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跋格瓦住在鴦崛多羅波(Anguttarāpans)國名謂阿波那(Āpana)的城市。

 

一時,跋格瓦著衣、執持衣缽,朝往阿波那城托缽。

 

他在阿波那城漫遊托缽和托缽歸來,用餐後,他前去某樹林實行一天的修行。

 

進入樹林後,他在樹根上坐下。

 

當時,在家人哺多利(Potaliya)為了運動而散步及四處溜達,穿著完整的服裝,撐著雨傘和穿著拖鞋,他也前去那個樹林。

 

進入樹林後,他朝著跋格瓦走去並向他相互問候。

 

恭敬的客套話說完後,他便站在一旁。

 

跋格瓦向他說:「在家人,這裡有一些座位,如果你喜歡就坐下吧。」

 

當這話題被說起,在家人哺多利心裡想:「沙門果德瑪稱我為在家人。」因此他生氣與不高興了,他保持著沉默。

 

跋格瓦第二次向他說:「在家人,這裡有一些座位,如果你喜歡就坐下吧。」

 

接著,在家人哺多利第二次心裡想:「沙門果德瑪稱我為在家人。」因此他生氣與不高興了,他保持著沉默。

 

跋格瓦第三次向他說:「在家人,這裡有一些座位,如果你喜歡就坐下吧。」

接著,在家人哺多利第三次心裡想:「沙門果德瑪稱我為在家人。」因此他生氣與不高興了,他向跋格瓦說:「果德瑪,您稱我為在家人,那是不正確及不適當的。」

 

「在家人,你有一個在家人的外觀、表徵和形象。」

 

「果德瑪,雖然如此,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工作和捨棄了所有的事務。」

 

「在家人,你用甚麼方法放棄你所有的工作和捨棄你所有的事務呢?」

 

「果德瑪,我已經把我所有的財富、米糧、銀器和金屬品給了我的孩子們,當做他們的繼承物。

 

在沒有勸導及告誡他們的情況下,我只是依著食物和衣服而生活。

 

這就是我如何地放棄了所有的工作和捨棄了所有的事務。」

 

「在家人,你所描繪之事務的捨棄是一件事,但在聖戒中,事務的捨棄則是另外一回事。」

 

「尊者,甚麼是聖戒中所謂的事務之捨棄?

尊者,那是很好的,假如跋格瓦能夠教我法,指示我甚麼是在聖戒中所謂的事務之捨棄。」

 

「那麼,在家人,諦聽、仔細專注,我要說了。」

 

在家人哺多利回答:「是的,尊者。」

 

跋格瓦如此說:在此,聖戒中所提及將導致事務之捨棄的教義有八種。

 

是哪八種教義呢?

 

依止不殺生,殺生的行為當捨棄。

 

依止只取所給與的,不予而取當捨棄。

 

依止真實語,妄語當捨棄。

 

依止善語,兩舌當捨棄。

 

依止無貪,貪婪當捨棄。

 

依止不惡口,惡口當捨棄。

 

依止不忿怒、不懊惱,忿怒、懊惱當捨棄。

 

依止不傲慢,傲慢當捨棄。

 

此八種教義乃是在聖戒中所提及將導致事務之捨棄,沒有被詳細地解說但卻簡單地交待明白了。

 

「尊者,那將是很好的,如果跋格瓦出於慈悲,能詳細地向我解說這八種在聖戒中所提及將導致事務之捨棄的教義,那是跋格瓦已簡單地交待但還沒有詳細地解說的。」

 

「那麼,在家人,諦聽、仔細專注,我要說了。」

 

在家人哺多利回答:「是的,尊者。」

 

跋格瓦如此說:依止不殺生,殺生的行為當捨棄。

 

如此它被講述了,但這表明是根據甚麼呢?

 

在此,聖弟子如此思惟:『我實行的方法是為了拋棄與捨離諸有結,雖然如此我可能殺生。假如我殺生,我將對此行為感到內咎;通過了調查,智者將對於我所做的而責備我。

 

而且,當身體解散死亡之後,由於殺生的行為,將趣向一個不愉快的目的地。況且,殺生的行為本來就是一種束縛及一項障礙。透過殺生,污穢、煩惱和熱惱同時也會升起。

 

一個戒殺生的人,不會有污穢、煩惱和熱惱。』

 

以此為根據,此事被指明:依止不殺生,殺生的行為當捨棄。

 

〔依止只取所給與的,不予而取為當捨棄。〕如此它被講述了…

 

〔依止真實語,妄語當捨棄。〕如此它被講述了…

 

〔依止善語,兩舌當捨棄。〕如此它被講述了…

 

〔依止無貪,貪婪當捨棄。〕如此它被講述了…

 

〔依止不惡口,惡口當捨棄。〕如此它被講述了…

 

〔依止不忿怒、不懊惱,忿怒、懊惱當捨棄。〕如此它被講述了…

 

〔依止不傲慢,傲慢當捨棄。〕如此它被講述了。

 

但這表明是根據甚麼呢?

 

在此,聖弟子如此思惟:『我實行的方法是為了拋棄與捨離諸有結,雖然如此我可能傲慢。

 

假如我傲慢,我將對此行為感到內咎;通過了調查,智者將對於我所表現的而責備我。況且而且,當身體解散死亡之後,由於曾經傲慢的原故,將趣向一個不愉快的目的地。

 

況且,傲慢的心態本來就是一種束縛及一項障礙。透過傲慢心,污穢、煩惱和熱惱同時也會升起。

 

一個沒有傲慢心的人,不會有污穢、煩惱和熱惱。』

 

以此為根據,此事被指明:依止不傲慢,傲慢當捨棄。

 

此八種在聖戒中所提及將導致事務之捨棄的教義已經被詳細完善地解說了。

 

然而,在聖戒中所提及的捨棄事務之教義還沒有完全及在全部狀態中被實現。

 

「尊者,怎樣才算是在完全及在全部狀態中實現了聖戒中所提及的捨棄事務之教義呢?尊者,那是很好的,假如跋格瓦能夠教我法,指示我如何在完全及在全部狀態中實現聖戒中所提及的捨棄事務之教義。」

 

「那麼,在家人,諦聽、仔細專注,我要說了。」

 

在家人哺多利回答:「是的,尊者。」

 

跋格瓦如此說:當達成由捨心而淨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時,聖弟子回憶他許多過去生,即:一生、兩生…(如第五十一經,二十四段)…他能如此憶念許多過去生的生活型態與細節。 

 

當達成由捨心而淨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時,以清淨及優於人眼的天眼,聖弟子看見了眾生死亡與再出生,低賤與高貴的,美麗與醜陋的,幸運與不幸的…(如第五十一經,二十五段)…他瞭知眾生如何根據他們的業而受報。

 

當達成由捨心而淨化的同等崇高之正念的境界時,通過自我體證的如實智慧,聖弟子當下進入與安住於心的解脫與漏盡慧中。

 

在家人,在此,聖戒中所提及的捨棄事務之教義已經完全及在全部狀態中被實現。

 

在家人,你怎樣想呢?你是否有自我的觀察到任何捨棄事務的跡像猶如在聖戒中所提及的捨棄事務之教義被完全及在全部狀態中實現時一般?

 

「尊者,我如何能夠自我比擬有如在聖戒中所提及的捨棄事務之教義被完全及在全部狀態中實現時一般呢?

 

尊者,我較在聖戒中所提及的捨棄事務之教義被完全及在全部狀態中實現時還差得很遠。尊者,儘管其他宗派的行腳者不是高尚的,我們則認為他們是高尚的。

 

儘管他們不是高尚的,我們則以高素質的食物供養他們。

 

儘管他們不是高尚的,我們則以高貴的地方安置他們。

 

但儘管諸比庫是高尚的,我們則認為他們不是高尚的。

 

儘管他們是高尚的,我們則以不適合高尚人物的食物來供養他們。

 

儘管他們是高尚的,我們則以不適合高尚人物的地方來安置他們。

 

尊者,至於此刻,由於其他宗派的行腳者不是高尚的,我們應該瞭知他們不是高尚的,由於他們不是高尚的,我們應以不適合於高尚人物的食物來供養他們。

 

由於他們不是高尚的人物,我們應以不適合高尚人物的地方來安置他們。

 

但是,由於諸比庫是高尚的,我們應該瞭知他們是高尚的。

 

由於他們是高尚的,我們應以高素質的食物來供養他們。

 

由於他們是高尚的,我們應以適合於高尚人物的地方來安置他們。

 

尊者,跋格瓦已經激勵了我要愛戴沙門、信奉沙門與尊敬沙門。

 

薩度!果德瑪。

 

薩度!果德瑪。

 

果德瑪以種種方法使佛法通俗明徹,就好像他能扶起被推翻的,揭露被隱藏的,指示失途者迷津或在黑暗中為眼明者撐燈使其可見諸色。

 

我向果德瑪,法及僧團比庫祈求皈依。

 

從今以後,願果德瑪認我為終生皈依他的在家居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