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彼太陽親族、大仙,對遠離及寂靜界,比庫見到後如何寂滅,對世間無任何執取?4稱為迷執是根本,防止‘我是’和一切的思量,對任何內在的貪愛,調伏它,在一切時皆具念而學。

對任何所知道之法,無論內在或外在的,6不因其生慢,它實非善人所說的寂滅。不要認為比他人優越、卑劣或相同,即使有人以許多方式詢問,也不住於自我的思惟。7只向內寂止 8,比庫不從他處尋求寂靜9。對於內心寂靜者,無有我,又何來非我?猶如在深海中央,不起波濤而安住,如此安住的不動者,比庫在哪裡都不增盛。10明眼者11稱譽了調伏危險的親自內證之法,尊者,請說其行道12:巴帝摩卡和定!既不以眼貪14,不聽村論15,不貪求美味,也不執著於世間任何事。若接觸病痛等諸觸,比庫不應有任何悲傷,不貪愛有16,也不應對恐怖顫抖。17對米飯、飲料、嚼食、衣服,獲得不作儲存18,沒得到也不苦惱。修禪者不貪婪,離掉舉、不放逸,應居住於安靜的坐處和臥處。不應多貪睡,保持警覺、熱忱,捨棄懈怠、虛偽、嬉笑、遊戲、淫慾和裝飾。不參與咒術、占夢、看相、占星,我的信奉者不得從事占聲19、懷孕術、醫療。比庫不應對非難感到顫慄,不應對稱讚感到驕傲,去除貪慾、吝嗇、忿怒、離間。比庫不應從事買賣,在哪裡都不誹謗20,不在村中怒罵21,不應有所慾求而和人談話。比庫不應自誇,不應熱衷於說話,不應學會傲慢,不應挑起爭論。不應虛妄語,不做故意欺騙,也不以生活、智慧、戒禁而輕蔑他人。聽了沙門或俗人們的閒言後不生氣, 22不以粗惡語回報他們,因為善人不與人為敵。知道如此所說之法,經考慮的比庫常具念而學;瞭知寂滅為寂靜後23,在果德瑪的教法中不放逸。”征服者是不被征服的,見到非傳聞的自證之法24。所以對彼跋格瓦的教導,常時不放逸地恭敬隨學2526    

 

1對本經的大部份義註,以註腳的方式意譯出來。  

 

2太陽親族 (à diccabandhu):跋格瓦家族稱為日種,故太陽親族是指跋格瓦。  

 

3在那次大集會中,有些天人產生甚麼是證得阿拉漢的行道的心念並就此義向佛陀發問。  

 

4根本 (må laü ):無明等煩惱的根本。  

 

5阻止那稱為迷執根本的“我是”的轉起以及對一切的思量。

 

6無論是以所知道的出身高等家庭等自己的功德,還是以所知道的外在的老師、戒師等的功德。  

 

7比他人優越,或卑劣或相同都是慢。無論他們以高等家庭等不同的方式詢問,都不以“我從高等家庭出家”等方式而陷入自我的思惟。  

 

8教導了捨斷慢之後,現在再顯示寂止一切煩惱。在此,只向內寂止(ajjhatam-evupasame)是指唯有寂止自己的貪等一切煩惱。  

 

9若放棄了念處等而用其他的方法不可能尋求到寂靜。  

 

10這首偈頌顯示內心寂靜的漏盡者之狀態。就像在大海洋底的最深之處,不會掀起波浪而深沉不動。同樣的,安住不動的漏盡者,他無論在哪裡都不會增長貪等煩惱。  

 

11明眼者 (vivañacakkhu):以無障礙的五眼具足者。  

 

12這句話有兩種解釋:現在請尊者宣說其行道或請宣說賢善、美妙的行道。  

 

13將行道分開來問或者行道是問聖道,其他則是問戒和定。

 

14既不以輕浮貪慾之眼觀看不應觀看者。  

 

15防止聽村莊論等毫無意義的畜生論。  

 

16不貪愛有 (bhava¤ ca nà bhijappeyya):為了去除該觸,及不尋求慾有等生命。  

 

17對以該觸為緣的獅、虎等恐怖不顫抖或對其他鼻根、意根不顫抖。用這種方式來說明根律儀。或者說前面幾句是教導根律儀,在此則顯示住在林野者見到或聽到恐怖後不應顫抖。

 

18在思惟“能住在林野的住處總是難得”之後,對得到的米飯等任何物品不做儲存。  

 

19占聲 (virutaü ):以鹿等鳥獸的聲音來占卜。  

 

20不產生誹謗的煩惱,不對自己、對他人、對沙門、婆羅門進行誹謗。  

 

21不在村莊和在家人接觸等而怒  

 

22聽了其他沙門或剎帝利等其他俗人難聽的閒言閒語後不生氣、不惱怒。  

 

23知道了貪、瞋、癡等煩惱的寂滅為寂靜的涅槃。  

 

24並非通過傳聞,而是通過自己證悟之法。  

 

25一切時恭敬戒、定、慧三學而學。  

 

26對於這整頌的含義,“既不以眼貪”等是根律儀,“對米飯、飲料”等不作貯存是資具依止戒,淫慾、虛妄語、離間等是巴帝摩卡戒,“不參與咒術、占夢、看相”等是活命遍淨戒;“修禪者”是定,“經考慮的比庫”是慧,“常具念而學”則再次包括三學;“應居住於安靜的坐處和臥處,不應多貪睡”等是說幫助培育戒、定、慧的方法。如此跋格瓦通過宣說圓滿的行道而結束對證悟阿拉漢果的教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