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清楚地瞭解,我們將舉例來說明一名禪修者能辨識到哪些現象。當她在辨識臨死時的名色法時,她見到一個婦女正供養水果給佛教僧人的業。接著她從辨識四界開始,進一步查看該婦女的名色法,發現那婦女是位很貧窮而且未受教育的村婦,因為想到自己貧困的處境,她供養該僧人,並發願來世成為一名受教育的大城市女人。

在這個例子中,

1)錯知有“受教育的大城市女人”的真實存在是無明(avijjà);

2)貪求和渴愛受教育的女人的生命是愛(taõhà);

3)執取受教育的女人的生命是取(upàdàna);

4)供養水果給佛教僧人的善行是行(saïkhàra);

5)業即它們的業力。

在今生,這名禪修者是緬甸大城市裡受教育的女人。她能(以正見)直接辨識過去生供養水果的業力如何引生今生的果報五蘊。以這種方法辨識因果的能力稱為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àõa)。

 

對“表 1d:死亡與結生”的進一步說明

 一個心只維持一個心識刹那(cittakkhaõa),包括生(uppàda)、住(ñhiti)、滅(bhaïga)三個階段。

 認知是一個固定的程式,按照心的定律(cittaniyàmà)進行。因此:一期生命最後的心路:最後心路的所緣為三者之一:業、業相或趣相(詳見上文,p.285)。

該所緣將成為下一期生命的離心路(vãthimutta)心的所緣。314它們不依於根門心路而獨立生起。它們是:

1)下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結生心(pañisandhicitta)

2)下一期生命的有分心(bhavaïgacitta)

3)下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識死心──(cuticitta)──一期生命的死心總是以前一世臨死心路的業、業相或趣相為所緣。

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必定只有五個速行。它們的思並不能單獨產生結生識,而只是作為過渡到新一期生命的橋樑。隨後有可能生起彼所緣心。在死心之前也可能生起有分心:它們生起的時間或長或短,甚至可長達數天或數周。死心一滅去,命根便斷絕,剩下的只是一具屍體:無生命的色法。

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路:緊接著結生心(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之後,315將生起十六個緣取同一所緣的有分心,316然後必定生起一個意門心路,取新的五蘊為所緣。


314離心路:字面意義為“脫離心路”,也稱“離門(dvàravimutta)”,即“脫離於門”。解釋見p.248,以及p.167註腳149。

315如此圖表所示,在三種生存界的某一地死亡後,緊接著即投生到三界的其中一地。然而,有人卻主張“中陰”(antaràbhava)的存在。它被假設為死心生起之後、結生心生起之前的一種存在狀態(既未投生,也不是未投生)。這種錯見在《論事•中有論》(Antaràbhavakathà) 中曾予批駁。該論指出這種假設無異於宣稱除了佛陀所教導的三界之外還另有生存界。這種錯見源自對不同種類的不來聖者的誤讀,也源自對短暫的餓鬼(peta)生命的誤解。p.240問答4-8對此有討論。

316無想有情(asa¤¤asatta)的死亡是個例外。他們前世臨死的所緣是遍相,伴隨著對名法的強烈厭惡。它們結生時只有色法,沒有名法、結生心、死心或臨死心路。下一生結生心的所緣是其無量長久以前的過去生之業、業相或趣相。根據《五論再複註Pa¤cappakaraõa anuñãka》 ßPaccayapaccanãyànulomavaõõanàû第190節的解釋,該原則既適用於無想有情界(其後必定再生於欲界),也適用於無色界(其後可能投生於同等或更高的無色界,或投生於欲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