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佛教可以分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這包括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如同基督教中的天主教和新教徒。

 

 

一個人如果想要清清楚楚明白兩方的真正區別必須進一步在雙方的教法中作個研究,偏見的極端份子都出來阻止信徒眾參閱另一宗派的教法,正如其他宗教的極端份子時常都在設法阻止教徒們參閱其他宗教的經典,除了本教的『聖經』。

 

這並非符合於《經藏 增支部 三集 第65經 卡拉瑪經》中佛陀大方觀點的教法,『如果本宗的教義都是對的,他們應該可以面對其他宗教的對照』。

 

同樣的如果一位比庫的戒很清淨,當在家居士眾知道有關比庫眾持的戒律,他不應該起疑慮。

 

在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教法中,有很多的區別,在以下只拿出重要的來討論。

 

 

菩薩道和阿拉漢道:這是在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教法中最重要的區別。

 

北傳佛教提倡菩薩道而南傳佛教宣導阿拉漢道。

 

北傳佛教教徒承認菩薩是自利利他的(這是指在自修中同時教導他人),而指責阿拉漢道是自私的(只修到本身證道而已)。

 

南傳佛教教徒卻承認最要緊的,是盡力修至脫離生死輪迴然後才教導別人。

 

這意味著對於南傳佛教教徒來說,修阿拉漢道並不自私,不過在嘗試渡他人解脫之前,應該先自己證到解脫,才有資格來實行這分工作。

 

一開始就要去渡他人,可能實際上是一個藉口來逃避遭受修行中的困難。

 

如果我們觀察佛陀的一生,可以看到佛陀在證道之前並沒有嘗試教導或渡化眾生。

 

相反的,他運用本身到極限來修苦行,甚麼的痛苦他都忍受過。

 

他瞭解到在過去,現在或將來也沒有另一個苦行者可能會受多過於他的苦,最多也只能相等於他。

 

他只在證悟正自覺之後,才開始教導眾生。

 

如果他試圖在修行之期間去教導眾生,可以說他不可能證果,因為這聖果最困難證到的。

 

要奮鬥至脫離輪迴應行相反於一切眾生的傾向,開始我們應該先捨去世間上的執著,然後才開始認真的禪修。

 

若我們研究佛陀的阿拉漢弟子眾的修行生活,就可以明瞭他們都是跟著佛陀的指導而專心修行,盡力發揮本身所能到達證聖果。

 

佛陀親身教導他的弟子眾,即使那些已證到第一聖果、第二聖果、第三聖果的弟子眾,也不應該停頓修道,應該再專心修行至達終點,也就是阿拉漢聖果。

 

在《經藏 小部 法句經》第166偈,佛陀說:「利益人的事如何重大,不可廢棄自己的責務;知道自己的責務,應常專心自己的責務。」

 

在證了聖果之後,他們就再也不會自私,而且跟著佛陀同心協力去弘揚佛法,馬勝比庫如此;阿那律尊者如此;馬哈咖沙巴長老如此;富樓那尊者如此;聖弟子都是如此。

 

佛陀入般涅槃後,都是這些阿拉漢弟子眾在結集經藏、律藏、論藏,來保障佛法繼續一代代正確的流傳下來。

 

為甚麼佛陀要教他的弟子眾不應該修行至半途而停頓,必須盡力修行至到證了阿拉漢聖果?

 

理由之一,如佛陀所說,絕無可能讓一位本身尚未脫離輪迴者來幫助別人脫離輪迴。

 

理由之二,說到最後,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助別人了生死。

 

就如佛陀也不能從輪迴中了我們眾生的生死。

 

沒有人在害我們受苦,除了『我』本身。

 

從無始生死以來,我們眾生都錯誤的執著『我』,只要我們親身覺悟到『無我』,那時我們就解脫了。

 

佛陀教我們的是實在沒有眾生可救。

 

對每一位眾生來說,一切的構造都是我們的心所虛構出來的,像一場夢、一個幻象。

 

這種覺悟是當一個人親身體證涅槃,一切的構造崩潰和消失時。

 

在南傳佛教佛教的傳統信仰中,這種涅槃的體證是可能的,就當一個人還是活生生時。

 

說法並沒有真正渡化一個人,但是他親身所體驗之苦,例如在《經藏 小部 法句經》第277偈:「一切存在的成份是無常的,以智慧觀察時,厭離種種的苦惱,這是至清淨之道。」

 

只要體驗到世間是痛和苦(例如:當一位非常親愛的人逝世了)使我們厭倦至到想捨離世間,才會走上佛陀所教的道。

 

當迭瓦達答走上歧途變成佛陀的敵人,佛陀說:「其中一個原因使他走上歧途,是因為他在半途中停止修道。」

 

在證阿拉漢聖果之前,半途而廢是非常危險的。

 

當問起甚麼是出家眾的本分,佛陀說:「這有兩種,即弘法或觀禪。」

 

一個出家人應該弘法或者盡力去觀禪直到了生死。

 

如果想把兩件事同時一起修而得到最好的成就,那是不實際也不可能。

 

在聖者住經中,佛陀說明十種的聖者住法:一切的聖者(過去,現在和未來)所修其中之一是捨棄一切的事務。

 

這就是說當一個人想證到其中的一個道果,他就應該專心一務別再修其他的法。

 

佛陀時常鼓勵他的弟子眾要盡力禪修使自己早日脫離苦海,應該過著簡單的生活,無定居的流浪和觀禪,至證了聖果之後就應該弘法。

 

佛陀有個非常知名且善於說法的弟子叫波地拉。

 

知道他生死還沒了,佛陀就開始稱呼他為空腦波地拉,碰見他時就稱呼『空腦波地拉』。

 

慢慢的波地拉開始覺得,佛陀是要他知道雖然有多年的說法善業,但本身還是個『空腦』,自己還沒有修心至證聖果。

 

他就這樣捨棄一切的說法任務,進山林觀禪修道。

 

《經藏 小部 法句經》的義註中有一個故事,提到兩個好朋友一起出家,後來較年輕的以弘法為本身義務,而較老的進山林禪修。

 

過幾年後,年輕比庫成為一個出名的法師,有五百個弟子又同時受到十八個道場邀請為長期說法,而年老的比庫則證得阿拉漢聖果。

 

在後者回來拜訪佛陀和他的朋友時,佛陀多次大聲稱讚年老的阿拉漢,卻沒有對年輕法師作任何的稱讚。

 

當法師的弟子眾問起時,佛陀把法師比喻為一位牛童被人雇為看牛,幫富人數牛隻的人;而阿拉漢被喻為一位擁有牛群的富人,而且可以自由的受用五種牛類產品:牛奶,牛油,乳酥,酸乳酪,酥油。

 

近代有很多比庫,比庫尼和在家居士只在說法,就自以為是在行菩薩道。

 

本身還沒有脫離生死輪迴就嘗試教導別人怎樣脫離生死輪迴,有如一個人和別人一起跌進深水裡,本身都不會游泳,又想嘗試救別人。

 

世上有很多人會說法,但是很少人能真正跟著法去實修。

 

馳名的中國鳥巢禪師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官來拜訪居在樹上的禪師,請教佛法。

 

禪師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大官很失望的聽到這樣簡單的佛法,而說:「三歲的小孩都懂得這些!」

 

禪師穩定的回答:「可能二歲的小孩懂得這些,但是八十歲的老人卻做不到!」

 

一個沒有真正在修行戒、定、慧的說法者,有如賭鬼或酒鬼勸告別人不要賭博或喝酒。

 

在那嘎拉溫待亞經裡,佛陀為在家眾說明這些出家人已斷除了貪、嗔、癡或是在斷除的過程中,是你們應該去尊敬,崇拜及敬禮的。

 

在家眾向佛陀請示如何去辨別這些出家人。

 

佛陀說:「若有居住在樹林的出家比庫,關於這些出家人來說,他們是常不被色,聲,香,味,觸,法之所動搖,目此我們可以肯定這些出家人必定已斷除了貪、嗔、癡,或是在斷除的過程中。」

 

在羅嘿喀經中,佛陀說:「羅嘿喀,在這個世界上有三種類的教師應該被責備,是那三種呢?

 

這一類的教師本來捨離家庭來過著無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脫離輪迴之道,卻沒有修到證果,就去教一些人說:『這是對你有好處;那是會使你安樂。』

 

而這些人不相信或不聽從他的教導或不明白而沒有產生信心;所以還是照常跟著個別的方式過活而遠離佛法。

 

這類教師應該被責備。(一直裝如一位人類的導師,可是他們不信任你,沒有人要理睬你。)那麼一個人可幫別人些甚麼?

 

第一,羅嘿喀,這是第一種類應該被責備的教師。

 

誰如果在責備他,所指責是應該的,這是有遵照實情和理由並非不適當。

 

第二,這一類的教師本來捨離家庭來過著無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脫離輪迴之道,卻沒有修到證果,就去教一些人說:『這是對你有好處;那是會使你安樂。』

 

而這些人相信,聽從他的教導,從明白中產生信心;不再跟個別的方式過,而沒有遠離佛法。

 

這類教師應該被責備,提出這些事實後續道:你像一個人,忘記自己田地的雜草,卻想跑去鄰居的田地幫助除草,你的貪心有如這一模一樣。(一直教導別人而還沒有教導自己)那麼一個人可幫別人些甚麼?

 

羅嘿喀,這是第二種類應該被責備的教師…並非不適當。

 

第三,這一類的教師,本來捨離家庭來過著無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脫離輪迴之道,本身修證了,就去教一些人說:『這是對你有好處;那是會使你安樂。』

 

而這些人不相信或不聽從他的教導或不明白而沒有產生信心;所以還是照常跟著個別的方式過而遠離佛法。

 

這類教師應該被責備,提出這些事實後續道:你像一個人,從一個舊枷鎖中掙脫得自由,再被另一個新枷鎖鎖上,你的貪心有如這一模一樣。(一直教法而沒有訓練應該怎樣說法)。

 

那麼一個人可幫別人些甚麼?

 

羅嘿喀,這是第三種類應該被責備的教師…並非不適當。」

 

 

在《如是語》中佛陀說的很清楚,有三種人能真正利益世間上的眾生:「比庫們,這三種人的出現在這個世界是為了利益眾生,使眾生快樂,以慈悲心看待這個世界以及為了帶來善,利益及快樂給天人和人。

是那三種呢?

諸比庫,在這當中,如來出現在這個世界,他是正等正覺者,也即是阿拉漢……凡是覺悟證果的佛弟子,也是阿拉漢……比庫們,還有那些正在勤修,多聞,嚴修守戒的佛弟子……。」

 

在這裡表明的很清楚了,佛陀是第一種人、他的阿拉漢弟子眾是第二種人,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

 

如果他們都好像北傳佛教教法所說的那樣自私,他們沒有可能會證到第一聖果的初果,因為初果聖者已經斷除我見。

 

第三種人能真正的利益眾生,是因為他們真誠捨離世間去修道,以這啟發性的模範來鼓勵眾生修行。

 

俗語說:『行動勝過講話。』

 

雖然佛陀不許修行沒有利益的苦行,例如:使用指定的食物或布料,模仿動物的行為,挨餓等等,但他還是稱讚十三種的苦行修法,為他的知名弟子咖沙巴所實行的穿破袈裟、日食一餐、托缽、居住森林靜處等等。

 

如果有比庫修持這個法門,就能幫到正法長住於世。

 

佛陀教他的弟子眾,所行的中道法門同此苦行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有提到日食一餐,托缽,不持金銀、錢財,三衣一缽等等。

 

素食也是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教法其中最大差別之一,北傳佛教大力提倡素食,而南傳佛教沒有進行,因為這不是必要的戒禁取見。

 

北傳佛教說吃肉有促成殺生的罪,在他們的因果經甚至提到一個人吐血是因為他吃肉。

 

而在原始佛教的巴利律法聖典記載,佛陀則允許肉食,如果符合以下的三淨肉條件:

(1)那動物不是親自或叫他人殺,對於比庫:沒有懷疑那動物是特地被殺來供養他的。

(2)沒有見到那動物被殺時的情況。

(3)沒有聽到那動物被殺時所發出的叫喊聲。

 

佛陀和他的出家比庫眾全都是非素食者,因為這個原因(可以從經藏中找到),使到很多外道組織(素食實行者)時常都在譭謗他們。

 

佛陀也允許出家食用一切的肉類,除了律藏指定的十種禁肉(1.人肉2.象肉3.馬肉4.狗肉5.蛇肉6.獅肉 7.虎肉8.豹肉9.熊肉10.鬣狗肉,參閱律部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22) 第三分之八食法。),有病出家比庫眾也被允許食用清肉及喝幾種的動物油等。

 

為甚麼佛陀,最慈悲的聖者,和他的弟子眾(很多本來是從小就開始素食的婆羅門教徒)沒有實行素食呢?

 

首先,『比庫』真正的意思是『乞食』。

 

乞食是比庫修行的基礎,因為這可鎮壓『我慢』,最主要的輪迴之緣。

 

比庫不被允許向在家居士眾要求任何食物或東西,更不可說甚麼飯菜才適合他。

 

乞到餘飯菜等也是平常的。

 

如果要限制自己食物,那就很難實行托缽乞食了。

 

雖然比庫食葷,但他絕對不會鼓勵殺生,假如:他懷疑這些肉類是為供養他而被殺的,那麼他就不被允許接受和食用。

 

雖然佛陀戒殺生,卻沒有鼓勵素食。

 

佛陀說既然沒有動念或行動上想殺,所以食用三淨肉並沒有罪。

 

同樣的,在法句評論中,有一位比庫請教佛陀:「世尊,如果有一位獵人的妻子,每天清晨都拿守獵的武器呈交給他的丈夫,她是否有牽涉到殺生的罪行?」

 

佛陀解釋說:「當她把這些獵器交給她的丈夫時,她並沒有叫她丈夫去殺生的念頭,所以她是無罪的。」

 

有些素食者覺得食肉是鼓勵殺生。

 

應該瞭解:普通凡夫的一世生存中,不可能完全沒有牽涉到殺生。

 

連微細的殺生罪都不想牽涉到,那麼就應該學『耆那教徒』,身在印度的外道宗派,不但是素食者,而且不被允許吃鮮菜和其他動物的產品(例如:奶、油等),只吃乾枯的菜,時常拿塊布蓋上口和鼻,提防昆蟲飛進口、鼻而被殺。

 

生存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上,自然的就會傷害到其他眾生。

 

農夫挖地種菜就會殺傷蟲、蚯蚓、昆蟲,過後再噴射殺蟲劑在蔬菜上。

 

如果我們吃素食,是否也在鼓勵他們殺生呢?

 

當我們在農地、花園掘地時,也不能避免殺傷蟲類、蚯蚓、昆蟲等等。

 

對佛陀來說(佛陀說『乾闥婆神』(以香味為食的男性神)居住在樹皮、木髓、根、葉子、花上等),草、植物、樹木是鬼和神的鄉村。

 

如果我們割它,也是破壞了居在裡邊神鬼的居所。

 

我們從樹上採了果實,是否剝奪了鳥類、松鼠、猴子等的食物?

 

只是散散步,尤其是在草地上行走,這就殺傷了螞蟻、昆蟲、蟲類等。

 

找兩餐來活命也剝奪了別人的工作,『霸佔了座位』或在商場上,不能避免的搶了別人的生意。

 

生活可以比喻為森林之樹,高大的樹先長向天空,受了陽光展開枝葉,無意中遮蓋了短小的樹,它們得不到陽光而枯燥。

 

相同的,一切眾生為生存而掙扎,強者存在。

 

食物對我們是生存的必須品。

 

得了這個人身,最主要工作是盡力修道使到我們脫離輪迴,那麼我們就可以幫助別人,即使在修行時或證道果之後。

 

佛陀對於弟子們的受食,還引用了一對夫婦帶著孩子要越過一片沙漠的作意。

 

半途中,他們都用盡了所帶來的糧食。

 

他們再堅持苦撐至孩子被餓死。

 

那對夫婦才決定以孩子的肉來充饑,以求能越過沙漠。

 

然而,他們吃這些肉不是為了享受,只是為了能夠生存,至到越過沙漠。

 

同樣的,我們應該受用食物(肉類,素食等),不是為了享受,只要足夠使我們越過生死輪迴的沙漠,至到涅盤。

 

佛陀在他的大智慧中,觀查到最難的掙扎只是心,它有如我們要越過的大沙漠(貪、嗔、癡)。

 

我們需要專心於八支聖道來帶我們越過生死輪迴的沙漠。

 

很不幸,一些人錯把素食當為一種修道,又很慶幸的計算多年的素食,這些離佛陀所教之道還很遠。

 

如果素食是修行,牛羊食草豈不清淨?

 

脫離或常住於生死輪迴:北傳佛教教義提倡發願成菩薩(例如:地藏菩薩)或佛(例如:阿彌陀佛),常住於生死輪迴直到一切眾生都證涅槃;

 

而南傳佛教教義則是儘快修證涅槃,當世就脫離生死輪迴。

 

我們再次提及佛陀,他說過我們從無始以來就在這生死輪迴打滾,應該盡力修道,儘快脫離生死輪迴。

 

如他本身在證聖果時,他高興的呼喊再也沒有生死了,這是他的最後一生了。

 

佛陀在《經藏 增支部》裡說:「諸比庫,就是一小點的糞都有戾氣的臭,所以我不會貪戀短暫的再生生命,就算最短如彈指的時間。」

 

常住於生死輪迴直到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脫,這就是永恆?

 

北傳佛教教義說到文殊和觀音菩薩都是過去佛的化身,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的佛。

 

這一類的『覺悟菩薩和佛』在北傳佛教經典中,都是常住於世間至到一切眾生都成了佛。

 

這些說法是相反於果答瑪佛陀的教法:一切的名(精神)色(物質)都是無常的;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要生、老、病、死,除非生死已了。

 

一個證了聖果的眾生已了生死,這就是說他再也不會倒回來化成任何種類的身形,因為一切的出現(生命、物質、有形)都是無常、苦、無我。

 

北傳佛教教法中的『覺悟菩薩和佛』,出現在幸福和無痛苦中(例如:極樂世界的淨土),這也相反於果答瑪佛陀的教法,一切的名色法都是苦的。

 

這些都可以清楚的從果德瑪佛陀身體中看到,他時常得病,受多餘的風之苦、瀉肚、饑渴和其他的病痛。

 

還有北傳佛教教法中的常住於世,無盡的再輪迴中渡化其他眾生含有『實在物』或『我』(中陰、庵摩羅識)。

 

這也相反於佛陀所教的,一切的名色法都是無我的。

 

有一次,佛陀的某弟子嗏帝比庫生起一種見解,同樣的一個識在無盡輪迴旅遊。

 

佛陀徹底地責備他在邪曲佛陀的教法,才提醒他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識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中沒有實際眾生的存在:眼識的生起是緣著眼和顏色的和合,耳識的生起是緣著耳和聲音的和合等等,它們在連續不斷的生滅中。

 

但是在北傳佛教教典中說一切眾生都有著一個佛性(阿賴耶識),在佛陀教法中這是不正常的常見。

 

在北傳佛教教法中說他們的菩薩和佛,可以自由來去自如和隨意選擇在三十一界中的任何一界出世(例如:地藏菩薩在地獄),意思是說這些眾生不必受到業果法則的支配。

 

這相反於佛陀的教法。

 

佛陀說證了第一初果聖果再來世七次;證了第二一來聖果再來世一次;證了第三不來聖果不再來欲世、但在四禪天證涅槃;證了第四阿拉漢聖果(佛陀、獨覺佛、阿拉漢)再也沒有來生。

 

在北傳佛教教典中相信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這相同於基督教教義,很可能他們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婆羅門教,這種教義在南傳佛教的原始巴利聖典中是找不到的。

 

北傳佛教教典提倡,除了靠自力也可以靠他力,而南傳佛教教典說,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幫到我們。

 

因此,北傳佛教教徒禮拜阿彌陀佛,希望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到淨土。

 

他們在遇到困難時,都在乞求觀音菩薩等等,在《普門品》裡說,觀音菩薩會馬上製造奇蹟來圓滿一切的乞求。

 

一位在家居士請教佛陀,佛陀是否時時刻刻都是萬能的?

 

佛陀說:「華加,那些人若這樣說:『沙門果答瑪是萬能的,對一切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那就等於在說,不論我在走路、站著、睡覺或醒著,我所知道的是連續不斷。』

 

這並非我所說,而他們並不代表我,況且這也是不正確。」

 

佛陀的一切知智,是指他能夠知道,他想知道的事,有如阿難尊者在《山達卡經》中提到。

 

還有,佛陀說沒有可能有任何一位眾生,可以時時刻刻都是萬能的。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我們所向一切萬能的菩薩和佛求拜他們給與我們馬上的感應,那只是我們幻想中的幻象(心生色法)。

 

如果有所感應,佛陀教法說那是因為我們本身的功德,我們所積的功德,才能使我們得到所想要求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造善業、積累功德,他所想要求的是得不到的。

 

還有,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切的觀見或聽聞到這一類『聖賢』,都只是一個幻象,是從我們潛意識裡產生的浮像,對於有經驗的禪修者會很清楚的明白這些。

 

在南傳佛教教法中,一個佛陀教化期間,只能有一位佛陀出現,如果兩位佛陀同時出現在一個佛世間,個別佛陀的弟子眾,就會拿起個別教主的教法來爭論。

 

因為這個理由,所以在南傳佛教教典裡沒有阿彌陀佛等無量諸佛的同時住世。

 

而且阿彌陀佛被說為有無量壽,極樂的淨土等,這都不符合:一切眾生無常、苦、無我。

 

在《經藏 小部 法句經》第276偈,佛陀說:「他們應當精勤,如來僅是說示者,有禪思的修行者,解脫魔王的束縛。」

 

在第160偈中,佛陀說:「自己為自己的所依,他人怎可為所依?自己能制御自己,是獲得了難得的所依。」

 

這裡已經說明了佛陀的本意。

 

一乘或三乘?

 

北傳佛教教義提倡只證一種解脫聖果,那就是一切眾生都會在將來,一起證到圓滿聖果—三藐三菩提佛陀。

 

而南傳佛教教義宣導有三種解脫的聖果—佛陀(圓滿)、獨覺佛、阿拉漢弟子。

 

佛陀是開始一個佛陀教化時期者,把遺失了的佛法帶回世間,阿拉漢弟子是當佛法還住世時,多聞佛法而證果解脫者。

 

獨覺佛則是在世間上已沒有佛法存在時,靠自力而證聖果者,他們只能演說善法,卻沒有教導解脫法於他人(不同於佛陀與阿拉漢)。

 

有一次,佛陀被問起他與他的阿拉漢弟子的差別。

 

佛陀說,他是『道的發現者』,他『顯示被遺忘的道「而他的眾稱號中,他也被稱為阿拉漢相同於弟子眾;但是每個阿拉漢都有不同圓滿的程度,佛陀是其中最圓滿者,他具有十力。

 

佛陀形容他的弟子所證得為:『生死已了,入聖者性,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如果阿拉漢像北傳佛教教義所說生死沒了,還要回小乘向大乘,就是說佛陀沒有渡化到這些阿拉漢出生死或是『我生已盡,梵行以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佛陀說妄語?

 

一切佛都是自渡自證的,既然一切眾生都成佛,那麼佛陀的出世又有何用呢?

 

根據南傳佛教的教法,佛陀是一種非常稀有的眾生且非常少的眾生有望成佛。

 

既然一個佛陀的出世,能夠指導很多的眾生上道證果,那麼一切眾生不一定要成佛,就像一個國家只需要一個人來成為領袖,雖然很多人會渴望得到那個地位,但是只有一位能夠成功。

 

 

因為教法是一切眾生都要成佛,所以北傳佛教教徒承認迭瓦達答為一名菩薩。

 

但是在南傳佛教教典中,迭瓦達答受到九個月嚴重病痛的折磨後才覺悟到本身的重罪。他叫信徒們用擔架把他帶去向佛陀謝罪,當他們來到離佛陀居所不遠時,佛陀的弟子來告知迭瓦達答的到來。

 

但是佛陀表明迭瓦達答的罪業太重,他不可能會再見到佛陀或者別的未來佛。

 

當他被帶到祗樹給孤獨園的外邊時,他覺得很口渴,叫信徒們去拿水給他。

 

把他的擔架放在一邊後,他們去取水。

 

迭瓦達答坐起來後,把雙腳放在地上。

 

接著地面裂開,他也跟著跌進去。

 

後來佛陀告訴他的弟子眾,迭瓦達答已出生在無間(阿鼻)地獄。

 

無間地獄是一千里長,而迭瓦達答的色身也是一千里高。

 

他的頭被裝進鐵頭顱到耳朵,他的腳被裝進鐵地至踝部。

 

三支鐵條如椰樹一樣粗,從三個不同的方向穿過他的色身。

 

由於不能動,他受無間的苦(沒有時間不受苦)。

 

在過了一百千劫後,他會成為一位獨覺佛,名叫亞底薩拉。

 

非常有趣的是,我聽到北傳佛教教徒相反的說迭瓦達答出生在地獄了,但是他卻在地獄很自由和快樂,因為他是一位菩薩。

 

龍是否可以成佛?

 

在北傳佛教教典中提到龍可以成佛,而南傳佛教佛教不接受這種說法。

 

不少的北傳佛教經典被說為是從龍宮取得的,但是南傳佛教不承認這些為佛教聖典。

 

在《巴利律藏》中提到,有一條龍變成人類的姿態來受比庫戒,想要修行佛法。

 

後來被其他比庫發現,而佛陀則叫它離去,雖然它再而三的悲求。

 

佛陀解說龍是畜生,不能證到禪那與聖道聖果。

 

因為有了這個情況,佛陀才制下這個戒,誰如果想受比庫戒,必須說道他是人類才能出家。

 

這就非常清楚的表明,龍是不能成佛的;然而在北傳佛教某一部經典卻出現龍女成佛的典故。

 

另外,北傳佛教教義宣導慈悲殺,在特別情況下,若某人企圖殺害數千的人(例如:在儲水池下毒),那他就應該被菩薩所殺。

 

這相反於南傳佛教教法,北傳佛教教徒認可在利益多數人的情況,不必嚴守戒條的意義,只當戒律為參考。

 

有一個北傳佛教公案提到一位中國禪師,在不能得到其他人解答他的問題之下,他把一隻貓砍殺成兩半。

 

而在南傳佛教教義中,不管在甚麼情況之下,都不允許有意的殺生。

 

比庫(包括比庫尼)或在家居士眾之戒律嚴格的表明,不可以有意的殺生,這是佛陀親身的教法。

 

一位聖者(證了四種聖果之任何一種者)是不會有意的殺生,這在南傳佛教教典是有表明的。

 

佛陀說,一位阿拉漢是不會有意的違反或做九種事:

 

(1)殺生

 

(2)偷盜

 

(3)淫慾

 

(4)妄語

 

(5)儲藏物品以待他日享受

 

(6)因貪而犯錯

 

(7)因嗔而犯錯

 

(8)因癡而犯錯

 

(9)因懼而犯錯。

 

很多華人北傳佛教徒都相信濟公和尚是一位聖者;但是他習慣殺狗和鴿子來吃,又喜歡喝酒等。

 

從佛陀的教義說明,我們可以推論他在殺生時就不可能成為一位聖者。

 

即使有人辯說那是神通變化,但是阿拉漢不會示現錯誤的行為來誤導有情。

 

在《經藏 法句經》的義註中,提到威突他拔王滅掉了釋迦族。

 

在三個不同時期他都帶兵攻向釋迦族,佛陀在半途中等待並使他氣餒退兵。

 

在第四次時,佛陀觀到業果成熟,他沒有再前往阻止國王去攻殺釋迦族。

 

因為瞭解到業果法則的原理,佛陀並沒有去傷到、更不會去殺死國王,來救回他的全城族民。

 

不同於其他馳名的『聖人』,佛陀並沒有到處去治病救人,例如:醫病或治療絕症,起死回生等等。

 

這就是因為,佛陀明瞭因果法則在控制著我們的生命。

 

在家居士眾是否可以證到相等於出家眾的聖果?

 

北傳佛教教義宣導,在家眾可以證到相等於出家眾的聖聖果,例如:《維摩詰經》中一位如來化身的在家居士,所證的聖果高過於一切的阿拉漢聖果。

 

而在南傳佛教教義中,一位在家眾,最高也只可證到第三聖果,而且一位菩薩是不能證聖果的眾生,因為證了聖果的菩薩就是佛陀,生死已了,入般涅槃後也不受後有。

 

如果一位在家居士眾證到阿拉漢聖果,他就要出離世俗生活,在一天之內成為一位比庫或比庫尼。

 

不然,他的色身就要在當天入般涅槃。

 

證據可從波斯匿王的皇后柯瑪證阿拉漢聖果中說明,而且佛陀告訴她,應該馬上受比庫尼戒,不然就要當天入滅了。

 

這也可從米玲拉邦哈中的阿拉漢那嘎杜那也有證明這些。

 

菩薩戒是由十個重戒和四十八個輕戒所組成,特別為北傳佛教佛教傳統所有,被說為是從龍宮所取得的『梵綱經』中。

 

南傳佛教教徒則認為這不是佛陀所教的戒,而且它們是在佛陀入般涅槃幾百年之後,才開始面世的。

 

於《經藏 長部 第16集 大般涅槃經》中,佛陀說:「諸比庫,若不增新戒律,亦不減舊戒律,力行原戒,佛教增輝,永不衰退。」

 

有證據說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制定菩薩戒,也沒有菩薩戒的存在。

 

有幾個菩薩戒條,是不符合佛陀制下的在家居士眾和出家比庫眾的戒。

 

例如:菩薩戒不允許吃肉、蔥蒜、韭渠,但是佛制律藏的在家居士或出家比庫眾戒裡並沒有禁止這些。

 

菩薩戒也不允許外交官的工作,但是佛陀制的在家居士眾戒內並沒有禁止。

 

菩薩戒不允許居住在清靜、適宜隱居處(例如:森林),但四眾弟子前往這種遠離喧鬧的居所精進禪修,卻是佛陀最為鼓勵讚嘆的。

 

藏傳佛教或北傳佛教教法鼓勵殘身或斷肢,例如:燒香戒疤在身上或頭上,斷或燒手指等等,來供佛。

 

根據南傳佛教佛教,佛陀不允許這樣的做法,《律藏》有提到,如果一個人身有殘缺是不被允許受比庫戒的。

 

關於宗教儀式和規矩,大體上北傳佛教比南傳佛教多。

 

每天在北傳佛教佛寺裡,都要使用很多的法器,例如:鼓、大磬、引磬、木魚等,來配合他們的誦經。

 

但是在南傳佛教寺廟裡,誦經卻不必樂器。

 

北傳佛教誦經是以唱法,南傳佛教誦經就不是這樣,因為比庫以歌唱來唱誦律法和奏擊樂器是佛陀所不允許的。

 

北傳佛教寺廟每天也要供佛和一切眾生,放小蒙山施食、午供等等。

 

北傳佛教佛寺廟有實行複雜的喪禮儀式來『超渡』眾生,從他們出世的苦處,而且骨灰又要放在一些佛寺的壁龕與安上神主牌,希望能為亡者帶來利益。

 

有一次,佛陀被問起,親屬們為逝世者做功德,他能夠受到嗎?

 

佛陀說,如果他出世在天界、人間、畜生界或地獄,他不能受到供養的利益(因為他們都不知道)。

 

就是餓鬼界,也只有住在靠近人間的餓鬼(四種餓鬼中的依他施活命鬼),才能受益所為他供養的功德。

 

這說明,要幫助到剛死亡親屬的機會是非常少。

 

收藏骨灰與安上神主牌是沒有必要、無益的,既然這是沒有功德的做法,那麼會使在家居士眾更加的混亂和迷信。

 

為甚麼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教義會有區別?

 

為甚麼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教義會相反?

 

為甚麼多數的北傳佛教經典不能在南傳佛教中找到,但有些南傳佛教經典的譯文卻可以在北傳佛教中看到?

 

要明瞭這些,我們就應該研究佛陀的兩個預言。

 

在《巴利律藏》裡,我們可以看到佛陀被阿難勸服接受比庫尼後,說道:「…阿難,如果女眾沒有被接受,從在家到真理發現者所宣布的經律中的出家生活,阿難,神聖的梵行生活會住世長久,正法會住世一千年。

 

阿難,既然女眾已被接受…經律中的出家生活,阿難,現在神聖的生活不會再住世長久了,正法只住世五百年……阿難,比如那些家庭,男眾少而女眾多,很容易就會被強盜所搶、小偷的上樑,阿難,同樣的,在甚麼經律中接受女眾為出家眾,那些神聖的生活不會長久……」這意思是說,在佛陀入般涅槃(西元前543年)後的五百年中,佛陀的原本教義不會被偽經和偽律所染。

 

大約至西元前43年,過後,偽經和偽律會出現。

 

在《經藏 增支部》中,佛陀再次提到,當偽經現世時,人們再也不能分別真經或偽經,他們會同時都不接受一切的經。

 

同樣的,當偽法出現時,眾生都不能分辨正法或偽法,所以他們也一樣會同時都不接受一切的法。

 

這些現象已經發生在印度,當偽法出現之後,使到正法在佛陀的祖國完全消失。

 

根據世界馳名於研究佛經的已故英國作家,萊斯.大衛博士(TW.Rhys David英國學會會員,D.Sc.科學博士,Ph.D.哲學博士,LI.D.文學博士,D.Litt.時代文學博士),有正確證據指明南傳佛教的巴利聖典,是唯一的佛教原文在世至西元零年(大約佛曆500年)。

 

這可以用幾個真相來推論,包括佛陀所講的語言也很接近巴利文;阿育王石柱(大約西元前250年)上的銘文只記載了五部巴利文經典;至到西元零年的幾個佛教派系,都有各自的巴利經藏譯文。

 

《巴利論藏》之一的《事論》屬於辯論型,其書中所有佛法或佛學上的問題與疑問,都是根據在這期間只承認的巴利文經典來化解。

 

就算是到了第一世紀在迦膩伽的佛教僧伽會議,也只承認佛陀所講的話是在巴利聖典。

 

再看在印度以外,最早成為佛教國家的斯里蘭卡、泰國、緬甸,都從阿育王接受過來的全冊佛教經典,它們都完全相同是巴利聖典,沒有梵文本。

 

根據萊斯.大衛博士,佛教大約在西元零年才開始使用梵文,這個時候佛教梵文經典開始出現。

 

為了使這些梵文佛經突然出現有個充分的理由,有一部分被它的作者說為是取自龍宮或一個天界等等。

 

一切的北傳佛教經典差不多都是用梵文本,很多都是在第七世紀由偉大的朝聖和尚玄奘從中國行腳到印度去取到的,這大約是在佛陀入大涅槃後的一千兩百年,當時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經變化甚大。

 

而密宗或藏傳佛教,則是在第八世紀後才開始出現。

 

表面上,北傳佛教佛教的發展是非常慢的程度。

 

大約在佛陀入般涅槃後的一百年,出現了一些派系,因為不願守持嚴格的比庫戒律(例如:不能持錢財)和不願忍受修道中的苦難而分派立宗。

 

從上座長老分派出來,他們就開始以本身的邪見來更改巴利聖典。

 

上座部長老派(南傳佛教),最老的一派被認定保留著原本的巴利聖典。

 

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出家比庫眾,不願再忍受佛陀所教的修行之困苦。

 

他們開始執著佛寺,不再過著出家流浪和森林住的生活。

 

世間上阿拉漢的數目就下降了,多數的出家比庫眾開始弘法、教導修行之道,卻很少真正的跟著正法實修。

 

隨著邪見的增長,派系便不斷增加。

 

在阿育王(大約西元前250年)朝代時,就有著十八個不同見解的派系。

 

雖然在法理上還跟著巴利聖典,但已經有不同程度的更改。

 

多數的出家比庫眾懂得很少的佛法,而且很少修持戒律,所以在家眾不再尊敬他們。

 

阿育王在試過他們之後,迫使大多數的出家比庫眾脫去袈裟還俗,勸請剩餘的再實行半月一次伍波薩他(誦戒儀式),嚴持戒律等等。

 

因為有太多的邪見,所以最被尊重的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編輯了《事論》來駁倒很多在當時流行的邪見。

 

他提到原本的巴利文經典只可以代表佛陀教法的話,其他的派系不能及對,雖然當時沒有其他的冊本。

 

多數被駁倒的邪見之中,有三個是很重要的。

 

 一、靈魂原理:引用萊斯.大衛的話:「…過去異教的靈魂原理,在掩護之下間接的回到教義中,果德瑪佛陀和他早期的弟子眾都詳細表明不接受…。」

 

全部所說的『中陰身』和不同的『靈魂』,差不多有七種類,過去或現在都是在佛教中秘傳的,這都是印度瑜伽術哲學的一部分,而且是在世界上人人可得到參考的實事資料…『一』佛三身『法身、化身、報身』,『佛性』等等,這些原本都是從婆羅門教或其他的印度教得來的。」

 

二、過度讚揚佛陀:「…迷信於教主的萬能,超過於普通人類生存的原理…譬如他的母親在處女身下懷孕生他等…」等將佛陀神格化。

 

三、理想的菩薩:「…我們發現開始從小數的信仰,在長久的保持下去被證明害處,大過前兩個邪見—那就是說,佛教徒的理想不再是求證阿拉漢聖果—早期佛教的中心點和目標,但是在北傳佛教最重要的教義是自滿於菩薩願,那就是行大乘道了。

 

其實這三個見解是貫通的,互相支持,最後發展到直接衝突於果答瑪本身的教義:阿拉漢果、自修自證、解脫生死…從提倡菩薩願與輕視阿拉漢,整個清淨心意和降服自己的系統不再被註重,甚至不實修。」

 

在幾個派系持的異端邪說繼續增長。

 

西元前二世紀,盧俱多婆拖部著作摩訶瓦氏突:『在盧俱多婆拖部的手冊名,摩訶瓦突中,實在地,阿拉漢聖果偶然地被承認為理想或是最高理想,但這本書的負荷重要點是從不同看法,發展的程度不是傾向阿拉漢聖果而是菩薩聖果。』

 

慢慢的,一定會從佛陀所教的阿拉漢理想傾於於菩薩理想,當這種書的增加宣導菩薩理想。

 

西元零世紀,有了梵文,新的佛教梵文本開始出現。

 

再提萊斯•大衛博士說:「在妙法蓮華經中…我們可以見到,裡邊的說法已經遠遠超越了摩訶瓦氏突。

 

妙法蓮華經,特別明顯的譴責阿拉漢道。

 

而且教導行菩薩道是每一位圓虔誠佛教徒的目的,全部顛覆的原理,他們卻說是佛陀本身說的…過了一個時期,在後期被改了的佛教教徒,對於當時的印度教的神明都很認識,想配合兩宗的教法,所以把印度教的神明轉為菩薩,都把他們說為佛陀的隨從。

 

在這樣發展的宗派之中,阿僧是其中之一個頭目,居住在旁遮普中的白夏瓦的一位有權勢的出家人,在第六世紀中,他著作這種教法的第一本書叫瑜伽師地論。

 

他真本事能靈巧的配合兩個完全相反的原理加插上幾個印度教的神明在他新的佛教,再加上瑜伽奧妙教義中所有的萬物有靈性的大量原理。」

 

例如:中國北傳佛教佛教歷史又提到,道生說法,頑石點頭。

 

跟著時間的過去,一直出現這種新經典加插上異端邪說的教理。

 

多數的北傳佛教教理都是直接對佛陀原本的教法起衝突(例如:無量壽佛、神秘性欲愛、秘咒等),所以它們的創造者說只有一部分特選的弟子才會被秘密傳法為理由。

 

引用萊斯.大衛:「當北傳佛教的教本,在果答瑪時期多世紀後才著作的,他們想把這些新教法說為佛陀所教之法,卻實際上相反於佛陀本來的教法,所以把這些新的佛教冊本,說成是佛陀秘傳之法。

 

他們要推廣這些新思想,但是又相反於佛陀的教法,只有把它說為佛陀秘傳法,這是唯一的方法被承認這教法。

 

但真正的原始佛教是相反於秘傳的。

 

果德瑪佛陀慣常的在他一生教法時,都是完全公開給一切眾生他所提出的人生真諦。

 

在大般涅盤經中,佛陀說得很明顯:“我所教的真理中,並沒有公開教義和秘傳教義的區別。

 

對真理的尊敬,阿難,佛陀並不是一個蓋上手的教導師,收藏一些什麼來保留起來。」

 

結論:現在的佛教已經到了雜染的狀況,使到普通的一般人很難分辨正法,而且更難去責備偽法,因為太執著所堅持的偽法。

 

但是作為一名佛陀的弟子,我們的責任是弘揚正法、揭露偽法,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能夠接受它。

 

佛陀已經觀到少數的眾生『只被少數的灰塵複眼』,這些眾生可以接受正法。

 

偽法有吸引力迷誘多數的眾生,有如人類渴望見到美麗的身體,但正法卻很清楚的指出,人體中佈滿了可厭的血、尿、糞、膿等。

 

我們慈悲的佛陀所教之法,特意的教我們儘快脫離生死輪迴,但魔王的教法則是要我們常住於世,所以他才有眾生好統治。

 

機會在我們自己手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