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德瑪佛陀涅槃經過兩千五百年的演變,佛陀的教法被改的千奇百怪,甚至有些地方已經遠遠偏離佛陀的本懷了。那麼,早期原始佛教的聖典例如: 經藏相應部中,那些真正符合佛陀教導的教法,是怎樣的呢?佛陀的教導到底是甚麼?佛陀的教導,不是要教導人們變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陀也不是無所不能的賜福者、護佑者。佛陀(佛像)不是用來磕頭禮拜、燒香祈求、念咒語加持的偶像。  

 

因為佛陀教導的是

1.為了離苦,為了徹底理解苦的真相「尊者!這裡,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問我們:『賢友們!為了甚麼目的跟隨沙門果德瑪修梵行呢?』尊者!當被這麼問時,我們這麼回答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賢友們!是為了對苦的徹底理解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經藏 相應部 為了甚麼目的經》

「諸比庫!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問你們:『賢友們!為了甚麼目的跟隨沙門果德瑪修梵行呢?』

諸比庫!當被這麼問時,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賢友們!為了對苦的徹底理解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  

諸比庫!如果其它外道遊行者們又這麼問你們:『那麼,賢友們!甚麼是那為了對苦的徹底理解而跟隨沙門果德瑪修梵行呢?』  

諸比庫!當被這麼問時,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賢友們!為了徹底理解眼是苦的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為了徹底理解色是苦的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為了徹底理解眼識是苦的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為了徹底理解眼觸是苦的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為了徹底理解凡以這眼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是苦的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舌是苦的……;瞭徹底理解意是苦的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為了徹底理解凡以這意觸為緣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受都是苦的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  

賢友們!是為了這些的徹底理解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   諸比庫!當被這麼問時,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節選自《經藏 相應部 35相應 152經 為了甚麼目的梵行經》  

 

佛陀的教導到底是甚麼?  

佛陀的教導,不是像後期佛教變異了的佛教那樣――宣揚有一個不滅的清淨佛性或永恆依託的莊嚴佛國;也不是宣揚蓋寺廟、建佛像、捐香油錢;也不是鼓吹依靠一個大師、上師、活佛、仁波切作為偶像或愛人。  

佛陀的教法是切切實實,靠自己去學習並靠自己以八聖道來努力,斷除一切導致苦的煩惱之心。  

 

2.為了離苦的根源――貪、嗔、癡、心靈束縛、煩惱的習性、煩惱...「諸比庫!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問你們:『賢友們!為了甚麼目的跟隨沙門果德瑪修梵行?』

諸比庫!當被這麼問時,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賢友們!為了貪的褪去,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經藏 相應部 45相應 41經 褪去貪經》

「諸比庫!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問你們:『賢友們!為了甚麼目的跟隨沙門果德瑪修梵行?』諸比庫!當被這麼問時,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賢友們!為了結(煩惱對心靈的束縛)的捨斷,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   「……『賢友們!為了煩惱潛在趨勢的根除斷絕,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   「……『賢友們!為了旅途(生死輪迴苦途)的徹底理解,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   「……『賢友們!為了煩惱的滅盡,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   「……『賢友們!為了明(解脫苦的知識)與解脫果(解脫的結果)的作證,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   「……『賢友們!為了智與見(對苦集滅道的智慧與正見),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中略)。」《經藏 相應部 45相應 42-47經 捨斷結經》  

「諸比庫!如果其他外道遊行者們這麼問你們:『賢友們!為了甚麼目的跟隨沙門果德瑪修梵行?』  

諸比庫!當被這麼問時,你們應該這麼回答那些其他外道遊行者:『賢友們!為了無取著涅槃(徹底消除執著、熄滅渴愛),而跟隨跋格瓦修梵行。』節選自《經藏 相應部 45相應 48經 無取著涅槃經》  

 

佛陀的教導到底是甚麼?  

佛陀的教導,其全部體系,既沒有秘密,沒有隱藏,也沒有特權,更沒有門檻。從滅除貪、嗔、癡之中,得以見到法的全部。  

 

3.法的教導者,實踐者,達成者,達成之道――捨斷貪、嗔、癡

「沙利子賢友!誰是世間中如法之說者呢?誰是世間中的善修行者呢?誰是世間中的善至呢?」  

「賢友!凡教導為了貪的滅盡之法者,教導為了嗔的滅盡之法者,教導為了癡的滅盡之法者,他們是世間中如法之說者。  

賢友!凡為了貪的滅盡之修行者,為了嗔的滅盡之修行者,為了癡的滅盡之修行者,他們是世間中的善修行者。  

賢友!凡其貪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嗔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癡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者,他們是世間中的善至。」「又,賢友!為了這貪、嗔、癡的捨斷,有道,有道跡(達成的途徑)嗎?」  

(沙利子說)「賢友!為了這貪、嗔、癡的捨斷,有道,有道跡。」   「又,賢友!為了這貪、嗔、癡的捨斷,甚麼是道?甚麼是道跡呢?」  

(沙利子說)「賢友!就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賢友!為了這貪、嗔、癡的捨斷,這是道,這是道跡。」「賢友!為了這貪、嗔、癡的捨斷之道是善的,道跡是善的,又,沙利子賢友!對不放逸來說,它已足夠。」《經藏 相應部 38相應 第3經 如法之說者的詢問經》  

 

佛陀的教導到底是甚麼?  

佛陀的教導,引導很多人達到聖者的境界,這聖者的境界並非高高在上或是不死,或是身體變成光或是變得萬能或是永遠擁有一切財富與享樂――不是!所謂聖者,是徹底解脫了內心的煩惱。  

 

4.法的終極達成

「沙利子賢友!被稱為『阿拉漢狀態』,沙利子賢友!甚麼是阿拉漢狀態呢?」「賢友!凡貪的滅盡、嗔的滅盡、癡的滅盡,這被稱為阿拉漢狀態。」《經藏 相應部 38相應 第2經 阿拉漢狀態的詢問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