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經律結集(五百結集,七葉窟結集)

 

佛陀般涅槃後的三個月 ,印度Magadha的國王Ajatashatru舉辦了集會 。

 

地點是在Rajagaha王舍城的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七葉窟。

 

領導比庫為阿拉漢MahaKassapa馬哈咖沙巴尊者,Ananda阿難尊者,和 Upali 伍巴離尊者。

 

Maha Kassapa馬哈咖沙巴從僧團中選取了五百阿拉漢來重述佛陀所說過的話。

 

由在佛陀身邊最久的 Ananda阿難尊者重述經藏Sutta,和持戒第一的 Upali伍巴離尊者重述律藏Vinaya。

 

他們完成了重復誦出之後 ,阿拉漢們便開始檢查字義是否有誤,然後再一起重述並檢查每個字和每個段落。

 

每一位阿拉漢都如此的念著和檢查著並將每個字記入腦海中。

 

只有當一段話被所有的阿拉漢檢查和驗證後,才會被大會採納。

 

這還包括了每段話佛陀是在哪裡、甚麼時候、麼情況、和對誰說的等等。

 

 

第二次經律結集(七百結集,根本分裂)

 

佛陀般涅槃後的100年,印度東方Vesali韋沙離城的瓦基子Vajjiputtaka比庫不遵守戒律,例如:向居士到寺院修行慚悔時 (Uposatha) 乞求錢財,他們甚至乞求一分錢到一毛錢,而這些都是違反比庫戒律的行為。

 

這些行為被西方長老比庫亞沙·咖甘噠咖之子 Yasa kàkaõóakaputta比庫看到,他總共指出了10項被違反的戒律:

帶著鹽和裝鹽的東西並需要時使用、

午後進食、

在同一天到第二個村莊進食,破壞了進食的戒律 (食量過多)、

在同一教區裡卻在不同的地方參加了超過一次的布薩日頌戒、

向大眾取得不該有的權力、

把習慣性的行為當作是首先的、

在飯後用乳漿、

喝還沒發酵的果汁、

坐在沒有邊幅的布上、

接受金銀,而這些Vajjiputtaka瓦基子比庫反對Yasa kàkaõóakaputta耶舍迦乾陀迦子比庫的指責並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聽從Vajjiputtaka瓦基子比庫們的人們道歉。

 

Yasa kàkaõóakaputta耶舍迦乾陀迦子比庫保護著自己的觀點,並取得了人們的支持。

 

這使得Vajjiputtaka瓦基子比庫們更加憤怒並逐Yasa kàkaõóakaputta耶舍迦乾陀迦子比庫出了僧團。

 

Yasa kàkaõóakaputta耶舍迦乾陀迦子比庫於是到了 Kausambi 並報告給在西方 Avanti 和南方的比庫們。

 

Yasa kàkaõóakaputta耶舍迦乾陀迦子比庫到了 Ahoganga Hill找尋大阿拉漢Sambhuta Sanavasi 並告訴他事情的嚴重性和請示他該如何處置。

 

在同一時間,西方有60位阿拉漢和80位從Avanti 和南方來的阿拉漢們聚在 Ahoganga Hill。

他們選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 作代表來處理Vajjiputtaka瓦基子比庫們的問題,而 Revata 建議到問題的當地去解決。

於是七百位阿拉漢在Vesali韋沙離舉行了集會。

當時是 Kalasoka 國王的時代。

 

明確的地點是在 Vesali韋沙離的 Valikarama,時間是 Kalasoka 國王的第11年。

阿拉漢 Sabbakami 是大會的主持人,在大會之後 ,他們宣佈了Vajjiputtaka瓦基子比庫們的行為是違反戒律且不被允許的。

 

根據 Dipavamsa 的記載,Vajjiputtaka瓦基子的比庫們反對了大會的決定並舉行了他們自己的集會,稱為 Mahasangiti大乘集會。

在此之後,Vajjiputtaka瓦基子的比庫們離開了上座部Theravada並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僧團 ,稱為 Mahasanga大乘僧團,他們稱自己為 Mahasanghikas大乘比庫。

 

於是此時整個佛教僧團便分為兩派,一派為原始佛教的長老部或稱作上座部Theravada,一派為新起的大乘佛教Mahasanghikas,原因就在於

 

Vajjiputtaka瓦基子的比庫們不遵守佛陀制定的十條紀律。

 

此次集會同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此後,又有惡比庫大天,集諸朋黨,唱「五惡見事」,挑起教義上的爭端,佛教遂分裂爲保守傳統的「上座部」和主張革新的「大眾部」兩大部派。

 

此後,部派之間繼續分裂,先後成立的部派相傳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

 

 

第三次經律結集 

佛陀般涅槃後的第234 年,集會是在印度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王阿首咖 Asoka (阿育王) 國王時代的 Patiliputta 巴嗒厘子城舉行的。

 

由於阿首咖Asoka 國王信奉了佛教 ,許多異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來取得阿首咖 Asoka 的支持。

 

雖然他們加入了佛教,但他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們自己的思想說成是佛陀的思想。

 

原始佛教的正統比庫於是和他們分開了並拒絕和他們一起參加伍波薩他 Uposatha。

 

於是在 Patiliputta波吒厘子城的的無憂園寺Asokàràma約有七年沒有舉行伍波薩他 Uposatha。

 

當地佛教內部的異教徒數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統比庫的數量,於是阿首咖王 Asoka 便請求正統比庫們來和異教徒作伍波薩他 Uposatha,但是被正統比庫們拒絕了。

 

阿首咖王Asoka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擾,於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請阿拉漢 Moggaliputta Tissa摩嘎莉之子·帝思來解除他國內的困境。

 

經過數次的失敗以後,Moggaliputta Tissa摩嘎莉之子·帝思終於默許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巴嗒厘子城和阿首咖王 Asoka會面。

 

阿首咖王Asoka 跪在河裡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對阿拉漢的敬仰。

 

阿首咖王Asoka 請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摩嘎莉之子·帝思顯示神通來證明他是位阿拉漢,他同意了並在阿首咖王 Asoka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

 

這更增加了阿首咖王 Asoka 對Moggaliputta Tissa摩嘎莉之子·帝思的信任。

 

隨著 Moggaliputta Tissa摩嘎莉之子·帝思的建議,阿首咖王Asoka在Patiliputta巴嗒厘子城舉辦了第三次的經典集會。

 

經過了阿首咖王Asoka的幫助,60000位異教比庫被逐出了僧團。

 

Moggaliputta Tissa摩嘎莉之子·帝思於是選出了1000位阿拉漢來會誦律經論三藏並編纂了一部《論事》(Kathàvatthu) (Points of Controversy),廣引經典,破斥了上座部分別說系(Vibhajjavàdin)以外的252個非正統見解,阿拉漢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經典的集成。

 

在第三次經典集會,Moggaliputta Tissa摩嘎莉之子·帝思撰寫了 Kathavatthupakarana (Points of Controversy)《論事》來推翻異教徒們加雜在佛教裡錯誤的理念和觀念等等 。

 

(當時有十八派異教在佛教裡) 這次大會還做出決定,阿首咖王Asoka 便派出九個弘法使團到國內外各地去傳播佛法。

 

其中的第八使團到了金地(Suvaõõa-bhåmi), 第九使團到了獅子國(Siïhala-dãpa)。

 

早在西元前三世紀,由阿首咖王的兒子馬興德Mahinda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就把佛教傳入了獅子國。

 

馬興德早年出家,師事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長老學習三藏聖典,博學多聞、戒行精嚴。

 

在他32歲、12瓦薩時,率領由伊帝亞(Iññiya)、伍帝亞(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達薩喇(Bhaddasàla)四位比庫,以及沙馬內拉蘇馬納(Sumaõa)、般度咖(Paõóuka)居士一行七人組成的使團,於西元前247年渡海來到蘭卡島。

 

當時蘭卡的國王迭瓦南畢亞·帝思(Devànampiya tissa,又作天愛·帝須王,西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禦花園「大雲林園」 (Mahàmegha-vanaya),修築「大寺Mahàvihàra」供養僧團。

 

這座大寺日後成爲整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發祥地和弘法中心。

 

接著長老剃度了國王的外甥馬哈利特(Mahàriññha)等五十五位蘭卡青年,弘法工作進展非常順利。

 

不久,馬興德長老又邀請他的妹妹桑喀蜜妲(Saïghamittà)長老尼從印度帶領10位比庫尼來到蘭卡,為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傳授戒法,建立比庫尼僧團。佛教迅速普及全島各地,成為幾乎是全民信仰的國教。

 

佛教非常順利地傳入蘭卡島,並且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的發展。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1、上座部佛教由作為大帝國王子出身的馬興德長老及其妹桑喀蜜妲長老尼親自前往斯裡蘭卡弘揚傳播,得到了當地國王、大臣等統治階層的鼎力護持,進展順利。

 

2、蘭卡的民族、文化、地理因素與印度相近。蘭卡島與印度次大陸之間僅隔幾十公里寬的保克海峽,島上的主要居民新哈勒人就是從印度遷去的雅利安人的後裔,他們在民族、語言、文化、宗教、生活習慣、風土民情等方面,都與印度極為相似。

因此,佛教的生活方式和思惟方式基本上可以原封不動地被蘭卡人民接受並保持下來。

 

3、蘭卡島在佛教傳入之前,只存在一些鬼神崇拜和婆羅門教等信仰,但都未形成強大的宗教勢力或系統的學說。

當佛法以一種高度嚴密完整的思想體系傳到蘭卡島時,很快就被蘭卡人民所接受並逐漸形成以上座部佛教為主體的新哈勒文化。

 

佛般涅槃三百年,上座部佛教由受到正式傳統教育的馬興德比庫等上座長老們傳入斯里蘭卡,很快被蘭卡人民完整地接受。

 

此後,蘭卡的上座部大寺派比庫們又以維護佛陀正法、律的純潔自居,排斥各種後起的佛教思想學說,使得上座部佛教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仍然保持了到目前為止最接近於佛陀時代的經典、教法、禪修、生活方式等。

 

 

第四次經律結集

 

第四次集會發生於 西元前29年,是在國王Vattagamani 時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 斯里蘭卡) 舉行。

 

主要原因是當時已沒有許多比庫能像當時的阿拉漢Mahinda馬興德一樣的將全部的經典記入腦中,配合當時文字的開發,於是當時便決定要將經典以文字記下以保存至後世。

 

Vattagamani支持了這個想法,於是便舉行了第四次結集,目的是將經典以文字記載。

 

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這難免另人起疑 。

 

但在歷史上經典的正確性的由來是這樣的,在當時的Sri Lanka斯里蘭卡發生許多內亂 ,此時有許多比庫回到南印度去避難,直到內亂結束後,他們才回到 Sri Lanka斯里蘭卡和其他比庫比對經典,發現所有重述的經典一字無誤,於是便認證了在他們腦海裡的經典是準確無誤的。

 

這套口述和記憶的傳統從佛陀入滅後便從未改過,每天比庫們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經典的正確,若有偏差,便會請示長老比庫正確的字句。

 

所以經典會保存在無數的比庫記憶裡,他們每天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來確保經典的正確性。

 

為了確保在未來經典的正確,他們決定將經典用文字寫下。

 

大阿拉漢 Maharakkhita 和五百位阿拉漢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並將其寫在棕梠葉上。

 

地點是在一個叫做Aloka lena的山洞。

 

大會圓滿的結束,且經典被正確的寫下和小心的保存。

 

從這之後,棕梠葉經傳播和出現在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等地。

 

 

第五次經律結集 

第五次集會發生在西元1871年,在緬甸國王 Mindon 的時代,地點在 Mandalay,目的是要重述、驗證、和比對經典,來確保一切無誤。

 

由三位阿拉漢主領,分別為 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 Mahathera Sumangalasami。

 

其中還有2400位比庫。

 

整個集會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方式也和第一次集會一樣的嚴謹 。

 

這次集會 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729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

 

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長,和 3.5 feet 寬。

 

 

第六次經律結集 

第六次集會發生在西元1954年,地點在緬甸仰光,由緬甸政府贊助。

 

由政府領導 U Nu 率領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次集會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山洞完成後,大會聚集於5月17日,西元1954 年。

 

就像之前的集會一樣,這次集會的目的是重述和驗證經典。

 

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2500位長老比庫們,同時聚集於此。

 

這八個國家為 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尼泊爾。

 

由近代的大阿拉漢 Mahasi Sayadaw(馬哈希尊者 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 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問證。

 

此後 ,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 (除了印度以外 )。

 

整個過程花了兩年的時間,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考察,總算於佛陀般涅槃後的2500年的5月,西元1956年完成。

 

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

 

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