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業的另一種四分法是:

 

重業(garuka-kamma)、

 

慣習業(acinna-kamma)、

 

近業(臨死業asanna-kamma)、

 

已作業(katatta-kamma)。

 

『重業』,包括非常令人譴責的、非常不利的不善業以及非常強而且有利益的善業。

 

重業是非常強的業,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它的業可以阻止它。

 

當同時有幾個重業即將成熟時,最重的業會優先成熟,而造成下一世投生。

 

不善的重業包括:

 

一、殺母;

 

二、殺父;

 

三、殺阿拉漢;

 

四、以惡意使活著的佛陀身上流血;

 

五、使和合的僧團分裂;

 

六、堅持地執著於否定因果的決定邪見(niyata-miccha-ditthi),直到臨命終時都還不捨棄。

 

在上述不善的重業當中,前五種即五逆罪都是只要做了一次,就成為重業。

 

而第六種的決定邪見,則必須堅持到臨死時還不捨棄,才成為重業。

 

這類決定邪見當中,經常被提到的三種是:

 

一、無作用見(Akiriyaditthi):否定善業與不善業能產生作用。

 

二、無因見(Ahetukaditthi):否定果報有原因。

 

三、空無見(Natthikaditthi):否定因能產生果報。

 

這些決定邪見的業力,是如此的重大,它們乃至能使人在地獄裡受苦一大劫或更長的時間。

 

只要這種決定邪見的重業力還未耗盡,即使是在大劫的末期,世界被毀壞;欲界眾生都投生到梵天界去的時候,正在地獄裡受這種邪見的苦報者,仍然無法脫離地獄之苦。

 

那時,他不會像其它的惡道眾生那樣,會投生到人間或天界去精進地修行禪定,而是會投生到他方世界的地獄裡,繼續遭受苦報。

 

然而,如果一個人在臨死命終之前,能夠捨棄這類的決定邪見,那麼他的邪見業,就不是重業,也不會造成那樣嚴重的苦報。

 

沙利子尊者的外甥長爪梵志Dighanakha paribbajaka,就是一個例子:他原本執著斷見;但是與佛陀交談之後,他捨棄了斷見。

 

這就是為什麼他在聽聞經藏 中部 中分五十經篇 普行者品 第七十四 長爪經Dighanakha Sutta之後,能夠證得初果的因素之一。

 

善的重業,是指維持到臨死時定力都還不退失的八定而言,它們是廣大業(mahaggata-kamma)。

 

然而,如果無法將禪定力維持到臨死時還不退失,那樣的八定就不算是重業。

 

『慣習業』(acinna-kamma),是指經常、習慣、重複做的業。

 

一個人若臨死時,有慣習業與非慣習業都即將成熟,則慣習業會優先成熟;若有幾個慣習業即將成熟,則最慣習的業,將會優先成熟而造成下一世的投生。

 

不論是其慣習的業,是善行或惡行。

 

佛陀時期的如法居士Dhammika,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一生當中,都持續地造布施善業。

 

在他臨死時這種善業成熟,他見到諸天神駕著榮耀輝煌的天界馬車來迎接他。

 

『近業』(臨死業asanna-kamma),這是指在臨死之時,非常清晰地回憶起來的過去所造之業或臨死時所造的業。

 

當一個人臨死時清楚地回憶起過去所作的某一種業時,那個業的業力,會造成他下一世的投生。

 

佛陀時代的波斯匿王的王后末利迦Mallika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雖然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是她在臨死時回憶起那一生中所做的一件錯事,於是那個惡業,造成她投生到地獄裡。

 

不過,後來由於善業的緣故,她在地獄受苦一段很短的時間之後,就投生到天界去了。

 

過去所做,而不包含在前面這三種的業,稱為『已作業』katatta-kamma。

 

當沒有前三種業成熟時,則『已作業』將造成下一世的投生。

 

在上述的四種業當中,『重業』最優先成熟,這就是它之所以稱為重業的緣故。

 

當沒有即將成熟的重業時,最慣習的業優先成熟。

 

若也沒有即將成熟的慣習業時,臨死時回憶起的業——近業——將會成熟。

 

如果也沒有『近業』成熟,則當世或過去世曾作的業(已作業),將會成熟造成投生。

 

業的另一種四分法是:

 

令生業janaka-kamma、

 

支持業upatthambhaka-kamma、

 

妨害業upapilaka- kamma、

 

毀壞業upaghataka-kamma。

 

『令生業』janaka是造成投生的業,能夠產生下一世結生時及那一期生命中的果報名色五蘊。

 

它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

 

唯有在臨死時成熟的業才是令生業,才能造成下一世的結生。

 

『支持業』upatthambhaka本身,不能產生下一世投生的果報。

 

但是,當其它的業產生投生的果報之後,它能夠強化已經生起的苦報或樂報並且使它延續下去。

 

例如當善的令生業導致某個眾生投生到人間,成為一個人類時,支持業即能夠協助延長其壽命,確保其健康乃至豐衣足食等。

 

『妨害業』upapilaka,則是在其它業產生投生的果報之後,阻撓與障礙已經生起的苦報或樂報,不使它延續下去。

 

它切斷其它業的果報,但並沒有產生投生的果報。

 

例如:當某個眾生由於善的令生業,而投生為人時;妨害業會為他帶來許多病痛、災難等,而阻止那人享受其善業帶來的善報。

 

『毀壞業』(upaghataka-kamma)本身,可以是善的或不善的。

 

它中斷弱的業,而結成自己的果報。

 

這正如一個敵對的力量,能夠中止正在飛行的箭,使它墜落。

 

例如:某個眾生由於善的令生業,而投生在天界成為一個天神。

 

但是,某個毀壞業突然成熟,使他突然死亡而投生於四惡道之一。

 

另一種理解的方式是如此: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在投生時或一期生命中,由於那個業的結果,而有名色法的產生,則那個業稱為『令生業』。

 

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它借著抑制、幹擾等因素或激起強化等因素,而幫助與延續其它業所結成的苦報或樂報,那種業稱為『支持業』。

 

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令生業所結成的苦報或樂報,被它以疾病或四大不調的方式阻礙,那種業稱為『妨害業』。

 

當某種業被造作之後,其它種業的果報由於令生業效力的緣故,原本能夠持續得更久,但是卻被這種業毀壞、切斷及取而代之,這種業稱為『毀壞業』。

 

讓我們舉佛陀時期的迭瓦達答為例子,來說明這四種業:他有善的令生業,使他投生在人間的皇族裡。

 

由於該令生業及支持業的緣故,他得以繼續在幸福中生活。

 

但是,後來當他造作惡行而被僧團隔絕時,妨害業即開始生起效力,他開始受到別人的輕視。

 

他造成佛陀出血、僧團分裂的重業,則是毀壞業,使他死後投生到阿鼻地獄裡。

 

唯有佛陀的業果智,才能夠清楚地照見上述十二種業及其業果相續的真實本質;那種智慧是弟子們所沒有的。

 

然而修行觀禪的人,還是能夠部份地瞭知業果相續的情況。

 

心中有了這種業果法則的知識之後,讓我們開始來看看佛陀如何逐一地回答,婆羅門學生須婆的十四個問題。

 

佛陀說:「那麼,學生,諦聽並且密切地注意我將說的話。」

 

婆羅門學生須婆問答說:「是的,尊者。」

 

世尊如此說:「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殺害眾生,性情兇暴,雙手沾滿血腥,從事毆打與暴力,對眾生殘酷。

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麼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短命。

學生,這就是導致短命之道,即殺害眾生,性情兇暴,雙手沾滿血腥,從事毆打與暴力,對眾生殘酷。」

 

投生為人,是善業的果報。

 

投生於四惡道,則是惡業的果報。

 

如果殺生的業,直接決定投生的方式,它會造成投生於四惡道之一道。

 

但是,如果有善業成熟,造成他投生為人,那麼殺生的業,會產生與造成投生的業相反的作用,帶來種種的病痛或災難,乃至嚴重時會造成提早死亡。

 

再者,儘管善業造成他投生為人,但是由於殺業的緣故,那善業不能夠使他長壽;他還是會短命。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以下將談到的不善業在人界成熟的例子:在每一個例子裡,不善業借著引起與其本身特質相符合的災難,而妨礙著造成投生人界的善業。

 

我想講述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故事:他在過去某一世中,曾經受到妻子的煽動,而企圖殺害自己的親生父母。

 

他的父母都雙眼失明,他的妻子不願意侍候他們,因此捏造了許多關於他們的不實故事。

 

由於妻子的那些誣告,使他生起想要殺害父母的念頭。

 

有一天,他帶著父母坐著牛車穿過森林,要到另一個村子去。

 

走在森林中時,他們在某處停下來。

 

他假裝是強盜,而狠狠地毆打自己的父母,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死。

 

在那次事件中,他累積了多少的不善業呢?

 

許許多多的不善業。

 

如果那時,他毆打父母的時間是五分鐘的話,他就累積了數以萬億計的不善業。

 

他的動機是要殺害他們,那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不善思。

 

但是,當他聽到不知內情的父母,滿懷慈悲地呼喚他,叫他趕快自己逃命,不要管他們時,他被父母的愛深深地感動而停止殘酷的行為。

 

他的內心立刻充滿了悔恨。

 

在這裡,他在毆打父母之前,已經累積許多不善的念頭,想著如何殺害他們。

 

毆打過之後,每當他一想起自己忤逆的惡行時,心中就充滿悔恨與難過,這些都是不善法。

 

當這些惡業成熟時,就會產生極端嚴重的惡報。

 

在他那一世身壞命終時,第七個速行心的不善思,造成他投生於地獄,遭受劇烈的痛苦。

 

第二個速行心乃至第五個速行心的不善思,造成他更後來世的地獄投生。

 

如此,他在地獄裡遭受極端痛苦的時間,以數千萬年計算。

 

然而另一方面,他累積了成為果答瑪佛陀第二位上首弟子的巴拉密parami;從最上見佛Buddha Anomadassi的時代開始算起,他累積如此的善業巴拉密,長達一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之久。

 

這些過去世的巴拉密是善業。

 

而每當一個善業,造成他在人界的投生之後,過去世企圖殺害父母的惡業,就造成種種的災難,乃至造成他提前死亡。

 

基於那項惡業,有兩百世以上,他都由於頭骨被打碎而死。

 

乃至在他的巴拉密成熟,而成為我們佛陀的第二位上首弟子這一世,儘管他是一位阿拉漢聖者,他仍然因為那項惡業的緣故,頭骨被打碎之後而般涅盤,那個業就是毀壞業。

 

當馬哈摩嘎喇那尊者證得阿拉漢果時,他的心因為滅除了煩惱而清淨。

 

但是,他仍然免不了由於過去世惡業的果報而受苦,因此佛陀說:「諸比庫,應當經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長久以來,這個心就一直受到貪、嗔、癡所污染。

眾生透過心的煩惱而染污;眾生透過心的清淨而淨化。」

 

接著,請聆聽佛陀的第二個回答:「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捨棄殺生,禁絕殺生,拋開棍棒與武器,心地溫和與仁慈,安住於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善趣,乃至天界。

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天界,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麼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長壽。

學生,這就是導致長壽之道,即捨棄殺生,禁絕殺生,拋開棍棒與武器,心地溫和與仁慈,安住於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在這種情況下,不殺生的善業,可以直接造成天界的投生或人界的長壽。

 

再者,如果一個人除了不殺生之外,還累積了其它的善業,例如:布施、修行止禪或觀禪等;那麼在不殺生的戒行基礎上,其它的善業會變得更加殊勝,而且也能夠直接造成人界的長壽果報。

 

同樣的業果法則,也適用於以下所有關於善業成熟的經文。

 

關於不殺生善業所產生的長壽果報,佛陀時代的馬哈咖沙巴尊者、阿難尊者與兩家尊者Ven. Bakula,都是典型的例子。

 

馬哈咖沙巴尊者與阿難尊者,都是活到一百二十歲才般涅槃。

 

兩家尊者,則活到了一百六十歲才般涅槃。

 

另一個例子,是持五戒尊者Ven. Pabca-sila Samadaniya:他在勝蓮花佛的時代,持守五戒長達十萬年都沒有違犯過。

 

在我們果答瑪佛的時代,他證得阿拉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從勝蓮花佛的時代以來,他必定曾經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過止禪與觀禪達到行捨智savkharupekkha bana的階段。

 

雖然他以持戒為重,然而不單只是持戒而已,他還培育強而有力的禪定與觀智,這就是他能保持戒行清淨無瑕的理由。

 

臨死之時,他思惟自己的清淨戒行,心中充滿愉悅與歡喜,死後投生於天界。

 

由於持五戒長達十萬年的善業果報,持五戒尊者的過去世,從一個天界死後,被投生到另一個天界;有時從天界投生到人界,但過後又會從人界,再投生到天界,如此地輾轉投生。

 

他的每一世,都具有良好的性格,享受著快樂的生活以及具備高深的學識。

 

在每一生中,他的這三項成果都超越一般人之上。

 

現在,大家都希望獲得這三項成果,由於在強而有力的禪定與觀智的支持之下,戒行能夠造成這三項成果,所以大家應當振奮精勤地在佛陀的教法中修習這戒、定、慧三學。

 

持五戒尊者在我們佛陀的教法中,證得了阿拉漢果與四無礙解智,這就顯示出,清淨的心能使眾生清淨。

 

接著,請聆聽佛陀的第三個回答:「在此,學生,有男人或女人以手、土塊、棍棒或刀傷害眾生。

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麼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多病。

學生,這就是導致多病之道,即以手、土塊、棍棒或刀傷害眾生。」

 

我將引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不善業如何產生果報:在我們佛陀的時代,有一個月圓的晚上,沙利子尊者坐在山谷裡,進入某一種定境。

 

那天他剛剃完頭,所以他的頭在月光下顯得閃閃發亮。

 

有個名叫難陀Nanda的亞卡(夜叉)路過這裡,由於嗔心的緣故,他以拳重擊沙利子尊者的頭。

 

難陀Nanda亞卡的力量非常大,乃至能夠一拳將一座山打碎。

 

但是由於該定境的保護,當時沙利子尊者只是感到輕微的觸覺而已。

 

由於那項不善業,難陀Nanda亞卡走開沒多遠就死了並即刻投生到地獄裡。

 

這就是佛陀之所以說,眾生被自己內心的煩惱所染污的理由。

 

難陀Nanda亞卡,無法抑制想要傷害沙利子尊者的念頭,他無法控制住那股嗔心,所以他會墮入地獄。

 

如果想要避免這種惡報,大家應當克制住自己的心,不要去造作任何的不善業。

 

另一個例子是布提卡達尊者Putigatta Thera,在咖沙巴佛Buddha Kassapa的時代他是一個捕鳥人。

 

他捉到許多鳥,他將多數的鳥獻入王宮,剩下的也多數都賣掉了。

 

對於賣不完的鳥,由於害怕它們逃走,因此他折斷它們的翅膀與腳,使它們既無法飛走也無法跑掉。

 

由於他從事這樣殘酷的不善業,達幾千年的時間,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地獄惡趣,遭受種種痛苦煎熬幾百萬年之久。

 

後來,由於他在咖沙巴佛時代所造的善業,在我們佛陀的時代他出生為人。

 

他供養一位比庫種種的資具;但是那個布施善業的力量,不足以抑制他在過去世,傷害與殘殺眾生之業所造成的多病與短命果報。

 

後來他出家為比庫。

 

有一天他生病了,全身長滿了膿瘡,而且那些膿瘡一天比一天擴大,全身的傷口都流出膿血。

 

於是他的全身變得骯髒、可厭與惡臭。

 

同伴比庫們照顧不了他,就丟下他不管。

 

佛陀知道這件事之後,就親自以溫水為他擦洗身體並且為他清洗袈裟。

 

對於佛陀的慈悲照顧,布提卡達尊者由衷地生起感恩與喜悅,他的心變得愈來愈平靜。

 

佛陀為他講了一個簡短的開示。

 

聽聞開示之時,他能觀照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

 

佛陀開示完後,他就證得阿拉漢果,解脫諸漏。

 

所以,佛陀一再地如此地敦促諸比庫:「是故,諸比庫,應當經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長久以來,這個心就一直受到貪、嗔、癡所污染。』

諸比庫,眾生透過心的煩惱而染污,眾生透過心的清淨而淨化。」

 

接著,請聆聽佛陀的第四個回答:「然而,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以手、土塊、棍棒或刀傷害眾生。

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樂趣,乃至天界。

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天界,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麼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健康。

學生,這就是導致健康之道,即不以手、土塊、棍棒或刀傷害眾生。」

 

在此情況下,不傷害眾生的善業,能夠直接造成天界的投生或人界的健康果報。

 

此外,如果那個人還造作了其它的善業,例如:布施、修行止禪、觀禪等等,那些善業也能由於該不傷害眾生的清淨戒行,而產生天界的投生或人界的善果報。

 

因此佛陀曾說:「Ijj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isuddhatta.」

戒行良好者的願望,可以由於其清淨的戒行而圓滿達成。

 

兩家尊者Ven. Bakul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一阿僧祇與十萬大劫之前,當最上見佛Buddha Anomadassi還未出現於世間時,他是一位博學的婆羅門。

 

後來他出家作隱士,以追求來世的安樂。

 

他住在森林裡修行禪定,成就八種定與五種世間神通。

 

他將寶貴的時間,都用於享受禪定中的快樂。

 

最上見佛出現於世間之後,有一次他得到機緣聽佛說法,因而皈依三寶,成為了佛教徒。

 

當佛陀胃痛時,他供養藥品,醫治佛陀的病。

 

這種善業是很殊勝的,能夠產生圓滿的果報。

 

正如佛陀在經藏 中部 第142集 布施分別經Dakkhina Vibhavg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所說的:「當一位有德行的人,以淨信心深信業有大果報,布施如法得來的物品,給另一位有德行的人時,我說那樣的布施善業,能夠帶來圓滿的果報。」

 

在這件事情上,那位隱士是有德行的人;他的德行伴隨著八定與五神通。

 

再者,他已經皈依三寶,他的德行非常清淨,使得他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

 

還有,接受者是佛陀——三界世間德行最高的人。

 

他所供養的藥品,是以正當的方式從森林裡取得的。

 

他在供養前、供養時與供養後,都有清淨的信心。

 

他對業能產生大果報,具有堅定的信心,因為他能以天眼通見到業果的作用。

 

由於這些因素,所以他的供養非常殊勝,能夠產生出圓滿的果報。

 

有一天,當佛陀的病痊癒,身體恢復健康時。

 

他來見佛陀並且如此發願:「世尊,如來因為我的藥,而身體痊癒。

以此善業,願我生生世世沒有疾病,即使是幾秒鐘的不舒服也沒有。」

 

由於他的善業與願望,他在之後的每一生中,果然都未曾生過病,即使是幾秒鐘的不舒服也沒有。

 

因此佛陀說:「戒行良好者的願望,可以由於其清淨的戒行而圓滿達成。」

 

在我們行布施善業的時候,應當效法如此的榜樣。

 

兩家尊者,在最上見佛的時代,累積種種巴拉密長達十萬年之久。

 

身壞命終之後,由於禪定的業力,他投生於梵天界,這是善的重業。

 

在數不盡的大劫裡,他投生於天界、人界。

 

在所有那段期間裡,他不曾受到病苦或惡道之苦。

 

在後來的勝蓮花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時代,他是漢紗瓦帝城Hamsavati的居士。

 

當他聽到佛陀宣布,某一位比庫為健康第一的弟子;於是他累積許多的善業,如供養種種資具給佛陀與僧團並且發願在未來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樣的榮銜。

 

結果,他得到了勝蓮花佛的授記,將來能夠成為健康第一的比庫。

 

他在那一世的十萬年的生命時期裡,繼續精勤地累積善業,例如:布施、持戒、修行止禪、觀禪並修觀達到行捨智的階段。

 

在維巴西佛Vipassi Buddha出現於世間之前,他出生於曼都瓦帝城Bandhumati,後來也出家成為一名隱士。

 

在遇到毗婆屍佛之後,他皈依了三寶,以佛陀為師。

 

那時,他治好許多比庫由於嗅到有毒花朵而引起的疾病。

 

他以神通力在森林裡採集各種藥材,將它們供養給生病的比庫們。

 

儘管他對佛陀具有信心,有時間就去見佛聞法,但他仍然過著隱士的生活,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自己在森林裡修行止禪與觀禪。

 

在那一生中,他醫治比庫疾病的善思,是很強的善業,能夠造成他生生世世健康。

 

身壞命終之後,他由於禪定的業,而投生於梵天界,那是善的重業。

 

在大約九十一個大劫裡,他只在天界與人界之間流轉,不曾投生過四惡道。

 

在咖沙巴佛Kassapa Buddha的時代,他重新整理古老的醫方;這個善業直接造成他的健康與長壽。

 

在我們的果答瑪佛陀Gotama Buddha出現於世間之前,兩家尊者出生於憍賞彌Kosambi的一戶富裕的長者家中。

 

當他的褓姆在雅慕那河Yamuna為他沐浴時,他滑入水裡而被一隻大魚吞入腹中,然而他並沒有死。

 

兩家尊者之所以能夠存活,是因為他那最後一生的神聖力量的緣故,這是『智慧遍滿神通』banavippharaiddhi所產生的現象,意即在那一世裡,他不可能在尚未證得阿拉漢果之前死亡。

 

這種『智慧遍滿神通』,是由於他過去世所累積的諸多圓滿的善業,而在他身上所產生的善福果報。

 

他在勝蓮花佛的時代得到授記,將成為健康第一的大阿拉漢;那是因為勝蓮花佛已經見到他,已累積及將累積足夠的巴拉密,以成為如此的阿拉漢大弟子。

 

『智慧遍滿神通』,就是由那些殊勝的巴拉密所產生;那些巴拉密當中有些是促使他長壽的支持業。

 

當時,一個漁夫捕獲了一條大魚,將它賣給波羅奈城一位長者的妻子。

 

當那條魚被剖開時,他們發現魚的肚子裡,居然有一個嬰兒並且還活得好好的,分毫也沒有受損。

 

於是,那位長者的妻子,就將他看成是自己的兒子一般地養育。

 

當這個消息傳出去,而嬰兒的家人前來認領時,長者的妻子請求其父母,允許她將嬰兒留下來撫養。

 

最後由國王來裁決,這兩家共同擁有這名嬰兒。

 

因此他被取名為兩家Bakula,意即由兩家共同養育。

 

在這之後,他便一直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

 

到了八十歲的時候,他有機緣聽聞到佛陀說法並且對佛法生起信心而出家修行。

 

出家後的七天當中,他精進地修行止、觀禪,到了第八天的時候,他就證得了阿拉漢果,連同四無礙解智。

 

後來,我們的果答瑪佛陀,宣布他是『健康第一』的大弟子。

 

他活到一百六十歲才般涅槃,他是我們果答瑪佛時代四位大神通者之一。

 

另外的三位,分別是沙利子尊者、馬哈摩嘎喇那尊者、亞壽塔拉長老尼。

 

兩家尊者的長壽與健康,乃是過去生中在戒清淨的基礎上累積善業所造成的。

 

結論是,我們應當記住佛陀的這段教導:「戒行良好者的願望,可以由於其清淨的戒行而圓滿達成。」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