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問:甚麼是業?

答:直譯巴利語kamma業是『作為』,但在佛教裡則專指『意願的作為』。 

在究竟界的角度來看,業是指善心或不善心裡的思心所,因為思是負責造業的心所。 

所以佛陀說:「諸比庫,我說為業的即是思,因為由於它的意願,人們才會通過身、口、意造業。」 

除了佛陀與阿拉漢的思之外,一切速行心的思都有業。 

佛陀與阿拉漢不再造業,因為他們已完全斷除了作為業之根源的無明與愛。 

然而,只要名色還存在,即使佛陀與阿拉漢也都必須體驗由成熟的過去業所致的果報,直至他們入般涅盤為止。 

業之定法是獨立運作的;它確保所造的業依其善惡而帶來相符的果報,即如所種下的種子肯定會依其種類而長出果子。 

在諸因緣具足時,業即會產生其果,即果報心與心所以及業生色法。

 

 

問:甚麼是依作用的四種業?

答:依作用而分別,業有四種:

一、令生業;

二、支助業;

三、阻礙業;

四、毀壞業。 

諸業執行各種不同的作用,在此提及了四種。 

業能在不同的時期,執行當中一個或多個作用。

 

 

問:甚麼是令生業?

答:令生業是在結生及一輩子裡,產生果報心、心所與業生色的善或不善思。 

在結生那一刻,令生業產生了結生心以及組成新生命身體的業生色。 

在一世之中,它繼續產生其他果報心與業生色,例如:五根、性根色及心所依處。 

只有在臨死時成熟的業,才能產生出結生心,但一切善與不善業,都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其果報。 

通常執行產生結生的是『足道之業』或『完成作為之業』,但『未足道之業』也能夠執行產生結生。

 

 

問:甚麼是支助業?

答:支助業是沒有機會成熟以產生結生的業,但它支助令生業,延長後者所產生的善報或惡報或者是支助後者所產生的五蘊。 

例如:由於善的令生業成熟,某有情投生為人,支助業即協助延長其壽命以及確保他健康、豐衣足食。 

反之,當不善的令生業帶來病痛時,其他不善業則可能支助它,以令醫藥無效,因而延長了病痛。 

當某有情由於不善的令生業而投生為動物時,支助業即會援助該惡業產生更多的苦果,也可能延長其壽命,令到不善果報心之流更長久。

 

 

問:甚麼是阻礙業?

答:阻礙業也是沒能產生結生之業,但能夠阻礙令生業,以縮短後者的善或惡報。 

即使令生業在過去造下時是很強,但在阻礙業的直接對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產生它的果報。 

例如:在阻礙業的影響之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家庭;原本能帶來長命的業,變成只能帶來短命;原本能帶來美貌的業,變成只能帶來平庸的面貌等等。 

反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大地獄的不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小地獄或餓鬼道。 

在一生當中,可看到許多是阻礙業造成的事件。 

例如:在人間裡,這種業會阻礙業生五蘊,而支助惡業成熟,導致個人在財富、親友等方面遭受損失與痛苦。 

在惡趣裡,阻礙業則可能對抗令生業,而帶來一些快樂。

 

 

問:甚麼是毀壞業?

答:毀壞業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較弱的業,不令它繼續產生果報,而引生自己的果報。 

例如:某人出生為人,其令生業原本能夠帶給他長壽,但毀壞業的出現令到他早日夭折。 

根據列迪長老,毀壞業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導致瞎眼、耳聾等,也能夠導致變性。 

《阿毗達摩義廣釋》對令生業及毀壞業之間的分別所作的解釋是:令生業在引生自己的果報時並沒有中止其他業,而毀壞業則先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產生自己的結生果報。 

但《阿毗達摩義廣釋》所提到的其他論師則認為毀壞業完全沒有產生自己的結生果報;它只是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讓另一種業有機會產生它的結生果報。 

列迪長老舉出了故意殺生作為例子,以闡明一種業如何執行上述四種作用。 

在某人殺了人之後,只要該業沒有機會在臨死時成熟,以產生結生,它就只能執行支助、阻礙與毀壞三種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他惡業成熟;或阻礙善業成熟;或中止善業的效力。 

當殺生業獲得機會成熟時,每一個『殺生之思』皆能導致投生到諸惡趣。 

過後,當它沒有能力再導致投生時,它還是有能力執行其他三種作用,甚至在未來的十萬大劫也都還有效。

 

 

問:甚麼是依成熟的四種業?

答:依業成熟產生果報的次序,業有四種:

一、重業;

二、臨死業;

三、慣行業;

四、已做業。

 

 

問:甚麼是重業?

答:重業非常的強,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他業可以阻止它。 

在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是禪那。 

在不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有五逆罪與不能改變的邪見(決定性邪見)。 

五逆罪是:殺父、殺母、殺阿拉漢、出佛身血、分裂僧團。 

若人培育了禪那,但在過後造了任何一種逆罪,其善業即會被該惡業阻止,且後者必定會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到惡趣裡。 

例如:佛陀的表兄弟迭瓦達答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領導僧團,而在該念頭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 

過後他再傷了佛陀與導致僧團分裂,而因後者之業在死後墮入無間地獄。 

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種五逆罪,他過後即不可能證得禪那或出世間法,因為該惡罪形成了一種無可抗敵的障礙。 

這是為何當未生厭王在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時,雖然擁有一切證悟初果的因緣,但卻不能證得初果,因為他之前已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賓比薩拉王。

 

 

問:甚麼是臨死業?

答:臨死業是有情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 

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 

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惡業,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 

這是為何在佛教國家裡,提醒臨終者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勸他激起善念已成為一種傳統。 

在沒有重業之下,一般上所造的臨死業即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裡。 

這並不意謂該人能夠免除以往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在諸緣具足時,這些業也能夠產生它們的果報。

 

 

問:甚麼是慣行業?

答:慣行業是習慣性上時常造的善業或惡業。 

在沒有重業與臨死業之下,一般上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

 

問:甚麼是已作業? 

答:已做業是所有,不包括在重業、臨死業、慣行業這三種的業。 

在沒有上述三種業之下,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

 

 

問:甚麼是依時間的四種業?

答:依成熟的時間,業有四種:

一、現生受業;

二、次生受業;

三、後後受業;

四、無效業。

 

 

問:甚麼是現生受業?

答:這種業必須在它被造的那一世裡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以令它成熟,它即變成無效。 

根據《論藏》,在同一個心路過程裡的七個速行心,第一個速行心是最弱的,因此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帶來果報。

 

 

問:甚麼是次生受業?

答:這種業必須在它被造的下一世裡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以令它成熟,它即變成無效。 

這種業是由心路過程裡的第七個速行心所造,該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心。

 

 

問:甚麼是後後受業?

答:只要諸緣具足,這種業能夠從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後的任何一世裡成熟。 

這種業是由心路過程裡的中間五個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還在輪迴裡,它即永遠不會變成無效。 

沒有任何人能夠免除體驗後後受業的果報,即使佛陀與阿拉漢也不例外。

  

  

問:甚麼是無效業?

答:無效業這一詞,沒有指定是那一種業。 

它可以是沒有獲得具足的緣以成熟的現生受業及次生受業。 

對於諸阿拉漢,只能在未來世成熟的業都變成無效業,因為他們在當世即會證入般涅槃。

 

 

問:甚麼是依成熟之地的四種業?

答:依產生果報之處,業有四種:

一、不善業;

二、欲界善業;

三、色界善業;

四、無色界善業。

 

 

問:甚麼是不善業?

答:依造業之門不善業有三種,即:身業、語業、意業。 

殺生、偷盜、邪淫是身業,一般上是通過身門發生,而名為身表。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語業,一般上是通過語門發生,而名為語表。 

貪婪、嗔恨、邪見是意業,一般上只發生於意門而無身或語表。 

這裡列出了十種『不善業之道』,其中三種是身業、四種是語業、三種是純意業。 

首七種是指導致實行各自作為的思心所。 

無論該做為是否已完成,該思都是不善的;但若已完成其作為或已達到目的,例如:達到令受害者死亡或完成獲取他人的財物等等,它們即成為『足道之業』(已完成做為之業)。

 

 

問:甚麼是身、語、意業?

答:關於業,它是經過"門"所造。 

身門即是身表,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他們心中生起之思表達於外。 

說『一般上』是因為也可以通過言語達成殺生或偷竊,例如:命令他人做;但這種業還是屬於身業。 

語門即是語表,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心中生起之思表達於言語。 

雖然妄語等亦能通過身體進行,例如:通過書寫或打手勢,但由於主要實行它們的是語門,所以它們還是被稱為語業。 

一般上,貪婪、嗔恨、邪見只發生在心裡,而沒有達到通過身體或言語表達於外。 

這種業稱為通過意門發生;而意門則是一切心的總稱。 

貪婪是貪心所,生起為希望獲得他人的財物。 

即使已對他人的財物生起了貪念,但若還沒有希望獲得該財物,它即還不是『足道之業』。 

嗔恨是嗔心所。 

當生起為希望他人遭遇危害與苦難時,它即已成為『足道之業』。 

邪見:當接受『沒有所謂的道德』及『沒有因果業報』認為正確時,它即成為『足道之業』。 

在經藏中時常提到三種邪見:斷見——此見否認人死後還會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認業有善惡。 

無做見——此見認為業是不能產生果報的,認為一切業都是無效的。 

無因見——此見認為沒有污染或淨化有情的因緣,所以該有情是由於偶然、命運或需要而被污染或淨化。

 

 

問:甚麼是依因所造業?

答:殺生、惡口、嗔恨自嗔因而生;邪淫、貪婪、邪見自貪因而生;其餘四者自該兩因而生。

 

嚴格來說,嗔恨是嗔因的一種呈現方式;貪婪是貪因的一種呈現方式;邪見是邪見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 

如是這三業之道是上述三種心所。 

其他七業之道則是與不善因同時生起的思心所。 

雖然有時候貪可以是殺生的潛在動機,而嗔可以是邪淫的潛在動機,但在《論藏》的角度來說,導致切斷其他有情命根的思,肯定是擁有嗔因,即嗔恨其他有情的存在;而導致犯邪淫的思,肯定是擁有貪因,即想要與不如法物件行淫之欲。 

導致造作偷竊、妄語、兩舌及綺語的思,則可以是與貪或嗔相應。 

一切不善業之道,肯定與癡因相應。 

不善業也就是十二不善心。 

於此則視整個心與諸相應心所為業,而不是只視思心所為業。

 

 

問:甚麼是欲界善業?

答:依造業之門,欲界善業有三種:

屬於身門的身業、

屬於語門的語業、

屬於意門的意業。 

依佈施、持戒、禪修亦有三種,依心的組別則成八種。 

它也可以成為十種,即:

施、

持戒、

禪修、

恭敬、

服務、

分享、

迴向功德、

隨喜他人的功德、

聞法、

弘法、

正直己見。 

於此,依造業之門列舉了十種善業。 

三種善身業是遠離三種不善身惡行;四種善語業是遠離四種不善語惡行;三種善意業是無貪婪、無嗔恨、正見。 

於究竟界,前七種是兩種離心所,即:正業心所與正語心所;以及與該些離心所同時生起的思心所。 

後三者是屬於三善因,即:無貪、無嗔、無癡。 

一般上,於此所列的三種及十種福業,被稱為三種及十種『福業事』(造福的基礎),這些善業是通過八大善心所造。

 

 

問:甚麼是色界善業?

答:色界善業純粹屬於意門。 

它是已達到安止定的禪修,依諸禪支的分別而有五種色界善業,這即是五種色界禪那。

 

 

問:甚麼是無色界善業?

答:無色界善業純粹屬於意門。 

它是已達到安止定的禪修,依所緣的分別而有四種無色界善業,這即是四種無色界禪定。

 

 

問:甚麼是不善業的果報?

答:除了掉舉之外的不善業,都能產生投生至三惡道的結生。 

但在生命期裡,一切十二不善心都能根據情況,在欲界或色界裡產生七種不善果報心。 

掉舉相應的癡根不善心,是最弱的不善心,因此不能產生出結生。 

其餘十一種不善心都能產生作為結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的不善果報推度心,以令眾生投生至三惡道。 

所有十二種的不善心,都能夠在欲界有情的生命期裡產生七種不善果報心,即:五識、領受心、推度心。 

在色界裡它們則只能產生四種不善果報心,即除去鼻、舌、身三根識。

 

 

問:甚麼是欲界善業的果報?

答:欲界善業能產生欲界善趣地的結生,也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大果報心。 

它能在欲界或色界任何地方產生八種無因果報心。 

大果報心能以四種方式出現: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三種離心路過程的作用以及在心路過程裡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八善無因果報心是五識、領受心及兩種推度心。 

後者能夠在心路過程裡生起為彼所緣,而當中捨俱的推度心,也能夠在先天殘缺的有情裡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作用。 

所有八種無因果報心都能在欲界裡生起,但鼻、舌與身三種根識並不能在色界裡生起,因為色界的有情缺少那三種根門。 

於此,殊勝的三因善業能產生也具有三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十六種果報心。 

低劣的三因善業及殊勝的二因善業,能夠產生具有二因的結生心,而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十二種果報心,即除去具有三因的果報心。 

然而,低劣的二因善業只能夠產生無因的結生以及在生命期裡只能產生無因的果報心。 

具有三因的結生,是指欲界裡結生心是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之一。 

能在生命期裡產生的十六種果報心,即是八善無因果報心及八大果報心。 

十二種果報心是除了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 

捨俱善果報推度心,名為無因的結生。

 

 

問:甚麼是殊勝的善業?

答:依產生果報的能力,善業可分為兩種:殊勝與低劣。 

殊勝的善業是由清淨無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業之前與之後皆有良好的動機;例如:布施以如法獲取的財物給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佈施之前與之後都感到歡喜。 

在造善業之前與之後,若心受到煩惱污染,例如:自讚自許、貶低他人、行善之後後悔,該善業即屬於低劣。

 

 

問:甚麼是色界善業的果報?

答:關於色界善業,培育初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眾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輔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 

同樣地,培育第二禪及第三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光天;培育它們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光天;培育它們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光音天。 

培育第四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淨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淨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遍淨天。 

培育第五禪的人投生到廣果天。 

培育對想厭離的人投生到無想有情天。 

但三果聖者阿那含則投生到淨居天。 

五種色界禪的任何一種禪那,都能產生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果報心。 

此心是該禪那善心所產生的唯一果報心。 

在修禪定的遍作階段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因此它們的果報是欲界果報心,而不是色界的果報心。 

色界果報心只執行三種作用,即:結生、有分、死亡。 

也就是說,它只生起為離心路過程心,而不會在心路過程裡生起。 

除了出世間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過程裡生起的果報心,都是欲界果報心。 

每一種禪那善心,都會導致禪修者投生到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天。 

然而,色界天的層次是跟經教的四禪一樣,只有四禪天,而不是有五禪天;因此論教禪那五分法的第二禪及第三禪,都導致禪修者投生到第二禪天,即與經教的第二禪相等。 

在下三層的色界天裡,每一層都有三個分界。 

依所修習的禪那是屬於下、中、上程度,禪修者被投生到不同的分界。 

禪那心本身並沒有分為三種修習的層次。 

禪心是依其心所組合而分類,而且無論是修習到下、中或上等程度,它們的組合還是不變。 

然而,修習的程度關係到該禪心導致投生的能力,因此每一層天都依三種導致投生的能力而有三種分界。 

對於臨終時還有能力證入幾種禪那的禪修者,他也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投生到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界天。 

例如:他還擁用八定,他可以選擇投生到無色界天,也可以選擇投生到層次較低的色界天。 

但在佛陀的教化期之外,又除了菩薩之外,沒有任何人擁有這種可選擇的見解。 

這是為何擁有四禪八定五神通的阿須陀隱士,在預見悉達多太子將會成佛時先笑後哭,因為他知道不久之後他就會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亦即他所擁有的最高禪那會成熟,因此無法親眼見到悉達多太子成佛及聽他說法。 

他不能選擇投生到色界天以見佛陀出世,因為他沒有該見解。 

第四禪天分界的原則,與首三禪天有所不同。 

只要已如常地證得第五禪,無論是凡夫、初果聖者或一來果聖者,亦無論其禪那是屬於下、中或上等層次,皆會投生到廣果天。 

然而,有些凡夫認為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禪。 

由於其第五禪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願感染,他們死後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 

在其地的一世生命裡,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 

但不來果聖者則投生到淨居天,據說他們投生到這五界是決定於他們較為顯著的根。 

信根最強的不來果聖者,會投生到無煩天;精進根最強的不來果聖者,會投生到無熱天;念根最強的不來果聖者,會投生到善現天;定根最強的不來果聖者,會投生到善見天;慧根最強的不來果聖者,會投生到色究竟天。 

雖然只有不來果聖者才能投生到淨居天,但不來果聖者卻不一定須要投生到淨居天。 

可能淨居天是擁有第五禪的不來果聖者才能投生到其地,擁有較低層次禪那的不來果聖者,則投生到其他色界天。 

無論如何,所有的不來果聖者必定會投生到色界天,因為他們已斷除了導致投生到欲界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

 

 

問:甚麼是無色界善業的果報?

答:培育無色禪善業之後,他們投生到與自己所證得的禪那層次相等的無色界天。 

這即是說對於已證得空無邊處禪定的人,只要他到死時都還沒有因為懈怠或其他障礙而失去該禪定,他就會投生到空無邊處禪天。 

對於其他三種無色界禪那亦是如此,即在死時還擁有的禪那會決定他投生到那一層禪天。 

與色界心相同,每一無色界善心都只能產生一個與它相等的果報心,而該果報心即在其界執行結生、有分及死亡三種作用。 

如是依界分別的廣大心善業,在結生與生命期裡都產生相同的果報。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份!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傳上座部佛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