地證得四種道和四種果,只不過佛陀證得四種道和四種果非常快速,還有佛陀的阿拉漢道智和弟子的阿拉漢道智不同,因為佛陀的阿拉漢道智一生起,必定他的一切知智同時生起,所以我們把佛陀稱為一切知。

 

問:甚麼是見道? 見道是要修證到一定程度,還是直接可以證悟?

見道之人還會放逸懈怠、吃喝玩樂嗎? 見道之人還會墮落嗎?

答:見道就是指已經證得了初果。 證得初道那個時候,他已經第一次如實地知見到四聖諦,所以稱為見道。 見道是一定要修到觀智成熟而證得入流道,才稱為見道。 見道之人還是會放逸,還是會懈怠,但是他懈怠放逸不會墮落。 如果一個人已經見道,即他是一位聖者的話,聖者就絕對不會墮落。 猶如佛陀講到的:一個初果聖者不可能再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

又猶如佛陀在《寶經》裡面講到的:kiñcāpi te honti bhusappamattāna te bhava aṭṭhama ādiyanti.『即使他們極放逸,亦不再受第八有。』(這個是對一個初果的聖者來說的。) 那怎麼樣稱為聖者的放逸呢? 就好像一個初果聖者投生到天界,他經常在天界裡面玩樂,也不修行。 但是,他們自然而然不會故意去違犯五戒。 他們也會享受天樂、天色、天香、天界的音樂、天界的美食等,他也會去享受。 但是,由於在享樂的時候,已經不會再有邪見相應心(就是不會有邪見相應的貪根心)了。 由於沒有了邪見,即使過去所造的惡業很強,但因為沒有得到邪見的支助,所以不可能再墮落到惡道。

 

問:有人臨終前留下遺囑,死後要將有用的器官捐獻出去,醫學規定要死後六個小時內的器官有用,但摘除時可能會有疼痛感,那麼器官捐獻者會因疼痛而起瞋恨心嗎?

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看現代醫學是怎麼判斷死亡的,醫學界有的認為腦死為死,有的認為心臟停止跳動為死,有的就看腦波和心電圖。 其實有很多醫生內心也清楚,例如:有些人車禍後進行搶救,當宣告搶救無效的時候,他也知道對方還有生命,只是腦死亡而已,這個時候,如果摘取器官,可能還會有疼痛感。 對於器官捐獻者來說,我們可以說這個是善業。 如果一個器官捐獻者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沒有希望了,但當他的身體被割開,器官被拿走時,假如那個時候生起瞋恨心他會墮入惡道。 假如:他能思惟:“現在我把器官捐獻出去,捐獻給其他人,這個是善業,我應為此而高興。 ”他將能夠投生善趣。 而且假如他還沒有死的話,他把自己的器官捐獻出去,這個是甚麼樣的佈施啊? 這是上上的佈施。 最上的佈施是佈施生命,中等的佈施是佈施肢體,下等的佈施才是財物的佈施。 所以如果一個器官捐獻者在臨終的時候,想到自己把生命、把器官都佈施了,這是最上的佈施,他忍住疼痛而去思惟這樣的功德善業,為此而歡喜。 如果他基於這種至上的佈施而投生的話,他必定能夠投生到善趣。

 

問:在南傳佛法裡,怎麼解釋記憶的現象? 這種記憶、經歷過的東西,又儲存在哪裡呢? 按現在的科學來說,記憶是放在大腦皮層的。 破壞大腦皮層的某個區域就會造成某些記憶的失去。 如何理解呢?

答:想蘊作用是對物件作標記或印記,以便再次體驗相同對象時,知道「這是一樣的」,即能認出以前曾體驗過的對象。 也可以說,想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給第一次體驗到的東西作標記,以便知道這是甚麼,好像我們記住一樣東西。

第二個作用是:再次體驗相同所緣的時候,可以把以前的經驗、標記翻出來。 因此,記得看過的東西,認得體驗過的事物,就是這種心理在起作用。 如果說這種經歷過的東西有一個儲存所,那就違背了佛陀所說的: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

不要老是以為必須有一個東西才是有,這是心的一種能力。 特別是意門轉向心,有一種能力可以取過去曾經經驗過的東西為目標,但是我們不能說過去經驗的東西放在哪裡,我們造的業放在哪裡。 好像有一個偈頌說到:如果那些可放在哪裡的話,須彌山都不夠堆放。 關於現代科學,也許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不斷有一些新的發現。 最近我看到一些報導說,有一些人經過換心臟的手術後,他的記憶變了。 所以你一定要說以科學為標準的話,那麼科學是無常的,在不斷變化的,是不是?

100年前的天文學和現在的天文學不同,伽利略那時的天文學和現在的天文學不同。 科學只能代表那個時代。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