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各位賢友:晚安!今天,我想和大家談一談專修和散修。在共修時段,坐在禪堂裡一心不亂地專注禪修業處,稱為專修。專修法由於避免了除坐姿以外的其他威儀,也避免了除業處以外的外緣,心是投入的,所以稱為專修。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威儀是不斷變化的,例如:行走、站立、坐著、躺臥、移動等或者手要不斷操作各種事情,走路時腳步要移動等。還有,平時眼睛是張開的,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外緣;耳朵是開放的,任何聲音都可以撞擊耳門,而且思維也不像專修時那麼專注、專心。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守護好正念,沒有守護好心念,心就會像猴子一樣,像野馬一樣,這樣我們將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在胡思亂想。在禪坐時雖然很專心,但是一下座後心又追隨著習氣,又追隨著煩惱,又追隨著妄想,這樣我們的禪修就很難有好的效果。

應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修行呢?學會散修。散修的『散』是指姿勢,身體的威儀處於行立坐臥的任何一種,六門也處於活躍狀態,不像專修的時候關閉眼、耳、鼻、舌、身、五門,只用意門,只是用心去專注業處。在平時六門都是開放的,接受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所緣以及法所緣的撞擊。比如走路的時候要看路面,特別是這個季節很多螞蟻、很多蟲,不小心的話會踩死牠們,我們的眼睛不可能閉著。有些人比較忙,要搬東西、掃地等等。這時是不是不能禪修了呢?不是的,還是可以!在這些情況下的修行稱為『散修』或者稱為散心修。  

 

散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知道身體的動作。

如果心還很粗,也就是心比較散亂的時候,可以只是把心放在身體上,乃至只注意身體的動作。比如掃地的時候注意肢體的動作,注意不要掃死螞蟻蟲子等,要有正念地掃。雖然速度上掃得快也好,掃得慢也好,只要有正念就好。心念放在身體上,屬於『有益正知sātthaka- sampajaññā』,它是一種培養正念正知的方法,比掃地時胡思亂想更好。這一種方法是在心比較粗或者做事的時候,由於動作比較快或複雜,心難以細下來,就可以這麼做。  

 

第二、覺知自己的心念。

要學會時時瞭知自己的心念。比如當你感到煩躁時,要知道你的心已經生起煩惱了,不耐煩了。例如:在廚房做事時,看見有人不聽安排而讓自己心生煩惱,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跳出這個外緣,沒有很好地觀照自己的內心的話,就會被煩惱控制,被煩惱綁住了。這個時候心要跳出來,要知道我的心已經在鬧情緒了,在賭氣、討厭、不耐煩了。經常很好地觀照自己的心,煩惱在一生起時即被我們的正念所鎮伏、壓服。如果沒有正念的話,煩惱就找到滋生的機會,會越來越增長,會越來越強大。任何煩惱在剛剛開始時力量都是很弱的。例如:生氣,當你看到冤家死對頭時,第一反應是討厭他。但是在你一接觸到不喜歡的外緣時,心很快就瞭知:「啊!我的心已經被目標套住了,我的心已經被煩惱抓住了。」如果你能很快地察覺到它,察覺到自己的心陷入了煩惱,那種嗔怒、生氣、厭惡、排斥的力量很快就變弱。為甚麼呢?因為有了正念,煩惱就會變弱。  

如果出現了喜歡的物件,比如在托缽時看到有好吃的東西,於是生起貪心:「哈!今天又有肉吃了,我要舀多一點!」這時你盯著的只是美味,卻沒有看到你的心在粘著好吃的東西,沒有看到貪心的生起。如果沒有正念,心就被貪慾抓住了。煩惱一生起時,正念就生起。就好像一個小偷,後面老是跟著員警,雖然小偷下手很快,但是員警也能很快地把他抓住,那這個小偷就不可能為非做歹到哪裡去。妄想、貪、嗔、癡就好像小偷,正念好像警察,如果任憑小偷去偷,小偷就會越來越大膽,甚至明目張膽,原來的暗偷變成後來的明搶。如果一個人沒有用正念防護自己的心的話,剛開始的時候還有點慚愧心,知道生氣不好,到後來明目張膽地生氣,還以為透過生氣才能樹立威信,這樣心就慢慢地陷入煩惱。   你會生氣一次,就會生氣第二次、第三次……..。生氣次數多了就變成一種習氣。所謂『習』就是不斷重複,不斷重複的煩惱稱為『習氣』。一旦煩惱重複多了就變成個性、變成習氣。

人家說這個人個性不好,難以相處,大家都不喜歡,就是因為不斷地重複做不該做的事情,重複說不該說的話。為甚麼呢?因為他沒有守護好正念,沒有防護好心,任憑煩惱在心裡滋生。所以我們要提升對心的觀照能力,要提升心對煩惱的控制能力,這屬於『有益正知』或『適宜正知sappāyasampajaññā』,也是培養正念正知的方法。

不過,有些禪法把這種訓練方法稱為『內觀』或『維巴沙那』,但其實它還不是『內觀』。為甚麼呢?因為只要禪修者還沒有能力見到究竟名法,他所見到的這些所謂的『生氣』等就還是概念法或者說是一堆名法的組合,所以不能稱為『內觀』,它只屬於正念的訓練。  

 

第三、覺知業處。

日常生活中更好的禪修方法是把自己的業處帶到任何一種動作、任何一個地方,這種訓練方法稱為『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ññā』。如果大家以入出息念為自己的根本業處,那麼走路也覺知呼吸,掃地、如廁的時候也覺知呼吸,洗缽等一切動作都在覺知自己的呼吸。專修的時候叫做專注呼吸,而在平時叫做覺知呼吸。雖然所緣都是呼吸,但是用的心力不同。

『專注』是指全心投入去知道它,清楚知道它,而『覺知』比專注的力度稍微弱一點,但還是清楚地知道。在平時甚至可以用『知道』呼吸,知道又比覺知稍弱一點,但仍然是把心放在呼吸上。為甚麼平時不用專注呢?因為眼睛還要看,耳朵還要聽,手還要操作,腳還要行走,所以不能叫專注。比如掃地的時候,我們既要看會不會掃到蟲蟻,又要看哪裡樹葉多,把它們掃到一堆。這個時候不斷地分心,按照阿毗達摩來說,眼門心路、身門心路和意門心路交換不斷地生起,所以說『專注』是說不過去的,最多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念在呼吸上。這些都需要慢慢訓練。

平時的散修比座中的專修更難,但是能夠做好散修的話,其效果會比專修更好。有些禪修者之所以被聽說或者據說修得好,但是卻很難相處或者個性不好,就是因為只懂得專修,不懂得散修,只懂得在座中專心投入,在平時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因此我強調過很多次,以後還是會繼續強調的,就是『禪修好不如個性好』!我們不要求每個人禪修一定要好,但是卻要求大家個性要好。不管你的修行怎麼樣,但是你的言行舉止看上去要像個修行人。如果聽說中你修行很好,但是你的個性卻連一個出家人都做不到,連一個修行人都做不到,那麼聽說你修得很好,你的言行是帶給人信心,還是帶給人懷疑?所以,修行還沒有提升之前就要先把自己的身、把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心先收好,先修好。

修得好不好極大部份是因為過去生巴拉密的原因,許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今生。如果擁有很好的巴拉密,今生可能稍微精進一下,你就可能證得禪那,就可以修得很好。如果你今生沒有好好地防護自己的身、語、意,雖然在座中有能力專注,但是你的個性卻很容易讓人喪失信心,這是很不應該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是片面地追求在禪坐中、專修的時候能夠投入。

專修的時候能夠專注,你的禪修修得上去,每天都有新的功課可以報告,但是在平時散心的時候卻不防護心,於是你的習氣、煩惱都表現出來,暴露出來讓別人看,你的言行舉止讓人跌破眼鏡,於是別人會懷疑:「怎麼這個人修行那麼好還會這樣?還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由於懷疑你的行為,導致懷疑你的修行;懷疑你的修行,導致懷疑禪法。如此,聽說中修得越好但個性不好的人,無論對他人還是對教法都是一樣破壞!所以我們應該透過正念正知來鎮服這些煩惱、習氣。即使禪修還沒有成就,即使禪修還沒有提升,但是我們的言行舉止也要像個修行人,特別是出家人應該像個出家人。這樣的話我們不管修得怎麼樣都是在進步,都是在提升。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修行人的利益,而不只是搞一些虛名。除了專修之外,更要注重平時的培養,平時正念的守護,正念正知的維持。除了精進禪修、做好專修之外,平時的心念要保護好,要做好散修。我們可以說『專修容易散修難』,因為真正守護好心、保護好心還是在散修狀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禪堂裡一坐,大家的姿勢都一樣,你的習氣不容易表現、暴露出來。一旦用自己隨意的姿勢、隨意的威儀,行走、坐著、站立也好,這些威儀都顯示出你的心念。姿勢和行為是身表,所講的話是語表,身表和語表都源自於心。你有這樣的心念,才有這樣的行為,才有這樣的語言,如果你的言行舉止都顯現出你的煩惱習氣,證明你是一個煩惱的奴隸、習氣的奴僕。我們要做心的主人,要調伏好心,訓練好心,讓心納入正念的管理。

心是很好訓練的,心是很好引導的,雖然這並非易事,但是它卻是可以引導的。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引導心,放縱心。放縱心,永遠是心的奴隸。我們要嘗試做心的主人,用正念正知去調伏它,去管理它、控制它、引導它,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個性上不斷提升,在修行上不斷增長,在禪修上修有所成!希望大家一起精進努力,與大家共勉!讓我們感恩尊者的慈悲開示!讓我們頂禮尊者!讓我們隨順法,讓法進入我們的心,讓我們做心的主人!薩度!薩度!薩度!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