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引導至苦熄滅的道路,稱八支聖道”,這是佛陀所教導的第四聖諦。  

 

八支聖道是 :

(一)正見:即是指明瞭四聖諦。它包含了對因果業報持有正確的見解。正見是八支聖道中最重要的一支,也是進入八支聖道的先決條件。正見是通過別人之言說(佛法之教導)以及深入的省思與次第修行而證得。在《相應部.55.24經》裡,佛陀宣稱初果聖者是通過聆聽佛陀的話及通過止觀禪修而證得,因此我們能在《經藏》及《律藏》裡發現,每一位證得初果者,都是通過聽聞佛法及次第修行而證得。由此可見聽聞佛陀開示的重要性,這也是甚麼佛陀的弟子都被稱“聲聞”的原因。法眼表示一個人對四聖諦有基本的理解,同時覺悟到“所有的生起都會滅去”的道理。修行者對根本的佛法已經有所理解並且堅信不疑。於佛陀的教導中,修行者能自立而不必依賴他人。他意識到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也明白存在即是苦。如此,他不再像以前一樣的世俗,而成熟於佛法修行上。修行者持有對佛陀、佛法、比庫不動搖的信心並持守戒律,即正語、正業、正命。  

正見的另一特點,是深刻理解因果業報。任何通過身、語、意的有意識行即是業。因此,一切善或惡的意願都是業。  

佛陀說:“諸比庫,我宣示,一切行是業。有了意願一個人才將通過身體、語言、意念而行動。”所以意念是構成業力的最主要因素。因果業報的法則,說明每個有意念的行都有它尾隨而來的果報。

“心一切之先行。心主使;一切由心所成。假使一個人懷著邪惡的心說話或行動,那麼苦惱就會追隨著他,如車的車輪常隨著足跡。假使一個人懷著清淨的心說話或行動,那麼安樂就會如影隨形的跟隨著他。

” 佛陀說,世界上苦苦追求卻不容易獲得的東西,是不能通過許願、禱告或朝思暮想而得到的;否則,甚麼眾生會在這裡受苦呢?要獲得世間人所追求的東西,我們就得勞動、造善的業。這一切都掌握在我們手裡。

如果我們追求長壽,我們就不應該殺生與虐待;

要健康,我們就不應該傷害他人身體;

要財富,我們就應該學習佈施;

要權勢與權力,我們就不應該忌妒他人所擁有的;

要智慧,我們就應該經常親近有學問及品德高尚的人,以獲得他們的指導並且持守戒律及勤修禪定;

要有美貌,我們就應該和藹可親、不傾向於憤怒及惡意。通過做善的因緣,我們將在適當的時候享受其成果。然而,我們現在所承受的大部份都是與前世的業有關係。對此,我們是無能力的,而唯有努力的多行善來改善不好的果報。我們不應該向一些有“超能力的眾生”求助,因沒有人能夠幫助我們,就連佛陀本人也無能力。  

佛陀很清楚的說:“你們應該自己精進,如來僅只是說法者…”如果有任何超能力的眾生能幫助我們,這就意味著他能主宰因果定律的循環,而根據佛陀的教導,這是不可能的。圓滿覺悟的佛陀雖然擁有一切神通力,卻不從事以神通去解救眾生的痛苦與疾病或讓死者復活;他甚至阻止他的弟子這麼做。因他全然的瞭解因果定律的法則。  

佛陀總是在弘揚一個極急迫的訊息:生命是極短暫的,而我們正生存於一個關鍵的地方。天界在我們之上,但是在我們之下卻有那一道通往痛苦輪迴的惡道門正張開著。生命是沒有庇護和保佑的,我們唯一能夠依靠的是自己所種下的業。由於這佛法如此急迫,所以就連王子、富商及國王等等都寧願放棄自己的榮華富貴去選擇過著無家、身無分文的乞食生活。他們瞭解佛陀的法音並願意走向聖道以止熄苦。    

 

(二)正思維:正思維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精神狀態。它共有三個要素:    

1.慈愛的思維及仁愛一切眾生。  

2.無害的思維及憐憫一切眾生。  

3.捨棄世間享樂的思維,因它們導致痛苦與悲傷。  

我們應該培養正思維以避免錯誤的思想,如時常升起的憎惡、傷害、貪慾思維。  

正見與正思維能初步對抗貪、嗔、痴。若要控制住這三個根本煩惱,我們必須時常觀察我們的思維,以便瞭解我們所言及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    

 

(三)正語:可避免違反四種錯誤的言語――說謊、兩舌、惡口、綺語。我們不說謊話,這可幫自己培養起正直、坦率的好素質,同時也能夠根除一些私慾。

我們不說流言蜚語,因兩舌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關係以及容易誹謗到他人。  

我們不說髒話、惡語,應該常說一些溫和、文雅有禮的話。  

我們不閒言閒語,而只說有益及有意義的話。佛陀指出,言語謙恭的語言是合時的、真實的、有益的、文雅、充滿慈心的。  

 

 (四)正業:可避免違反通過身體所做的三種錯誤行――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 

 

(五)正命:指不以惡業謀生方式。

佛陀告誡在家眾避免販賣與以下五種東西有關的行業:  

人口――奴隸制度,販賣人口。 

肉類――個人不應該繁殖飼養禽畜以供販賣及屠殺。 

武器――販賣會引起搏鬥的工具。

酒或麻醉物品――酒類、毒品等等。  

毒藥――供殺害用途的藥物,例如:殺蟲劑。

佛陀勸告我們必須通過合法、非暴力或誠實以及不傷害其他眾生的方式賺取財富。 

 

(六)正精進:開始培育我們的心智――“自淨其意”,亦是佛陀法音裡第三個部份。 

唯有自淨其意的人才有機會脫離輪迴。自淨其意的培育包括了正精進、正念與正定。 

正精進有四項要素,即努力的去除已生起的惡念。制止還沒生起的惡念。培育還沒生起的善念。增加已經生起的善念。 

惡念指的是有所執著、憤怒、無慚愧心、自負、厭惡、忌妒、吝嗇、放逸等等念頭。 

善念指的是無所執著、慚愧、信心、正念、慈愛、平靜等等念頭。當一個人不斷的培育正精進時,他的個性將會有明顯的良好改變,貪、嗔、癡也將逐漸衰減。  

 

(七)正念即是經常的觀照以下四個目標:身體的本然――它們包含了地.水.火.風四大、呼吸、身體的三十二個部份、身體的腐壞及屍體的各種變化等等現象。  

受――樂受、苦受、捨受(不苦不樂受)的生起與熄滅。  

心――有關心的狀態,是否專注、散亂、昏沉、光明,是否有貪、有嗔、有痴或者無貪、無嗔、無癡等等。  

法――指佛陀的教法,包含四聖諦、五蘊、五蓋、六處等等。 

不斷的觀察此四個目標,以便不讓心渙散或昏沉。如此將能安定我們的心並引導至正定,而使我們瞭解有關“無我”的實相。直至此時,當我們逐步回歸到自己的心時,才是真正的捨棄世間五慾。    

 

 

(八)正定:誠如所有經藏中所記載,正定意指達到四種禪那。

聖者的正定,則是依著八支聖道裡其他七支而達成的四種禪那。沒有受過訓練的心,如同一匹野馬般的狂野與放縱,它必須先被馴服才能駕御。佛陀把凡夫的心,比喻六隻被綁在一起並不斷朝不同方向拉扯的動物。所以,它們必須被綁在一支木樁以便馴服及制止它們。 

同樣地,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將心只“綁”於一個固定的目標,而不是讓六根的目標控制我們的心。最終,我們的心將被鎖定及專注於禪修的目標,這是唯一馴服與控制心的方法。

佛陀所教導的主要禪修方法也是跋格瓦本身所用的方法,即入出息念。這是最普遍及適合大多數人的方法(隨時隨地都在呼吸)。於禪修中,坐姿和行姿是最普遍的姿勢。

禪修者把注意力放於呼吸上,而逐漸的將心安住於此。在持續不斷的修行後,出入息將漸漸的到達寧靜,直到細微得幾乎察覺不到它的存在。最後,它將引導禪修者進入初禪――使人完全專注的境界。

當一個人禪修時,他將明白厭離的重要性。如果心惦記著世間的事務,那將會時常被外來無關的念頭牽走,以致無法專注。當一個人證得禪那時,他的心將達致一境性。 

由此,他體驗到一種超越世俗慾樂的喜悅。因此他能輕易的捨棄世俗的慾樂。這是聖潔生命裡的第一項成就,而修行者也已經超越了一般凡夫。  

依據佛陀所說,當一個人獲得禪那時,他同時脫離了魔王掌控的領域。佛陀說,人們不應該沉溺於世間的慾樂,但卻應該“追求、修行、多做”禪那之樂,因它將引導人們進入聖流。  

佛陀如此讚歎禪那的體證:“諸比庫,就算只是彈指間的剎那,比庫也應該修行第一禪定,而這樣的人能稱之比庫。他所'住'的禪那是不會沒有成果的;他遵守跋格瓦的教導;他遵從教授;他不空享居士眾所施的食物。

對一位於禪那有如此成就的人,我還有甚麼好說的呢?”當一個人更進一步的平定自己的心時,他將進展到二禪、三禪、四禪。佛陀說,四禪時的心到達至極深的定力、呼吸止息以及心識確立不動的境界。在這個階段心將變得“清淨皎潔、無穢無垢、堪韌、柔軟以及擁有完全清淨的正念”。  

這強而有力的心識之自然結果,就是解脫性的洞察力。他意識到這個“我”及世間,基本上是由心所造出來的。正當許多人認“心”是在身體裡時,他卻開始瞭解到身體與世間有法的生與滅以及其他透徹諸法的智慧。佛陀說在獲得正見之後,有其他五個要素將有助於達到解脫:道德的行持、聽聞或鑽研佛法、討論佛法、修止以及修觀。    

 

 

聖道的八個要素。  

道,即道路;引導至正覺與涅槃的道路聖道。八支聖道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見,即見解,意見,觀點。  

正見與智、慧、明、無癡等等同義思,是慧根心所的異名。  

正見包括觀正見與道正見兩種,但多數是指道正見,即對四聖諦的智慧。如《經藏 第22經 大念處經》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見呢? 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引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正見。”

 

正思惟:思惟,即指思索,思維,專注,尋心所的異名。有三種正思惟: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經藏 第22經 大念處經》中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 諸比庫,這稱正思惟。”  

 

正語:正確的言語,即遠離四種不正當的語言: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經藏 第22 大念處經》中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語呢?離虛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 諸比庫,這稱正語。” 

 

正業:正確的行,即遠離三種不正當的行:殺生、不偷竊、不邪淫。《經藏 第22經 大念處經》中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業呢? 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慾邪行。諸比庫,這稱正業。”  

 

正命:正當的維生方式。《經藏 第22經 大念處經》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命呢? 諸比庫,於此,聖弟子捨離邪命,以正命而維生。 諸比庫,這稱正命。” 

 

正精進:正確的努力、勤奮。正精進通常指四正勤。《經藏 第22經 大念處經》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精進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慾、努力、勤奮精進、策勵心;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慾、努力、勤奮精進、策進心;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慾、努力、勤奮精進、策進心;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擴大、修行、圓滿,生起意慾、努力、勤奮精進、策進心。諸比庫,這稱正精進。”  

 

正念:念,即指心清楚的瞭知物件;保持心對所緣念念分明、不忘記。  正念的所緣通常有四種,即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經藏 第22經 大念處經》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 諸比庫,這稱正念。”  

 

正定:定,即心一境性心所,心只專注於所緣的狀態。經藏中通常將正定解釋四種禪那。《經藏 第22經 大念處經》佛陀說:“諸比庫,甚麼是正定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已離諸慾,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離喜,住於捨,念、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捨、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消失,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諸比庫,這稱正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